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53)
草部第十七卷 (53)
1. 烏頭
主惡風憎寒,冷痰包心,腸腹㽲痛,痃癖氣塊,齒痛,益陽事,強志(甄權)。治頭風喉痹,癰腫疔毒(時珍)。
烏喙(一名兩頭尖)
【氣味】辛,微溫,有大毒。
普曰:神農、雷公、桐君、黃帝:有毒。
權曰:苦、辛,大熱。畏惡同烏頭。
【主治】風濕,丈夫腎濕陰囊癢,寒熱歷節,掣引腰痛,不能行步,癰腫膿結。又墮胎(《別錄》)。男子腎氣衰弱,陰汗,瘰癧歲月不消(甄權)。主大風頑痹(時珍)。
射罔
【氣味】苦,有大毒。之才曰:溫。
大明曰:人中射罔毒,以甘草、藍汁、小豆葉、浮萍,冷水、薺苨,皆可一味御之。
【主治】屍疰症堅,及頭中風痹痛(《別錄》)。瘻瘡瘡根,結核瘰癧、毒腫及蛇咬。先取塗肉四畔,漸漸近瘡,習習逐病至骨。瘡有熱膿及黃水,塗之;若無膿水,有生血,及新傷破,即不可塗,立殺人(藏器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草烏頭、射罔,乃至毒之藥。非若川烏頭、附子,人所栽種,加以釀製,殺其毒性之比。自非風頑急疾,不可輕投。甄權《藥性論》言其益陽事,治男子腎氣衰弱者,未可遽然也。
此類止能搜風勝濕,開頑痰,治頑瘡,以毒攻毒而已,豈有川烏頭、附子補右腎命門之功哉?吾蘄郝知府自負知醫,因病風癬,服草烏頭、木鱉子藥過多,甫入腹而麻痹,遂至不救,可不慎乎?
機曰:烏喙形如烏嘴,其氣鋒銳。宜其通經絡,利關節,尋蹊達徑,而直抵病所。煎為射罔,能殺禽獸。非氣之鋒銳捷利,能如是乎?
楊清叟曰:凡風寒濕痹,骨內冷痛,及損傷入骨,年久發痛,或一切陰疽腫毒。並宜草烏頭、南星等分,少加肉桂為末,薑汁熱酒調塗。未破者能內消,久潰者能去黑爛。二藥性味辛烈,能破惡塊,逐寒熱,遇冷即消,遇熱即潰。
【附方】舊四,新四十八。
陰毒傷寒:生草烏頭為末,以蔥頭蘸藥納穀道中,名提盆散。(王海藏《陰證略例》)二便不通:即上方,名霹靂箭。
中風癱瘓,手足顫掉,言語蹇澀:左經丸:用草烏頭(炮去皮)四兩,川烏頭(炮去皮)二兩,乳香、沒藥各一兩(為末),生烏豆一升(以斑蝥三七個,去頭翅,同煮,豆熟去蝥,取豆焙乾為末)。和勻,以醋麵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酒下。(《簡易方》)
癱瘓頑風,骨節疼痛,下元虛冷,諸風痔漏下血,一切風瘡:草烏頭、川烏頭、兩頭尖各三錢,硫黃、麝香、丁香各一錢,木鱉子五個。為末。以熟蘄艾揉軟,合成一處,用草紙包裹,燒熏病處。名雷丸。(孫天仁《集效方》)
諸風不遂:宋氏《集驗方》:用生草烏頭、晚蠶砂等分,為末。取生地龍搗和,入少醋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四、五丸,白湯下,甚妙。勿多服,恐麻人。名鄂渚小金丹。《經驗濟世方》:用草烏頭四兩(去皮),大豆半升,鹽一兩。同以沙瓶煮三伏時,去豆,將烏頭入木臼搗三百杵,作餅焙乾為末,酒糊丸梧子大。每空心鹽湯下十丸。名至寶丹。
白話文:
烏頭
烏頭主治惡風、怕冷、寒痰阻塞心胸、腸腹絞痛、婦女腹部腫塊、牙痛,以及壯陽、增強意志力(甄權)。也可用於治療頭痛、喉嚨阻塞、癰腫和疔瘡(李時珍)。
烏喙(又名兩頭尖)
氣味:辛、微溫,有大毒。
多位古代醫家(神農、雷公、桐君、黃帝)都記載其有毒。
甄權記載:苦、辛,大熱,畏其與烏頭同用。
主治:風濕病、男性腎虛陰囊瘙癢、寒熱交替侵犯關節、腰痛牽引不能行走、癰腫化膿。還可墮胎(《名醫別錄》)。也可治男性腎氣虛弱、陰汗、多年不愈的瘰癧(甄權)。主治頑固的大風痹症(李時珍)。
射罔
氣味:苦,有大毒。 有人認為其性溫。
古代醫家大明記載:人中了射罔毒,可用甘草、藍汁、小豆葉、浮萍、冷水、薺菜等單味藥解毒。
主治:屍毒引起的堅硬腫塊,以及頭痛、風痺痛(《名醫別錄》)。治療瘻瘡根部、結核、瘰癧、毒腫以及蛇咬傷。使用時應先塗抹在患處周圍的皮膚上,逐步靠近患處,慢慢地將病邪驅逐到骨外。如果瘡瘍有膿液或黃水,可以塗抹;但如果沒有膿液,只有新鮮的血液,或者傷口是新傷,則不能塗抹,否則會立即致死(王冰)。
發明
李時珍說:草烏頭、射罔都是毒性極強的藥物,不像川烏頭、附子,是人工種植並經過炮製處理以降低毒性的。非風濕頑固急症,不可輕易服用。甄權《藥性論》中說其能壯陽,治療男性腎氣虛弱,這一點並不能輕易相信。
此類藥物只能祛風除濕、化痰、治療頑固瘡瘍,是利用毒性攻克病邪,哪有川烏頭、附子那樣滋補腎陽的功效呢?我認識一位郝知府,自認為醫術高明,因患風癬,服用草烏頭、木鱉子過量,藥物剛入口就麻痹,最終不治身亡,實在不可不謹慎!
機論:烏喙形狀像烏鴉的嘴巴,其氣鋒利。所以它能通經絡、利關節,像尋找道路一樣,直達病灶。煎熬烏喙製成的射罔,能毒殺禽獸,這不正說明其氣鋒利嗎?
楊清叟說:凡是風寒濕痺、骨內冷痛、以及外傷入骨、久病疼痛,或者一切陰疽腫毒,都可用草烏頭、南星等量,少加肉桂研末,用薑汁熱酒調服外敷。未潰者可內消,久潰者可去腐生肌。這兩種藥物辛辣,能破除惡塊,驅逐寒熱,遇冷則消腫,遇熱則潰爛。
附方: (略去48個方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