方成培

《重樓玉鑰續編》~ 各證分辨 (3)

回本書目錄

各證分辨 (3)

1. 各證分辨

但不可切深,倘深切之,其腫雖平而刀痕反爛開,須用珍珠散及萬一丹始能收斂。與其用刀非宜,不若勿用為妙,且愈後無刀痕之傷,而病時亦少痛苦,豈不快哉!乃有以恃刀為能事者,毋論症之虛實,一遇喉腫,或雙單蛾、咽口喉瘤、牙癰、齦腫、舌腫等症,即以刀用力切之,血流盈地,今日未平,次日又切之,執定《內經》血實宜決之旨,自信不移,孟浪施治,及至連切五六次而不愈,有因此而成牙漏者,有因刀痕延爛經年久不瘥者,甚有因刀誤而致殞命者矣。然用刀之治,未嘗不愈數人,但是少耳。

每有為刀傷而病人畏懼不復來,另往他醫求診者,並非用刀之妙而愈也,何其不知悔悟如是耶!

一唇瘡、口糜、舌瘡,為最易治之症,近來竟遭此夭柱者不少,蓋因誤治而致也。凡舌瘡諸症,必須分辨寒熱虛實,未可專執為胃熱心火。若妄任清涼,或導赤散及瀉心等法,其初白瘡必反轉為紅,漸有延蔓之勢,醫者不察,猶謂清之未透,復進寒涼而遏之,遂至水極似火,舌紫唇赤或燥裂而瘡蔓滿舌,及延爛至咽喉如白腐,以致音啞,打嗆氣喘,變為敗症而不救,是誰之過歟?凡小兒口瘡,有脾虛不能統涎,以致口涎流多,及嘴角濕爛而患者,有脾陰不足,過食甜味而致者;有由病後發熱不退而生舌瘡者;有屬上焦實熱,中焦虛寒,下焦陰火而致者;有因麻痘後服清涼解毒藥過多,致生舌瘡者,雖曰口瘡一症,而所因不同,故當審辨明,豈可以舌屬心,遂指定心火,而執治乎!且有傷燥而發口瘡者,更須審辨明確,毋論發熱與否,切忌表散,寒涼之劑一經妄投,立變音啞而不救,尤須養陰清潤為主,其熱卻不療而退,燥氣就平瘡亦自除矣。

一舌底青筋上生瘡,如半粒白飯,此症惟小兒最多,或由瘧後而生者,有久病後內熱不退而致者,有因積滯泄瀉之後而患者,有病假熱誤服清涼而生此瘡者,統是症各因諸醫不識治者甚多,每為認作心熱誤治者,亦復不少。蓋因舌底筋紋即名舌本故也,雖曰屬心,其責在脾。

經云:五臟皆繫於舌,不獨心也。舌瘡則每由脾虛而致焉。有發熱,與不發熱有早晨不熱而午後熱者,有頭維潮熱及手足心熱者,總不宜疏散及清熱之藥,尤忌寒涼攻下,但治法專主理脾,切勿認作為火,若妄用芩、連、連翹、木通、燈心、犀角、山梔之類,其白瘡反轉紅色,即延爛漸大,甚至舌尖與舌傍亦發瘡,連及下唇口角皆有矣。

猶復認為火盛,益進寒涼,或另遇他醫,亦復如是,不至危殆不休,深可嘆也!其尤可恨者,既不審病源,不知治法,猶悍然誹謗理脾之非,何其冥頑之極,殘忍之深,一至於此耶!是皆未究醫道之原本不學無術耳。按:是症俗名對心瘡,以起初色白而論,即知屬虛無疑,顯然非實火也。

白話文:

各證分辨

切勿過度使用刀子治療腫脹,切得太深,腫雖然消了,但刀口卻會潰爛,需要用珍珠散和萬一丹才能收斂。用刀治療不如不用,愈後沒有刀痕,治療過程中也痛苦較少,豈不更好?有些醫生倚仗刀子,不論病症虛實,只要遇到喉嚨腫脹、單雙蛾、咽喉腫瘤、牙癰、牙齦腫脹、舌頭腫脹等症狀,就用力切割,血流滿地,今天沒好,明天又切,執著於《內經》「血實宜決」的觀點,固執己見,草率治療,連切五六次都不見好轉,有的因此造成牙齒鬆動,有的刀口潰爛多年不癒,甚至因誤用刀子而致死。雖然用刀治療也偶爾能治癒一些人,但畢竟很少。

有些病人因為刀傷而害怕不再來就診,改去其他醫生那裡看病,這並不是刀子治療很有效,而是他們不懂得悔過自省。

唇瘡、口糜、舌瘡是最容易治療的疾病,但最近因誤治而致死的病例不少。各種舌瘡必須分辨寒熱虛實,不能一概而論為胃熱心火。如果錯誤地使用清涼藥物,或導赤散和瀉心湯等藥方,一開始白色的瘡就會變成紅色,並逐漸蔓延。醫生不察,還以為清熱不夠,繼續使用寒涼藥物抑制它,結果反而導致水火交攻,舌頭紫色、嘴唇發紅或乾燥龜裂,瘡瘍蔓延到整個舌頭,甚至蔓延到咽喉,像白腐一樣,導致聲音嘶啞、呼吸困難、氣喘,變成危重症狀而無法挽回,這是誰的錯呢?小兒口瘡,有的因為脾虛不能統攝唾液,導致流口水多,嘴角濕爛;有的因為脾陰不足,過食甜食所致;有的因病後發熱不退而生舌瘡;有的屬於上焦實熱、中焦虛寒、下焦陰火所致;有的因為麻疹後服用過多清涼解毒藥物而導致舌瘡。雖然都是口瘡,但原因不同,所以必須仔細辨別,怎麼能因為舌頭屬心,就認定是心火而用同樣的治療方法呢?還有因乾燥而引起的口瘡,更需仔細辨別,不論有無發熱,都要避免表散,寒涼藥物一旦錯誤使用,就會立刻導致聲音嘶啞而無法挽回,應該以養陰潤燥為主,熱邪自然退去,乾燥之氣平復,瘡瘍也就自然痊癒了。

舌底青筋上長瘡,像半粒米飯大小,這種病症小孩子最常見,有的因瘧疾後遺症而生,有的因久病後內熱不退所致,有的因積食瀉痢後所致,有的因假性發熱誤服清涼藥物而生此瘡。這種病症的病因各不相同,很多醫生都不認識,常被誤認為心熱而用錯誤的治療方法。因為舌底筋脈稱為舌本,雖然屬於心,但主要與脾相關。

經書說:「五臟皆繫於舌,不獨心也。」舌瘡往往是因為脾虛所致。無論是發熱還是不發熱,或早晨不熱下午熱,或頭部微熱、手足心熱,都不宜使用疏散和清熱的藥物,尤其忌諱寒涼攻下的方法,治療方法應以調理脾胃為主,切勿認為是火熱,如果錯誤地使用黃芩、黃連、連翹、木通、燈芯草、犀角、山梔子等藥物,白色的瘡就會變成紅色,並逐漸蔓延擴大,甚至舌尖和舌邊也會長瘡,蔓延到下唇和嘴角。

如果還認為是火盛,繼續使用寒涼藥物,或者去看其他醫生,也同樣如此治療,直到危及生命,實在令人惋嘆!尤其可恨的是,既不探究病因,也不了解治療方法,還悍然誹謗調理脾胃的療法,他們的愚昧頑固和殘忍竟然到了這種地步!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深入研究醫學的基本原理,學識淺薄所致。這種病症俗稱對心瘡,因為初期顏色是白色的,就知道是虛症無疑,顯然不是實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