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八卷 (17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八卷 (17)

1. 牽牛子

(《別錄》下品)

【釋名】黑醜(《綱目》)、草金鈴(《炮炙論》)、盆甑草(《綱目》)、狗耳草(《救荒》)。

弘景曰:此藥始出田野人牽牛謝藥,故以名之。

時珍曰:近人隱其名為黑醜,白者為白醜,蓋以醜屬牛也。金鈴象子形,盆甑、狗耳象葉形。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云:盆甑草蔓如薯蕷,結實後斷之,狀如盆甑是矣。

【集解】弘景曰:牽牛作藤生花,狀如扁豆,黃色。子作小房,實黑色,形如梂子核。

恭曰:此花似旋花,作碧色,不黃,亦不似扁豆。

頌曰:處處有之。二月種子,三月生苗,作藤蔓繞籬牆,高者或二、三丈。其葉青,有三尖角。七月生花,微紅帶碧色,似鼓子花而大。八月結實,外有白皮裹作球。每球內有子四、五枚,大如蕎麥,有三稜,有黑白二種,九月後收之。

宗奭曰:花朵如鼓子花,但碧色,日出開,日西萎。其核如木猴梨子而色黑,謂子似蕎麥非也。時珍曰:牽牛有黑、白二種:黑者處處野生尤多。其蔓有白毛,斷之有白汁。葉有三尖,如楓葉。花不作瓣,如旋花而大。其實有蒂裹之,生青枯白。其核與棠梂子核一樣,但色深黑爾。

白者人多種之。其蔓微紅,無毛有柔刺,斷之有濃汁,葉團有斜尖,並如山藥莖葉。其花小於黑牽牛花,淺碧帶紅色。其實蒂長寸許,生青枯白。其核白色,稍粗。人亦採嫩實蜜煎為果食,呼為天茄,因其蒂似茄也。

【修治】斅曰:凡採得子,曬乾,水淘去浮者,再曬,拌酒蒸,從巳至未,曬乾收之。臨用舂去黑皮。

時珍曰:今多隻碾取頭末,去皮麩不用。亦有半生半熟用者。

【氣味】苦,寒,有毒。權曰:甘,有小毒。

詵曰:多食稍冷。

杲曰:辛熱雄烈,泄人元氣。

大明曰:味薟。得青木香、乾薑良。

【主治】下氣,療腳滿水腫,除風毒,利小便(《別錄》)。治痃癖氣塊,利大小便,除虛腫,落胎(甄權)。取腰痛,下冷膿,瀉蠱毒藥,並一切氣壅滯(大明)。和山茱萸服,去水病(孟詵)。除氣分濕熱,三焦壅結(李杲)。逐痰消飲,通大腸氣秘風秘,殺蟲,達命門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宗奭曰:牽牛丸服,治大腸風秘壅結。不可久服,亦行脾腎氣故也。

好古曰:牽牛以氣藥引則入氣;以大黃引則入血。利大腸,下水積。色白者,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,破血中之氣。

震亨曰:牽牛屬火善走,黑者屬水,白者屬金。若非病形與證俱實,不脹滿、不大便秘者,不可輕用。驅逐致虛,先哲深戒。

杲曰:牽牛非神農藥也。《名醫續注》云:味苦寒,能除濕氣,利小便,治下注腳氣。此說氣味主治俱誤矣,何也?凡用牽牛,少則動大便,多則泄下如水,乃瀉氣之藥。其味辛辣,久嚼猛烈雄壯,所謂苦寒安在哉?夫濕者水之別稱,有形者也。若肺先受濕,濕氣不得施化,致大小便不通,則宜用之。

白話文:

牽牛子

牽牛子,別名黑醜、草金鈴、盆甑草、狗耳草。據說因田野人牽牛採集此藥而得名。黑牽牛子稱為黑醜,白牽牛子稱為白醜,是因其形狀與牛相似。金鈴、盆甑、狗耳則分別指其種子、葉片的形狀。

牽牛子是藤蔓植物,花朵形似扁豆花,或旋花,顏色有黃色、碧色、微紅帶碧色等,花朵會在白天開放,傍晚閉合。葉片有三個尖角,像楓葉。果實外有白色皮裹,內有四到五枚種子,種子形狀像棠梂子核,大小如蕎麥,有三棱,有黑色和白色兩種。黑色牽牛子多為野生,蔓上有白毛,斷開後有白汁;白色牽牛子則多為人工種植,蔓微紅,無毛,有柔刺,斷開後有濃汁。

採集種子後需曬乾,淘洗去除浮起的種子,再曬乾,拌酒蒸製,然後曬乾收存。使用時可舂去黑皮,或直接碾碎使用,也有用半生半熟的。

牽牛子味苦、寒,有毒,也有人認為味甘,或味辛熱,有小毒。服用後可能出現腹瀉等反應,因此不宜久服。

牽牛子具有下氣、利尿、消腫等功效,主治水腫、腹脹、便秘、蟲積等症。黑色牽牛子瀉下力較強,白色牽牛子則偏於瀉熱。 但牽牛子藥性猛烈,非實證者不宜使用,以免傷及脾腎。 使用牽牛子時,應根據病情和體質謹慎用藥,並遵從醫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