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禽部第四十七卷 (9)
禽部第四十七卷 (9)
1. 鸂鶒
(音溪敕。宋《嘉祐》)
【釋名】溪鴨(《異物志》)、紫鴛鴦。
白話文:
【釋名】溪鴨(《異物志》)、紫鴛鴦
時珍曰:按:《杜臺卿淮賦》云:鸂鶒尋邪而逐害。此鳥專食短狐,乃溪中敕逐害物者。其遊於溪也,左雄右雌,群伍不亂,似有式度者,故《說文》又作溪𪀦。其形大於鴛鴦,而色多紫,亦好並遊,故謂之紫鴛鴦也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根據《杜臺卿淮賦》記載:鸂鶒這種鳥能夠探尋邪惡,捕捉害蟲。牠們專門捕捉短尾狐,這些狐常在溪流中危害魚類。鸂鶒在溪中游動,公鳥在左側,母鳥在右側,排列有序、羣體協調,宛如受到儀式或規範的約束,因此《說文解字》中又將牠們稱為「溪𪀦」。鸂鶒的體型比鴛鴦大,羽毛呈現紫色的較多,牠們也喜歡成雙成對地遊玩,因此被稱為「紫鴛鴦」。
【集解】禹錫曰:鸂鶒,南方有短狐處多有之。性食短狐也,所居處無復毒氣,人家宜畜之。形小如鴨,毛有五采,首有纓,尾有毛如船柁形。
肉,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冬月用之。
【主治】食之,去驚邪及短狐毒(《嘉祐》)。
白話文:
【集解】禹錫說:鸂鶒,南方有短狐的地方多有牠們。牠們以短狐為食,牠們居住的地方沒有毒氣,人家宜養牠們。形狀短小像鴨子,羽毛有五彩,頭上有冠毛,尾部長毛,形狀像船舵。
【氣味】甘甜,性平,沒有毒性。冬天時使用。
【主治】食用後,可去除驚嚇,治療短狐毒(《嘉祐》)。
2. 鵁鶄
(音交睛。《拾遺》)
【釋名】交矑(《說文》)、茭雞(俗)、鳽(音堅。出《爾雅》)。
白話文:
【釋名】交矑(《說文》)、茭雞(俗稱)、鳽(音ㄐㄧㄢ,出自《爾雅》)。
時珍曰:按:《禽經》云:白鵒相睨而孕,鵁鶄睛交而孕。又曰:旋目其名䴉,方目其名鴋,交目其名鳽。觀其眸子,而命名之義備矣。《說文》謂之交矑,矑亦目瞳子也。俗呼茭雞,云多居茭菰中,而腳高似雞。其說亦通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根據《禽經》的記載:白鵒互相凝視而受孕,鵁鶄的眼睛交錯而受孕。又說:旋目(旋轉眼睛)的名稱是䴉,方目(方正的眼睛)的名稱是鴋,交目(交錯的眼睛)的名稱是鳽。觀察牠們的眼睛,就能知道命名背後的含義了。《說文》中稱牠們為交矑,矑也是眼睛瞳孔的意思。民間俗稱牠們為茭雞,說牠們大多棲息在茭菰叢中,而且腳很高,像雞一樣。這種說法也說得通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:鵁鶄,水鳥也,出南方池澤。似鴨綠衣。人家養之,馴擾不去。可厭火災。《異物志》云:鵁鶄巢於高樹顛,生子穴中,銜其母翼,飛下飲食。
白話文:
【解析】《藏器》中記載:鵁鶄是一種水鳥,產於南方的池塘和沼澤地帶。牠們的羽毛是綠色的,看起來像鴨子。如果被人類飼養,牠們就會變得馴服,而且不會飛走。鵁鶄能預防火災。《異物志》中說:鵁鶄在高樹的樹梢上築巢,在洞穴中產卵,牠們用嘴叼著母親的翅膀,飛下來吃東西。
時珍曰:鵁鶄大如鳧、鶩,而高似雞,長喙好啄,其頂有紅毛如冠,翠鬣碧斑,丹嘴青脛。養之可玩。
肉,
【氣味】甘、咸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炙食,解諸魚、蝦毒(時珍)。
白話文:
時珍曰:鵁鶄體型似野鴨,但腿長似雞,有長喙喜啄食,頭頂有紅色冠毛,頸部翠綠帶有青斑,嘴呈紅色,腿為青色。可作寵物飼養把玩。
肉。
【氣味】甘甜、鹹味,性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燒烤食用,可解食魚、蝦中毒(時珍)。
【附錄】旋目。水鳥也,生荊郢間。大如鷺而短尾,紅白色,深目,目旁毛皆長而旋。《上林賦》云「交睛旋目」,是矣。
方目
白話文:
【附錄】旋目。一種水鳥,生長在荊楚一帶。身長像鷺鳥而尾巴較短,羽毛紅白相間,眼睛深邃,眼睛周圍的毛很長而且彎曲。《上林賦》中說「交睛旋目」,就是指這種鳥。
方目
《內經》
- 目上赤,如紫者,目內有血也。
- 目上赤,如丹脂者,目外有熱也。
- 目上青而赤,近目眥者,心病也。
- 目上黃,目障也。
- 目上黑,目翳也。
- 白睛赤而痛,多青脈,目泣者,目中有物也。
- 瞳子散大,睛黑而赤,多出血,目中疼者,風熱也。
- 瞳子縮小,睛黑白分明,目中疼者,風寒也。
- 瞳子不見,四白多赤,目旁疼者,風熱盛也。
- 瞳子不見,四白多青,目旁疼者,風寒盛也。
《難經》
- 目中赤而痛,目外赤如丹,甚者有血注,是風熱入目所致。
- 目中赤而痛,目外青赤,甚者有淚出,是風寒入目所致。
- 目中黃而痛,是氣血濁而阻於目。
- 目中黑而痛,是邪氣入目所致。
- 目中白睛赤而痛,是風濕熱邪入目所致。
- 瞳子散大,目中疼,是風熱入目所致。
- 瞳子縮小,目中疼,是風寒入目所致。
- 瞳子不見,四白赤,目旁疼,是風熱盛而入目所致。
- 瞳子不見,四白青,目旁疼,是風寒盛而入目所致。
眼睛發紅
- 眼睛上方發紅,紫色的,是眼睛內部出血了。
- 眼睛上方發紅,像丹砂一樣的,是眼睛外部有熱邪。
- 眼睛上方青中帶紅,靠近眼瞼的,是心臟出了問題。
- 眼睛上方發黃,是眼睛有障礙。
- 眼睛上方發黑,是眼睛有翳膜。
- 眼白的部份發紅疼痛,還有許多青色脈絡,眼睛流淚,是眼睛裡有異物。
- 瞳孔放大,眼睛黑的部分發紅,出血很多,眼睛疼痛,是風熱邪氣入侵。
- 瞳孔縮小,眼睛黑白分明,眼睛疼痛,是風寒邪氣入侵。
- 瞳孔不見,眼眶發紅,眼睛旁邊疼痛,是風熱邪氣盛大。
- 瞳孔不見,眼眶發青,眼睛旁邊疼痛,是風寒邪氣盛大。
眼睛其他症狀
- 眼睛發紅疼痛,眼睛外側發紅像丹砂,嚴重的還有出血,這是風熱邪氣入侵眼睛引起的。
- 眼睛發紅疼痛,眼睛外側青中帶紅,嚴重的流淚,這是風寒邪氣入侵眼睛引起的。
- 眼睛發黃疼痛,這是氣血渾濁阻滯在眼睛引起的。
- 眼睛發黑疼痛,這是邪氣入侵眼睛引起的。
- 眼白的部份發紅疼痛,這是風濕熱邪氣入侵眼睛引起的。
- 瞳孔放大,眼睛疼痛,這是風熱邪氣入侵眼睛引起的。
- 瞳孔縮小,眼睛疼痛,這是風寒邪氣入侵眼睛引起的。
- 瞳孔不見,眼眶發紅,眼睛旁邊疼痛,這是風熱邪氣盛大入侵眼睛引起的。
- 瞳孔不見,眼眶發青,眼睛旁邊疼痛,這是風寒邪氣盛大入侵眼睛引起的。
一名鴋(音紡),一名澤虞,俗名護田鳥。西人謂之蛤蟆護,水鳥也。常在田澤中,形似鷗、鷺,蒼黑色,頭有白肉冠,赤足。見人輒鳴喚不去。漁人呼為烏雞,閩人訛為姑雞。
白話文:
鴋和澤虞是一樣的,俗名是護田鳥。在西方國家,人們稱牠為蛤蟆護,牠是一種水鳥。牠經常在田野、水澤中生活,外形像鷗鳥和鷺鳥,羽毛是蒼黑色的,頭上有一塊白色的肉冠,腳是紅色的。當看到人類時,牠便會大聲鳴叫,且不會離開。漁民稱牠為烏雞,而福建人則誤傳為姑雞。
3. 鷺
(《食物》)
【釋名】鷺鷥(《禽經》)、絲禽(陸龜蒙)、雪客(李昉所命)、舂鋤(《爾雅》)、白鳥。
白話文:
【釋名】
鷺鷥:禽經 絲禽:陸龜蒙所稱 雪客:李昉所命 舂鋤:爾雅 白鳥
時珍曰:《禽經》云:鸘飛則霜,鷺飛則露。其名以此。步於淺水,好自低昂,如舂如鋤之狀,故曰舂鋤。陸璣《詩疏》云:青齊之間謂之舂鋤,遼東、吳揚皆云白鷺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《禽經》中說:鸘飛則霜,鷺飛則露。鸘鷺的名稱由此而來。青齊之間的人稱它為舂鋤。而遼東、吳揚一帶的人則稱它為白鷺。
【集解】時珍曰:鷺,水鳥也。林棲水食,群飛成序。潔白如雪,頸細而長,腳青善翹,高尺余,解指短尾,喙長三寸。頂有長毛十數莖,毿毿然如絲,欲取魚則弭之。郭景純云:其毛可為睫䍦。《變化論》云:鷺以目盼而受胎。
白話文: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鷺,是一種水鳥。棲息在森林中,在水中覓食,成羣飛翔時很有秩序。牠全身潔白如雪,脖子細長,腳是青色的,很擅長翹起,高出一尺多,腳趾短,尾巴短,喙長三寸。頭頂有十幾根長毛,蓬鬆柔軟,像絲一樣。牠想捕捉魚時,就會把羽毛收起來。郭景純說:牠的毛可以製成假睫毛。根據《變化論》的記載,鷺用眼睛來觀察,就能懷孕。
穎曰:似鷺而頭無絲、腳黃色者,俗名白鶴子。又有紅鶴,相類色紅,《禽經》所謂「朱鷺」是也。
肉,
【氣味】咸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虛瘦,益脾補氣,炙熟食之(汪穎)。
頭,
【主治】破傷風,肢強口緊,連尾燒研,以臘豬脂調敷瘡口(《救急方》)。
白話文:
類似鷺鷥,但頭部沒有羽毛,腳呈黃色,俗稱「白鶴子」。還有紅色的鶴,外型類似,紅色的就是《禽經》中所說的「朱鷺」。
肉
【氣味】鹹,性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身體虛弱消瘦,益脾補氣。將肉炙熟後食用(汪穎)。
頭
【主治】破傷風,身體僵硬,嘴巴緊閉。將鶴頭連同尾巴燒成灰,研成粉末,以豬油調和後塗抹在傷口上(《救急方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