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禽部第四十八卷 (9)

回本書目錄

禽部第四十八卷 (9)

1. 鸓鼠

(累、壘二音。《本經》下品)

【校正】鼺鼠原在獸部,今據《爾雅》、《說文》移入禽部。

【釋名】鼺鼠(《本經》)、鼯鼠(《爾雅》)、耳鼠(《山海經》)、夷由(《爾雅》)、鴺(《禽經》)、飛生鳥(弘景)。

時珍曰:案:許慎《說文》云:鸓,鼠形、飛走且乳之鳥也。故字從鳥,又名飛生。《本經》從鼠,以形似也。此物肉翅連尾,飛不能上,易至礧墜,故謂之鸓。俗謂癡物為鸓,義取乎此。亦名鼯鼠,與螻蛄同名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鼺鼠生山都平谷。

弘景曰:此鼠即鼯鼠(飛生鳥)也。狀如蝙蝠,大如鴟鳶,毛紫色暗,夜行飛生。人取其皮毛與產婦持之,令兒易生。

頌曰:今湖嶺山中多有之。南人見之,多以為怪。

宗奭曰:關西山中甚有。毛極密,但向下飛,不能致遠。人捕取皮為暖帽。

時珍曰:案:郭氏注《爾雅》云:鼯鼠狀如小狐,似蝙蝠肉翅四足。翅、尾、項、脅毛皆紫赤色,背上蒼艾色,腹下黃色,喙、頷雜白色。腳短爪長,尾長三尺許。飛而乳子,子即隨母后。聲如人呼,食火煙。能從高赴下,不能從下上高。性喜夜鳴。《山海經》云:耳鼠狀如鼠,兔首麋身,以其尾飛。

食之不䐆,可御百毒。即此也。其形,翅聯四足及尾,與蝠同,故曰以尾飛。生嶺南者,好食龍眼。

【氣味】微溫,有毒。

【主治】墮胎,令易產(《本經》)。

【發明】頌曰:人取其皮毛與產婦,臨蓐時持之,令兒易生。而《小品方》乃入服藥,用飛生一枚,槐子、故弩箭羽各十四枚合搗,丸梧桐子大,以酒服二丸,即易產也。

時珍曰:鸓能飛而且產,故寢其皮,懷其爪,皆能催生,其性相感也。《濟生方》治難產,金液丸,用其腹下毛為丸服之。

白話文:

[鸓鼠]

名稱考證:

這個生物的名稱有很多種,像是「鼺鼠」、「鼯鼠」、「耳鼠」、「夷由」、「鴺」以及「飛生鳥」。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說,「鸓」是長得像老鼠,但會飛、會走,而且是哺乳類的鳥。因此這個字從「鳥」部,又叫做「飛生」。《本經》把它歸類在「鼠」部,是因為它的外型像老鼠。這種動物的肉翅連接尾巴,飛不高,很容易摔下來,所以叫做「鸓」。俗語說癡呆的人是「鸓」,也是取這個意思。它也叫做「鼯鼠」,和螻蛄同名。

產地與外型:

《別錄》記載鼺鼠生長在山區的平坦谷地。陶弘景說,這種鼠就是鼯鼠(飛生鳥)。外型像蝙蝠,體型像老鷹,毛是暗紫色的,晚上活動飛行。人們會拿它的皮毛給產婦拿著,讓生產更順利。宋朝的蘇頌說,現在湖嶺山區很多這種動物。南方人看到它,多半覺得很奇怪。張宗奭則說,關西山區也有很多,毛很密,但只會向下飛,不能飛遠。人們會捕捉牠們的皮毛來做保暖的帽子。

李時珍認為,根據郭璞注釋的《爾雅》,鼯鼠長得像小狐狸,有像蝙蝠一樣的肉翅和四隻腳。翅膀、尾巴、脖子、肋部的毛都是紫紅色的,背部是青灰色的,腹部是黃色的,嘴巴和下巴有白色的雜毛。腳很短,爪子很長,尾巴大約有三尺長。牠們是飛行的哺乳類動物,幼崽會跟在母親後面。牠們的叫聲像人聲,會吃煙。牠們能從高處飛下來,但無法從低處飛上去。牠們喜歡在晚上鳴叫。《山海經》說,耳鼠長得像老鼠,有兔子的頭和麋鹿的身體,用尾巴飛行。

功效與用途:

牠的肉沒有毒,可以解百毒。牠的翅膀連接四肢和尾巴,跟蝙蝠一樣,所以說牠是用尾巴飛行。生長在嶺南地區的鼯鼠,喜歡吃龍眼。

藥性:

味道微溫,有毒。

主要功效:

墮胎,使生產容易(《本經》記載)。

使用說明:

蘇頌說,人們會拿鼯鼠的皮毛給產婦,在生產時拿著,讓生產更順利。《小品方》則有入藥的方法,用一隻飛生(鼯鼠),加上十四顆槐子和十四枚舊箭羽,一起搗碎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酒服用兩顆,就能使生產容易。

李時珍認為,鸓鼠能飛而且是哺乳類,所以把牠的皮放在身邊,或是懷抱著牠的爪子,都能催生,這是因為牠們的特性之間有感應。《濟生方》治療難產的「金液丸」,是用鸓鼠腹部的毛做成藥丸服用。

2. 寒號蟲

(宋《開寶》)

【校正】自虫部移入此。

【釋名】鶡鴠、獨舂,屎名五靈脂。

時珍曰:楊氏《丹鉛錄》謂寒號蟲即鶡鴠,今從之。鶡鴠,《詩》作盍旦,《禮》作曷旦,《說文》作䳚鴠,《廣志》作侃旦,《唐詩》作渴旦,皆隨義借名耳。揚雄《方言》云:鶡鴠,自關而西謂之鶡鴠;自關而東謂之城旦,亦曰倒懸。周、魏、宋、楚謂之獨舂。郭璞云:鶡鴠,夜鳴求旦之鳥。

夏月毛盛,冬月裸體,晝夜鳴叫,故曰寒號,曰鶡旦。古刑有城旦舂,謂晝夜舂米也。故又有城旦、獨舂之名。《月令》云:仲冬,曷旦不鳴。蓋冬至陽生漸暖故也。其屎名五靈脂者,謂狀如凝脂而受五行之靈氣也。

【集解】《志》曰:五靈脂出北地,寒號蟲糞也。

禹錫曰:寒號蟲四足,有肉翅不能遠飛。

頌曰:今惟河東州郡有之。五靈脂色黑如鐵,採無時。

時珍曰:曷旦乃候時之鳥也,五臺諸山甚多。其狀如小雞,四足有肉翅。夏月毛採五色,自鳴若曰:鳳凰不如我。至冬毛落如鳥雛,忍寒而號曰:得過且過。其屎恆集一處,氣甚臊惡,粒大如豆。採之有如糊者,有黏塊如糖者。人亦以沙石雜而貨之。凡用以糖心潤澤者為真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食之,補益人(汪穎)。

白話文:

[寒號蟲]

【校正】 這個條目是從原本的「蟲部」移到這裡的。

【釋名】 這種蟲又叫做鶡鴠、獨舂,牠的糞便叫做五靈脂。

李時珍說: 楊慎的《丹鉛錄》認為寒號蟲就是鶡鴠,我現在也同意這個說法。鶡鴠在《詩經》裡寫作「盍旦」,《禮記》寫作「曷旦」,《說文解字》寫作「䳚鴠」,《廣志》寫作「侃旦」,唐詩裡又寫作「渴旦」,這些都是隨著不同的意義而借用的名稱。揚雄的《方言》說:鶡鴠,在函谷關以西叫做鶡鴠;在函谷關以東叫做城旦,也叫做倒懸。在周、魏、宋、楚這些地方,則叫牠獨舂。郭璞說:鶡鴠是種夜晚鳴叫、期盼天明的鳥。

這種蟲夏天的時候羽毛茂盛,冬天的時候則全身光禿。牠白天晚上都會鳴叫,所以叫做寒號,也叫做鶡旦。古代的刑罰中有所謂的「城旦舂」,意思是白天晚上都要舂米。所以這種蟲也有了「城旦」、「獨舂」這些名稱。《月令》說:在仲冬這個時節,曷旦不會鳴叫。這是因為冬至時陽氣開始萌發,天氣漸漸變暖的緣故。至於牠的糞便之所以叫做五靈脂,是因為它的形狀像凝固的油脂,而且被認為吸收了五行的靈氣。

【集解】 《志》說:五靈脂產自北方,是寒號蟲的糞便。

劉禹錫說:寒號蟲有四隻腳,有肉翅,但不能飛很遠。

蘇頌說:現在只有河東一帶的州郡才有這種蟲。五靈脂的顏色黑如鐵,採集沒有特定的時間。

李時珍說:曷旦是一種報時的鳥,五台山一帶很多。牠的樣子像小雞,有四隻腳和肉翅。夏天的時候羽毛呈現五種顏色,叫起來好像在說:「鳳凰還不如我!」到了冬天,羽毛脫落得像雛鳥一樣,忍受寒冷而叫著:「得過且過吧!」牠的糞便總是堆積在同一個地方,氣味非常腥臭,顆粒大小像豆子。採集到的糞便,有的像漿糊一樣,有的則像糖塊一樣黏在一起。人們會摻雜沙石來販賣。凡是用來潤澤、具有光澤的,才是真正的五靈脂。

【氣味】 味道甘甜,性溫,沒有毒。

【主治】 吃牠的肉,可以補養身體(汪穎說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