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91)
草部第十七卷 (91)
1. 毛茛
(音艮,《拾遺》),
【校正】併入毛建草。
【釋名】毛建草(《拾遺》)、水茛(《綱目》)、毛堇(音芹)、天灸(《衍義》)、自灸(《綱目》)、猴蒜。
時珍曰:茛,乃草烏頭之苗,此草形狀及毒皆似之,故名。《肘後方》謂之水茛。
又名毛建,亦茛字音訛也。俗名毛堇,似水堇而有毛也。山人截瘧,採葉挼貼寸口,一夜作泡如火燎,故呼為天灸、自灸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:陶注鉤吻云:或是毛茛。蘇恭云:毛茛,是有毛石龍芮也。有毒,與鉤吻無干。葛洪《百一方》云:菜中有水茛,葉圓而光,生水旁,有毒,蟹多食之。人誤食之,狂亂如中風狀,或吐血,以甘草汁解之。又曰:毛建草,生江東地,田野澤畔。葉如芥而大,上有毛。花黃色。子如蒺藜。
時珍曰:毛建、毛茛即今毛堇也,下濕處即多。春生苗,高者尺余,一枝三葉,葉有三尖及細缺。與石龍芮莖葉一樣,但有細毛為別。四、五月開小黃花,五出,甚光豔。結實狀如欲綻青桑椹,如有尖峭,與石龍芮子不同。人以為鵝不食草者,大誤也。方士取汁煮砂伏硫。沈存中《筆談》所謂石龍芮有兩種:水生者葉光而末圓;陸生者葉毛而末銳。
此即葉毛者,宜辨之。
葉及子,
【氣味】辛,溫,有毒。
【主治】惡瘡癰腫,疼痛未潰,搗葉敷之,不得入瘡令肉爛。又患瘧人,以一握微碎,縛於臂上,男左女右,勿令近肉,即便成瘡。和姜搗塗腹,破冷氣(藏器)。
【附錄】海薑、陰命
藏器曰:陶注鉤吻云:海姜生海中,赤色,狀如石龍芮,有大毒。又曰:陰命生海中,赤色,著木懸其子,有大毒。今無的識者。
白話文:
毛茛(音同「艮」,《拾遺》記載)
校正說明:這裡將它併入毛建草一起討論。
別名:毛建草(《拾遺》)、水茛(《本草綱目》)、毛堇(音同「芹」)、天灸(《衍義》)、自灸(《本草綱目》)、猴蒜。
李時珍說:茛,其實是草烏頭的幼苗,這種草的形狀和毒性都與草烏頭相似,因此得名。《肘後方》稱它為水茛。它又被叫做毛建,其實是「茛」字的音訛。俗稱它為毛堇,是因為它像水堇但全身有毛。山裡的人用它來治療瘧疾,會採摘葉子揉搓後貼在手腕的寸口處,過一夜就會起水泡,像被火燙過一樣,所以稱它為天灸、自灸。
藥材採集和形態:陳藏器說:陶弘景註解鉤吻時說:「可能就是毛茛。」蘇恭說:毛茛是有毛的石龍芮。它有毒,和鉤吻沒有關係。葛洪在《百一方》中說:「菜裡面有種水茛,葉子圓潤光滑,生長在水邊,有毒。螃蟹很喜歡吃,人如果誤食,會像中風一樣狂亂,或者吐血,可以用甘草汁來解毒。」他又說:「毛建草,生長在江東一帶,田野或水澤邊。葉子像芥菜但比較大,上面有毛。開黃色的花,果實像蒺藜。」
李時珍說:「毛建、毛茛就是現在的毛堇,在潮濕的地方很多。春天長出幼苗,高約一尺多,一根莖長三片葉子,葉子有三個尖和細小的缺口。和石龍芮的莖葉很像,只是多了細毛。四、五月開小黃花,有五片花瓣,很鮮豔。果實像快要裂開的青桑葚,但有尖刺,和石龍芮的果實不一樣。人們認為它是鵝不食草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方士會取它的汁液煮砂來伏硫。」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中說:「石龍芮有兩種:水生的葉子光滑末端圓潤,陸生的葉子有毛末端尖銳。」這裡描述的就是葉子有毛的那種,應該分辨清楚。
它的葉子和果實
氣味:辛辣,溫熱,有毒。
主治:治療惡瘡癰腫,疼痛但還沒潰爛的,可以搗爛葉子敷在患處,但不要敷到傷口裡,以免使肌肉腐爛。患有瘧疾的人,可以把一把毛茛稍微搗碎,綁在手臂上,男性綁左邊,女性綁右邊,不要讓它貼到肉,很快就會起瘡。把毛茛和生薑一起搗爛敷在腹部,可以驅散寒氣(陳藏器說)。
附錄:海薑、陰命
陳藏器說:「陶弘景註解鉤吻時說:海薑生長在海中,顏色是紅色,形狀像石龍芮,有劇毒。」他又說:「陰命生長在海中,顏色是紅色,會附著在樹木上,果實懸掛在枝頭,有劇毒。現在沒有人能辨識清楚這兩種東西。」
2. 牛扁
(《本經》下品)
【釋名】扁特(《唐本》)、扁毒(《唐本》)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牛扁生桂陽川穀。
弘景曰:今人不復識此。
恭曰:此藥似堇草、石龍芮輩,根如秦艽而細,生平澤下濕地。田野人名為牛扁,療牛蝨甚效。太常名扁特,或名扁毒。
保升曰:今出寧州。葉似石龍芮、附子等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日乾。
頌曰:今潞州一種名便特。六月有花,八月結實。採其根苗,搗末油調,殺蟣蝨。主療大都相似,疑即扁特也,但聲近而字訛耳。
【氣味】苦,微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身皮瘡熱氣,可作浴湯。殺牛蝨小蟲,又療牛病(《本經》)。
【附錄】蝨建草(《拾遺》)
藏器曰:苦,無毒。主蟣蝨,挼汁沐頭,蝨盡死。人有誤吞蝨成病者,搗汁服一小合。亦主諸蟲瘡。生山足濕地。發葉似山丹,微赤,高一、二尺。又有水竹葉,生水中。葉如竹葉而短小,可生食,亦去蟣蝨。
白話文:
牛扁,又名扁特、扁毒。
這種植物生長在桂陽的溪谷中。《別錄》中記載了這個訊息。陶弘景說現在的人已經不認識它了。蘇恭說這種藥草外形類似堇草、石龍芮之類,根部像秦艽但更細,生長在平坦潮濕的土地上。鄉野的人稱它為牛扁,用來治療牛身上的寄生蟲效果很好。太常寺稱它為扁特,也有人稱它為扁毒。
保升說現在寧州也有產這種植物。它的葉子類似石龍芮、附子等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後使用。
蘇頌說潞州也有一種叫便特的植物,六月開花,八月結果。採摘它的根和莖葉,搗成粉末,用油調和後可以殺死蝨子。主要功效和扁特相似,推測應該是同一種植物,只是發音相近而字寫錯了。
牛扁的味道是苦的,性質微寒,沒有毒性。
主要用於治療身體皮膚上的瘡熱,可以用來泡澡。還可以殺死牛身上的蝨子和小蟲,也用來治療牛的疾病。《本經》中有這樣的記載。
另外還有蝨建草,藏器說它味道是苦的,沒有毒性,主要用於治療蝨子,將它揉搓出汁液來洗頭,可以殺死蝨子。有人不小心吞食蝨子而生病,可以搗碎它的汁液服用少量。也可用於治療各種蟲瘡。生長在山腳潮濕的土地。葉子像山丹,稍帶紅色,高約一、二尺。還有一種水竹葉,生長在水中,葉子像竹葉但更短小,可以生吃,也可以去除蝨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