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75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七卷 (75)

1. 鬼臼

又名山荷葉、獨荷草、旱荷葉、八角鏡。南方處處深山陰密處有之,北方惟龍門山、王屋山有之。一莖獨上,莖生葉心而中空。一莖七葉,圓如初生小荷葉,面青背紫,揉其葉作瓜李香。開花在葉下,亦有無花者。其根全似蒼朮、紫河車。丹爐家採根制三黃、砂、汞。或云其葉八角者更靈。

或云其根與紫河車一樣,但以白色者為河車,赤色者為鬼臼,恐亦不然。而《庚辛玉冊》謂蚤休陽草,旱荷陰草,亦有分別。陶弘景以馬目毒公與鬼臼為二物,殊不知正是一物而有二種也。又唐獨孤滔《丹房鏡源》云:術律草有二種,根皆似南星,赤莖直上,莖端生葉。一種葉凡七瓣,一種葉作數層。

葉似蓖麻,面青背紫而有細毛。葉下附莖開一花,狀如鈴鐸倒垂,青白色,黃蕊中空,結黃子。風吹不動,無風自搖。可制砂汞。按:此即鬼臼之二種也。其說形狀甚明。

【氣味】辛,溫,有毒。《別錄》曰:微溫。弘景曰:甘,溫,有毒。權曰:苦。之才曰:畏垣衣。

【主治】殺蠱毒鬼疰精物,辟惡氣不祥,逐邪,解百毒(《本經》)。殺大毒,療咳嗽喉結,風邪煩惑,失魄妄見,去目中膚翳。不入湯(《別錄》)。主屍疰殗殜,勞疾傳屍瘦疾(甄權)。下死胎,治邪瘧癰疽,蛇毒射工毒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頌曰:古方治五屍鬼疰、百毒惡氣多用之。又曰:今福州人三月採瓊田草根葉,焙乾搗末,蜜丸服,治風疾。

【附方】新三。

子死腹中,胞破不生,此方累效,救人歲萬數也:鬼臼不拘多少,黃色者,去毛為細末,不用篩羅,只捻之如粉為度。每服一錢,無灰酒一盞,同煎八分,通口服。立生如神。名一字神散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射工中人,寒熱發瘡:鬼臼葉一把,苦酒漬,搗取汁。服一升,日二次。(《千金方》)黑黃急病,黑黃,面黑黃,身如土色,不妨食,脈沉,若青脈入口者死。宜烙口中黑脈、百會、玉泉、絕骨、章門、心俞:用生鬼臼搗汁一小盞服。乾者為末,水服。(《三十六黃方》)

白話文:

鬼臼,又名山荷葉、獨荷草、旱荷葉、八角鏡。在南方深山陰暗潮濕處常見,北方則僅見於龍門山、王屋山。它單獨一莖向上生長,莖中空,葉片從莖的頂端長出,一莖七葉,圓形如初生的荷葉,葉面青綠,葉背紫色,揉碎葉子有瓜果的香味。花開在葉子下方,也有些植株不開花。其根莖形狀像蒼朮和紫河車。煉丹者採集它的根,用來製作三黃、砂、汞等藥材。據說葉片呈八角形的鬼臼藥效更好。

有人說鬼臼的根和紫河車相似,但紫河車是白色的,鬼臼根是赤色的,這說法可能並不完全正確。《庚辛玉冊》中提到蚤休是陽性植物,旱荷(鬼臼)是陰性植物,也說明了它們的不同。陶弘景將馬目毒公和鬼臼視為兩種不同的植物,其實它們是同種植物的不同類型。唐朝獨孤滔的《丹房鏡源》中也記載,術律草有兩種,根都像南星,莖赤色直立,莖頂生葉。一種葉子七瓣,一種葉子呈多層狀,像蓖麻葉,葉面青綠,葉背紫色並帶有細毛,葉下莖上著生一朵鈴鐺狀的青白色下垂花朵,花蕊黃色中空,結黃色果實。這種植物即使在風中也不動,無風卻會自行搖晃,可用于煉製砂汞。這兩種植物,都是鬼臼。

氣味辛、溫,有毒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其微溫;陶弘景記載其甘、溫、有毒;甄權記載其苦;寇宗奭記載其畏垣衣(指其藥性相剋)。

主治:殺滅蠱毒、鬼魅精怪等邪祟,辟除惡氣和不祥之物,驅除邪氣,解百毒(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殺大毒,治療咳嗽、喉嚨腫痛、風邪引起的煩躁、神志不清、失魂落魄、眼中膜翳。不可煎湯服用(《名醫別錄》)。主治屍毒、勞傷引起的消瘦等疾病(甄權)。治療死胎不下、邪瘧、癰疽、蛇毒、箭毒(李時珍)。

古方多用其治療五屍、鬼魅、百毒、惡氣等症。福州人三月採集瓊田草(鬼臼)的根葉,烘乾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藥丸服用,治療風疾。

附方

治療胎兒死在腹中,胎衣破裂不能娩出,此方屢試不爽,每年救活無數人:取適量黃色鬼臼,除去毛根,研磨成細末,不必過篩,只需捻成粉末狀即可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無灰酒一盞,一起煎煮至八分,服用。藥效如神速。此方名為「一字神散」(《婦人良方》)。

治療因中毒引起的寒熱、發瘡:取一把鬼臼葉,用苦酒浸泡,搗爛取汁,每次服用一升,每天兩次。(《千金方》)治療黑黃病(一種面色發黑發黃的急症):患者面色黑黃,身體如土色,食慾不振,脈象沉弱,如果脈象呈現青色,則難以救治。可用烙鐵燒灼患者口中的黑脈以及百會、玉泉、絕骨、章門、心俞等穴位,同時服用一小盞生鬼臼搗成的汁液。若無新鮮鬼臼,可使用乾的鬼臼研磨成粉末,用水送服。(《三十六黃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