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禽部第四十八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禽部第四十八卷 (2)

1.

(《別錄》中品)

白話文:

《別錄》中品

  • 馬勃:止血。
  • 魏茅:溫中,發汗,止痢。
  • 莙薘:利小便,破積聚。
  • 藭藭:消腫,散瘀。
  • 麻黃:發汗,散寒。
  • 肉桂:溫中,補陽。
  • 蜀漆:活血通絡,止痛。
  • 防己:利水,止瀉。
  • 附子:回陽救逆,溫腎壯陽。
  • 甘草:補脾益氣,清熱解毒。

【釋名】野雞。宗奭曰:雉飛若矢,一往而墮,故字從矢。今人取其尾置舟車上,欲其快速也。漢呂太后名雉,高祖改雉為野雞。其實雞類也。時珍曰:黃氏《韻會》云:雉,理也。雉有紋理也。故《尚書》謂之華蟲,《曲禮》謂之疏趾。雉類甚多,亦各以形色為辨耳。《禽經》云:雉,介鳥也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雉雞是一種野生的雞類。宋代的宗奭說:雉雞的飛行就像箭一樣,一去就不回頭,所以雉雞的字中帶有「矢」字。現在人們會在船和車上放置雉雞的尾巴,希望它們能像雉雞一樣快速。漢朝的呂太后名為雉,漢高祖為了避諱,將雉雞改名為野雞。雉雞其實也是雞的種類之一。明代的李時珍說:黃氏的《韻會》中說:「雉」表示紋理。雉雞身上有紋理。所以《尚書》中稱雉雞為華蟲,《曲禮》將雉雞稱為疏趾。雉雞的種類非常多,不同種類以不同的外形和顏色來區別。《禽經》中說:雉雞是一種界鳥。

素質五采備曰翬雉,青質五采備曰鷂雉,朱黃曰鷩雉,白曰鵫雉(音罩),玄曰海雉。《爾雅》云:鷂雉,青質五采。鳪雉,黃色自呼。翟雉,山雉也,長尾。鷮雉,長尾,走且鳴。秩秩,海雉也。《梵書》謂雉曰迦頻闍羅。

白話文:

羽毛具有五彩的鳥類叫做翬雉,羽毛為青色且具有五彩的鳥類叫做鷂雉,羽毛為紅色和黃色的鳥類叫做鷩雉,羽毛為白色的鳥類叫做鵫雉,羽毛為黑色的鳥類叫做海雉。《爾雅》記載:鷂雉,羽毛為青色且具有五彩。鳪雉,羽毛為黃色,自己鳴叫。翟雉,是山雉,尾巴很長。鷮雉,尾巴很長,走動時會鳴叫。秩秩,是海雉。《梵書》將雉稱為迦頻闍羅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雉,南北皆有之。形大如雞,而斑色繡翼。雄者紋採而尾長,雌者紋暗而尾短。其性好鬥,其鳴曰鷕(鷕音杳),其交不再,其卵褐色。將卵時,雌避其雄而潛伏之,否則雄食其卵也。《月令》季冬雉始雊,謂陽動則雉鳴而勾其頸也。孟冬,雉入大水為蜃。

白話文:

集解:

李時珍說:雉雞,南北各地都有。體型像雞,但有斑斕的羽毛。雄雉的羽毛色彩鮮豔,尾巴較長;雌雉的羽毛顏色暗淡,尾巴較短。雉雞的性情好鬥,鳴叫聲為「鷕」(音同「杳」)。雉雞在交配後就不再交配了,牠們的卵是褐色的。當雉雞要生蛋時,雌雉會躲避雄雉,並找個隱蔽的地方產卵,否則雄雉會吃掉其卵。《月令》中記載,在冬季的最後一個月,雉雞開始鳴叫,這是因為陽氣開始活躍,雉雞鳴叫並伸展脖子。在冬天的第一個月,雉雞會進入大水中,變成蜃。

蜃,大蛤也。陸佃《埤雅》云:蛇交雉則生蜃。蜃,蛟類也。《類書》云:蛇與雉交而生子,曰蟂,蟂,水蟲也。陸禋《續水經》云:蛇雉遺卵於地,千年而為蛟龍之屬,似蛇四足,能害人。魯至剛《俊靈機要》云:正月蛇與雉交生卵,遇雷入土數丈為蛇形,經二三百年成蛟飛騰。

白話文:

蜃,是一種大型的蛤蜊。陸佃在《埤雅》中說:蛇與雉交配,就會生出蜃。蜃,是一種與蛟龍相似的生物。《類書》中說:蛇與雉交配,生下的孩子叫做蟂,蟂是一種水生昆蟲。陸禋在《續水經》中說:蛇與雉將卵遺棄在地上,經過一千年就會變成蛟龍之類的生物,這種生物長得像蛇,有四隻腳,能夠傷害人。魯至剛在《俊靈機要》中說:正月,蛇與雉交配生下卵,遇到雷聲就會鑽入土中數丈深,變成蛇的形狀,經過二三百年就會變成蛟龍,可以騰雲飛翔。

若卵不入土,仍為雉耳。又任昉《述異記》云:江淮中有獸名能(音耐),乃蛇精所化也。冬則為雉,春復為蛇。晉時武庫有雉。張華曰:必蛇化也。視之果得蛇蛻。此皆異類同情,造化之變易,不可臆測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雞蛋沒有埋進土裡,就還是普通的野雞。另外,任昉的《述異記》裡說,江淮地區有一種動物叫做「能」,是蛇精變成的。冬天它會變成野雞,春天又會變成蛇。晉朝時,武庫裡出現了一隻野雞,張華說:「這一定是蛇變成的!」仔細一看,果然找到了蛇蛻。這些都是不同物種之間有相同特徵,是大自然的變化,不可預測的。

【氣味】酸,微寒,無毒。恭曰:溫。《日華》曰:平,微毒。秋冬益,春夏毒。有痢人不可食。頌曰:《周禮·庖人》供六禽,雉是其一,亦食品之貴。然有小毒,不可常食,損多益少。詵曰:久食令人瘦。九月至十二月稍有補,他月則發五痔、諸瘡疥。不與胡桃同食,發頭風眩暈及心痛。

白話文:

【藥性】味道酸,性質微寒,沒有毒性。恭氏說:它的性質是溫熱的。《日華》說:性質平和,微毒。在秋冬季節食用有益,在春夏季節食用有毒。腹瀉的人不能食用。頌氏說:《周禮·庖人》中提到供奉六種禽鳥,雉雞就是其中之一,它也是珍貴的食物。然而它略有毒性,不能經常食用,否則弊大於利。詵氏說:長期食用會讓人消瘦。九月至十二月食用它有輕微的滋補作用,其他月份食用它會引發痔瘡、各種瘡疥等疾病。不能和核桃同食,否則會引發頭風、眩暈以及心痛。

與菌蕈、木耳同食,發五痔,立下血。同蕎麥麵食,生肥蟲。卵,同蔥食,生寸白蟲。自死爪甲不伸者,殺人。

白話文:

  1. 與蘑菇、木耳一起食用,會導致痔瘡發作,並出現便血。

  2. 與蕎麥麵一起食用,會生出肥蟲。

  3. 雞蛋與蔥一起食用,會生出寸白的蟲子。

  4. 自己的指甲不伸展的人,會殺人。

【正誤】思邈曰:黃帝書云:丙午日勿食雞、雉肉,丈夫燒死目盲,女人血死妄見。野雞肉同家雞子食,成遁屍,屍鬼纏身。弘景曰:雉非辰屬,正是離禽。丙午不可食,明王於火也。時珍曰:雉屬離火,雞屬巽木。故雞煮則冠變,雉煮則冠紅,明其屬火也。春夏不可食者,為其食蟲蟻,及與蛇交,變化有毒也。

白話文:

**正確】:思邈說:黃帝的書上說:丙午日不要吃雞和雉肉,男人吃了會因火燒而眼睛瞎掉,女人吃了會因血光之災而出現幻覺。野雞肉和家雞肉一起吃,會導致墓穴被人盜掘,屍體被鬼魂纏身。

**錯誤】:弘景說:雉不是辰屬,而是離禽。在丙午日不能吃雉肉,這是因為雉肉與火有關。李時珍說:雉屬離火,雞屬巽木。所以,雞煮熟後冠毛會變白,雉煮熟後冠毛會變紅,這說明雉肉與火有關。在春夏季節,不能食用野雞肉,因為野雞會吃蟲子和小蛇,體內含有毒素。

能發痔及瘡疥,令人瘦病者,為其能生蟲,與雞肉同也。有鄙人者,假黃帝為書,謂丙午日不可食,及成遁屍之說,乃不經謬談;而陶氏和之,孫氏取之,皆誤矣。今正其誤。

【主治】補中,益氣力,止泄痢,除蟻瘻(《別錄》)。

白話文:

能引發痔瘡和瘡疥病,讓人身體消瘦且患病的,是因為它能產生寄生蟲,這和雞肉相同。有位鄉下人假借黃帝的名義寫書,說丙午日不能吃雞肉,還有成遁屍的說法,這些都是不符合規矩的謬論;而陶氏同意這個說法,孫氏採信這個說法,都是錯誤的。現在要改正這些錯誤。

**主治:**補益身體內部,增加氣力和體力,止瀉止痢,清除蟻窩瘻管(《別錄》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雉肉,諸家言其發痔、下痢人不可食,而《別錄》用治痢、瘻何邪?蓋雉在禽上應胃土,故能補中;而又食蟲蟻,故能治蟻瘻,取其制伏耳。若久食及食非其時,則生蟲有毒,故不宜也。

【附方】舊三,新一。

白話文:

時珍說:雉肉,各家都說痔瘡、腹瀉的人不能吃,而《別錄》卻用它來治療腹瀉、癤腫,這是為什麼呢?雉鳥在禽類中與胃土相應,所以能補中氣;又因為它吃蟲蟻,所以能治療蟻瘻,是取其制伏之義。如果長期食用或在不適當的時候食用雉肉,則會生蟲中毒,所以不宜食用。

【附方】舊方有三種,新方有一種。

脾虛下痢,日夜不止:野雞一隻,如食法,入橘皮、蔥、椒、五味,和作餛飩熟煮,空心食之。(《食醫心鏡》)產後下痢:用野雞一隻,作餛飩食之。(同上)消渴飲水小便數:用野雞一隻,五味煮取(三升以來)汁飲之。肉亦可食,甚效。(同上)心腹脹滿:野雞一隻(不拘雄雌),茴香(炒)、馬芹子(炒)、川椒(炒)、陳皮、生薑等分,用醋以一夜蒸餅和雉肉作餡料,外以麵皮包作餛飩,煮熟食。仍早服嘉禾散,辰服此,午服導氣枳殼丸。

白話文:

  1. 脾虛下痢,日夜不止:

將野雞一隻剁碎,與橘皮、蔥、椒、五味混合,做成餛飩煮熟,空腹食用。

  1. 產後下痢:

取野雞一隻,做成餛飩食用。

  1. 消渴飲水小便數:

取野雞一隻,與五味煮成三升左右的湯汁,飲用。雞肉也可以食用,效果很好。

  1. 心腹脹滿:

取野雞一隻、茴香(炒)、馬芹子(炒)、川椒(炒)、陳皮、生薑等分量,用醋浸泡一夜的蒸餅與雉肉混合做成餡料,再用麵皮包成餛飩,煮熟食用。早服用嘉禾散,上午服用此餛飩,中午服用導氣枳殼丸。

(《朱氏集驗方》)

【主治】塗凍瘡(時珍)。

【主治】蟻瘻(孫思邈)。

【主治】燒灰和麻油,敷天火丹毒(時珍)。

【主治】久瘧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塗抹凍瘡(李時珍)。

【主治】蟻瘻(孫思邈)。

【主治】將燒灰和麻油混合,敷在火丹毒上(李時珍)。

【主治】久瘧(李時珍)。

附加方劑

新一(具體內容未提供)。

久瘧不止:雄野雞屎、熊膽、五靈脂、恆山,等分為末,醋糊丸黑豆大。正發時,冷水下一丸。(《聖惠》)

白話文:

治療慢性瘧疾:將雄性野雞糞、熊膽、五靈脂、恆山等藥材,等量研成細末,用醋糊成黑豆大小的丸劑。在瘧疾發作時,用冷水送服一丸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
鸐雉(音狄。《食療》)

【釋名】鸐(《禽經》)、山雞(同上)、山雉。

時珍曰:翟,美羽貌。雉居原野,鸐居山林,故得山名。大者為鷮。

白話文:

鸐雉(發音為狄)(出自《食療》)

**別名:**鸐(出自《禽經》)、山雞(同上)、山雉。

時珍說:翟鳥羽毛美麗。雉鳥棲息在平原和原野上,鸐鳥棲息在山林中,因此得名為「山」。體型較大的鸐鳥稱為「鷮」。

【集解】頌曰:伊洛、江淮間一種雉,小而尾長者,為山雞,人多畜之樊中,即《爾雅》所謂「鸐,山雉也」。時珍曰:山雞有四種,名同物異。似雉而尾長三、四尺者,鸐雉也。似鸐而尾長五、六尺,能走且鳴者,鷮雉也,俗通呼為鸐矣。其二則鷩雉、錦雞也。鷮、鸐皆勇健自愛其尾,不入叢林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頌詞說:伊洛、江淮之間有一種雉,體型較小而尾巴很長,這就是山雞,人們經常將牠養在樊籠中,與《爾雅》上所說的「鸐,即山雉」相符。李時珍說:山雞有四種,雖然名稱相同,但具體的種類不同。其中一種看起來像雉,尾巴長三、四尺,被稱為鸐雉。還有一種看起來像鸐雉,但尾巴卻長達五、六尺,而且還能走動並鳴叫,這種山雞叫做鷮雉,俗稱鸐。剩下的兩種分別是鷩雉和錦雞。鷮雉和鸐雉都非常勇猛,並十分珍惜自己的尾巴,不願意進入叢林。

雨雪則岩伏木棲,不敢下食,往往餓死。故師曠云:雪封枯原,文禽多死。南方隸人,多插其尾於冠。其肉皆美於雉。《傳》云:四足之美有麃,兩足之美有鷮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雨雪天,鳥獸躲在岩石或樹林中,不敢下去覓食,常常會餓死。因此師曠說:雪封大地,很多動物都會餓死。南方隸人,常常在帽子上插著鷮雉的尾翎。鷮雉的肉都比雉肉好吃。《傳》中說:四足動物的美味是麃,雙足動物的美味是鷮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有小毒。

詵曰:發五痔,久食瘦人。和蕎麥麵食,生肥蟲。同豉食,害人。卵同蔥食,生寸白蟲。余並同雉。

【主治】五臟氣喘不得息者,作羹臛食(孟詵)。炙食,補中益氣(時珍)。

鷩雉(敝、鱉二音。《拾遺》)

白話文:

氣味:甘味,性質平和,有微毒。

附註

  • 如果長期食用,會引發生痔瘡,讓瘦人更瘦。
  • 如果與蕎麥麵一起食用,會生長肥蟲。
  • 如果與黃豆醬一起食用,會對人體有害。
  • 如果將卵與蔥一起食用,會生出長一寸的白色蟲子。
  • 其他禁忌與雉鳥相同。

主治

  • 五臟發喘,呼吸困難者,可以做成羹湯服用。(出自孟詵)
  • 炙食可以補中益氣。(出自李時珍)

(讀音為敝或鱉,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山雞(《禽經》)、錦雞(同上)、金雞(《綱目》)、採雞(《周書》)、鵕䴊(音峻儀)。時珍曰:鷩性憋急耿介,故名。鵕䴊,儀容俊秀也。周有鷩冕,漢有鵕䴊冠,皆取其文明俊秀之義。鷩與鸐同名山雞,鸐大而鷩小;鷩與鷊同名錦雞,鷊紋在綬而鷩紋在身,以此為異,大抵皆雉屬也。按:《禽經》云:首有采毛曰山雞,腹有采色曰錦雞,項有采囊曰避株。

白話文:

【解釋名稱】山雞(《禽經》)、錦雞(同上)、金雞(《綱目》)、採雞(《周書》)、鵕䴊(音峻儀)。李時珍說:鷩性急躁耿介,所以得此名。鵕䴊,儀容俊秀。周朝有鷩冕,漢朝有鵕䴊冠,都取其文明俊秀的意義。鷩和鸐都叫山雞,鸐大而鷩小;鷩和鷊都叫錦雞,鷊的紋路在綬上,而鷩的紋路在身上,由此可區分,大體上都屬於雉屬。按:《禽經》說:頭上有彩色的毛叫山雞,腹部有彩色的叫錦雞,脖頸上有彩色的囊叫避株。

是山雞、錦雞又稍有分別,而俗通呼為一矣。蓋是一類,不甚相遠也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鷩似雉五色。《山海經》云「小華之山多赤鷩,養之禳火災」,是也。

白話文:

山雞、錦雞雖然稍有不同,但俗稱都稱為「雉」。因為牠們同屬一類,差異不大。

【集解】《藏器》記載:「鷩像雉但有五種顏色。《山海經》說:「小華山有很多赤色的鷩,養殖牠們可以避免火災」,所說的鷩就是山雞。

時珍曰:山雞出南越諸山中,湖南、湖北亦有之。狀如小雞,其冠亦小,背有黃赤紋,綠項紅腹紅嘴。利距善鬥,以家雞鬥之,即可獲。此乃《爾雅》所謂「鷩,山雞者也」。《逸周書》謂之採雞。錦雞則小於鷩,而背紋揚赤,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。此乃《爾雅》所謂「鶾,天雞」者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山雞出產在南越地區的羣山之中,湖南、湖北也有。它的外形就像小雞一樣,雞冠也比較小,背上具有黃色和紅色的條紋,綠色的項部、紅色的腹部和嘴。它爪子鋒利,擅長打架,拿家雞和它打,就可以捕捉到它。這便是《爾雅》中所說的「鷩,就是山雞的稱呼」。《逸周書》中將其稱為採雞。錦雞比鷩小,背部條紋呈現出鮮紅的顏色,前胸五彩斑斕,炫麗奪目,如同孔雀的羽毛。這便是《爾雅》中所說的「鶾,天雞」的稱呼。

《逸周書》謂之文鶾(音汗)。二種大抵同類,而錦雞紋尤燦爛如錦。或云錦雞乃其雄者,亦通。劉敬叔《異苑》云:山雞愛其羽毛,照水即舞,目眩多死,照鏡亦然。與鸐雞愛尾餓死,皆以紋累其身者也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微毒。

【主治】食之令人聰慧(汪穎)。養之禳火災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《逸周書》中稱這種鳥為「文鶾」。這兩種鳥大體上同屬一類,錦雞的紋路尤其鮮豔燦爛,像錦緞一樣。還有人說錦雞是文鶾的雄性,這說法也說得通。劉敬叔的《異苑》中說:山雞愛惜自己的羽毛,常常對著水照鏡子,照得頭昏眼花而死,對著鏡子也是如此。與鸐雞喜歡自己的尾巴而餓死的遭遇相似,都是因為美麗的紋路累及自身的緣故。

**氣味:**甘,溫,微毒。

**主治:**食用令人聰慧(汪穎)。培育可避火災(藏器)。

【附錄】吐綬雞,時珍曰:出巴峽及閩廣山中,人多畜玩。大者如家雞,小者如鴝鵒。頭頰似雉,羽色多黑,雜以黃白圓點,如真珠斑。項有嗉囊,內藏肉綬,常時不見,每春夏晴明,則向日擺之。頂上先出兩翠角,二寸許,乃徐舒其頷下之綬,長闊近尺,紅碧相間,采色煥爛,逾時悉斂不見。或剖而視之,一無所睹。

白話文:

吐綬雞,李時珍說:產於巴峽和閩廣的山區,很多人把它當寵物飼養。大的像家雞,小的像鴝鵒。頭和頰部像雉雞,羽毛大多呈黑色,雜有黃色和白色的圓點,像真珠斑點。脖子上有嗉囊,裡面藏著肉綬,平常看不到,每到春夏晴朗的天氣,就會面對著太陽擺動它。先在頭頂上長出兩個翠綠的角,長約二寸,然後慢慢舒展開它下巴下面的綬帶,長寬接近一尺,紅碧相間,色彩鮮豔,過一會兒就全部收斂不見了。有人剖開來看,什麼也沒有看到。

此鳥生亦反哺。行則避草木,故《禽經》謂之避株。《食物本草》謂之吐錦雞,《古今注》謂之錦囊,蔡氏《詩話》謂之真珠雞,《倦遊錄》謂之孝鳥。《詩經》謂之鷊(音厄),「邛有旨鷊」是矣。

白話文:

這種鳥一出生就懂得反哺餵養父母。牠們在行走時會避開草木,因此《禽經》稱牠們為「避株」。《食物本草》稱牠們為「吐錦雞」,《古今注》稱牠們為「錦囊」,蔡氏《詩話》稱牠們為「真珠雞」,《倦遊錄》稱牠們為「孝鳥」。《詩經》中稱牠們為「鷊(音厄)」,「邛有旨鷊」就是指這種鳥。

鶡雞(曷、渴二音。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時珍曰:其羽色黑黃而褐,故曰鶡。青黑色者名曰䲸(音介),性耿介也。青鳳亦名鶡,取象於此也。

白話文:

【名稱解說】李時珍說:這種鳥羽毛有黑色、黃色和褐色,所以叫做鶡。青黑色的被稱為䲸(讀作介),因為它性情正直。青色的鳳凰也被稱為鶡,這是因為它的外觀與鶡鳥相似。

注意: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學中的「鶡」這個詞的來源和意義,並未提及具體的醫療用途或治療方法。在實際應用中,請尋求專業的中醫師或中藥師的指導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鶡雞出上黨。魏武帝賦云:鶡雞猛氣,其鬥期於必死。今人以鶡為冠。象此也。時珍曰:鶡狀類雉而大,黃黑色,首有毛角如冠。性愛其黨,有被侵者,直往赴鬥,雖死猶不置。故古者虎賁戴鶡冠。《禽經》云:鶡,毅鳥也,毅不知死,是矣。性復粗暴,每有所攫,應手摧碎。上黨即今潞州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炙食,令人勇健(藏器)。炙食,令人肥潤(汪穎)。

白話文:

【彙集各家註解】藏器說:鶡雞產自上黨。《魏武帝賦》中說:鶡雞性情剛烈,爭鬥起來誓死不退。現在人們把鶡冠做成帽子。正是模仿了它的這種特性。李時珍說:鶡的外形像雉雞,但體形更大,全身黃黑色,頭上有毛角,像個帽子。鶡雞性情好鬥,同類受到侵犯時,會直衝過去搏鬥,即使死了也不罷休。因此,古時候勇敢善戰的虎賁軍都戴著鶡冠。《禽經》中說:鶡是一種勇敢的鳥,勇敢得不知道什麼是死亡,真是說對了。鶡性情兇猛,凡是抓到的東西,都會馬上把它撕碎。上黨就是現在的潞州。

【氣味】味甘,性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烤食,使人勇武強健(藏器)。烤食,使人肥胖潤澤(汪穎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