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禽部第四十七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禽部第四十七卷 (8)

1.

(《食療》)

【釋名】野鴨(《詩疏》)、野鶩(同上)、鸍(音施)、沉鳧。

時珍曰:鳧從幾(音殊),短羽高飛貌,鳧義取此。《爾雅》云:鸍,沉鳧也。鳧性好沒故也。俗作晨鳧,云鳧常以晨飛,亦通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鳧,東南江海湖泊中皆有之。數百為群,晨夜蔽天,而飛聲如風雨,所至稻粱一空。陸璣《詩疏》云:狀似鴨而小,雜青白色,背上有紋,短喙長尾,卑腳紅掌,水鳥之謹願者,肥而耐寒。或云食用綠頭者為上,尾尖者次之。海中一種冠鳧,頭上有冠,乃石首魚所化也。並宜冬月取之。

肉,

【氣味】甘,涼,無毒。

詵曰:九月以後,立春以前,即中食,大益病人,全勝家者,雖寒不動氣。

《日華》曰:不可合胡桃、木耳、豆豉同食。

【主治】補中益氣,平胃消食,除十二種蟲。身上有諸小熱瘡,年久不愈者,但多食之,即瘥(孟詵)。治熱毒風及惡瘡癤,殺腹臟一切蟲,治水腫(《日華》)。

血,

【主治】解挑生蠱毒,熱飲探吐(時珍。出《摘玄》)。

白話文:

【名稱解釋】 鳧,又名野鴨(《詩經注疏》)、野鶩(同上)、鸍(音同「施」)、沉鳧。

李時珍說:鳧字從「幾」(音同「殊」),表示短羽鳥類高飛的樣子,鳧的含義由此而來。《爾雅》說:「鸍」就是「沉鳧」,因為鳧的習性喜歡潛水。俗寫作「晨鳧」,認為鳧常常在早晨飛行,也說得通。

【產地與外形】 李時珍說:鳧,在東南方的江河湖泊中都有。牠們經常成群結隊,數百隻一起,早晚飛行時遮天蔽日,發出的聲音像風雨一樣,所到之處稻米和糧食都被吃光。陸璣在《詩經注疏》中說:鳧的外形像鴨子但比較小,身體雜有青白色,背上有紋路,喙短尾長,腳比較矮且腳掌紅色,是水鳥中很溫順的一種,牠們肥壯而且耐寒。有人說,食用綠頭的鳧最好,尾巴尖的次之。海中還有一種叫冠鳧的,頭上有冠,是石首魚變化而成的。這些都適合在冬天捕取。

【味道】 味甘,性涼,沒有毒。

孟詵說:在農曆九月以後,立春之前食用,對病人大有益處,勝過一般家禽,即使天冷也不會使體內產生不好的氣。

《日華子本草》說:不可與胡桃、木耳、豆豉同食。

【功效】 能補中益氣,調理腸胃幫助消化,去除體內十二種寄生蟲。身上有久治不癒的小熱瘡,多食用鳧肉就能痊癒(孟詵)。還能治療熱毒風和惡瘡癤,殺死腹內各種寄生蟲,治療水腫(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

【功效】 能解除挑生蠱毒,將血熱飲可幫助催吐(李時珍。出自《摘玄》)。

2. 鸊鷉

(音甓梯。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須鸁(《爾雅》)、水𩿤(音札。《正要》)、䴇𩾚(《日用》)、刁鴨(《蜀本注》)、油鴨(俗)。

時珍曰:鸊鷉、須鸁,並未詳。𩿤、刁、零丁,皆狀其小也。油,言其肥也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鸊鷉,水鳥也。大如鳩,鴨腳連尾,不能陸行,常在水中。人至即沉,或擊之便起。其膏塗刀劍不鏽。《續英華詩》云:馬銜苜蓿葉,劍瑩鸊鷉膏,是也。

韓保升曰:野鴨有與家鴨相似者,有全別者。其甚小者名刁鴨,味最佳。

時珍曰:鸊鷉,南方湖溪多有之。似野鴨而小,蒼白文,多脂味美。冬月取之,其類甚多。揚雄《方言》所謂「野鳧,甚小而好沒水中者,南楚之外謂之鸊鷉,大者謂之鶻鷉」,是也。

肉,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補中益氣。五味炙食,甚美(時珍。出《正要》)。

膏,

【主治】滴耳,治聾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【名稱考證】

這種鳥的名稱,古時有叫做須鸁、水札、䴇𩾚、刁鴨和油鴨等說法。李時珍認為「鸊鷉」和「須鸁」這兩個名字的含義還不清楚,而「札」、「刁」和「零丁」都是形容這種鳥體型小的意思,「油」則是說牠很肥。

【外形描述及習性】

鸊鷉是一種水鳥,大小像鴿子,腳和尾巴相連,所以不能在陸地上行走,經常生活在水中。當人靠近時,牠們會潛入水中,如果攻擊牠們,牠們就會飛起來。牠們的油脂可以塗在刀劍上,防止生鏽。正如《續英華詩》所說:「馬銜著苜蓿葉,用鸊鷉的油脂擦拭劍刃,使其光亮。」韓保升認為,野鴨有的跟家鴨相似,有的完全不同。其中,體型非常小的稱為刁鴨,味道最好。李時珍說,鸊鷉在南方湖泊溪流中很多。牠們長得像野鴨但體型較小,羽毛呈灰白色帶有斑紋,油脂多且味道鮮美。冬天捕捉牠們,數量非常多。揚雄的《方言》中提到:「一種野鴨,體型非常小且喜歡潛入水中,在南楚以外的地區被稱為鸊鷉,體型較大的則稱為鶻鷉」,說的就是這種鳥。

【肉】

【味道】味道甘甜,性平,沒有毒性。

【功效】能補中益氣。用五種調味料烤著吃,味道非常美味。

【油脂】

【功效】滴入耳朵,可以治療耳聾。

3. 鴛鴦

(宋《嘉祐》)

【釋名】黃鴨(《綱目》)、匹鳥。

時珍曰:鴛鴦終日並遊,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。或曰:雄鳴曰鴛,雌鳴曰鴦。崔豹《古今注》云:鴛鴦雄雌不相離,人獲其一,則一相思而死,故謂之匹鳥。《涅槃經》謂之婆羅迦鄰提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鴛鴦,鳧類也,南方湖溪中有之。棲於土穴中,大如小鴨。其質杏黃色,有文采,紅頭翠鬣,黑翅黑尾,紅掌,頭有白長毛垂之至尾。交頸而臥,其交不再。

肉,

【氣味】咸,平,有小毒。孫曰:苦,微溫,無毒。

瑞曰:酸,無毒。禹錫曰:多食,令人患大風。

【主治】諸瘻疥癬,以酒浸。炙令熱,敷貼瘡上,冷即易(《嘉祐》)。清酒炙食,治瘻瘡。作羹臛食之,令人肥麗。夫婦不和者,私與食之,即相愛憐(孟詵)。炙食,治夢寐思慕者(孫思邈)。

【附方】舊一,新一。

五痔瘻瘡:鴛鴦一隻,治如常法。炙熟細切,以五味、醋食之。作羹亦妙。(《食醫心鏡》)

血痔不止:鴛鴦一隻,治淨切片,以五味、椒、鹽醃炙,空心食之。(《奉親養老》方)

白話文:

[鴛鴦]

[名稱由來]

又名黃鴨、匹鳥。

李時珍說:鴛鴦整天成雙成對地在水中游玩,有種在水中央相依相偎的意境。也有人說:雄的叫鴛,雌的叫鴦。崔豹在《古今注》中說:鴛鴦雌雄總是形影不離,如果有人抓到其中一隻,另一隻就會因為思念而死,所以稱之為匹鳥。《涅槃經》裡稱之為婆羅迦鄰提。

[外觀習性]

李時珍說:鴛鴦屬於鳧類,在南方的湖泊溪流中可以見到。牠們棲息在土洞中,大小像小鴨子。身體是杏黃色的,有美麗的紋彩,紅色的頭和翠綠的鬣毛,黑色的翅膀和尾巴,紅色的腳掌,頭部有白色的長毛垂到尾巴。牠們交頸而眠,交配一次就不再重複。

[肉的性味]

味道鹹,性平,稍微有毒。孫思邈認為:味道苦,性微溫,沒有毒。

陳瑞認為:味道酸,沒有毒。劉禹錫認為:吃多了會讓人得麻風病。

[主要功效]

用酒浸泡後,將牠烤熱敷在瘻瘡、疥癬等患處,冷了就換新的(出自《嘉祐》)。用清酒烤熟後食用,可以治療瘻瘡。用來做成羹湯食用,可以使人變得肥胖美麗。如果夫妻不和睦,私下給他們吃,就會變得相愛(出自孟詵)。烤熟後食用,可以治療夢中思念的情況(出自孫思邈)。

[相關藥方]

舊方一個,新方一個。

治療五痔瘻瘡:取一隻鴛鴦,按常規方法處理後,烤熟切細,用五味調料和醋調味後食用。做成羹湯也很好(出自《食醫心鏡》)。

治療血痔不止:取一隻鴛鴦,處理乾淨後切片,用五味調料、花椒、鹽醃製後烤熟,空腹食用(出自《奉親養老》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