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獸部第五十一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獸部第五十一卷 (8)

1. 麢羊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釋名】羚羊(俗)、麙羊(音鈐)、九尾羊。

白話文:

【別名】羚羊(俗稱)、麞羊(發音同「鈐」)、九尾羊。

時珍曰:按王安石《字說》云:鹿則比類,而環角外向以自防;麢則獨棲,懸角木上以遠害,可謂靈也。故字從鹿,從靈省文。後人作羚。許慎《說文》云:麙,山羊也,大而細角。《山海經》作羬,云:狀如羊而馬尾。費信《星槎勝覽》云:阿丹國羚羊,自胸中至尾,垂九塊,名九尾羊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羚羊角出石城山川穀及華陰山。採無時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按照王安石的《字說》記載:鹿能夠比類而居,環生的角向外生長以便自衛;羚羊則獨自棲息,將細角懸掛在樹上以遠離傷害,可以說是機警靈敏。因此,羚字從鹿字、靈字省文而來。後人寫作羚。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羚羊,山羊的一種,體形較大,角細長。《山海經》中寫作羬,說羬的形狀像羊而長著馬尾巴。費信的《星槎勝覽》中記載:阿丹國的羚羊,從胸口到尾巴,垂掛著九塊羊尾,因此被稱為九尾羊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記載:羚羊角產於石城山谷和華陰山。採收時間不限。

弘景曰:今出建平、宜都諸蠻山中及西域。多兩角,一角者為勝。角多節,蹙蹙圓繞。別有山羊角極長,惟一邊有節,節亦疏大,不入藥用。乃《爾雅》名羱羊者,羌夷以為羚羊,能陟峻阪。

白話文:

弘景說:現在從建平、宜都等少數民族居住的山區和西域地區出產的羚羊角較多,長著兩個角的羚羊,以只長一個角的更為優質。羚羊角有很多節,層層環繞,羚羊角極長,只有一邊有節,節也稀疏而大,不能用作藥用。這是《爾雅》一書中所說的羱羊,羌夷族人把它叫做羚羊,它能夠攀登陡峭的山坡。

恭曰:羚羊,南山、商、淅間大有,今出梁州,真州、洋州亦貢。其角細如人指,長四五寸,而紋蹙細。山羊或名野羊,大者如牛,角可為鞍橋。又有山驢,大如鹿,皮可作靴,有兩角,大小如山羊角,俗人亦用之。陶氏所謂一邊有粗紋者是此,非山羊也。

白話文:

羚羊:在南山、商、淅這三個地方有很多,現在產自梁州、真州和洋州。羚羊角像人的手指一樣細,長四五寸,而且紋路細小。山羊也叫野羊,大的像牛一樣,角可以做鞍橋。還有一種山驢,像鹿一樣大,皮可以做靴子,有兩個角,大小和山羊角差不多,一般人也會用這種角。陶氏所說的長著一邊粗紋的是山驢,而不是山羊。

藏器曰:山羊、山驢、羚羊,三種相似,而羚羊有神,夜宿防患,以角掛樹不著地。但角彎中深銳緊小,有掛痕者為真,如此分別,其疏慢無痕者非也。真角,耳邊聽之集集鳴者良。陶言一角者謬也。

白話文:

藏器說:山羊、山驢、羚羊這三種動物長相相似,但羚羊比較機警,晚上睡覺的時候會警惕地用角掛在樹上,不讓角著地。但是,只有彎曲中間深銳緊小,有掛痕的角纔是真的羚羊角。如此分別,那些疏慢沒有痕跡的羚羊角則不是真的。真的羚羊角,在耳朵旁邊聽的時候會有集集的鳴叫聲,品質較好。陶弘景說羚羊角只有一隻是錯誤的。

頌曰:今秦、隴、龍、蜀、金、商州山中皆有之,戎人多捕得來貨。其形似羊,青色而大。其角長一二尺,有節如人手指握痕,又最堅勁。郭璞注《爾雅》云:麢似羊而大,其角細而圓銳,好在山崖間。羱似吳羊,其角大而橢,出西方。本草諸注各異。觀今所市者,與《爾雅》之羱羊,陶注之山羊,蘇注之山驢,大都相似。

白話文:

頌曰:現在秦嶺、隴山、龍山、蜀山、金州和商州的山區都有羱羊,戎族人常捕獲來賣。羱羊的外形似羊,但體形較大,是青色的。其角長約一到兩尺,還有像人手指握痕一樣的節,而且十分堅硬。郭璞在《爾雅》中的註解說:羱羊像羊但體形較大,它的角細而尖銳,喜歡在山間的懸崖峭壁上活動。羱羊像吳地的羊,但角較大且是橢圓形的,產自西方。不同本草著作對羱羊的註解各有不同,但現在市面上所賣的羱羊,與《爾雅》中所記載的羱羊、《陶弘景本草》中記載的山羊、《蘇恭本草》中記載的山驢,相似度都很大。

今人相承用之,以為羚羊。其細角長四五寸如人指多節蹙蹙圓繞者,其間往往彎中有磨角成痕處,京師極多。詳諸說。此乃真羚羊角,而世多不用何也?又閩、廣山中,出一種野羊,彼人亦謂之羚羊也。陳氏謂耳邊聽之鳴者良。今牛羊諸角,但殺之者,聽之皆有聲,不獨羚角也。

自死角則無聲矣。

宗奭曰:諸角附耳皆集集有聲,不如有掛痕一說為盡之。然有偽作者,宜察焉。

白話文:

當今人們沿用上古相傳的說法,將這種角當作羚羊角。這種角的細小部分長四五寸,像人的手指一樣,有很多節,叢聚且圓潤交繞的,在其中的彎曲中常常留有一些研磨角的痕跡,在京城特別多。詳細參考各家說法,這纔是真正的羚羊角,而世間上大多數人不採用使用它,這是為什麼呢?另外,在福建、廣東的山區,有一種野羊,當地人也稱它為羚羊。陳氏認為可以憑聽牠在耳邊叫的聲音,來辨別真偽優劣。現在牛羊等各種角,只要把牠們殺死,聽起來都有聲音,並不單獨是羚羊角纔有聲音。

宗奭說:耳朵旁有突出的角,聲音通常都很尖銳,不如「有掛痕」的說法更為全面。不過,有造假的現象,需要注意察看。

時珍曰:羚羊似羊,而青色毛粗,兩角短小;羱羊似吳羊,兩角長大;山驢,驢之身而羚之角,但稍大而節疏慢耳。陶氏言羚羊有一角者,而陳氏非之。按《寰宇志》云:安南高石山出羚羊,一角極堅,能碎金剛石。則羚固有一角者矣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羚羊像羊,但毛是青色的,而且很粗;羱羊像吳羊,但角很長很大;山驢,身體像驢,但角像羚羊,只是稍微大一些,而且節疏離。陶氏說羚羊有獨角的,而陳氏否認。根據《寰宇志》的記載:安南的高石山出產羚羊,一角極其堅硬,能碎金剛石。那麼羚羊肯定有一角的。

金剛石出西域,狀如紫石英,百鍊不消,物莫能擊;惟羚羊角扣之,則自然冰泮也。又貘骨偽充佛牙,物亦不能破,用此角擊之即碎,皆相畏耳。羚羊皮,西人以作座褥。

羚羊角,

白話文:

金剛石產於西域,外形如紫水晶,經過高溫鍛燒也不會溶化,任何東西都無法擊碎它。但羚羊角可以擊碎金剛石,就像冰塊遇熱融化一樣。此外,貘骨常被偽裝成佛牙,但用羚羊角一擊便會碎掉,因為它們都害怕羚羊角。西域人用羚羊皮做成坐墊。

羚羊角:

羚羊角是羚羊頭上的角。

【修治】斅曰:凡用,有神羊角甚長,有二十四節,內有天生木胎。此角有神力,可抵千牛。凡使不可單用,須要不拆元對,繩縛,鐵銼銼細,重重密裹,避風,以旋旋取用,搗篩極細,更研萬匝入藥,免刮人腸。

【氣味】咸,寒,無毒。《別錄》曰:苦,微寒。

甄權曰:甘,溫。能縮銀。

白話文:

斅氏說:凡是使用神羊角,觀察它的特徵時,它有非常長的角,共有二十四個節,裡面有天生的木質胎盤。這種角有神力,抵擋一千隻牛都不成問題。在使用時不能單獨使用,一定要保持角沒有任何缺失,用繩子捆好,用鐵銼將其銼得很細,重重、密密地裹著,避免風吹,旋轉著取用,搗碎、篩選成極細的粉末,並研磨一萬次,然後才能入藥。這樣做可以避免刮傷人的腸胃。

【氣味】鹹味,寒性,無毒。《別錄》中記載:苦味,微寒。

甄權表示:甘味,溫性。能收縮銀器。

【主治】明目,益氣起陰,去惡血注下,闢蠱毒惡鬼不祥,常不魘寐(《本經》)。除邪氣驚夢,狂越僻謬,療傷寒時氣寒熱,熱在肌膚,溫風注毒伏在骨間,及食噎不通。久服,強筋骨輕身,起陰益氣,利丈夫(《別錄》)。治中風筋攣,附骨疼痛。作末蜜服,治猝熱悶,及熱毒痢血,疝氣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功能】使眼睛明亮,增強元氣,消除積血注到下焦,驅除蠱毒、惡鬼、不吉祥的事物,經常失眠的人不會做噩夢(《本經》)。去除邪氣造成的驚嚇、惡夢、行為怪異、言行錯亂,治療傷寒、時疫造成的寒熱,熱在肌膚,溫毒注到骨間,以及食物梗塞不暢通。長期服用,可以增強筋骨,使身體輕盈,提高元氣,有益於男性健康(《別錄》)。治療中風引起的筋攣,附骨疼痛。研成細末,用蜜調服,治療突然發熱悶熱,以及熱毒痢疾、疝氣。

摩水塗腫毒(孟詵)。治一切熱毒風攻注,中惡毒風,猝死昏亂不識人,散產後惡血衝心煩悶,燒末酒服之。治小兒驚癇,治山瘴及噎塞(《藥性》)。治驚悸煩悶,心胸惡氣,瘰癧惡瘡溪毒(藏器)。平肝舒筋,定風安魂,散血下氣,辟惡解毒,治子癇痙疾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摩水塗敷腫毒(孟詵)。治療一切熱毒風攻注,中惡毒風,猝死昏亂不識人,散產後惡血衝心煩悶,燒末酒服之。治療小兒驚癇,治療山瘴及噎塞(《藥性》)。治療驚悸煩悶,心胸惡氣,瘰癧惡瘡溪毒(藏器)。平肝舒筋,定風安魂,散血下氣,闢惡解毒,治療子癇痙疾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羊,火畜也,而羚羊則屬木,故其角入厥陰肝經甚捷,同氣相求也。肝主木,開竅於目;其發病也,目暗障翳,而羚羊角能平之。肝主風,在合為筋;其發病也,小兒驚癇,婦人子癇,大人中風搐搦,及筋脈攣急,歷節掣痛,而羚角能舒之。魂者,肝之神也;發病則驚駭不寧,狂越僻謬,魘寐卒死,而羚角能安之。

白話文:

探索:李時珍說:羊是火字邊的屬性,而羚羊則屬木字邊,因此其羚羊角歸於厥陰肝經非常迅速,因為同氣相求。肝經主木,開竅於眼睛;當肝出現問題時,眼睛就會出現暗淡和視障,而羚羊角可以平息這些症狀。肝經主風,在合為筋;當肝出現問題時,會表現為小兒驚癇、婦人子癇、大人中風抽搐,以及筋脈攣急、各個關節疼痛,而羚羊角可以緩解這些症狀。魂是肝的精氣,如果肝出現問題,就會表現出驚慌不安、舉止怪異、夜間驚恐、猝死,而羚羊角可以安撫這些症狀。

血者,肝之藏也;發病則瘀滯下注,疝痛毒痢,瘡腫瘻癧,產後血氣,而羚角能散之。相火寄於肝膽,在氣為怒;病則煩懣氣逆,噎塞不通,寒熱及傷寒伏熱,而羚角能降之。羚之性靈,而筋骨之精在角;故又能辟邪惡而解諸毒,碎佛牙而燒煙走蛇虺也。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甚著其功,而近俗罕能發揚,惜哉!

白話文:

血是肝臟所藏藏的,發病時就會瘀滯積血於下,出現疝氣、疼痛、中毒、痢疾、瘡腫、瘺瘻、產後血氣不足等症狀,而羚角可以分散這些瘀血。相火寄存在肝膽,在氣上表現為憤怒;發病時就會煩躁不安、氣機逆亂、噎塞不通,出現寒熱以及傷寒伏熱等症狀,而羚角可以降低這些症狀。羚羊的本性靈敏,而筋骨的精華在角上;所以羚角還能驅除邪惡,解除各種中毒,碎裂佛牙並燃燒煙霧使蛇虺逃跑。在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中詳細記載了羚角的功效,但近世很少有人能發揚光大,這真是可惜啊!

【附方】舊七,新四。

噎塞不通:羚羊角屑為末,飲服方寸匕,並以角摩噎上。(《外臺》)

胸脅痛滿:羚羊角燒末,水服方寸匕。(《子母秘錄》)

腹痛熱滿:方同上。

墮胎腹痛,血不出:羚羊角燒灰三錢,豆淋酒下。(《普濟》)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古傳有七,新加有四。

噎噎不通:將羚羊角磨成細末,服用方寸匕(約一茶匙),同時用羚羊角末摩擦噎住的地方。(《外臺祕要》)

胸脅疼痛脹滿:將羚羊角燒成灰末,用溫水服用方寸匕。(《子母祕錄》)

腹部疼痛、發熱脹滿:同上方。

流產導致腹痛,但未排出胎兒:將羚羊角燒成灰,取三錢,加入豆淋酒中服用。(《普濟本事方》)

產後煩悶汗出,不識人:《千金》:用羚羊角燒末,東流水服方寸匕。未愈再服。又方:加芍藥、枳實等分(炒),研末,湯服。

白話文:

產後煩躁悶熱,汗出不止,不認識人怎麼辦?《千金方》記載:取羚羊角燒至焦黑,研磨成粉末,用東流水送服一茶匙的量。如果症狀沒有好轉,可以再服一次。另一個方子是將芍藥、枳實等分量(炒過),研磨成粉末,用湯服下。

血氣逆煩:羚羊角燒末,水服方寸匕。(《肘後方》)

臨產催生:羚羊角一枚,刮尖為末,酒服方寸匕。(《產寶》)

小兒下痢:羚羊角中骨燒末,飲服方寸匕。(《秘錄》)

遍身赤丹:羚羊角燒灰,雞子清和,塗之,神效。(《外臺》)

赤癍如瘡,瘙癢,甚則殺人:羚羊角磨水,摩之數百遍為妙。(《肘後方》)

山嵐瘴氣:羚羊角末,水服一錢。(《集簡方》)

肉,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白話文:

血氣逆煩: 羚羊角燒成粉末,用水服下一小匙。(《肘後方》)

臨產催生: 用一枚羚羊角,削尖後研磨成粉末,用酒服下一小匙。(《產寶》)

小兒下痢: 羚羊角中空的部分燒成粉末,用水服下一小匙。(《祕錄》)

遍身赤丹: 將羚羊角燒成灰,用雞蛋清調和,塗抹患處,效果顯著。(《外臺》)

赤癍如瘡,瘙癢,甚則殺人: 用羚羊角磨水,將患處磨擦數百遍,效果佳。(《肘後方》)

山嵐瘴氣: 將羚羊角研磨成粉末,用水服下一錢。(《集簡方》)

藥性: 味甘、性平、無毒

【主治】惡瘡(藏器)。和五味炒熟,投酒中,經宿飲之,治筋骨急強,中風。北人恆食,南人食之,免蛇、蟲傷(孟詵)。

肺,

【氣味】同肉。

【主治】水腫鼓脹,小便不利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惡毒腫瘡(內臟)。將五味子炒熟,放入酒中,浸泡一夜後飲用,可治療筋骨僵硬、中風。北方人經常食用五味子,南方人食用可免受蛇、蟲的傷害(孟詵)。

【氣味】跟肉相似。

【主治】水腫脹大,小便不利。(時珍)

【發明】時珍曰:羚羊肺本草不收。《千金翼》載太醫山連治韋司業水腫莨菪丸用之,蓋取其引藥入肺,以通小便之上源也。其方用羚羊肺一具,沸湯微炸過,曝乾為末。莨菪子一升,用三年醋浸一伏時,蒸熟搗爛和,丸梧桐子大。每用四丸,麥門冬湯食後服,候口中乾、妄語為驗。數日小便大利,即瘥。無羚羊,以青羊肺代之亦可。

白話文:

【探討】李時珍說:羚羊肺並沒有收錄在《本草綱目》中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太醫山連治療韋司業的水腫症狀,使用莨菪丸,其中用到了羚羊肺,目的是為了將藥引入肺部,使小便通暢,打通水液代謝的源頭。這個藥方的製法如下:

  1. 使用一個羚羊肺,用沸水稍微炸一下,然後曬乾後磨成粉。

  2. 一升莨菪子,用三年醋浸泡一伏天,然後蒸熟搗爛,與羚羊肺粉混合。

  3. 將混合物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

每次服用四丸,用麥門冬湯送服,飯後服用。如果服用後患者感到口乾、胡言亂語,就說明藥效開始發揮。服用幾天後,小便會變得通暢,水腫症狀就會痊癒。如果沒有羚羊肺,可以用青羊肺代替。
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面上皯𪒟,如雀卵色,以酒二升,同煮三沸,塗四五次良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白話文:

**氣味:**苦,寒,無毒。

**主治:**臉上脫皮,顏色像雀蛋,用二升酒和膽汁一起煮沸三次,塗四五次有效(李時珍)。

**附加處方:**新方。

面䵴:羚羊膽、牛膽各一枚,醋二升,同煮三沸,頻塗之。(《外臺》)

白話文:

面膜:取羚羊膽、牛膽各一個,加上兩升醋,一起煮沸三次,經常塗抹於臉上。(出自《外臺祕要》)

鼻,

【主治】炙研,治五屍遁屍邪氣(時珍。《外臺》方中用之)。

【附錄】山驢,恭曰:見上文。

白話文:

**【主治】**燒炙研末,治療五屍和遁屍的邪氣(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《外臺祕要》的方劑中使用)。

**【附錄】**山驢,孫思邈說:見上文。

時珍曰:《南史》云:滑國出野驢,有角。《廣志》云:驢羊似驢。《山海經》云:晉陽懸甕之山、女幾之山、荊山、綸山,並多閭。郭璞注云:閭即羭也,似驢而歧蹄,馬尾,角如羚羊,一名山驢。俗人亦用其角以代羚羊。又《北山經》云:太行之山,有獸名䮝,狀如羚羊,而四角馬尾,有距善旋,其鳴自叫。此亦山驢之類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《南史》上記載:滑國有野驢,有角。《廣志》上記載:驢羊類似驢。《山海經》中記載:晉陽縣的懸甕山、女幾山、荊山、綸山,都多有野驢。郭璞在註解中說:野驢是羭,類似驢子,但蹄子分開,尾巴像馬尾巴,角像羚羊角,另一名字是山驢。一般人也會用野驢的角來代替羚羊角。另外《北山經》中記載:太行山中,有種名叫䮝的野獸,形狀像羚羊,但有四隻角、馬尾巴,有距骨,會旋轉,聲音是自叫。這也是野驢的種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