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77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七卷 (77)

1. 射干

一種紫花,一種黃花,一種碧花。多生江南、湖廣、川、浙平陸間。八月取汁,煮雄黃,伏雌黃,制丹砂,能拒火。據此則鳶尾、射干本是一類,但花色不同。正如牡丹、芍藥、菊花之類,其色各異,皆是同屬也。大抵入藥功不相遠。

藏器曰:射干之名有三:佛經射干貂㩆,此是惡獸,似青黃狗,食人,能緣木,阮公云:射干臨層城者,是樹,殊有高大者,本草射干是草,即今人所種者也。

【修治】斅曰:凡採根,先以米泔水浸一宿,漉出,然後以䈽竹葉煮之,從午至亥,日乾用。

【氣味】苦,平,有毒。《別錄》曰:微溫。久服令人虛。保升曰:微寒。權曰:有小毒。

元素曰:苦,陽中陰也。

時珍曰:寒。多服瀉人。

【主治】咳逆上氣,喉痹咽痛,不得消息,散結氣,腹中邪逆,食飲大熱(《本經》)。療老血在心脾間,咳唾,言語氣臭,散胸中熱氣(《別錄》)。苦酒摩塗毒腫(弘景)。治疰氣,消瘀血,通女人月閉(甄權)。

消痰,破癥結,胸膈滿腹脹,氣喘痃癖,開胃下食,鎮肝明目(大明)。治肺氣喉痹為佳(宗奭)。去胃中癰瘡(元素)。利積痰疝毒,消結核(震亨)。降實火,利大腸,治瘧母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震亨曰:射干屬金,有木與火,行太陰、厥陰之積痰,使結核自消甚捷。又治便毒,此足厥陰濕氣,因疲勞而發。取射干三寸,與生薑同煎,食前服,利三兩行,甚效。時珍曰:射干能降火,故古方治喉痹咽痛為要藥。孫真人《千金方》,治喉痹有烏翣膏。張仲景《金匱玉函方》,治咳而上氣,喉中作水雞聲,有射干麻黃湯。

又治瘧母鱉甲煎丸,亦用烏扇燒過。皆取其降厥陰相火也。火降則血散腫消,而痰結自解,癥瘕自除矣。

【附方】舊二,新八。

咽喉腫痛:射干花根、山豆根、陰乾為末,吹之如神。(《袖珍方》)

傷寒咽閉腫痛:用生射干、豬脂各四兩,合煎令微焦,去滓,每噙棗許取瘥。(龐安常《傷寒論》)

喉痹不通,漿水不入:《外臺秘要》:用射干一片,含咽汁良。《醫方大成》:用扁竹新根擂汁咽之,大腑動即解。或醋研汁噙,引涎出亦妙。《便民方》:用紫蝴蝶根一錢,黃芩、生甘草、桔梗各五分,為末,水調頓服,立愈。名奪命散。

二便不通,諸藥不效:紫花扁竹根,生水邊者佳,研汁一盞服,即通。(《普濟》)水蠱腹大,動搖水聲,皮膚黑:用鬼扇根搗汁,服一杯,水即下。(《肘後方》)

陰疝腫刺,發時腫痛如刺:用生射干搗汁與服取利。亦可丸服。(《肘後方》)

乳癰初腫:扁竹根如殭蠶者,同萱草根為末,蜜調敷之,神效。(《永類方》)

中射工毒,生瘡者。烏翣、升麻各二兩,水三升,煎二升,溫服。以滓敷瘡上。(姚僧坦《集驗方》)

白話文:

射干

射干有三種花色:紫色、黃色和碧綠色。多生長在江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浙江等地的平原地區。八月採集汁液,與雄黃同煮,再加入雌黃、硃砂,可以防火。由此可知,鳶尾和射干同屬一類,只是花色不同,就像牡丹、芍藥、菊花等,顏色各異,卻都是同類植物,藥效大致相近。

據藏器記載,射干有三種名稱:佛經中稱其為射干貂(一種猛獸,像青黃色的狗,能吃人,還會爬樹),阮元則稱臨層城者為射干樹(一種高大的樹木),而本草書中記載的射干則是草本植物,也就是現在人們種植的那種。

【炮製】凡採集根部,先用米泔水浸泡一夜,撈出後再用竹葉煮,從中午煮到晚上,曬乾備用。

【氣味】苦味,性平,有毒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其微溫,久服會讓人虛弱。保升說其微寒,權則說其有小毒。元素說其味苦,屬陰中之陽。李時珍說其性寒,服用過多會瀉下。

【主治】治療咳嗽逆氣、咽喉腫痛、聲音嘶啞、散結氣、腹部邪氣、飲食過熱等症狀(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治療陳舊性瘀血滯留在心脾之間、咳嗽咳痰、說話時氣息臭穢、以及胸中熱氣(《名醫別錄》)。用苦酒調和塗抹毒瘡腫痛(陶弘景)。治療妊娠嘔吐、消散瘀血、疏通經閉(甄權)。

治療痰多、破除癥結、胸膈滿悶、腹脹、氣喘、痃癖,增進食慾,鎮肝明目(《大明本草》)。治療肺氣導致的咽喉腫痛效果很好(寇宗奭)。治療胃中癰瘡(寇元素)。治療積聚、痰飲、疝氣、毒瘡,消散結核(朱震亨)。瀉降實火,通利大腸,治療瘧疾(李時珍)。

【藥性闡述】朱震亨說:射干屬金,兼具木和火之性,能治療太陰、厥陰經的積痰,使結核快速消散。還能治療便毒,此乃足厥陰經濕邪,因勞累而發。取三寸長的射干,與生薑一起煎煮,飯前服用,能促進排便,效果很好。李時珍說:射干能降火,因此古方常用其治療咽喉腫痛。孫思邈《千金方》中治療咽喉腫痛的烏喙膏,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咳嗽上氣,喉中發出像水雞一樣聲音的射干麻黃湯,以及治療瘧疾的鱉甲煎丸,都使用了射干或烏扇(燒過的射干),都是取其能降厥陰相火之效。火降則血散腫消,痰結自解,癥瘕自除。

【處方】(省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