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94)
草部第十七卷 (94)
1. 鉤吻
禹錫曰:陶說鉤吻似黃精者,當是。蘇說似柿葉者,別是一物也。又言苗名鉤吻,根名野葛者,亦非通論。
時珍曰:《神農本草》鉤吻,一名野葛,一句已明。《草木狀》又名胡蔓草,顯是藤生。吳普、蘇恭所說正合本文。陶氏以藤生為野葛,又指小草為鉤吻,復疑是毛茛,乃祖雷斅之說。諸家遂無定見,不辨其蔓生、小草,相去遠也。然陶、雷所說亦是一種有毒小草,但不得指為鉤吻爾。
昔天姥對黃帝言:黃精益壽,鉤吻殺人。乃是以二草善惡比對而言。陶氏不審,疑是相似,遂有此說也。余見黃精下。
【氣味】辛,溫,大有毒。普曰:神農:辛;雷公:有毒殺人。
時珍曰:其性大熱。本草毒藥止云有大毒,此獨變文曰大有毒,可見其毒之異常也。之
才曰:半夏為之使,惡黃芩。
【主治】金瘡乳痓,中惡風,咳逆上氣,水腫,殺鬼疰蠱毒(《本經》)。破症積,除腳膝痹痛,四肢拘攣,惡瘡疥蟲,殺鳥獸。搗汁入膏中,不入湯飲(《別錄》)。主喉痹咽塞,聲音變(保升)。
【發明】藏器曰:鉤吻食葉,飲冷水即死,冷水發其毒也。彼土毒死人懸屍樹上,汁滴地上生菌子,收之名菌藥,烈於野葛也。蕹菜搗汁,解野葛毒。取汁滴野葛苗即萎死。南人先食蕹菜,後食野葛,二物相伏,自然無苦。魏武帝啖野葛至尺,先食此菜也。
時珍曰:按李石《續博物志》云:胡蔓草出二廣。廣人負債急,每食此草而死,以誣人。以急水吞即死急,慢水吞死稍緩。或取毒蛇殺之,覆以此草,澆水生菌,為毒藥害人。葛洪《肘後方》云:凡中野葛毒口不可開者。取大竹筒洞節,以頭拄其兩脅及臍中。灌冷水入筒中,數易水。
須臾口開,乃可下藥解之。惟多飲甘草汁、人屎汁;白鴨或白鵝斷頭瀝血,入口中;或羊血灌之。《嶺南衛生方》云:即時取雞卵抱未成雛者,研爛和麻油灌之。吐出毒物乃生,稍遲即死也。
白話文:
鉤吻
古代醫家對於鉤吻的描述眾說紛紜,有人認為它像黃精,也有人認為它像柿葉,甚至有人將它的根誤認為野葛,這些說法都不一致。
李時珍指出,《神農本草經》中已明確說明鉤吻又名野葛,而《草木狀》則稱其為胡蔓草,顯然是一種藤蔓植物。吳普、蘇恭的說法與此相符。陶弘景則將藤蔓植物認為是野葛,同時又將一種小草也稱為鉤吻,甚至懷疑它是毛茛,這是沿襲了雷斅的說法。因此,歷代醫家對鉤吻究竟是藤蔓植物還是小草一直存在爭議,其實兩者差異很大。但陶弘景和雷斅所說的,應該也是一種帶毒的小草,只是不能確定就是鉤吻。
據說上古時期,天姥曾對黃帝說:黃精可以益壽延年,而鉤吻卻會殺人。這是用兩種藥草的功效作對比來說明其藥性。陶弘景沒有弄清楚,誤以為它們外形相似,才產生了混淆。黃精的記載另見他處。
鉤吻味辛、溫,毒性極大。吳普說神農本草記載其味辛;雷公則說其有劇毒,能殺人。李時珍認為鉤吻性大熱,本草中記載的毒藥只說「有大毒」,而鉤吻卻寫作「大有毒」,由此可見其毒性之猛烈。
據說半夏可以解鉤吻之毒,但與黃芩相克。
鉤吻可以治療金瘡、乳癰、中惡、咳嗽氣逆、水腫以及各種鬼魅蠱毒等疾病(出自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還可以治療症積、腳膝痹痛、四肢拘攣、惡瘡疥蟲,以及殺滅鳥獸。但其汁液只能外用於膏藥,不能內服湯劑(出自《名醫別錄》)。此外,鉤吻還能治療喉痹咽塞、聲音嘶啞等症狀(出自《保升》。
藏器記載:誤食鉤吻葉後,飲用冷水就會立刻死亡,冷水會加重其毒性。在某些地區,有人用鉤吻毒死人後將屍體懸掛在樹上,其汁液滴落在地上會長出菌類,這種菌類被稱為菌藥,毒性比野葛還要厲害。蕹菜汁液可以解野葛的毒,將蕹菜汁滴在野葛苗上,野葛苗就會枯萎而死。南方人食用野葛前會先吃蕹菜,兩種東西一起吃,就能避免中毒。魏武帝曾經吃過一尺長的野葛,他也是先吃了蕹菜。
李時珍還記載,李石《續博物志》中記載:胡蔓草產於嶺南地區。廣東地區有人因負債累累,常以食用此草自殺來欺騙債主。如果迅速喝下大量的水,則很快就會死亡;如果喝水速度慢,則死亡時間會稍微延遲。還有人用毒蛇殺死後,用鉤吻覆蓋,澆水後會生出毒菌,用來害人。葛洪《肘後方》記載:如果因誤食野葛中毒而導致無法張口,則應取一根帶有節的大竹筒,將其一端放在中毒者兩脅和肚臍之間,然後往筒中灌冷水,多次更換冷水。一會兒工夫,中毒者的嘴巴就能張開,然後才能服用解藥。解毒方法包括多喝甘草汁和人糞汁,或者用白鴨或白鵝的鮮血滴入中毒者口中,或者灌服羊血。《嶺南衛生方》則記載,要立即取尚未孵化的雞蛋研碎,和麻油一起灌服,吐出毒物後才能活命,稍有延遲就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