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禽部第四十八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禽部第四十八卷 (2)

1.

(《別錄》中品)

【釋名】野雞。宗奭曰:雉飛若矢,一往而墮,故字從矢。今人取其尾置舟車上,欲其快速也。漢呂太后名雉,高祖改雉為野雞。其實雞類也。時珍曰:黃氏《韻會》云:雉,理也。雉有紋理也。故《尚書》謂之華蟲,《曲禮》謂之疏趾。雉類甚多,亦各以形色為辨耳。《禽經》云:雉,介鳥也。

素質五采備曰翬雉,青質五采備曰鷂雉,朱黃曰鷩雉,白曰鵫雉(音罩),玄曰海雉。《爾雅》云:鷂雉,青質五采。鳪雉,黃色自呼。翟雉,山雉也,長尾。鷮雉,長尾,走且鳴。秩秩,海雉也。《梵書》謂雉曰迦頻闍羅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雉,南北皆有之。形大如雞,而斑色繡翼。雄者紋採而尾長,雌者紋暗而尾短。其性好鬥,其鳴曰鷕(鷕音杳),其交不再,其卵褐色。將卵時,雌避其雄而潛伏之,否則雄食其卵也。《月令》季冬雉始雊,謂陽動則雉鳴而勾其頸也。孟冬,雉入大水為蜃。

蜃,大蛤也。陸佃《埤雅》云:蛇交雉則生蜃。蜃,蛟類也。《類書》云:蛇與雉交而生子,曰蟂,蟂,水蟲也。陸禋《續水經》云:蛇雉遺卵於地,千年而為蛟龍之屬,似蛇四足,能害人。魯至剛《俊靈機要》云:正月蛇與雉交生卵,遇雷入土數丈為蛇形,經二三百年成蛟飛騰。

若卵不入土,仍為雉耳。又任昉《述異記》云:江淮中有獸名能(音耐),乃蛇精所化也。冬則為雉,春復為蛇。晉時武庫有雉。張華曰:必蛇化也。視之果得蛇蛻。此皆異類同情,造化之變易,不可臆測者也。

【氣味】酸,微寒,無毒。恭曰:溫。《日華》曰:平,微毒。秋冬益,春夏毒。有痢人不可食。頌曰:《周禮·庖人》供六禽,雉是其一,亦食品之貴。然有小毒,不可常食,損多益少。詵曰:久食令人瘦。九月至十二月稍有補,他月則發五痔、諸瘡疥。不與胡桃同食,發頭風眩暈及心痛。

與菌蕈、木耳同食,發五痔,立下血。同蕎麥麵食,生肥蟲。卵,同蔥食,生寸白蟲。自死爪甲不伸者,殺人。

【正誤】思邈曰:黃帝書云:丙午日勿食雞、雉肉,丈夫燒死目盲,女人血死妄見。野雞肉同家雞子食,成遁屍,屍鬼纏身。弘景曰:雉非辰屬,正是離禽。丙午不可食,明王於火也。時珍曰:雉屬離火,雞屬巽木。故雞煮則冠變,雉煮則冠紅,明其屬火也。春夏不可食者,為其食蟲蟻,及與蛇交,變化有毒也。

能發痔及瘡疥,令人瘦病者,為其能生蟲,與雞肉同也。有鄙人者,假黃帝為書,謂丙午日不可食,及成遁屍之說,乃不經謬談;而陶氏和之,孫氏取之,皆誤矣。今正其誤。

【主治】補中,益氣力,止泄痢,除蟻瘻(《別錄》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雉肉,諸家言其發痔、下痢人不可食,而《別錄》用治痢、瘻何邪?蓋雉在禽上應胃土,故能補中;而又食蟲蟻,故能治蟻瘻,取其制伏耳。若久食及食非其時,則生蟲有毒,故不宜也。

【附方】舊三,新一。

脾虛下痢,日夜不止:野雞一隻,如食法,入橘皮、蔥、椒、五味,和作餛飩熟煮,空心食之。(《食醫心鏡》)產後下痢:用野雞一隻,作餛飩食之。(同上)消渴飲水小便數:用野雞一隻,五味煮取(三升以來)汁飲之。肉亦可食,甚效。(同上)心腹脹滿:野雞一隻(不拘雄雌),茴香(炒)、馬芹子(炒)、川椒(炒)、陳皮、生薑等分,用醋以一夜蒸餅和雉肉作餡料,外以麵皮包作餛飩,煮熟食。仍早服嘉禾散,辰服此,午服導氣枳殼丸。

(《朱氏集驗方》)

【主治】塗凍瘡(時珍)。

【主治】蟻瘻(孫思邈)。

【主治】燒灰和麻油,敷天火丹毒(時珍)。

【主治】久瘧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久瘧不止:雄野雞屎、熊膽、五靈脂、恆山,等分為末,醋糊丸黑豆大。正發時,冷水下一丸。(《聖惠》)

鸐雉(音狄。《食療》)

【釋名】鸐(《禽經》)、山雞(同上)、山雉。

時珍曰:翟,美羽貌。雉居原野,鸐居山林,故得山名。大者為鷮。

【集解】頌曰:伊洛、江淮間一種雉,小而尾長者,為山雞,人多畜之樊中,即《爾雅》所謂「鸐,山雉也」。時珍曰:山雞有四種,名同物異。似雉而尾長三、四尺者,鸐雉也。似鸐而尾長五、六尺,能走且鳴者,鷮雉也,俗通呼為鸐矣。其二則鷩雉、錦雞也。鷮、鸐皆勇健自愛其尾,不入叢林。

雨雪則岩伏木棲,不敢下食,往往餓死。故師曠云:雪封枯原,文禽多死。南方隸人,多插其尾於冠。其肉皆美於雉。《傳》云:四足之美有麃,兩足之美有鷮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有小毒。

詵曰:發五痔,久食瘦人。和蕎麥麵食,生肥蟲。同豉食,害人。卵同蔥食,生寸白蟲。余並同雉。

【主治】五臟氣喘不得息者,作羹臛食(孟詵)。炙食,補中益氣(時珍)。

鷩雉(敝、鱉二音。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山雞(《禽經》)、錦雞(同上)、金雞(《綱目》)、採雞(《周書》)、鵕䴊(音峻儀)。時珍曰:鷩性憋急耿介,故名。鵕䴊,儀容俊秀也。周有鷩冕,漢有鵕䴊冠,皆取其文明俊秀之義。鷩與鸐同名山雞,鸐大而鷩小;鷩與鷊同名錦雞,鷊紋在綬而鷩紋在身,以此為異,大抵皆雉屬也。按:《禽經》云:首有采毛曰山雞,腹有采色曰錦雞,項有采囊曰避株。

是山雞、錦雞又稍有分別,而俗通呼為一矣。蓋是一類,不甚相遠也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鷩似雉五色。《山海經》云「小華之山多赤鷩,養之禳火災」,是也。

時珍曰:山雞出南越諸山中,湖南、湖北亦有之。狀如小雞,其冠亦小,背有黃赤紋,綠項紅腹紅嘴。利距善鬥,以家雞鬥之,即可獲。此乃《爾雅》所謂「鷩,山雞者也」。《逸周書》謂之採雞。錦雞則小於鷩,而背紋揚赤,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。此乃《爾雅》所謂「鶾,天雞」者也。

《逸周書》謂之文鶾(音汗)。二種大抵同類,而錦雞紋尤燦爛如錦。或云錦雞乃其雄者,亦通。劉敬叔《異苑》云:山雞愛其羽毛,照水即舞,目眩多死,照鏡亦然。與鸐雞愛尾餓死,皆以紋累其身者也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微毒。

【主治】食之令人聰慧(汪穎)。養之禳火災(藏器)。

【附錄】吐綬雞,時珍曰:出巴峽及閩廣山中,人多畜玩。大者如家雞,小者如鴝鵒。頭頰似雉,羽色多黑,雜以黃白圓點,如真珠斑。項有嗉囊,內藏肉綬,常時不見,每春夏晴明,則向日擺之。頂上先出兩翠角,二寸許,乃徐舒其頷下之綬,長闊近尺,紅碧相間,采色煥爛,逾時悉斂不見。或剖而視之,一無所睹。

此鳥生亦反哺。行則避草木,故《禽經》謂之避株。《食物本草》謂之吐錦雞,《古今注》謂之錦囊,蔡氏《詩話》謂之真珠雞,《倦遊錄》謂之孝鳥。《詩經》謂之鷊(音厄),「邛有旨鷊」是矣。

鶡雞(曷、渴二音。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時珍曰:其羽色黑黃而褐,故曰鶡。青黑色者名曰䲸(音介),性耿介也。青鳳亦名鶡,取象於此也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鶡雞出上黨。魏武帝賦云:鶡雞猛氣,其鬥期於必死。今人以鶡為冠。象此也。時珍曰:鶡狀類雉而大,黃黑色,首有毛角如冠。性愛其黨,有被侵者,直往赴鬥,雖死猶不置。故古者虎賁戴鶡冠。《禽經》云:鶡,毅鳥也,毅不知死,是矣。性復粗暴,每有所攫,應手摧碎。上黨即今潞州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炙食,令人勇健(藏器)。炙食,令人肥潤(汪穎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