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84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七卷 (84)

1. 芫花

但可徐徐用之,取效甚捷。不可過劑,泄人真元也。陳言《三因方》,以十棗湯藥為末,用棗肉和丸,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,蓋善變通者也。

楊士瀛《直指方》云:破癖須用芫花,行水後便養胃可也。好古曰:水者,肺、腎、脾三經所主,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。上而頭,中而四肢,下而腰腳,外而皮毛,中而肌肉,內而筋骨。脈有尺寸之殊,浮沉之別。不可輕瀉。當知病在何經何臟,方可用之。若誤投之,則害深矣。

芫花與甘草相反,而胡洽居士方,治痰癖飲癖,以甘遂、大戟、芫花、大黃、甘草同用。蓋欲其大吐以泄濕,因相反而相激也。

【正誤】慎微曰:《三國志》云:魏初平中,有青牛先生,常服芫花,年百餘歲,常如五、六十人。

時珍曰:芫花乃下品毒物,豈堪久服?此方外迂怪之言,不足信也。

【附方】舊五,新二十一。

卒得咳嗽:芫花一升。水三升,煮汁一升,以棗十四枚,煮汁干。日食五枚,必愈。(《肘後》)

卒嗽有痰:芫花一兩(炒)。水一升,煮四沸,去滓,白糖入半斤。每服棗許。勿食酸鹹物。(張文仲《備急方》)

喘嗽失音,暴傷寒冷,喘嗽失音:取芫花連根一虎口,切曝乾。令病人以薦自裹。舂令灰飛揚,入其七孔中。當眼淚出,口鼻皆辣,待芫根盡乃止。病即愈。(《古今錄驗》)

乾嘔脅痛,傷寒有時頭痛,心下痞滿,痛引兩脅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:芫花(熬)、甘遂、大戟各等分,為散。以大棗十枚,水一升半,煮取八合,去滓納藥。強人服一錢,羸人半錢,平旦服之,當下利病除。如不除,明旦更服。(仲景《傷寒論》)水腫支飲,及澼飲:用十棗湯加大黃、甘草,五物各一兩,大棗十枚同煮,如法服。一方:加芒硝一兩。

(胡洽《百病方》)

天行煩亂:凝雪湯:治天行毒病七八日,熱積胸中,煩亂欲死。用芫花一斤。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漬故布薄胸上。不過再三薄,熱則除。當溫四肢,護厥逆也。(《千金方》)

久瘧結癖,在腹脅堅痛者:芫花(炒)二兩,硃砂五錢,為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十丸,棗湯下。(《直指》)

水蠱脹滿:芫花、枳殼等分,以醋煮芫花至爛,乃下枳殼煮爛,搗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白湯下。(《普濟方》)

酒疸尿黃髮黃,心懊痛,足脛滿:芫花、椒目等分,燒末。水服半錢,日二服。(《肘後》)

背腿間痛,一點痛,不可忍者:芫花根末,米醋調敷之。如不住,以帛束之。婦人產後有此,尤宜。(《袖珍》)

諸般氣痛:芫花(醋煮)半兩,玄胡索(炒)一兩半,為末。每服一錢。男子元臟痛,蔥酒下。瘧疾,烏梅湯下。婦人血氣痛,當歸酒下。諸氣痛,香附湯下;小腸氣痛,茴香湯下。(《仁存》)

白話文:

芫花雖有奇效,但用量需謹慎,不可過度,以免傷身。古方曾用芫花治療水腫、氣喘等症,但需辨明病因,對症下藥,否則易造成嚴重後果。芫花與甘草藥性相克,但某些方劑卻將其合用,其原理是利用藥物相克的特性,達到特殊治療效果。

關於芫花長期服用是否有效,古籍記載有分歧,有人認為長期服用可延年益壽,但也有醫家指出芫花有毒,不宜久服。

以下列出一些古代方劑中使用芫花的例子,包含治療咳嗽、喘息、水腫、瘧疾、疼痛等症狀的處方,但這些方劑僅供參考,不可自行嘗試。 用藥前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