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成培

《重樓玉鑰續編》~ 各證分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各證分辨 (1)

1. 各證分辨

一家傳喉科,雖有三十六證之名,而治法不外紫地湯一方,何也?緣三十六症,皆由風熱壅塞於上焦,觸感而發,驟起疼痛,形症各別,所屬則同,故以一方統治之。如果系風熱實症,依法療之,無不應手而愈。若屬虛症,及感燥而致者,必不見效。倘執呆方,定多貽誤也。

白話文:

一家傳承的醫派,雖然有三十六種病症的名稱,但治療方法不超過紫地湯一方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這三十六種病症,都是由風熱壅塞在上焦,遇到外界刺激而發作,突然疼痛,症狀各不相同,但病因是一樣的,所以用一方藥統治。如果是風熱實症,按照這個方法治療,沒有不立竿見影而治癒的。如果是虛症,或者因感冒引起的,肯定不會見效。如果拘泥於這個方子,一定會貽誤病情。

一實症起,初發熱惡寒,頭疼,喉內紅腫有形,而痛不能飲水,痰涎多稠,按脈浮數有力,舌色蒼老堅斂而黃,咽間閉塞,大小便或亦閉結,乃極重之症。可用風路針針少商、少衝、合谷及風池、囟會數處,其餘諸穴,不可妄針。原用針者,急瀉其內蘊之熱,即發汗之義,故不宜多針。

白話文:

當實症開始出現時,首先會出現發熱惡寒、頭痛、喉嚨發紅腫痛且疼痛到無法喝水、痰液多而黏稠,脈搏浮數有力,舌頭顏色蒼白、堅硬收縮且發黃,咽喉閉塞,大便和小便都可能閉結,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。可以使用風路針,針刺少商、少沖、合谷和風池、囟會等部位,其他穴位不可隨意針刺。原本使用針灸的原因是為了迅速瀉出體內蘊藏的熱氣,也就是發汗的作用,所以不宜多針。

其次用辛烏散,取吐痰涎,使蘊熱之邪從涎而出,吹回生丹以散其熱結之痹,服紫地湯宣通肺胃風熱之壅實。若大便閉者,加玄明粉降火祛熱,消痰涎,去臟腑宿滯,皆從大便而出。汗吐下三法合治,乃分三路以瀉之,蓋因咽喉為關要,失治則閉。又恐風熱毒邪內攻,緩則不及。

凡實症必須依法而治之,如屬虛證,則斷乎不可。

白話文:

第二種方法可用辛烏散,藉以吐出痰涎,讓積鬱的熱邪隨著涎水排出。吹回生丹以分散熱結引起的痹症。服用紫地湯宣通肺胃風熱引起的鬱閉。若大便不通者,加入玄明粉以清熱降火,化痰涎,去除臟腑宿滯,這些都從大便排出。汗、吐、下三種方法合用,分三路瀉下,因為咽喉是關鍵,如果治療不當,就會閉塞。又擔心風熱毒邪內攻,如果延誤時機就來不及了。

一初起似瘧,怯寒發熱者,乃喉患之本象也,並非外感風寒,切勿妄用羌獨活、秦艽、蘇葉、桂枝等味,蓋喉患本發於臟腑,非太陽膀胱表症也。若謂開首必須表散,以為層次治法,此依稀影響之醫從事俗見,究無根柢之學,殊不知火被升散而愈熾熱,得辛溫更致陽盛則閉,必輕則致重,重則致危,莫可挽救。且《沈氏尊生集》亦言,喉症最忌發表。

白話文:

  1. 一開始像瘧疾,怕冷發熱,這是喉嚨疾病的典型症狀,並不是外感風寒。務必不要隨便使用羌獨活、秦艽、蘇葉、桂枝等藥物,因為喉嚨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臟腑,而不是太陽膀胱表的症狀。

  2. 有人認爲,喉嚨痛一開始需要發散表邪,這種治療方法是基於層次治法的影響,是從俗見中發展出來的,並沒有紮實的理論基礎。不知道火勢被升散後會更猛烈,辛溫藥物更會陽盛則閉(即表邪沒有散去),必然出現輕則加重,重則危機,無法挽救的局面。

無論初起惡寒發熱與否,只須辛涼而散兼養陰以制之,不必祛熱而熱自除,喉患亦漸鬆減。乃閱歷已久,驗效且多,故敢語此。

白話文:

無論初期是否有畏寒、發熱等症狀,只要使用辛涼藥散熱,同時滋陰斂肺以控制病情,不必過度祛熱,熱症自然會消除,喉嚨不適的症狀也會逐漸減輕。我經過多年的診療實踐,驗證了這種方法的有效性,因此我敢於提出這樣的看法。

一初發熱不惡寒,咽間微痛,或紅腫而色淡,或腫處皮色帶亮,或腫而色赤不潤,痰涎清薄且少,皆屬虛候,及下焦陰火,或由感燥而發,乃本於水虧,不能制火故也。經云:驟起非火,緩起非寒而實熱虛寒務須審,確有似實而非實者,必須證之以脈。惟浮數有力者,方為實症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一開始發熱但是不會畏寒,咽喉有些微痛,或咽喉紅腫但是顏色淡,或腫脹處皮膚光亮或腫而且顏色紅潤帶亮,痰液清薄且少,都屬於虛證。

  2. 以及下焦陰火,或因為接觸乾燥環境而發作,都是因為水虧不能制火而引起的。

  3. 古籍中說:突然發作的不是火,緩慢發作的不是寒,而實際上是熱症虛寒一定要仔細判斷。

  4. 確有一些看似實證但實際上是虛證的。

  5. 必須通過脈象來確認。

  6. 只有浮數有力纔是實證。

若細數無力,或右部大於左,更屬虛症矣。而紫地湯、辛烏散,皆不可用,即回生丹,亦不宜吹。只用青雪丹治以辛涼而散,兼採養陰法,自更獲效矣。

白話文:

若病患力量微弱,不能下地行走,或者右脈比左脈更弱,都是虛證。因此,不能使用紫地湯和辛烏散,即使是回生丹也不宜服用。只用青雪丹,以辛涼之法散瘟熱,同時兼顧滋陰的方法,才能更有效地治療。

一辛烏散。惟實症之必需其取痰涎最速,能提拔風熱外出,即《內經》高者因而越之之義,一兼虛候,切勿用之,反傷津液而症反加重,猶如傷寒治法,須存津液為要。辛烏散乃劫奪救急之法,果系實症,立刻取痰涎,開關利喉,故應效最快,惟虛證乃屬內因焉,可耗及津液,是以不宜用。且近來遇用辛烏散之症實少,百中不過二三,大與曩昔有異,豈可執諸呆方而不知權變乎!

白話文:

一種名為辛烏散的藥方。但是,它只適用於痰涎實證,能快速祛除痰涎,並使風熱外出。這與《內經》中「高者因而越之」的道理一致。如果兼有虛弱症狀,則絕對不能使用辛烏散,否則會損傷津液,加重病情。就好像治療傷寒時,必須保護津液一樣。辛烏散是一種急救藥方,如果真的是實證,它能迅速化痰,暢通咽喉,因此效果最快。但虛證屬於內因,會耗傷津液,所以不宜使用。而且,我最近遇到的可以使用辛烏散的病例很少,一百個中只有兩三個,與過去大不相同。豈能固守呆板的方劑而不知變通呢?

一是症不得以痰涎多寡論虛實。有虛候而涎多者,亦有實症而涎多者,有實症涎少者,亦有虛候涎少者。但看涎之稠濁與清薄之別,凡臨症於吹藥時,可審其虛實。如果實症,其涎流出必稠濁而長,不斷其氣穢。若屬虛症,其涎吐出清薄而短。又有吹藥後而無涎者,此津液為火所灼。

更有感燥氣而致喉患者,痰涎愈少,而治法尤須養陰為要。若執定風熱閉塞,妄用升散解毒,則大謬矣。

白話文:

一是以痰涎的多寡來論證虛實是不正確的。有些虛症會有痰涎增多,也有些實症痰涎很多,有些實症會有痰涎減少,也有虛症痰涎減少的情況。但可以觀察痰涎的稠濁與清薄的分別,藉此於診症時吹藥時,可以判斷出虛實。若是實症,其痰涎流出時必定是又稠又濁而且很長,而且氣味很臭。若是虛症,其痰涎則會吐出清薄而且短。另外也有吹藥後而沒有痰涎的情況,這是因為津液被火灼燒了。

一喉患大小便閉結,最為重候,必須審明虛實,不可妄用攻下。有因表散過劑傷及津液,以致大便艱者;有風熱壅閉於上而不大便者;有值燥金之令,傷於燥而不便者;惟是實症可下。若初起或大便閉結,亦不宜即下,須過二三日,看病人形色與夫喉間松減,而大便仍未解,可用玄明粉下之,導熱毒下行,即釜底抽薪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喉嚨發炎患者同時發生大小便不暢或不通的現象,這是十分嚴重的症狀,必須仔細辨別是虛證還是實證,不能盲目使用瀉下藥。有些人是因為表散藥用量過大傷害了津液,導致大便困難;有些人是因為風熱在上焦壅閉,以致大便不通暢;還有些人是因為燥金之令,受到燥邪的傷害而導致大便不通。只有實證才能使用瀉下法。如果喉嚨發炎患者剛開始出現大便閉結的症狀,也不宜立即使用瀉下法,應該觀察兩到三天,看看患者的病情是否好轉,喉嚨是否逐漸消炎,如果大便仍然不通暢,才能使用玄明粉瀉下,將熱毒導引向下走,這就像釜底抽薪一樣,可以快速緩解症狀。

本科只用玄明粉而不用大黃者,因其性峻烈威猛,恐傷真氣,惟玄明粉味辛微甘,能降心火,祛胃熱,消痰涎,去胸膈臟腑宿滯,且消癰腫。若兼虛症者,即不宜用,必須潤下法,或於養陰中加火麻仁及芝麻之類。經云:陰血下潤則便通。又云:腎主二便,腎開竅於二陰,須知重用,大熟地而便自解。

白話文:

我們使用玄明粉,不使用大黃,主要考慮到其性質猛烈,容易損傷人體的元氣。玄明粉性味辛涼微甘,具有降心火、祛濕熱、化痰涎、消胸膈臟腑宿疾、縮小腫脹的功效。如果患者同時有虛症,就不宜使用玄明粉,必須採用潤下法,可以在養陰的藥物中加入火麻仁和芝麻等。經典中說:陰血下潤,則小便通暢;腎主二便,腎開竅於二陰,所以,在使用大熟地黃時,一定要注意劑量,這樣才能起到瀉下的作用。

一針刀更不可妄用其所用者,原因叉喉鎖喉閉塞而施乃救急之法,並非諸喉症必需之具。至於針法,又須平日將《針灸大成》考究及參玩銅人圖,熟悉穴道,領會補瀉之法,方可以言針。可笑近來治喉諸輩,動輒用針,不顧病人痛楚,其實可針之穴只少商、少衝、合谷、風池及囟會數處,其餘諸穴,切不可妄針。尤有火窩坑一穴與啞門相連,更不可妄針,一經失手誤針,必立變音啞,為終身之患。

白話文:

針刀這種醫療工具,不能隨便使用。它主要是用於搶救那些喉嚨腫、喉嚨痛、喉嚨被堵塞的緊急情況。並不是治療喉部疾病的必備工具。至於針灸的方法,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研讀《針灸大成》這本書,並參照銅人圖,熟記穴位,掌握補瀉的方法,才能進行針灸治療。可笑的是,近來有一些治療喉嚨疾病的醫生,動不動就用針灸,不顧病人的疼痛。其實,可以針灸的穴位只有少商穴、少衝穴、合谷穴、風池穴和囟會穴這幾個穴位。其他的穴位,絕對不能隨便針灸。尤其是火窩坑穴和啞門穴,更是不能隨便針灸。如果不小心針錯了位置,就會立馬變成啞巴,這將是終生的遺憾。

至於用刀之處,亦因不得已而施及焉,尤宜慎用為要。如雙單蛾、重舌、木舌、嗆食風可用刀,略破其皮,使出血以瀉其勢之腫盛者。若初起亦不宜輕用,其坐舌蓮花症卻少,間或有之,亦不必用。猶有喉瘤一症,屬七情抑鬱及肝腎不足者,每患此,乃內因之症,更不可用刀。

倘誤犯之,致害不淺。

白話文:

至於用刀的場合,也必須出於不得已的情形,必須格外謹慎使用。例如雙單蛾、重舌、木舌、嗆食風可以使用刀,稍微劃破皮膚,讓出血來消腫。如果症狀剛開始,也不宜輕易使用刀。坐舌蓮花症很少見,偶爾有,也不需要使用刀。還有一種喉瘤,多屬於七情抑鬱以及肝腎不足的人,常常患有這種病,這是一種內在原因引起的疾病,更不可以使用刀。

一牙齦腫疼及牙癰之類,皆不宜刀破。若妄用之,反致延爛,或成牙漏骨槽之虞。雖古人謂喉痹不刺血,喉風不倒痰,喉癰不放膿,乳蛾不針烙,皆非其治也。以及《內經》血實宜決之語,皆指症實而勢腫盛者而施之也,並非教人一遇喉患,不分虛實,即動手以刀切之,是誠何心哉!

白話文:

牙齦腫痛及牙膿腫之類的疾病,都不適合用刀子切開。如果隨便使用刀子,反而會導致病情延誤惡化,甚至造成牙齒脫落、骨槽發炎的風險。雖然古人說喉嚨疼痛不能刺血,喉嚨疾病不能倒痰,喉嚨膿腫不能放膿,乳蛾不能用針灸烙治,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包括《內經》中「血實宜決之」的說法,都是指症狀確實、勢頭腫脹盛大的情況下才使用。並非教人一遇到喉嚨疾病,不分虛實,就動手用刀子切開,這到底是何居心啊!

一咽口症。近來患單者多而患雙者少,但單者重而雙者輕,且實症少而屬虛者多。是症初起,微腫於會厭之旁,一二日猶能吞飲,至三四日必腫滿不能飲水。凡患左者必腫至右,然後漸消,方能進飲。患右者必腫至左,形勢雖重,卻無大礙,七日必松減而愈,是以單咽口之重者,在此腫也。

白話文:

一咽喉症候羣。現代患單側者多而患雙側者少,但單側嚴重而雙側較輕,而且實症少,虛症多。這種病症初起時,會厭部位微腫,一兩天內患者還能夠飲食,到了三四天後腫脹更嚴重,甚至連水都不能喝。凡是患左邊的,一定腫脹到右邊,然後慢慢消退,才能再次飲食。凡是患右邊的,一定腫脹到左邊,雖然看上去較嚴重,但卻沒有大礙,七天之後一定會逐漸減輕而痊癒,所以單咽喉症候羣較嚴重的情況,就在於這種腫脹。

而雙咽口反輕者,因其腫分於左右而會厭之下有空縫可以入飲,不過三五日即愈。至於治法,總不宜用刀。屬實症者,照本科方療之。若兼虛者,必須養陰中加辛涼而散治之為妙,並以赤麟散和青雪丹吹之,自然獲效。若咽口腫至上齶,形勢極重者,可用刀於近上齶邊,略為點破,使其血出,以瀉其勢。

白話文:

如果咽喉腫痛症狀較輕微,那是因為腫脹的分佈在左右兩側,在會厭下面有空隙,可以讓患者進食,三到五天就會痊癒。至於治療的方法,通常不適合使用刀切。如果是實症,按照本方的處方治療即可。若是虛證,必須滋陰,同時加入辛涼藥物一起治療,效果會更好。並且可以使用赤麟散和青雪丹一起吹服,自然會見效。如果腫脹到上顎,症狀極其嚴重,可以使用刀在靠近上顎的地方稍微劃破,讓血流出,以緩解腫脹。

但不可切深,倘深切之,其腫雖平而刀痕反爛開,須用珍珠散及萬一丹始能收斂。與其用刀非宜,不若勿用為妙,且愈後無刀痕之傷,而病時亦少痛苦,豈不快哉!乃有以恃刀為能事者,毋論症之虛實,一遇喉腫,或雙單蛾、咽口喉瘤、牙癰、齦腫、舌腫等症,即以刀用力切之,血流盈地,今日未平,次日又切之,執定《內經》血實宜決之旨,自信不移,孟浪施治,及至連切五六次而不愈,有因此而成牙漏者,有因刀痕延爛經年久不瘥者,甚有因刀誤而致殞命者矣。然用刀之治,未嘗不愈數人,但是少耳。

每有為刀傷而病人畏懼不復來,另往他醫求診者,並非用刀之妙而愈也,何其不知悔悟如是耶!

白話文:

但是不要切得太深,如果切得太深,即使腫脹消退了,刀口反而會潰爛開來,需要使用珍珠散和萬一丹才能收斂。與其不適當地使用刀具,不如不使用,這樣癒合後就沒有刀疤,生病時也比較不會痛苦,不是很好嗎!有些人認為刀療很厲害,不論病症的虛實,只要遇到喉嚨腫脹,或是單雙蛾、咽口喉瘤、牙膿腫、牙齦腫脹、舌頭腫脹等症狀,就用力地用刀切開,血流滿地,今天還沒好,隔天又切一次。他們固執地認為《內經》說血實宜決,對自己的判斷深信不疑,魯莽地治療,等到連續切了五六次還是沒有好轉,有些人因此變成牙漏,有些人因為刀口潰爛延誤治療而久治不癒,甚至有人因為刀療失誤而喪命。然而,使用刀療治病,也曾經治癒過不少人,只是很少而已。

一唇瘡、口糜、舌瘡,為最易治之症,近來竟遭此夭柱者不少,蓋因誤治而致也。凡舌瘡諸症,必須分辨寒熱虛實,未可專執為胃熱心火。若妄任清涼,或導赤散及瀉心等法,其初白瘡必反轉為紅,漸有延蔓之勢,醫者不察,猶謂清之未透,復進寒涼而遏之,遂至水極似火,舌紫唇赤或燥裂而瘡蔓滿舌,及延爛至咽喉如白腐,以致音啞,打嗆氣喘,變為敗症而不救,是誰之過歟?凡小兒口瘡,有脾虛不能統涎,以致口涎流多,及嘴角濕爛而患者,有脾陰不足,過食甜味而致者;有由病後發熱不退而生舌瘡者;有屬上焦實熱,中焦虛寒,下焦陰火而致者;有因麻痘後服清涼解毒藥過多,致生舌瘡者,雖曰口瘡一症,而所因不同,故當審辨明,豈可以舌屬心,遂指定心火,而執治乎!且有傷燥而發口瘡者,更須審辨明確,毋論發熱與否,切忌表散,寒涼之劑一經妄投,立變音啞而不救,尤須養陰清潤為主,其熱卻不療而退,燥氣就平瘡亦自除矣。

白話文:

脣上長瘡、口腔潰瘍、舌頭生瘡,是容易治療的疾病,但是,最近卻有許多人因此而死亡的現象。這是因為誤診、誤治造成的。遇到舌頭生瘡等疾病的時候,必須先辨別病情的寒熱、虛實,不能直接認定是胃熱或心火造成的。如果盲目地使用寒涼藥物,或是用瀉心、導赤散等方法來治療,一開始白色的瘡就會變成紅色的,並且會逐漸擴散。醫生如果沒有發現症狀的變化,仍然認為治療的藥效還沒有發揮出來,繼續使用寒涼藥物來治療,就會導致水變成火,出現舌頭發紫、嘴脣發紅或是乾裂等情況,並且瘡口會蔓延到整個舌頭,甚至蔓延到咽喉,形成白色腐爛物,最終導致聲音沙啞、打鼾、氣喘,變成難以救治的敗症。這是誰的錯呢?小孩子的口腔潰瘍,有的原因是脾臟虛弱導致唾液過多,流出口腔外面,造成嘴角濕爛;有的原因是脾陰不足,吃太多甜味的食物所導致;有的原因是病後發燒沒有退燒而引起舌瘡;有的原因是上焦實熱、中焦虛寒、下焦陰火所導致;有的原因是在麻疹後服用過多寒涼解毒藥物引起的。雖然說口腔潰瘍是一種疾病,但是原因卻不盡相同。因此,醫生必須仔細辨證,不能因為舌頭屬於心臟系統,就認定是心火引起的,而使用固定的治療方法。此外,還有一些是因為燥邪而引起的口腔潰瘍,在治療的時候,更要仔細辨證,不論患者是否有發燒,都嚴禁使用表散、寒涼的藥物。一旦誤用寒涼藥物,就會導致患者聲音沙啞,而且難以救治。因此,在治療的時候,要以養陰清潤為主,這樣才能消除燥氣,讓口腔潰瘍自然癒合。

一舌底青筋上生瘡,如半粒白飯,此症惟小兒最多,或由瘧後而生者,有久病後內熱不退而致者,有因積滯泄瀉之後而患者,有病假熱誤服清涼而生此瘡者,統是症各因諸醫不識治者甚多,每為認作心熱誤治者,亦復不少。蓋因舌底筋紋即名舌本故也,雖曰屬心,其責在脾。

白話文:

舌底青筋上長出一個瘡,像半粒白飯一樣大,這個病症在兒童中最為常見,有的人是在瘧疾後產生的,有的人是因長期慢性疾病導致內熱不退而引起的,還有的人是因積滯泄瀉後而患病的,還有一些人是因誤服清涼藥物而導致此瘡產生的。總之,造成此症狀的原因各不相同,很多醫生不認識這種病,誤診為心熱而治療,這樣的案例也不少,所以要特別小心。之所以會將舌底青筋上的瘡誤診為心熱,是因為舌底的筋紋也被稱為舌本,雖然舌本與心臟有關,但真正造成瘡的原因在於脾臟。

經云:五臟皆繫於舌,不獨心也。舌瘡則每由脾虛而致焉。有發熱,與不發熱有早晨不熱而午後熱者,有頭維潮熱及手足心熱者,總不宜疏散及清熱之藥,尤忌寒涼攻下,但治法專主理脾,切勿認作為火,若妄用芩、連、連翹、木通、燈心、犀角、山梔之類,其白瘡反轉紅色,即延爛漸大,甚至舌尖與舌傍亦發瘡,連及下唇口角皆有矣。

白話文:

中醫經典中說:五臟的虛實都表現於舌頭上,不只是心臟。舌頭生瘡,多是由於脾臟虛弱而引起的。有的伴有發熱,有的不發熱;有的早晨不發熱,下午發熱;有的頭部有潮熱感,有的手掌和腳掌心發熱。總體來說,都不適合服用疏散和清熱的藥物,尤其忌諱寒涼攻下的藥物。治療的方法應該專門調理脾臟,千萬不要誤認為是火而使用芩、連、連翹、木通、燈心、犀角、山梔之類的藥物。如果誤用這些藥物,白色的舌瘡會轉為紅色,並且會逐漸蔓延擴大,甚至舌尖和舌頭兩側也會生瘡,連累到下嘴脣和嘴角。

猶復認為火盛,益進寒涼,或另遇他醫,亦復如是,不至危殆不休,深可嘆也!其尤可恨者,既不審病源,不知治法,猶悍然誹謗理脾之非,何其冥頑之極,殘忍之深,一至於此耶!是皆未究醫道之原本不學無術耳。按:是症俗名對心瘡,以起初色白而論,即知屬虛無疑,顯然非實火也。

白話文:

竟然還認為是火氣大的緣故,更加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或另遇其他醫生的時候,也還是這樣做,直到病人危殆死亡才肯罷休,實在是令人嘆息不已啊!最可惡的是,既不明白病情的根源,也不知道正確的治療方法,竟然還大膽地誹謗調理脾臟的治療方法不對,怎麼會愚昧頑固到這種程度,殘忍無情到如此地步呢?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沒有認真探究醫學的根本,沒有學到真正的醫術的緣故。解釋:這種症狀俗稱心瘡,是以一開始症狀表現為白色來判斷,就知道無疑是虛症,很明顯不是實熱造成的。

雖經云:諸痛瘡癢皆屬於火,是概乎言之,非指舌瘡之謂也。平日不於薛氏《口齒類要》集中,詳究原理,及參考各家方論,徒從事於時俗之所,尚恃為專科,可以惑人賺利,籲!是乃仁術也,執是業者,安可偏執而不博約乎?

白話文:

雖然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所有的疼痛、瘡癤、瘙癢都屬於火邪引起的」,這只是概括地說,並不是指舌瘡。平時如果不深入研究薛已的《口齒類要》一書中的原理,也不參考各家醫家的方劑論述,只是按照世俗的診治方法來治病,還自以為是專家,可以欺騙病人賺取利益,這哪裏是仁慈的醫道呢?做這行的人,怎麼可以固執己見而不廣泛學習呢?

凡是瘡潮熱未退者,六君加歸芍麥門冬主之。若兼便泄者,七味白朮散主之。或病後脾虛者,四君加歸芍。寒熱往來者,補中益氣主之。若瘧後兼腹膨者,異功散加歸芍主之。或咳嗽無痰間有內熱者,金水六君煎主之。若中焦虛寒,手指尖冷,面色青白者,理中湯主之。凡下焦陰火,或因寒涼過甚,而唇舌反現紫赤色渴不喜飲,以及感燥氣而致者,必須養陰清潤,非重用熟地不效。方法見白腐論中。

白話文:

如果瘡瘡熱氣未退,可用六君湯加入歸芍麥門冬治療。如果兼具便泄者,則使用七味白朮散治療。如果病後脾虛,則使用四君湯加入歸芍治療。如果寒熱交替,則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。如果瘧疾後兼具腹部膨脹,則使用異功散加入歸芍治療。如果咳嗽沒有痰液,偶而有內熱,則使用金水六君煎治療。如果中焦虛寒,手指尖端冰冷,面色青白,則使用理中湯治療。凡是下焦陰火,或是由於寒涼過多,而脣舌反呈現紫赤色,口渴但不喜歡喝水,以及因感染乾燥之氣所導致的症狀,必須滋陰清潤,不使用大量的熟地無法奏效。具體治療方法請參照白腐論。

吹藥用口疳散,或聖功丹,若神功丹亦可。若屬上焦實熱,舌胎焦黃,口渴,宜導赤散加麥門冬、丹皮、貝母、黑山梔之類,吹藥則用青雪丹,或聖功丹。舌瘡雖曰小疾,亦須證之以脈。若症與脈合,治得其宜,則易愈,斷無症實而脈虛之理,蓋是疾脈虛者,症亦虛,脈實者,症亦實,乃最易明曉之處,非比傷寒雜症之難辨也。

白話文:

吹藥(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藥物)可以使用口疳散或聖功丹,神功丹也可以。如果屬於上焦實熱,舌苔焦黃,口渴,應該使用導赤散加上麥門冬、丹皮、貝母、黑山梔等藥物。吹藥可以使用青雪丹或聖功丹。舌瘡雖然是常見的小疾病,但也需要根據脈象來判斷。如果症狀和脈象相符,並且治療得宜,那麼就容易治癒。絕對不會出現症狀嚴重而脈象虛弱的情況。因為這種疾病的脈象虛弱,症狀也虛弱,脈象實大,症狀也嚴重,這是最容易判斷的,不像傷寒和其他雜症那麼難以辨別。

一舌瘡最忌慄蒲刺殼煎洗,其性苦寒而味澀,未用此者,猶易治。倘誤用洗過其瘡,即反延蔓,一時難斂,誠不易療,尤忌以青苔煎洗。苔本陰濕而生性大寒涼兼有小毒,若誤用致害不淺。惟桑樹汁取以塗敷口瘡甚妙,其性味甘和,塗之不見辣痛,且並治口糜等症。

白話文:

一、舌瘡最怕用栗子、蒲公英和刺殼來煎煮的藥水清洗,它們的性味苦寒而澀,沒有用過這些的人,還容易治癒。如果誤用這些藥水清洗過傷口,就會造成瘡口蔓延,一時難以收斂,實在不容易治療,尤其要禁止用青苔煎煮的藥水清洗。青苔生長在陰濕的地方,性味大寒涼,並帶有小毒,如果誤用會造成很大的傷害。只有桑樹汁取來塗敷口瘡纔是最好的,它的性味甘和,塗上去不會感到辛辣疼痛,還能治療口瘡等疾病。

一舌疳及舌傍兩邊腫疼,或舌底生爛宕瘡,中間黃白周圍一線紅者,皆不易治。而諸醫亦不識,治無不認為心火,每用瀉心導赤,如不應,便投犀角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之類,愈涼而愈遏,以致舌爛瀰漫,或高腫而不能消,經年累月,變為敗症者比比,良可悲夫。蓋是症由於七情憂鬱,肝木不舒,思慮煩悶而致者多。

白話文:

如果舌頭中間有潰爛、舌頭兩邊腫脹疼痛,或是舌頭下面長有潰瘍、中間是黃色或白色、周圍一圈是紅色的,這些症狀都很難治療。而且其他的醫生也不認識這種疾病,常常將它誤認為是心火旺盛,就用瀉心、導赤的方法治療,如果沒有效果,就改用犀角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等較涼性的藥物,但這樣反而讓病情更加嚴重,導致舌頭潰爛蔓延,或是腫脹不消,經年累月後變成難以治癒的疾病,這樣的患者實在是很可憐。這個疾病通常是肝氣不舒順,加上七情抑鬱、思慮煩悶等因素造成的。

經云:肝脈系舌傍,五臟皆繫於舌,非專屬心也,故從肝治,乃得其旨。凡起初未服清涼者,猶易療。一經寒涼雜進,便難施治。若論診治之法,起初則以黑逍遙散加丹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肝經的經脈和舌頭相連,五臟的經絡都和舌頭相連,不專門屬於心臟,所以遵循肝臟來治療,這才明白治療的宗旨。

如果在患病初期,沒有吃過清涼性質的藥,這種病症還容易治療。如果已經吃過寒涼性質的藥物,那麼就難以治療了。

如果討論診斷和治療方法,在疾病的初期,可以使用黑逍遙散加丹參,以治療肝臟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痛和腹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