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禽部第四十九卷 (12)
禽部第四十九卷 (12)
1. 鴟
(《別錄》下品)
【釋名】雀鷹(《詩疏》)、鳶(《詩經》)、鷣(音淫)、隼(本作鵻。音筍)、鷂。
時珍曰:鴟、鳶二字,篆文象形。一云:鴟,其聲也。鳶,攫物如射也。隼,擊物准也。鷂,目擊遙也。《詩疏》云:隼有數種,通稱為鷂。雀鷹,春化布穀。《爾雅》謂之茅鴟,齊人謂之擊正,或謂之題肩。《爾雅》云:鷣,負雀也。《梵書》謂之阿黎耶。
【集解】弘景曰:鴟,即俗呼老鴟者。又有雕、鶚,並相似而大。
時珍曰:鴟似鷹而稍小,其尾如舵,極善高翔,專捉雞、雀。鴟類有數種。按:《禽經》云:善摶者曰鶚,竊玄者曰雕,鴘曰鵕,骨曰鶻,了曰鷂,展曰鸇,奪曰鵽。又云:鶻生三子,一為鴟。鶻,小於鴟而最猛捷,能擊鳩、鴿,亦名鷸子,一名籠脫。鸇,色青,向風展翅迅搖,搏捕鳥雀,鳴則大風,一名晨風。
鵽,小於鸇,其脰上下,亦取鳥雀如攘掇也,一名鷸子。又《月令》:二月鷹化為鳩,七月鳩化為鷹。《列子》云:鷂為鸇,鸇為布穀,布穀復為鷂。皆指此屬也。隼鶻雖鷙而有義,故曰鷹不擊伏,隼不擊胎。鶻握鳩而自暖,乃至旦而見釋,此皆殺中有仁也。
鴟頭
【修治】弘景曰:雖不限雌雄,雄者當勝。用須微炙,不用蠹者。古方治頭面方有鴟頭酒。
【氣味】咸,平,無毒。時珍曰:按段成式云:唐肅宗張後專權,每進酒置鴟腦於內,云令人久醉健忘。則鴟頭亦有微毒矣。
【主治】頭風目眩顛倒,癇疾(《別錄》)。
【附方】舊一,新一。
癲癇瘛瘲:飛鴟頭三枚,鉛丹一斤,為末,蜜丸梧桐子大。每酒服三丸,日三次。(《千金方》)
旋風眩冒:鴟頭丸,用鴟頭一枚(炒黃),真蕳茹、白朮各一兩,川椒半兩(微炒去汁),為末,蜜和,丸梧桐子大。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。(《聖惠》)
肉
【氣味】缺。
【主治】食之,治癲癇(孟詵)。食之,消雞肉、鵪鶉成積(時珍)。
骨
【主治】鼻衄不止。取老鴟翅關大骨,微炙研末,吹之(時珍。出《聖濟總錄》)。
白話文:
[鴟]
名稱解釋
鴟又被稱為雀鷹、鳶、鷣、隼、鷂。
李時珍說:「鴟」和「鳶」這兩個字,在篆文中都是象形文字。「鴟」這個字,是模仿牠的叫聲而來;「鳶」這個字,則是因為牠抓取獵物時像射箭一樣快速。隼,是指牠擊打獵物時非常精準。「鷂」則是說牠的眼睛能遠距離看到獵物。《詩經疏》說,隼有很多種類,都統稱為鷂。雀鷹在春天會化為布穀鳥。《爾雅》稱牠為茅鴟,齊國人稱牠為擊正,也有人稱牠為題肩。《爾雅》中說,「鷣」這種鳥會背著雀鳥飛行。《梵書》則稱牠為阿黎耶。
形態習性
陶弘景說:「鴟」就是俗稱的老鴟。另外還有雕和鶚,外形和鴟相似,但體型更大。
李時珍說:「鴟」外形像鷹但稍小,尾巴像船舵一樣,非常善於高空飛行,專門捕捉雞和麻雀。鴟的種類有很多。《禽經》記載,善於盤旋捕捉獵物的稱為鶚,偷取玄鳥的稱為雕,鳥名鴘的稱為鵕,骨格堅硬的稱為鶻,敏捷的稱為鷂,伸展翅膀的稱為鸇,搶奪獵物的稱為鵽。書中又說:「鶻」生下三隻幼鳥,其中一隻會變成鴟。「鶻」比鴟小,但非常兇猛敏捷,能捕捉鴿子,又叫鷸子或籠脫。「鸇」的羽毛是青色的,牠迎著風展開翅膀迅速飛舞,捕捉鳥雀,叫的時候會颳大風,又名晨風。
「鵽」比鸇小,牠會上下擺動脖子,像在撿東西一樣捕捉鳥雀,又名鷸子。《月令》中說,二月時鷹會化為鳩,七月時鳩會化為鷹。《列子》說,鷂會變成鸇,鸇會變成布穀鳥,布穀鳥又會變回鷂。這些都指的是同類的鳥。隼和鶻雖然兇猛,但牠們有情義,所以說鷹不攻擊伏在地上的獵物,隼不攻擊懷孕的動物。鶻會握著鴿子來取暖,直到早晨才會放走牠,這些都展現了牠們在殺戮中也有仁慈的一面。
鴟頭
炮製處理
陶弘景說,鴟頭不論雌雄都可以用,但雄性的效果更好。使用時要稍微烤一下,不要用被蟲蛀過的。古代治療頭面疾病的藥方中,有使用鴟頭泡製的酒。
味道與毒性
味道鹹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李時珍說,根據段成式的記載,唐肅宗時,張皇后專權,每次進獻的酒中都會加入鴟腦,說是能使人久醉健忘。由此可知,鴟頭可能含有微量毒性。
功效
主治頭痛、頭暈目眩、癲癇等疾病。
附錄藥方
舊方一則,新增一則:
-
癲癇瘛瘲:將三顆飛鴟頭和一斤鉛丹研成粉末,再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酒送服三丸,每天三次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-
旋風眩冒:將一顆炒黃的鴟頭,配上一兩的真蕳茹和白朮,以及半兩微炒去汁的川椒,一起研成粉末,再用蜂蜜調和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在飯前用溫酒送服二十丸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肉
味道:缺。
功效
食用可以治療癲癇(出自孟詵)。食用可以消除雞肉、鵪鶉造成的積食(出自李時珍)。
骨
功效
治療鼻出血不止。取老鴟翅膀關節處較大的骨頭,稍微烤一下研成粉末,吹入鼻中。(出自李時珍,見於《聖濟總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