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獸部第五十一卷 (7)
獸部第五十一卷 (7)
1. 豪豬
(《綱目》)
【釋名】蒿豬(《唐本》)、山豬(《通志》)、豲𧱬(音原俞)、𧱂豬(音丸)、鸞豬。
時珍曰:《說文》云:豪,豕鬣如筆管者。能激毫射人故也。郭璞曰:吳楚呼為鸞豬。《星禽》云:壁水𧱬,豪豬也。
【集解】頌曰:豪豬,陝、洛、江東諸山中並有之。髦間有豪如箭,能射人。
時珍曰:豪豬處處深山中有之,多者成群害稼。狀如豬,而項脊有棘鬣,長近尺許,粗如箸。其狀似笄及帽刺,白本而黑端。怒則激去,如矢射人。羌人以其皮為靴。郭璞云:𧱂豬自為牝牡而孕也。張師正《倦遊錄》云:南海有泡魚,大如斗,身有棘刺,能化為豪豬。巽為魚,坎為豕,豈巽變坎乎?
肉,
【氣味】甘,大寒,有毒。
頌曰:不可多食。發風,令人虛羸。
【主治】多膏,利大腸(蘇頌)。
肚及屎,
【氣味】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水病,熱風,鼓脹。同燒存性,空心溫酒服二錢匕。用一具即消(孟詵)。乾燒服之,治黃疸(蘇恭)。連屎燒研,酒服,治水腫,腳氣,奔豚(時珍)。
【發明】詵曰:此豬多食苦參,故能治熱風水脹,而不治冷脹也。
時珍曰:豪豬本草不載,惟孟氏《食療本草》蝟條說之。
白話文:
[豪豬]
別名: 蒿豬、山豬、豲𧱬、𧱂豬、鸞豬。
李時珍說:「《說文解字》說:豪,是指豬的鬃毛像筆管一樣。豪豬能豎起鬃毛射人,因此得名。郭璞說:吳楚一帶稱它為鸞豬。《星禽》記載:壁水𧱬,就是豪豬。」
產地與外觀: 豪豬在陝西、洛陽、江東等地的山區都有。它的鬃毛間有像箭一樣的刺,可以射人。李時珍說:豪豬在各地的深山中都有,數量多時會成群危害農作物。外形像豬,但脖子和背部有棘刺,長約一尺,粗如筷子。形狀像簪子和帽子上的刺,根部是白色,末端是黑色。生氣時會豎起棘刺,像箭一樣射向人。羌族人會用豪豬皮做靴子。郭璞說:𧱂豬可以自己雌雄交配而懷孕。張師正在《倦遊錄》中說:南海有一種泡魚,大如斗,身上有棘刺,能變成豪豬。巽卦代表魚,坎卦代表豬,難道是巽卦變成了坎卦嗎?
肉
味道: 味甘,性大寒,有毒。
蘇頌說:不可以多吃。會引發風邪,使人虛弱消瘦。
主治: 脂肪多,能使大腸通暢。(蘇頌)
肚子和糞便
味道: 性寒,無毒。
主治: 可治療水腫病、熱性風病、腹部脹滿。將肚子和糞便一起燒成灰,用溫酒送服兩錢匕,服用一副就能消腫。(孟詵)。將糞便乾燒後服用,可以治療黃疸病(蘇恭)。將糞便連同糞便一起燒成灰,用酒送服,可治療水腫、腳氣病、奔豚病。(李時珍)
說明: 孟詵說:這種豬喜歡吃苦參,所以能治療熱性風病和水腫脹滿,但不能治療寒性脹滿。
李時珍說:豪豬在一般的本草書中沒有記載,只有孟詵的《食療本草》中在「蝟」的條目下提到它。
2. 熊
(《本經》上品)
【釋名】時珍曰:熊者雄也。熊字篆文象形。俗呼熊為豬熊,羆為人熊、馬熊,各因形似以為別也。《述異記》云:在陸曰熊,在水曰能(即鯀所化者)。故熊字從能。《續搜神記》云:熊居樹孔中,東土人擊樹,呼為「子路」則起,不呼則不動也。又狒狒亦名人熊,見本條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熊生雍州山谷。十一月取之。
弘景曰:今東西諸山縣皆有之,自非易得。
頌曰:今雍、洛、河東及懷慶、衛山中皆有之。形類大豕,而性輕捷,好攀緣,上高木,見人則顛倒自投於地。冬蟄入穴,春月乃出。其足名蹯,為八珍之一,古人重之,然胹之難熟。熊性惡鹽,食之即死(出《淮南子》)。
時珍曰:熊如大豕而豎目,人足黑色。春夏膘肥時,皮厚筋駑,每升木引氣,或墮地自快,俗呼跌膘,即《莊子》所謂熊經鳥申也。冬月蟄時不食,飢則舐其掌,故其美在掌,謂之熊蹯。其行山中,雖數十里,必有跧伏之所,在石岩枯木,山中人謂之熊館。劉敬叔《異苑》云:熊性惡穢物及傷殘,捕者置此物於穴,則合穴自死。
或為棘刺所傷,出穴爪之,至骨即斃也。陸佃《埤雅》云:其膽春近首,夏在腹,秋在左足,冬在右足。熊、羆皆壯毅之物,屬陽,故書以喻不二心之臣,而詩以為男子之祥也。
脂,
【釋名】熊白。
弘景曰:脂即熊白,乃背上肪,色白如玉,味甚美,寒月則有,夏月則無。其腹中肪及身中脂,煎煉過亦可作藥,而不中啖。
【修治】斅曰:凡取得,每一斤入生椒十四個,同煉過,器盛收之。
【氣味】甘,微寒,無毒。《別錄》曰:微溫。
《日華》曰:涼。其脂燃燈,煙損人眼,令失光明。
【主治】風痹不仁筋急,五臟腹中積聚,寒熱羸瘦,頭瘍白禿,面上皯皰。久服強志不飢,輕身長年(《本經》)。飲食嘔吐(《別錄》)。治風,補虛損,殺勞蟲,酒煉服之(《日華》)。長髮令黑,悅澤人面(蘇恭)。治面上䵟𪒟及瘡(《藥性》)。
【附方】舊二,新一。
令髮長黑:熊脂、蔓荊子(末)等分和勻,醋調塗之。(《聖惠方》)
發毛黃色:以熊脂塗髮梳散,入床底,伏地一食頃,即出,便盡黑。不過用脂一升效。(《千金翼》)
白禿頭癬:熊白敷之。(《楊氏產乳》)
肉,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《別錄》曰:微溫。弘景曰:有痼疾不可食熊肉,令終身不除。鼎曰:若腹中有積聚寒熱者食之,永不除也。十月勿食之,傷神。
【主治】風痹,筋骨不仁,功與脂同(孫思邈)。補虛羸(孟詵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:劉河間云:熊肉振羸,兔目明視。因其氣有餘,以補不足也。
【附方】舊二。中風痹疾:中風,心肺風熱,手足風痹不隨,筋脈五緩,恍惚煩躁。熊肉一斤切,入豉汁中,和蔥、薑、椒、鹽作醃臘,空腹食之。腳氣風痹,五緩筋急:用熊肉半斤,如上法食之。(並《食醫心鏡》)
掌,
【修治】《聖惠方》云:熊掌難胹,得酒、醋、水三件同煮,熟即大如皮球也。
【主治】食之可御風寒,益氣力(《日華》)。
膽,頌曰:熊膽陰乾用。然多偽者,但取一粟許滴水中,一道若線不散者為真。
時珍曰:按錢乙云:熊膽佳者通明。每以米粒點水中,運轉如飛者良。余膽亦轉,但緩爾。
周密《齊東野語》云:熊膽善闢塵。試之以淨水一器,塵幕其上,投膽米許,則凝塵豁然而開也。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權曰:惡防己、地黃。
【主治】時氣熱盛,變為黃疸,暑月久痢,疳䘌心痛疰忤(蘇恭)。治諸疳、耳鼻瘡、惡瘡,殺蟲(《日華》)。小兒驚癇瘛瘲,以竹瀝化兩豆許服之,去心中涎,甚良(孟詵)。退熱清心,平肝明目去翳,殺蛔、蟯蟲(時珍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熊膽,苦入心,寒勝熱,手少陰、厥陰、足陽明經藥也。故能涼心平肝殺蟲,為驚癇疰忤、翳障疳痔、蟲牙蛔痛之劑焉。
【附方】舊五,新五。
赤目障翳:熊膽丸,每以膽少許化開,入冰片一二片,銅器點之,絕奇。或淚癢,加生薑粉些須。(《齊東野語》)初生目閉,由胎中受熱也:以熊膽少許蒸水洗之,一日七八次。如三日不開,服四物加甘草、天花粉。(《全幼心鑑》)
小兒鼻蝕:熊膽半分,湯化抹之。(《聖惠方》)
十年痔瘡:熊膽塗之神效,一切方不及也。(《外臺》)
腸風痔瘻:熊膽半兩,入片腦少許研,和豬膽汁塗之。(《壽域方》)
蛔蟲心痛:熊膽一大豆,和水服之,大效。(《外臺》)
小兒驚癇:方見主治。
風蟲牙痛:熊膽三錢,片腦四分,每以豬膽汁調少許搽之。(《攝生方》)
水弩射人:熊膽塗之。更以雄黃同用酒磨服,即愈。(《斗門方》)
諸疳羸瘦:熊膽、使君子末等分研勻,瓷器蒸溶,蒸餅丸麻子大。每米飲下二十丸。(《保幼大全》)
腦髓,
【主治】諸聾(蘇恭)。療頭旋。摩頂,去白禿風屑,生髮(《日華》)。
血,
【主治】小兒客忤(蘇恭)。
骨,
【主治】作湯,浴歷節風,及小兒客忤(孟詵)。
【附錄】羆、魋(音頹),時珍曰:熊、羆、魋,三種一類也。如豕色黑者,熊也;大而色黃白者,羆也;小而色黃赤者,魋也。建平人呼魋為赤熊,陸璣謂羆為黃熊,是矣。羆,頭長腳高,猛憨多力,能拔樹木,虎亦畏之。遇人則人立而攫之,故俗呼為人熊。關西呼豭熊。
羅願《爾雅翼》云:熊有豬熊,形如豕;有馬熊,形如馬。即羆也。或云羆即熊之雄者。其白如熊白,而理粗味減,功用亦同。
白話文:
熊
【名稱釋義】
李時珍說:「熊,雄壯之意。熊這個字的篆文字形就是依照熊的樣子畫出來的。民間俗稱熊為豬熊,而羆則被稱為人熊或馬熊,都是依照它們外形的相似度來區分的。《述異記》記載:在陸地上生活的叫熊,在水裡生活的叫能(也就是鯀死後變成的)。所以『熊』這個字從『能』字而來。《續搜神記》記載:熊住在樹洞中,東方的人們敲擊樹木,並呼喊『子路』,熊就會出來;不呼喊,牠就不會動。另外,狒狒也被稱為人熊,詳見相關條目。」
【產地與採集】
《別錄》記載:「熊生長在雍州的山谷中,十一月時捕捉。」
陶弘景說:「現在東方和西方的許多山縣都有熊,但並不容易獲得。」
蘇頌說:「現在雍州、洛陽、河東以及懷慶、衛等地山中都有熊。牠們的形狀像大豬,但動作輕快敏捷,喜歡攀爬,能爬上高樹。看到人就會倒栽蔥似的從樹上跳下來。冬天會躲進洞穴冬眠,春天才會出來。牠們的腳掌稱為『蹯』,是古代珍貴的八種食材之一,古人非常重視,但燉煮起來不容易熟。熊的習性很怕鹽,吃到鹽就會死亡(出自《淮南子》)。」
李時珍說:「熊的樣子像大豬,眼睛是豎著長的,腳像人腳一樣是黑色的。春夏時節,牠們身上脂肪肥厚,皮很厚,筋也很硬。常常爬到樹上引氣,或者從高處掉下來讓自己舒服,民間稱之為『跌膘』,這就是《莊子》所說的熊經鳥申。冬天冬眠時不吃東西,肚子餓了就舔自己的腳掌,所以牠最美味的地方在於腳掌,稱為熊蹯。牠們在山中行走,即使走了數十里路,也一定會有休息的地方,這些地方在石頭縫隙或枯木中,山裡人稱之為『熊館』。劉敬叔《異苑》記載:熊的習性厭惡骯髒和殘破的東西,捕熊的人把這些東西放在牠的洞穴中,牠就會自己把洞口封死而死。或者被荊棘刺傷,牠就會從洞穴中伸出爪子去抓,直到傷到骨頭就死掉了。陸佃《埤雅》記載:熊膽在春天靠近頭部,夏天在腹部,秋天在左腳,冬天在右腳。熊和羆都是強壯剛毅的動物,屬於陽性,所以古人用牠們來比喻忠貞不二的大臣,而詩歌則認為牠們是男子吉祥的象徵。」
【熊脂】
【名稱釋義】
又名熊白。
陶弘景說:「熊脂就是熊的白色脂肪,是背上的脂肪,顏色白如玉,味道非常鮮美,寒冷的月份才有,夏天則沒有。牠腹中的脂肪以及身體上的其他脂肪,煎熬提煉後也可以用作藥材,但不適合食用。」
【炮製】
斅說:「凡是取得熊脂,每一斤加入十四顆生花椒,一起煎煉,然後用容器盛裝。」
【性味】
味甘,性微寒,無毒。《別錄》記載:性微溫。《日華子》記載:性涼。熊脂燃燒作燈,煙會損害人的眼睛,導致失明。
【主治】
能治療風濕麻木、筋脈拘急、五臟腹中積聚、寒熱虛弱、頭瘡白禿、臉上的黑斑和青春痘。長期服用能增強意志、不感到飢餓、使身體輕盈並延年益壽(出自《本經》)。還可以治療飲食嘔吐(出自《別錄》)。能治療風邪、補虛損、殺勞蟲,用酒調製後服用(出自《日華子》)。還能使頭髮長長變黑,使面色紅潤有光澤(出自蘇恭)。能治療臉上的黑斑和瘡瘍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【附方】
以下是幾個相關的方子:
- 使頭髮長黑:熊脂、蔓荊子(磨成粉)等量混合均勻,用醋調和塗抹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- 治療頭髮發黃:用熊脂塗抹頭髮,然後用梳子梳散,將頭伸到床底下,趴在地上約一頓飯的時間,再出來,頭髮就會變黑。使用一升熊脂即可見效。(出自《千金翼方》)
- 治療白禿頭癬:用熊白塗抹。(出自《楊氏產乳》)
【熊肉】
【性味】
味甘,性平,無毒。《別錄》記載:性微溫。陶弘景說:「患有舊疾的人不可食用熊肉,否則疾病將終身不癒。鼎說:如果腹中有積聚、寒熱的人食用熊肉,疾病也將永遠無法去除。農曆十月不要食用熊肉,會傷神。」
【主治】
能治療風濕麻木、筋骨不適,功效與熊脂相同(出自孫思邈)。能補虛弱(出自孟詵)。
【發明】
李時珍說:「按:劉河間說:熊肉能振奮虛弱,使兔子的眼睛變得明亮。這是因為牠的氣有餘,可以補不足。」
【附方】
以下是幾個相關的方子:
- 治療中風麻痺:中風、心肺風熱、手腳風濕麻痺不能隨意活動、筋脈鬆弛、精神恍惚煩躁。用一斤熊肉切塊,加入豆豉汁中,與蔥、薑、花椒、鹽一起醃製,空腹食用。
- 治療腳氣風濕麻痺、筋脈鬆弛:用半斤熊肉,按照上述方法食用。(以上皆出自《食醫心鏡》)
【熊掌】
【炮製】
《聖惠方》記載:「熊掌不容易煮熟,需要用酒、醋、水三種一起煮,煮熟後就會像皮球一樣大。」
【主治】
食用可以抵禦風寒,增強氣力(出自《日華子》)。
【熊膽】
蘇頌說:「熊膽陰乾後使用。但很多是假冒的,取一小粒滴在水中,如果形成一條線而不散開,就是真的。」
李時珍說:「按錢乙說:好的熊膽透明。每次取米粒大小點在水中,能像飛一樣旋轉的就是好的,其他的熊膽也會轉動,但比較緩慢。」
周密《齊東野語》記載:「熊膽能消除灰塵。將裝有乾淨水的容器蒙上灰塵,投入少許熊膽,灰塵就會瞬間散開。」
【性味】
味苦,性寒,無毒。權說:與防己、地黃相剋。
【主治】
能治療時氣病引起的熱盛、轉為黃疸、暑月久瀉、疳瘡、心痛、邪氣入侵(出自蘇恭)。能治療各種疳瘡、耳鼻瘡、惡瘡、殺蟲(出自《日華子》)。能治療小兒驚風、抽搐,用竹瀝化開兩豆許服用,可以去除心中的痰,效果很好(出自孟詵)。能退熱清心、平肝明目、去除眼翳、殺蛔蟲、蟯蟲(出自李時珍)。
【發明】
李時珍說:「熊膽,味苦入心,性寒能勝熱,是手少陰、厥陰、足陽明經的藥。所以能涼心平肝、殺蟲,是治療驚風、邪氣入侵、眼翳、疳瘡、蟲牙、蛔蟲痛的良藥。」
【附方】
以下是幾個相關的方子:
- 治療眼睛紅腫、眼翳:熊膽丸,每次將少量熊膽化開,加入一兩片冰片,用銅器點眼,效果神奇。如果眼睛癢,可以加入少許生薑粉。(出自《齊東野語》)
- 治療新生兒眼睛閉合,由胎中受熱引起:用少量熊膽蒸水清洗,每天七八次。如果三天不睜開眼睛,服用四物湯,加入甘草、天花粉。(出自《全幼心鑑》)
- 治療小兒鼻蝕:用熊膽一半,用湯化開塗抹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- 治療十年痔瘡:用熊膽塗抹,效果神奇,其他方法都比不上。(出自《外臺》)
- 治療腸風痔瘻:用熊膽半兩,加入少許冰片研磨,與豬膽汁混合塗抹。(出自《壽域方》)
- 治療蛔蟲引起的心痛:用熊膽如大豆大小,用水沖服,效果很好。(出自《外臺》)
- 治療小兒驚風:方法見「主治」。
- 治療風蟲牙痛:用熊膽三錢,冰片四分,每次用豬膽汁調和少許塗抹。(出自《攝生方》)
- 治療水弩射人:用熊膽塗抹。再用雄黃與酒磨服,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斗門方》)
- 治療各種疳瘡消瘦:用熊膽、使君子末等量研磨均勻,用瓷器蒸溶,用蒸餅捏成麻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用米湯送服二十丸。(出自《保幼大全》)
【熊腦髓】
【主治】
能治療各種耳聾(出自蘇恭)。能治療頭暈。塗抹頭頂,可以去除白禿頭皮屑,使頭髮生長(出自《日華子》)。
【熊血】
【主治】
能治療小兒客忤(出自蘇恭)。
【熊骨】
【主治】
煎湯沐浴,可以治療關節風痛、小兒客忤(出自孟詵)。
【附錄】羆、魋
李時珍說:「熊、羆、魋是同一類的動物。像豬,毛色黑色的,是熊;體型大,毛色黃白色的,是羆;體型小,毛色黃紅色的,是魋。建平人稱魋為赤熊,陸璣稱羆為黃熊,都是對的。羆的頭長腳高,兇猛有力,能拔起樹木,老虎也怕牠。遇到人就會站起來攻擊,所以民間稱之為人熊。關西人稱牠為豭熊。」
羅願《爾雅翼》記載:「熊有豬熊,形狀像豬;有馬熊,形狀像馬,也就是羆。也有人說羆就是雄性的熊。羆的脂肪像熊脂一樣是白色的,但質地粗糙,味道也差一些,功效與熊脂相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