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45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七卷 (45)

1. 烏頭

虛寒腰痛:鹿茸(去毛,酥炙微黃)、附子(炮去皮臍)各二兩,鹽花三分,為末,棗肉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溫酒下。《夷堅志》云:時康祖大夫,病心胸一漏,數竅流汁,已二十年。又苦腰痛,行則傴僂,形神憔悴,醫不能治。通判韓子溫為檢《聖惠方》,得此方令服。

旬余,腰痛減。久服遂瘥,心漏亦瘥。精力倍常,步履輕捷。此方本治腰,而效乃如此。

元臟傷冷:《斗門方》:用附子(炮去皮臍),為末,以水二盞,入藥二錢,鹽、蔥、薑、棗同煎取一盞,空心服。去積冷,暖下元,肥腸益氣,酒食無礙。《梅師方》二虎丸:補元臟,進飲食,壯筋骨。用烏頭、附子各四兩(釅醋浸三宿,切作片子)。掘一小坑,炭火燒赤,以醋三升,同藥傾入坑內,用盆合之。

一宿取出,去砂土,入青鹽四兩,同炒赤黃色,為末,醋打麵糊丸如梧子大。空心冷酒下十五丸,婦人亦宜。

胃冷有痰,脾弱嘔吐:生附子、半夏各二錢,姜十片,水二盞,煎七分,空心溫服。一方:並炮熟,加木香五分。(《奇效良方》)久冷反胃:《經驗方》:用大附子一個,生薑一斤,銼細同煮,研如麵糊。每米飲化服一錢。《衛生家寶方》:用薑汁打糊,和附子末為丸,大黃為衣。

每溫水服十丸。《斗門方》:用最大附子一個,坐於磚上,四面著火漸逼,以生薑自然汁淬之。依前再逼再淬,約薑汁盡半碗乃止,研末。每服一錢,粟米飲下,不過三服瘥。或以豬腰子切片,炙熟蘸食。《方便集》:用大附子一個,切下頭子,剜一竅,安丁香四十九個在內,仍合定,線扎,入砂銚內,以薑汁浸過,文火熬干,為末。每挑少許,置掌心舐吃,日十數次。

忌毒物、生冷。

脾寒瘧疾:《濟生方》云:五臟氣虛,陰陽相勝,發為痎瘧,寒多熱少,或但寒不熱,宜七棗湯主之:用附子一枚,炮七次,鹽湯浸七次,去皮臍,分作二服。水一碗,生薑七片,棗七枚,煎七分,露一宿。發日空心溫服,未久再進一服。王璆《百一選方》云:寒痰,宜附子;風痰,宜烏頭。

若用烏頭,則寒多者,火炮七次;熱多者,湯泡七次,去皮焙乾,如上法。用烏頭性熱,泡多則熱散也。又果附湯:用熟附子(去皮)、草果仁各二錢半,水一盞,姜七片,棗一枚,煎七分,發日早溫服。《肘後方》:臨發時,以醋和附子末塗於背上。

寒熱瘧疾:附子一枚(重五錢者,麵煨),人參、丹砂各一錢,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未發前連進三服。中病則吐,或身體麻木。未中病,來日再服。(龐安常《傷寒論》)瘴瘧寒熱,冷瘴,寒熱往來,頭痛身疼,嘔痰,或汗多引飲,或自利煩躁,宜姜附湯主之:大附子一枚,四破。每以一片,水一盞,生薑十片,煎七分,溫服。

白話文:

烏頭

虛寒腰痛:取鹿茸(去毛,用文火烤至微黃)、附子(炮製去除外皮和臍部)各二兩,鹽花三分,磨成粉末,用棗肉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溫酒送服。《夷堅志》記載:時康祖大夫患有心胸漏疾(胸腔有洞,滲出液體),多年不愈,又患腰痛,行走時彎腰駝背,形神憔悴,多方求醫無效。通判韓子溫翻閱《聖惠方》,找到此方給他服用。十多天後,腰痛減輕,長期服用後痊癒,心胸漏疾也好了,精力比以前更好,行走也輕快敏捷。此方原本是治療腰痛,卻意外治愈其他疾病。

元氣虧損傷寒: 《斗門方》記載:用炮製去除外皮和臍部的附子研磨成粉,取水二盞,加入藥粉二錢,鹽、蔥、薑、棗一起煎煮至一盞,空腹服用。此方可去除積聚的寒邪,溫暖下焦,滋養腸胃,增強元氣,使飲食不受影響。《梅師方》中的二虎丸:可以補益元氣,增進食慾,強健筋骨。方法是取烏頭、附子各四兩(用醋浸泡三夜,切成片),挖個小坑,用炭火燒紅,倒入醋三升和藥材,用盆蓋住。一夜後取出,去除砂土,加入青鹽四兩,一起炒至赤黃色,磨成粉末,用醋調成麵糊,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空腹冷酒送服十五丸,婦女也可服用。

胃寒痰多,脾虛嘔吐:取生附子、半夏各二錢,生薑十片,水二盞,煎至七分,空腹溫服。另一方:將附子炮製熟透,再加入木香五分。(《奇效良方》)久寒反胃:《經驗方》記載:取大附子一個,生薑一斤,切碎一起煮,研磨成麵糊狀。每次用米湯送服一錢。《衛生家寶方》記載:用薑汁調成糊狀,和附子粉末製成藥丸,用大黃做藥丸外衣。每次溫水送服十丸。《斗門方》記載:取最大的一個附子,放在磚上,四面用火慢慢烘烤,用生薑汁不斷澆淋。重複烘烤和澆淋,直到薑汁剩下半碗為止,然後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一錢,米湯送服,一般服用三次即可痊癒。或者將豬腰子切片,烤熟後蘸著附子粉吃。《方便集》記載:取大附子一個,切掉頭部,挖個洞,放入丁香四十九個,合好,用線紮緊,放入砂鍋,用薑汁浸泡,文火熬乾,磨成粉。每次取少許,放在掌心舔食,每天十幾次。

忌食毒物、生冷食物。

脾寒瘧疾:《濟生方》記載:五臟氣虛,陰陽失衡,導致瘧疾,寒多熱少,或者只有寒不發熱,宜用七棗湯治療:取附子一枚,炮製七次,鹽水浸泡七次,去除外皮和臍部,分成兩次服用。取水一碗,生薑七片,棗七枚,煎至七分,放置一夜。發病當天空腹溫服,不久後再服用一次。王璆《百一選方》記載:寒痰宜用附子;風痰宜用烏頭。若用烏頭,寒邪較重者,需炮製七次;熱邪較重者,需水煮七次,然後去除外皮,烘乾,使用方法同上。烏頭性熱,水煮次數多,可散熱。另外還有果附湯:取炮製熟的附子(去皮)、草果仁各二錢半,水一盞,薑七片,棗一枚,煎至七分,發病當天早上溫服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發病時,用醋調和附子粉末塗抹在背上。

寒熱瘧疾:取附子一枚(重量約五錢,用麵粉包裹後煨熟),人參、丹砂各一錢,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發病前連服三次。服藥後會嘔吐,或者身體麻木。若未發病,次日再服用。(龐安常《傷寒論》)瘴瘧寒熱,冷瘴,寒熱交替,頭痛身痛,嘔吐痰涎,或者多汗口渴,或者腹瀉煩躁,宜用姜附湯治療:取大附子一枚,切成四塊。每次取一片,水一盞,生薑十片,煎至七分,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