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禽部第四十八卷 (3)
禽部第四十八卷 (3)
1. 白鷳
(《圖經》)
【校正】原附雉條,今分出。
【釋名】白雗(音寒)、閒客。
時珍曰:按:張華云:行止閒暇,故曰鷳。李昉命為閒客,薛氏以為雉類,汪氏以為白雉。按:《爾雅》白雉名雗,南人呼閒字如寒,則鷳即雗音之轉也。當作白雗,如錦雞謂之文雗也。雗者,羽美之貌。又《西京雜記》云:南粵王獻白鷳、黑鷳各一。蓋雉亦有黑色者,名鸕雉,彼通呼為雗矣。
【集解】頌曰:白鷳出江南,雉類也。白色,而背有細黑紋,可畜,彼人亦食之。穎曰:即白雉也。時珍曰:鷳似山雞而色白,有黑紋如漣漪,尾長三四尺,體備冠距,紅頰赤嘴丹爪,其性耿介。李太白言其卵可以雞伏。亦有黑鷳。
肉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補中解毒(汪穎)。
白話文:
【校正】 原本附在雉雞的條目下,現在把它獨立出來。
【名稱解釋】 這種鳥又叫白雗(音讀寒),或是閒客。
李時珍說:根據張華的說法,這種鳥行動悠閒,所以叫做「鷳」。李昉稱它為「閒客」,薛氏認為它是雉雞的一種,汪氏認為它是白色的雉雞。《爾雅》中說白色的雉雞叫做「雗」,南方人讀「閒」字的音像「寒」,那麼「鷳」字就是「雗」字的音轉。應該寫作「白雗」,就像錦雞被稱為「文雗」一樣。「雗」的意思是羽毛美麗的樣子。另外,《西京雜記》記載,南越王曾進貢白鷳和黑鷳各一隻。可見雉雞也有黑色的品種,叫做鸕雉,當時人們都統稱為「雗」。
【產地與外形描述】 蘇頌說:白鷳產於江南,屬於雉雞類。全身白色,背部有細小的黑色紋路,可以飼養,當地人也會食用。陳承說:白鷳就是白色的雉雞。李時珍說:白鷳外形像山雞,但顏色是白色,有像漣漪一樣的黑色紋路,尾巴長三四尺,身體有雞冠和腳距,臉頰紅色,嘴巴是紅色,腳爪是丹紅色,性格剛烈。李白說它的蛋可以讓雞孵化。也有黑色的白鷳。
肉
【味道與屬性】 味道甘甜,性平,沒有毒性。
【主要功效】 能夠補益脾胃,解除毒素(汪穎認為)。
2. 鷓鴣
(《唐本草》)
【釋名】越雉。
時珍曰:按:《禽經》云:隨陽,越雉也。飛必南翥。晉安曰:懷南,江左曰逐影。張華注云:鷓鴣其名自呼,飛必南向。雖東西迴翔,開翅之始,必先南翥。其志懷南,不徂北也。
【集解】孔志約曰:鷓鴣生江南。行似母雞,鳴云「鉤輈格磔」者是。有鳥相似,不作此鳴者,則非矣。頌曰:今江西、閩廣、蜀夔州郡皆有之。形似母雞,頭如鶉,臆前有白圓點如真珠,背毛有紫赤浪紋。
時珍曰:鷓鴣性畏霜露,早晚稀出,夜棲以木葉蔽身。多對啼,今俗謂其鳴曰「行不得哥也」。其性好潔,獵人因以𥻿竿黏之,或用媒誘取。南人專以炙食充庖,云肉白而脆,味勝雞、雉。
肉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《日華》曰:微毒。詵曰:不可與竹筍同食,令人小腹脹。自死者不可食。或言此鳥,天地之神每月取一隻饗至尊,所以自死者不可食。
【主治】嶺南野葛、菌子毒,生金毒,及溫瘴久,欲死不可瘥者,合毛熬酒漬服之。或生搗取汁服,最良(《唐本》)。酒服,主蠱氣欲死(《日華》)。能補五臟,益心力聰明(孟詵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:《南唐書》云:丞相馮延已,苦腦痛不已。太醫吳廷紹曰:公多食山雞、鷓鴣,其毒發也。投以甘豆湯而愈。此物多食烏頭、半夏苗,故以此解其毒爾。又《類說》云:楊立之通判廣州,歸楚州。因多食鷓鴣,遂病咽喉間生癰,潰而膿血不止,寢食俱廢。
醫者束手。適楊吉老赴郡,邀診之,曰:但先啖生薑片一斤,乃可投藥。初食覺甘香,至半斤覺稍寬,盡一斤始覺辛辣,粥食入口,了無滯礙。此鳥好啖半夏,久而毒發耳,故以薑製之也。觀此二說,則鷓鴣多食,亦有微毒矣;而其功用又能解毒解蠱,功過不相掩也。凡鳥獸自死者,皆有毒,不可食,為其受厲氣也,何獨鷓鴣即神取饗帝乎?鄙哉其言也!
脂膏
【主治】塗手皸瘃,令不龜裂(蘇頌)。
竹雞(《拾遺》)
【釋名】山菌子(藏器)、雞頭鶻(《蘇東坡集》)、泥滑滑。穎曰:山菌子即竹雞也。
時珍曰:菌子,言味美如菌也。蜀人呼為雞頭鶻,南人呼為泥滑滑,因其聲也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:山菌子生江東山林間。狀如小雞,無尾。時珍曰:竹雞今江南、川、廣處處有之,多居竹林。形比鷓鴣差小,褐色多斑,赤紋。其性好啼,見其儔必鬥。捕者以媒誘其鬥,因而網之。諺云:家有竹雞啼,白蟻化為泥。蓋好食蟻也。亦闢壁蝨。
肉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時珍曰:按:《唐小說》云:崔魏公暴亡。太醫梁新診之,曰:中食毒也。僕曰:好食竹雞。新曰:竹雞多食半夏苗,蓋其毒也。命搗生薑汁折齒灌之遂蘇。則吳廷紹、楊吉老之治鷓毒,蓋祖乎此。
【主治】野雞病,殺蟲,煮炙食之(藏器)。
【附錄】杉雞,時珍曰:按:《臨海異物志》云:閩越有杉雞,常居杉樹下。頭上有長黃毛,冠頰正青色,如垂緌。亦可食,如竹雞。
白話文:
[鷓鴣]
別名: 越雉。
李時珍說,根據《禽經》記載,鷓鴣是一種順著陽氣活動的鳥,又稱越雉,飛行時一定朝南。晉安人稱牠為「懷南」,江左一帶則稱牠為「逐影」。張華的註解說,鷓鴣的叫聲聽起來像在叫自己的名字,飛行時一定朝南,即使在空中東西迴旋,張開翅膀時也一定先往南方飛。牠的習性是心繫南方,不會往北方去。
孔志約說,鷓鴣生長在江南一帶,走路的樣子像母雞,叫聲像「鉤輈格磔」。有種鳥外形相似,但叫聲不一樣,就不是鷓鴣。蘇頌說,現在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四川、夔州等地都有鷓鴣。牠的樣子像母雞,頭像鵪鶉,胸前有像珍珠一樣的白色圓點,背上的羽毛有紫紅色波浪狀的紋路。
李時珍說,鷓鴣很怕霜露,早晚很少出來活動,晚上棲息時會用樹葉遮蔽身體。牠們喜歡成對啼叫,現在民間說牠們的叫聲像「行不得哥」。鷓鴣很愛乾淨,獵人會用塗了黏膠的竹竿捕捉,或是用同類引誘捕捉。南方人喜歡用燒烤的方式烹調,認為肉質潔白又爽脆,味道勝過雞肉和野雞。
肉
味道: 味甘,性溫,無毒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說它有微毒。孟詵說,不能和竹筍一起吃,會讓人小腹脹氣。自然死亡的鷓鴣不能吃。有人說,天上的神每月會取一隻鷓鴣獻給天帝,所以自然死亡的不能吃。
功效: 可以解嶺南地區的野葛、菌子毒,以及生金毒,對於感染溫熱病很久,病到快死又好不了的人,可以用鷓鴣肉加上毛一起熬酒浸泡後服用。也可以生搗取汁服用,效果最好。《唐本草》說,用酒服下,可以治療蠱毒病到快死的情況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說,可以補養五臟,增強心力,使人聰明。
說明: 李時珍說,根據《南唐書》記載,丞相馮延已因為頭痛難忍,太醫吳廷紹說,是因為他吃太多山雞和鷓鴣,導致毒性發作,後來用甘豆湯治療就好了。這是因為鷓鴣吃太多烏頭和半夏的幼苗,所以用甘豆湯來解毒。《類說》記載,楊立之擔任廣州通判,回到楚州後,因為吃太多鷓鴣,導致咽喉長癰,潰爛流膿不止,無法進食。醫生束手無策,剛好楊吉老到當地,被請去診治,他說只要先吃下一斤生薑片,就可以服藥。開始吃時覺得甘甜香美,吃到半斤時覺得比較舒服,吃完一斤時開始覺得辛辣,這時喝粥就沒問題了。這是因為鷓鴣喜歡吃半夏,吃久了就會中毒,所以用生薑來解毒。從這兩個例子來看,吃太多鷓鴣的確有輕微毒性,但牠的功效又能解毒解蠱,功過是可以互相抵消的。凡是鳥獸自然死亡的都有毒,不能吃,是因為牠們感染了病氣,為什麼只有鷓鴣被說是神明拿去獻給天帝呢?這種說法實在太荒謬了!
脂肪
功效: 可以塗抹在手上的凍瘡,讓皮膚不會龜裂。
[竹雞]
別名: 山菌子、雞頭鶻、泥滑滑。穎說,山菌子就是竹雞。
李時珍說,竹雞被稱為「菌子」,是因為牠味道鮮美像蘑菇。四川人稱牠為「雞頭鶻」,南方人則因牠的叫聲而稱牠為「泥滑滑」。
產地: 臧器說,山菌子生長在江東山林間,外形像小雞,沒有尾巴。李時珍說,現在江南、四川、廣東等地都有竹雞,大多棲息在竹林中。牠的外形比鷓鴣稍微小一些,呈褐色,有很多斑點和紅色紋路。竹雞喜歡啼叫,看到同伴一定會打鬥。獵人會用同類引誘牠們打鬥,然後用網捕捉。俗話說:「家有竹雞啼,白蟻化為泥」,是因為竹雞喜歡吃螞蟻,也可以驅除壁蝨。
肉
味道: 味甘,性平,無毒。
李時珍說,根據《唐小說》記載,崔魏公突然暴斃,太醫梁新診斷後說,是食物中毒。僕人說,崔魏公喜歡吃竹雞。梁新說,竹雞吃太多半夏的幼苗,所以有毒。他讓人搗碎生薑汁灌入崔魏公口中,才使他甦醒。可見吳廷紹和楊吉老治療鷓鴣中毒的方法,可能就是從這裡學來的。
功效: 可以治療野雞病,殺蟲,煮或烤來吃。
[附錄] 杉雞: 李時珍說,《臨海異物志》記載,福建一帶有杉雞,常常棲息在杉樹下。頭上有很長的黃毛,臉頰呈青色,像是下垂的帽纓。也可以食用,和竹雞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