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獸部第五十一卷 (7)

回本書目錄

獸部第五十一卷 (7)

1. 豪豬

(《綱目》)

【釋名】蒿豬(《唐本》)、山豬(《通志》)、豲𧱬(音原俞)、𧱂豬(音丸)、鸞豬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蒿豬(《唐本》)、山豬(《通志》)、豲𧱬(音同「原俞」)、𧱂豬(音同「丸」)、鸞豬。

時珍曰:《說文》云:豪,豕鬣如筆管者。能激毫射人故也。郭璞曰:吳楚呼為鸞豬。《星禽》云:壁水𧱬,豪豬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《說文解字》中記載:「豪」,指豬毛如同筆桿。因為豪豬能激發皮毛射擊人,所以得名。郭璞說:吳楚地區的人把豪豬稱為「鸞豬」。《星佔書禽鳥佔驗》中記載:「壁水𧱬」,就是豪豬。

【集解】頌曰:豪豬,陝、洛、江東諸山中並有之。髦間有豪如箭,能射人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詩中說:豪豬,在陝西、洛陽、江東各地的山中,都有它的蹤跡。頸部鬃毛間有如箭一般的豪刺,能夠射傷人。

時珍曰:豪豬處處深山中有之,多者成群害稼。狀如豬,而項脊有棘鬣,長近尺許,粗如箸。其狀似笄及帽刺,白本而黑端。怒則激去,如矢射人。羌人以其皮為靴。郭璞云:𧱂豬自為牝牡而孕也。張師正《倦遊錄》云:南海有泡魚,大如斗,身有棘刺,能化為豪豬。巽為魚,坎為豕,豈巽變坎乎?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豪豬到處在深山中有,多的話會結羣成羣危害農作物。形狀像豬,但脖子後脊長有尖刺,長約一尺左右,粗如筷子。形狀像簪子和帽飾,根部白色,尖端黑色。生氣時刺激射出,像箭射人一樣。羌族人用它的皮做靴子。郭璞說:豪豬雌雄交配後自行懷孕。張師正《倦遊錄》中說:南海有一種泡魚,像豬一樣大,身上長滿刺,能變成豪豬。巽是魚,坎是豬,難道是巽變成了坎嗎?

肉,

【氣味】甘,大寒,有毒。

頌曰:不可多食。發風,令人虛羸。

【主治】多膏,利大腸(蘇頌)。

肚及屎,

【氣味】寒,無毒。

白話文:

【氣味】甘,大寒,有毒。

頌曰:不可多食。發風,令人虛羸。

【主治】多脂肪,利大腸(蘇頌)。

肚子及糞便,

【氣味】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水病,熱風,鼓脹。同燒存性,空心溫酒服二錢匕。用一具即消(孟詵)。乾燒服之,治黃疸(蘇恭)。連屎燒研,酒服,治水腫,腳氣,奔豚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水腫、發熱、肚子脹滿。與燒存性研磨混和,倒入空心的酒杯中,溫酒服用二錢勺。服用一次即可痊癒(孟詵)。將它烤乾後服用,可以治療黃疸(蘇恭)。將它與糞便一起燒,研磨後與酒一起服用,可以治療水腫、腳氣、奔豚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詵曰:此豬多食苦參,故能治熱風水脹,而不治冷脹也。

時珍曰:豪豬本草不載,惟孟氏《食療本草》蝟條說之。

白話文:

【發明】說道:這種豬多吃苦參,所以能治療熱性水腫,卻不能治療寒性水腫。

時珍說:豪豬在《本草》中沒有記載,只有孟氏《食療本草》在「蝟」條中提到。

2.

(《本經》上品)

白話文:

《本經》上品

石脂,味辛,微寒,無毒。主治中寒腹痛,婦人血崩,血痢,邪氣為病,能化血,止痛。

附子,味辛、甘,大熱,有毒。主治風濕冷痹,中風,久痢,寒疝,惡瘡,水腫,奔豚,反胃,虛冷,寒薟。

人參,味甘、微苦,微寒,無毒。主治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,止驚悸,除邪氣,明目,開智。

乾薑,味辛、熱,無毒。主治脾胃虛寒,呃逆嘔吐,心腹冷痛,下痢,諸冷氣,咳逆上氣,霍亂吐利。

肉桂,味甘、辛,大熱,無毒。主治心腹冷痛,霍亂吐下,久痢,溫中,止血,逐瘀血,安胎。

當歸,味甘、辛,溫,無毒。主治婦人血氣不足,月經不調,血崩,痛經,虛冷,榮衛不和,面黃肌瘦。

芍藥,味酸、微寒,無毒。主治婦人瘕痛,血閉,經閉,心腹痛,抽搐,疝痛,四肢拘攣。

白芍藥,味甘、酸,微寒,無毒。主治補血和血,通經,安胎,養血,收斂。

茯苓,味甘、淡,平,無毒。主治水腫,心悸,健脾,利尿,安神,止瀉。

甘草,味甘,平,無毒。主治補中,益氣,調和諸藥,瀉火解毒,止痛,生肌。

【釋名】時珍曰:熊者雄也。熊字篆文象形。俗呼熊為豬熊,羆為人熊、馬熊,各因形似以為別也。《述異記》云:在陸曰熊,在水曰能(即鯀所化者)。故熊字從能。《續搜神記》云:熊居樹孔中,東土人擊樹,呼為「子路」則起,不呼則不動也。又狒狒亦名人熊,見本條。

白話文:

【解釋別名】李時珍說:「熊」字的意思是雄壯。熊字篆體字形就像熊的形狀。民間人把熊叫做豬熊,把羆叫做人熊、馬熊,這些名稱都是因為牠們的形狀相似而區別開的。《述異記》上說:在陸地上生活的是熊,在水裡生活的是能(熊跟能都是鯀變化而成的)。所以,熊字從「能」字而來。《續搜神記》上說:熊住在樹孔裡面,東土人敲打這些樹,並呼喊「子路」,熊就會出來,如果不呼喊牠們,牠們就會不動。另外,狒狒也被稱作人熊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熊生雍州山谷。十一月取之。

弘景曰:今東西諸山縣皆有之,自非易得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本草《別錄》記載:熊生活在雍州的山谷之中。十一月時捕捉。

陶弘景評論說:如今東、西各地山縣中都有熊,但不是那麼容易捉到的。

頌曰:今雍、洛、河東及懷慶、衛山中皆有之。形類大豕,而性輕捷,好攀緣,上高木,見人則顛倒自投於地。冬蟄入穴,春月乃出。其足名蹯,為八珍之一,古人重之,然胹之難熟。熊性惡鹽,食之即死(出《淮南子》)。

白話文:

頌曰:現在雍州、洛州、河東及懷慶、衛山等地都有。它們的形狀像大豬,但是動作輕捷,喜歡攀爬,會爬上高樹,看到人就顛倒反覆把自己摔到地上。冬天藏在洞穴裡冬眠,春天出來。它們的腳叫蹯,是八珍之一,古人很珍視,但蹯很難煮熟。熊這種動物最怕鹽,吃了鹽就會死。(摘自《淮南子》)。

時珍曰:熊如大豕而豎目,人足黑色。春夏膘肥時,皮厚筋駑,每升木引氣,或墮地自快,俗呼跌膘,即《莊子》所謂熊經鳥申也。冬月蟄時不食,飢則舐其掌,故其美在掌,謂之熊掌。其行山中,雖數十里,必有跧伏之所,在石岩枯木,山中人謂之熊館。劉敬叔《異苑》云:熊性惡穢物及傷殘,捕者置此物於穴,則合穴自死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熊就像一頭大豬,但牠的眼睛是豎直的,腳是黑色的。在春天和夏天膘肥時,熊的皮很厚,筋很硬。熊經常爬到高大的樹上呼吸新鮮空氣,有時會從樹上掉下來,這種行為俗稱「跌膘」,這就是《莊子》裡說的「熊經鳥申」。在冬天的時候,熊會冬眠不吃東西。當牠們餓了的時候,就會舔自己的手掌,所以熊掌是牠們身上最美味的部位。熊在山中行走,即使是幾十里路,牠們也一定會找到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,這些地方通常位於岩石或枯木附近,山中的人稱之為「熊館」。劉敬叔在《異苑》中說:熊的本性討厭骯髒和有傷口殘疾的東西。獵人會把這些東西放在熊洞裡,熊聞到後就會自己把洞口封起來,然後死在洞裡。

或為棘刺所傷,出穴爪之,至骨即斃也。陸佃《埤雅》云:其膽春近首,夏在腹,秋在左足,冬在右足。熊、羆皆壯毅之物,屬陽,故書以喻不二心之臣,而詩以為男子之祥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被刺蝟的刺所刺傷,就要把刺挖出來,刺刺到了骨頭,人就會死。陸佃的《埤雅》說:刺蝟的膽囊在春天靠近頭部,夏天在腹部,秋天在左腳,冬天在右腳。熊和羆都是強壯而勇敢的動物,屬於陽性,所以古書用它們來比喻一心一意的臣子,詩經也認為熊、羆是男性的吉祥象徵。

脂,

【釋名】熊白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熊脂。

弘景曰:脂即熊白,乃背上肪,色白如玉,味甚美,寒月則有,夏月則無。其腹中肪及身中脂,煎煉過亦可作藥,而不中啖。

白話文:

葛洪說:脂就是熊的白脂,它是熊背上的脂肪,顏色潔白如玉,味道非常鮮美。這種白脂在寒冬月令時纔有,夏天則沒有。熊腹中的脂肪和熊身中的脂油,經過煎煉過濾以後也可以做藥,但是不能食用。

【修治】斅曰:凡取得,每一斤入生椒十四個,同煉過,器盛收之。

【氣味】甘,微寒,無毒。《別錄》曰:微溫。

《日華》曰:涼。其脂燃燈,煙損人眼,令失光明。

白話文:

【製作方法】準備:每取一斤,加入十四顆生辣椒,一起熬煉,放進容器中收藏。

【藥性】味道甘甜,性質微寒,沒有毒性。《別錄》記載:性質微溫。

《日華》記載:性質涼。它的油脂點燃成燈,煙霧會傷害人的眼睛,導致失明。

【主治】風痹不仁筋急,五臟腹中積聚,寒熱羸瘦,頭瘍白禿,面上皯皰。久服強志不飢,輕身長年(《本經》)。飲食嘔吐(《別錄》)。治風,補虛損,殺勞蟲,酒煉服之(《日華》)。長髮令黑,悅澤人面(蘇恭)。治面上䵟𪒟及瘡(《藥性》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風寒痺痹,導致四肢關節麻木不仁,筋脈拘急;五臟六腑中有積聚的病邪;體質虛弱的人,怕冷畏熱,身體消瘦;頭上生瘡,頭髮花白或脫落;面部皮膚粗糙,長有皰疹。長期服用能增強意志,不感到飢餓,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(《本經》)。治療飲食嘔吐(《別錄》)。治療風痹,補益虛損,殺死體內的勞蟲,用酒來煉製後服用(《日華》)。使頭髮烏黑,使人面色紅潤光澤(蘇恭)。治療面部皮膚粗糙、瘡癤(《藥性》)。

【附方】舊二,新一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舊方兩個,新方一個。

令髮長黑:熊脂蔓荊子(末)等分和勻,醋調塗之。(《聖惠方》)

白話文:

想要頭髮長而黑:熊脂、蔓荊子研成末,等分和勻,用醋調和塗抹。(《聖惠方》)

發毛黃色:以熊脂塗髮梳散,入床底,伏地一食頃,即出,便盡黑。不過用脂一升效。(《千金翼》)

白禿頭癬:熊白敷之。(《楊氏產乳》)

肉,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白話文:

發毛黃色:

用熊油塗抹在頭髮上,梳理均勻。然後鑽入牀底,伏在地上約一頓飯的時間,再出來,頭髮就會變黑。一次只需使用一升熊油即可生效。(《千金翼》)

白禿頭癬:

用熊膽塗抹患處。(《楊氏產乳》)

【氣味】 甘,性質平穩,無毒。

《別錄》曰:微溫。弘景曰:有痼疾不可食熊肉,令終身不除。鼎曰:若腹中有積聚寒熱者食之,永不除也。十月勿食之,傷神。

白話文:

《別錄》說:熊肉性微溫。弘景說:有痼疾的人不能吃熊肉,否則終身不能根除。鼎說:如果腹中有積聚寒熱的人吃它,永遠也除不掉。十月不要吃它,傷神。

【主治】風痹,筋骨不仁,功與脂同(孫思邈)。補虛羸(孟詵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:劉河間云:熊肉振羸,兔目明視。因其氣有餘,以補不足也。

白話文:

【功用主治】治療風濕痹痛,筋骨麻痺,功效與脂膏相同(孫思邈)。補益虛弱(孟詵)。

【發明】李時珍說:根據劉河間的說法,熊肉可以振奮虛弱,兔肉可以明目,因為它們的精氣充足,可以補充不足。

【附方】舊二。中風痹疾:中風,心肺風熱,手足風痹不隨,筋脈五緩,恍惚煩躁。熊肉一斤切,入豉汁中,和蔥、薑、椒、鹽作醃臘,空腹食之。腳氣風痹,五緩筋急:用熊肉半斤,如上法食之。(並《食醫心鏡》)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共兩條。

(一)中風痺疾:中風,心肺有風熱,手足因風寒而麻痺,筋脈產生五緩,心神恍惚煩躁。熊肉一斤切碎,放入豆豉汁中,加入蔥、薑、花椒、鹽做成醃臘,空腹食用。

(二)腳氣風痺,五緩筋急:用熊肉半斤,同上法食用。(俱見《食醫心鏡》)

掌,

白話文:

原文:

現代中文翻譯:

手腕

【修治】《聖惠方》云:熊掌難胹,得酒、醋、水三件同煮,熟即大如皮球也。

白話文:

【修治方法】《聖惠方》中說:熊掌很難煮熟,如果用酒、醋、水三種東西一起煮,煮熟後就會大得像皮球一樣。

【主治】食之可御風寒,益氣力(《日華》)。

白話文:

主治:食用後可以抵禦風寒,增加體力(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

,頌曰:熊膽陰乾用。然多偽者,但取一粟許滴水中,一道若線不散者為真。

白話文:

膽,頌曰:熊膽曬乾後纔可以使用。但有許多是假的,只要取一粟許的膽汁滴入水中,會呈現一條不斷裂的線,這樣的纔是真品。

時珍曰:按錢乙云:熊膽佳者通明。每以米粒點水中,運轉如飛者良。余膽亦轉,但緩爾。

周密《齊東野語》云:熊膽善闢塵。試之以淨水一器,塵幕其上,投膽米許,則凝塵豁然而開也。
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
權曰:惡防己、地黃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按照錢乙的說法,好的熊膽是通透的。每次將米粒點入水中,如果能旋轉如飛的,代表品質好。我取的熊膽也能旋轉,只是比較緩慢。

周密《齊東野語》記載:熊膽能去除塵垢。實驗時將熊膽溶解在乾淨的水中,在水面上方撒上厚厚的灰塵,投放米粒大小的熊膽後,凝結的灰塵便豁然消失。

【氣味】

苦、寒,無毒。

權德輿說:熊膽與防己、地黃相剋。

【主治】時氣熱盛,變為黃疸,暑月久痢,疳䘌心痛疰忤(蘇恭)。治諸疳、耳鼻瘡、惡瘡,殺蟲(《日華》)。小兒驚癇瘛瘲,以竹瀝化兩豆許服之,去心中涎,甚良(孟詵)。退熱清心,平肝明目去翳,殺蛔、蟯蟲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因時令暑氣過盛,導致黃疸、夏季久痢、嬰兒疳積、腹痛和肝胃不和引起的腹痛,以及小兒抽搐、肝胃不和的嘔吐等症(蘇恭)。能治療各種疳病、耳鼻瘡、惡瘡,並能殺滅蟲子。(《日華》)。小兒驚癇瘛瘲,用竹瀝化開兩粒豆大的粟米服之,可除去心中的痰涎,效果很好(孟詵)。竹瀝具退熱清心,平肝明目去翳,殺蛔、蟯蟲的作用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熊膽,苦入心,寒勝熱,手少陰、厥陰、足陽明經藥也。故能涼心平肝殺蟲,為驚癇疰忤、翳障疳痔、蟲牙蛔痛之劑焉。

白話文:

發現:李時珍說:熊膽,苦味入心,寒性勝於熱性,是手少陰、厥陰、足陽明經的藥物。因此可以清涼心臟,平肝殺蟲,用於治療驚癇、疰忤、翳障、疳痔、蟲牙蛔痛等疾病。

【附方】舊五,新五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舊五,新五。

赤目障翳:熊膽丸,每以膽少許化開,入冰片一二片,銅器點之,絕奇。或淚癢,加生薑粉些須。(《齊東野語》)初生目閉,由胎中受熱也:以熊膽少許蒸水洗之,一日七八次。如三日不開,服四物加甘草天花粉。(《全幼心鑑》)

白話文:

赤目障翳:

  • 熊膽丸:每次取少量熊膽粉,溶解後加入一兩片冰片,用銅器點眼,效果極佳。
  • 如果出現眼睛淚癢的症狀,可以加入少量的生薑粉。

初生目閉:

  • 由於在胎中受熱導致的初生兒眼睛閉合:取少量熊膽粉,蒸水後洗眼,每天七到八次。
  • 如果三天後眼睛還未睜開,服用四物湯加甘草和天花粉。

小兒鼻蝕:熊膽半分,湯化抹之。(《聖惠方》)

十年痔瘡:熊膽塗之神效,一切方不及也。(《外臺》)

腸風痔瘻:熊膽半兩,入片腦少許研,和豬膽汁塗之。(《壽域方》)

蛔蟲心痛:熊膽一大豆,和水服之,大效。(《外臺》)

小兒驚癇:方見主治。

白話文:

小兒鼻蝕:

熊膽半錢,溶於熱湯中,塗抹於鼻子上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
十年痔瘡:

熊膽塗抹,效果顯著,比其他方法都好。(出自《外臺祕要》)

腸風痔瘻:

熊膽半兩,加入少許冰片研磨,和豬膽汁混合塗抹。(出自《壽域方》)

蛔蟲心痛:

熊膽一大豆,和水服用,效果顯著。(出自《外臺祕要》)

小兒驚癇:

其他資料中說明治療方法。

風蟲牙痛:熊膽三錢,片腦四分,每以豬膽汁調少許搽之。(《攝生方》)

白話文:

風蟲牙痛:取三錢熊膽、四分片腦,每次用豬膽汁調少量,塗抹在牙齒上。(出自《攝生方》)

水弩射人:熊膽塗之。更以雄黃同用酒磨服,即愈。(《斗門方》)

白話文:

水弩射傷:用熊膽塗抹傷口。再用雄黃和酒調和服用,即可痊癒。(《鬥門方》)

諸疳羸瘦:熊膽、使君子末等分研勻,瓷器蒸溶,蒸餅丸麻子大。每米飲下二十丸。(《保幼大全》)

白話文:

治療各種疳證、消瘦:熊膽、使君子末等分,研磨均勻,用瓷器蒸溶,做成像麻子那樣大的蒸餅丸。每次吃米飯後服用二十丸。(出自《保幼大全》)

腦髓,

【主治】諸聾(蘇恭)。療頭旋。摩頂,去白禿風屑,生髮(《日華》)。

血,

【主治】小兒客忤(蘇恭)。

骨,

【主治】作湯,浴歷節風,及小兒客忤(孟詵)。

白話文:

腦髓 [主治]各種耳聾(蘇恭)。治療頭暈目眩。塗抹於頭頂,去除白禿風屑,生髮(《日華》)。

血液 [主治]小兒受驚嚇(蘇恭)。

骨頭 [主治]熬湯,沐浴治療風溼病,以及小兒受驚嚇(孟詵)。

【附錄】羆、魋(音頹),時珍曰:熊、羆、魋,三種一類也。如豕色黑者,熊也;大而色黃白者,羆也;小而色黃赤者,魋也。建平人呼魋為赤熊,陸璣謂羆為黃熊,是矣。羆,頭長腳高,猛憨多力,能拔樹木,虎亦畏之。遇人則人立而攫之,故俗呼為人熊。關西呼豭熊。

白話文:

【附錄】熊、羆、魋,這三種動物是同一類別的。其中,外觀像豬、顏色黑色的,叫做熊;外觀較大、顏色黃白色,叫做羆;外觀較小、顏色黃紅色,叫做魋。建平人把魋叫做赤熊,陸璣說羆是黃熊,這是正確的。羆的頭長、腳高,兇猛愚笨、力氣大,可以拔起樹木,老虎也非常畏懼它。當羆遇到人的時候,牠會用雙腳站立並攻擊人類,因此民間稱牠為人熊。在關西地區,人們稱牠為豭熊。

羅願《爾雅翼》云:熊有豬熊,形如豕;有馬熊,形如馬。即羆也。或云羆即熊之雄者。其白如熊白,而理粗味減,功用亦同。

白話文:

羅願在《爾雅翼》中說:熊中有一種叫豬熊的,形狀像豬;還有一種叫馬熊的,形狀像馬。豬熊和馬熊就是羆。也有人說羆就是雄性的熊。羆的皮和白色熊的皮一樣,但毛粗糙,味道也不好,功效也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