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83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七卷 (83)

1. 羊不吃草

(《拾遺》)

藏器曰:生蜀川山谷,葉細長,在諸草中羊不吃者,是也。味苦、辛,溫,無毒。主一切風血補益,攻諸病。煮之,亦浸酒服。

時珍曰:此草似羊躑躅而云無毒,蓋別有此也。

白話文:

(《拾遺》)

陳藏器說:這種草生長在四川山谷,葉子細長,在各種草中羊不吃的,就是它。味道苦、辛辣,性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各種風血方面的疾病,有補益身體的作用,能攻克各種疾病。可以用來煮湯,也可以浸泡在酒中飲用。

李時珍說:這種草看起來像羊躑躅,卻說它無毒,應該是另一種不同的植物。

2. 芫花

(《本經》下品),

【校正】自木部移入此。

【釋名】杜芫(《別錄》)、赤芫(《吳普》)、去水(《本經》)、毒魚(《別錄》)、頭痛花(《綱目》)、兒草(《吳普》)、敗華(《吳普》),根名黃大戟(《吳普》)、蜀桑(《別錄》)。

時珍曰:芫或作杬,其義未詳。去水言其功,毒魚言其性,大戟言其似也。俗人因其氣惡,呼為頭痛花。《山海經》云:首山其草多芫,是也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芫花生淮源川穀。三月三日採花,陰乾。

普曰:芫根生邯鄲。二月生葉,青色,加厚則黑。華有紫、赤、白者。三月實落盡,葉乃生。三月採花,五月採葉,八月、九月採根,陰乾。

保升曰:近道處處有之。苗高二、三尺,葉似白前及柳葉,根皮黃似桑根。正月、二月花發,紫碧色,葉未生時收採日乾。葉生花落,即不堪用也。

頌曰:在處有之。宿根舊枝莖紫,長一二尺。根入土深三、五寸,白色,似榆根。春生苗葉,小而尖,似楊柳枝葉。二月開紫花,頗似紫荊而作穗,又似藤花而細。今絳州出者花黃,謂之黃芫花。

時珍曰:顧野王《玉篇》云:杬木出豫章,煎汁藏果及卵不壞。洪邁《容齋隨筆》云:今饒州處處有之。莖幹不純是木。小人爭鬥者,取葉挼擦皮膚,輒作赤腫如被傷,以誣人。至和鹽擦卵,則又染其外若赭色也。

【修治】弘景曰:用當微熬。不可近眼。

時珍曰:芫花留數年陳久者良。用時以好醋煮十數沸,去醋,以水浸一宿,曬乾用,則毒滅也。或以醋炒者次之。

【氣味】根同。辛,溫,有小毒。《別錄》曰:苦,微溫。

普曰:神農、黃帝、雷公:苦,有毒;扁鵲、岐伯:苦;李當之:有大毒,多服令人泄。之才曰:決明為之使。反甘草。

【主治】咳逆上氣,喉鳴喘,咽腫短氣,蠱毒鬼瘧,疝瘕癰腫。殺蟲魚(《本經》)。消胸中痰水,喜唾,水腫,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,下寒毒肉毒。根:療疥瘡。可用毒魚(《別錄》)。治心腹脹滿,去水氣寒痰,涕唾如膠,通利血脈,治惡瘡風痹濕,一切毒風,四肢攣急,不能行步(甄權)。療咳嗽瘴瘧(大明)。治水飲痰澼,脅下痛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張仲景治傷寒太陽證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,或喘或利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若表已解,有時頭痛出汗、不惡寒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痛引兩脅,或喘或咳者,十棗湯主之。蓋小青龍治未發散表邪,使水氣自毛竅而出,乃《內經》所謂開鬼門法也。

十棗湯驅逐里邪,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,乃《內經》所謂潔淨府、去陳莝法也。夫飲有五,皆由內啜水漿,外受濕氣,郁蓄而為留飲。流於肺則為支飲,令人喘咳寒熱,吐沫背寒;流於脅下則為懸飲,令人咳唾,痛引缺盆兩脅;流於心下則為伏飲,令人胸滿嘔吐,寒熱眩暈;流於腸胃,則為痰飲,令人腹鳴吐水,胸脅支滿,或作泄瀉,忽肥忽瘦;流於經絡,則為溢飲,令人沉重注痛,或作水氣胕腫。芫花、大戟、甘遂之性,逐水泄濕,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。

白話文:

芫花

芫花,古籍記載為下品藥材。

別名:杜芫、赤芫、去水、毒魚、頭痛花、兒草、敗華;根名黃大戟、蜀桑。

芫花名稱的由來,其中「去水」指其功效,「毒魚」指其藥性,「大戟」指其外形相似。因其氣味辛辣難聞,民間俗稱頭痛花。《山海經》中記載首山草木多芫花,可見其生長地域。

採集:芫花主要生長在淮河、源頭、川穀等地。三月三日採集花朵陰乾。芫根則生長在邯鄲,二月生葉,葉色青,葉厚則呈黑色,花有紫、赤、白三色。三月果實落盡,葉子才開始生長。三月採花,五月採葉,八月九月採根,陰乾。各地芫花生長情況略有不同,例如有些地區芫花在正月二月開花,紫碧色,葉未生時採集曬乾最佳。葉子長出,花朵凋謝後,則不宜採摘。芫花植株高約二三尺,葉片類似白前或柳葉,根皮呈黃色,類似桑根。宿根舊枝莖呈紫色,高約一二尺,根深入土中三五寸,呈白色,類似榆樹根。春季長出小而尖的葉片,類似楊柳枝葉。二月開花,紫色,花序像紫荊花穗,又似藤花,但較細小。在絳州地區生長的芫花花色為黃色,稱為黃芫花。另有記載,芫花莖幹非純木質,其葉汁液有刺激性,可造成皮膚紅腫,甚至可將蛋染成赭色。

炮製:使用芫花需微熬,避免沾到眼睛。陳久者品質較佳。使用前最好用好醋煮沸十數次,去除醋味,再用水浸泡一夜,曬乾使用,以減輕毒性。或用醋炒制,效果次之。

性味:芫花根與花性味相同,辛溫,有小毒。另有記載為苦、微溫,或苦、有毒,甚至有劇毒,服用過量會導致腹瀉。甘草可解芫花毒性。

功效:主治咳嗽、氣逆上衝、喉嚨鳴喘、咽喉腫痛、呼吸短促、蠱毒、瘧疾、疝氣、癰腫等症狀。可殺蟲魚,消痰水,治療唾液過多、水腫、五臟積水、皮膚病及腰痛、下焦寒毒、肌肉腫毒等。芫花根可治療疥瘡。 芫花還可治心腹脹滿,消除水氣寒痰,治療鼻涕唾液如膠狀,通利血脈,治療惡瘡、風濕痺痛、一切毒風、四肢拘攣等症。

臨床應用: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,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傷寒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咳嗽或喘息或腹瀉等症;十棗湯則用於治療表證已解,頭痛出汗,不惡寒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疼痛牽引兩脅,或喘或咳等症。前者使水氣從毛孔排出,後者使水氣從大小便排出。芫花、大戟、甘遂等藥物,具有逐水消腫的功效,能直達水飲停滯的部位。

总而言之,以上是对古籍中关于芫花药性的详细描述,包含了其名称、来源、性味、功效、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