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65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七卷 (65)

1. 半夏

(《本經》下品)

【釋名】守田(《別錄》)、水玉(《本經》)、地文(《本經》)、和姑(《吳普》)。

時珍曰:《禮記·月令》:五月半夏生。蓋當夏之半也,故名。守田會意,水玉因形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半夏生槐里川穀。五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
普曰:生微丘或生野中,二月始生,葉三三相偶。白花圓上。

弘景曰:槐里屬扶風。今第一齣青州,吳中亦有,以肉白者為佳,不厭陳久。

恭曰:所在皆有。生平澤中者,名羊眼半夏,圓白為勝。然江南者大乃徑寸,南人特重之。頃來互用,功狀殊異。其苗似是由跋,誤以為半夏也。

頌曰:在處有之,以齊州者為佳。二月生苗一莖,莖端三葉,淺綠色,頗似竹葉,而生江南者似芍藥葉。根下相重,上大下小,皮黃肉白。五月、八月採根,以灰裹二日,湯洗曝乾。《蜀圖經》云:五月採則虛小,八月採乃實大。其平澤生者甚小,名羊眼半夏。由跋絕類半夏,而苗不同。

斅曰:白傍芁子真似半夏,只是咬著微酸,不入藥用。

【修治】弘景曰:凡用,以湯洗十許過,令滑盡。不爾,有毒戟人咽喉。方中有半夏必須用生薑者,以制其毒故也。

斅曰:修事半夏四兩,用白芥子末二兩,釅醋六兩,攪濁,將半夏投中,洗三遍用之。若洗涎不盡,令人氣逆,肝氣怒滿。

時珍曰:今治半夏,惟洗去皮垢,以湯泡浸七日,逐日換湯,晾乾切片,薑汁拌焙入藥。或研為末,以薑汁入湯浸澄三日,瀝去涎水,曬乾用,謂之半夏粉。或研末以薑汁和作餅子,日乾用,謂之半夏餅。或研末以薑汁、白礬湯和作餅,楮葉包置籃中,待生黃衣,日乾用,謂之半夏曲。

白飛霞《醫通》云:痰分之病,半夏為主,造而為曲尤佳。治濕痰以薑汁、白礬湯和之;治風痰以薑汁及皂莢煮汁和之;治火痰以薑汁、竹瀝或荊瀝和之;治寒痰,以薑汁、礬湯,入白芥子末和之,此皆造麴妙法也。

【氣味】辛,平,有毒。《別錄》曰:生,微寒;熟,溫。生,令人吐;熟,令人下。湯洗盡滑用。

元素曰:味辛、苦,性溫,氣味俱薄,沉而降,陰中陽也。

好古曰:辛厚苦輕,陽中陰也。入足陽明、太陰、少陽三經。

之才曰:射干為之使。惡皂莢。畏雄黃、生薑、乾薑、秦皮、龜甲。反烏頭。

權曰:柴胡為之使。忌羊血、海藻、飴糖。

元素曰:熱痰佐以黃芩;風痰佐以南星;寒痰佐以乾薑;痰痞,佐以陳皮、白朮。多用則瀉脾胃。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,為其燥津液也。孕婦忌之,用生薑則無害。

【主治】傷寒寒熱,心下堅,胸脹咳逆,頭眩,咽喉腫痛,腸鳴,下氣止汗(《本經》)。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,咳嗽上氣,心下急痛堅痞,時氣嘔逆,消癰腫,療痿黃,悅澤面目,墮胎(《別錄》)。消痰,下肺氣,開胃健脾,止嘔吐,去胸中痰滿。

白話文:

半夏

本草綱目記載半夏的別名有守田、水玉、地文、和姑。其名稱由來,《禮記·月令》記載五月半夏生,因在夏季中間生長而得名;「守田」則為會意,因其生長於田地;「水玉」則因其外形。

半夏生長於槐里川穀等地,五月、八月採收其根部,曬乾備用。 不同地區的半夏略有差異,例如青州、吳中及江南所產的半夏,以肉白者為佳。江南半夏個頭較大,直徑可達一寸,當地人尤為重視。也有些植物外形類似半夏,但並非同種,需仔細辨別。齊州所產的半夏品質最佳。其植株通常一莖頂端生三片葉子,葉片形狀因產地而異,有些像竹葉,有些像芍藥葉。根部呈上大下小,外皮黃色,內肉白色。採收後,通常用草木灰包裹二日,再用水清洗曬乾。五月採收的半夏較小,八月採收的則較大。生長在平澤地的半夏較小,稱為羊眼半夏。 由跋與半夏十分相似,但其莖葉不同。一種名為白傍芁子的植物,外形酷似半夏,但嚐起來略帶酸味,不能入藥。

半夏使用前需經過處理,以去除其毒性。傳統做法是用熱水反覆清洗至光滑,以去除其辛辣刺激性,以免刺激咽喉。許多藥方中使用半夏時,都會加入生薑,就是為了解毒。 也有用白芥子末、醋等浸泡清洗的方法。 現代則建議去除半夏外皮雜質,用溫水浸泡七日,每日換水,晾乾切片,再用薑汁拌焙使用。 此外,還可將半夏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浸泡澄清後曬乾,稱為半夏粉;或製成半夏餅、半夏曲,以降低毒性並增強藥效。不同類型的痰症,用於製成半夏曲時,可加入不同的輔料,例如薑汁、白礬、皂莢、竹瀝、荊瀝等。

半夏味辛,性平,有毒。生半夏味微寒,有催吐作用;熟半夏性溫,有通便作用。需充分清洗,去除滑膩感後方可使用。 其性味沉降,入足陽明、太陰、少陽三經。半夏的最佳配伍藥物為射干或柴胡,忌與雄黃、生薑、乾薑、秦皮、龜甲、烏頭、羊血、海藻、飴糖同用。不同症狀,可配合其他藥材使用,如熱痰配黃芩,風痰配南星,寒痰配乾薑,痰痞配陳皮、白朮等。但半夏用量不宜過多,以免損傷脾胃。 諸血證、口渴者及孕婦均應禁用,孕婦若需使用,則需加生薑。

半夏主治傷寒寒熱、心下堅痛、胸脹咳逆、頭眩、咽喉腫痛、腸鳴、下氣止汗、消痰、下肺氣、開胃健脾、止嘔吐、去胸中痰滿、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、咳嗽上氣、心下急痛堅痞、時氣嘔逆、消癰腫、療痿黃、悅澤面目等症,但需注意其毒性及禁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