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39)
草部第十七卷 (39)
1. 烏頭
(即附子母),
【主治】諸風,風痹血痹,半身不遂,除寒冷,溫養臟腑,去心下堅痞,感寒腹痛(元素)。除寒濕,行經,散風邪,破諸積冷毒(李杲)。補命門不足,肝風虛(好古)。助陽退陰,功同附子而稍緩(時珍)。
【發明】宗奭曰:補虛寒須用附子,風家即多用天雄,大略如此。其烏頭、烏喙、附子,則量其材而用之。時珍曰:按王氏《究原方》云:附子性重滯,溫脾逐寒。川烏頭性輕疏,溫脾去風。若是寒疾即用附子;風疾即用川烏頭。一云:凡人中風,不可先用風藥及烏附。若先用氣藥,後用烏附乃宜也。
又凡用烏、附藥,並宜冷服者,熱因寒用也。蓋陰寒在下,虛陽上浮。治之以寒,則陰氣益甚而病增;治之以熱,則拒格而不納。熱藥冷飲,下嗌之後,冷體既消,熱性便發,而病氣隨愈。不違其情,而致大益,此反治之妙也。昔張仲景治寒疝內結,用蜜煎烏頭。《近效方》治喉痹,用蜜炙附子,含之咽汁。
朱丹溪治疝氣,用烏頭、梔子。並熱因寒用也。李東垣治馮翰林侄陰盛格陽傷寒,面赤目赤,煩渴引飲,脈來七、八至,但按之則散。用姜附湯加人參,投半斤服之,得汗而愈。此則神聖之妙也。
吳綬曰:附子乃陰證要藥。凡傷寒傳變三陰,及中寒夾陰,雖身大熱而脈沉者,必用之。或厥冷腹痛,脈沉細,甚則唇青囊縮者,急須用之,有退陰回陽之力,起死回生之功。近世陰證傷寒,往往疑似,不敢用附子,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,已遲矣。且夾陰傷寒,內外皆陰,陽氣頓衰。必須急用人參,健脈以益其原;佐以附子,溫經散寒。舍此不用,將何以救之?
劉完素曰:俗方治麻痹多用烏附,其氣暴能衝開道路,故氣愈麻;及藥氣盡而正氣行,則麻病愈矣。
張元素曰:附子以白朮為佐,乃除寒濕之聖藥。濕藥宜少加之引經。又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,則便溺有節,烏、附是也。
虞摶曰:附子稟雄壯之質,有斬關奪將之氣。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,以追復散失之元陽;引補血藥入血分,以滋養不足之真陰;引發散藥開腠理,以驅逐在表之風寒;引溫暖藥達下焦,以祛除在裡之冷濕。
震亨曰:氣虛熱甚者,宜少用附子,以行參耆。肥人多濕,亦宜少加烏、附行經。仲景八味丸,用為少陰響導,其補自是地黃,後世因以附子為補藥,誤矣。附子走而不守,取其健悍走下之性,以行地黃之滯,可致遠爾。烏頭、天雄皆氣壯形偉,可為下部藥之佐;無人表其害人之禍,相習用為治風之藥及補藥,殺人多矣。
王履曰:仲景八味丸,蓋兼陰火不足者設。錢仲陽六味地黃丸,為陰虛者設。附子乃補陽之藥,非為行滯也。
好古曰:烏、附,非身涼而四肢厥者,不可僭用。服附子以補火,必妨涸水。
白話文:
烏頭(即附子母)
主要治療各種風痺症,包括風寒痺、風濕痺、半身不遂等,能去除體內寒邪,溫煦臟腑,治療心下堅硬痞塊及寒邪引起的腹痛。也能去除寒濕,促進經絡氣血運行,散發風邪,消除積聚的寒邪和毒素。此外,還能補益腎陽不足,治療肝風虛證。其溫補陽氣,退散陰寒的作用與附子相似,但效力較緩和。
古人對於烏頭、附子的應用有不同的見解。有人認為,治療虛寒症應該用附子,治療風痺症則多用天雄(另一種烏頭)。烏頭、烏喙、附子的使用劑量需根據藥材的質量而定。也有人認為附子性重且滯,溫補脾胃,驅除寒邪;川烏頭性輕而疏,溫補脾胃,祛除風邪。因此,寒證用附子,風證用川烏頭。另有說法認為,中風初期不宜先用風藥及烏頭、附子,應先用益氣藥,之後再用烏頭、附子。
服用烏頭、附子時,宜冷服,這是熱因寒的治療方法。因為陰寒之邪在下,虛陽上浮,如果用寒涼之物治療,會加重陰寒,病情加劇;如果用溫熱之物治療,則會被機體拒絕吸收。而熱藥冷服,藥物入喉後,寒邪先被消除,然後藥物的溫熱之性才能發揮作用,從而治愈疾病。這種反治的方法,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。例如,張仲景用蜜煎烏頭治療寒疝內結;《近效方》用蜜炙附子含服治療喉痹;朱丹溪用烏頭、梔子治療疝氣;李東垣用姜附湯加人參治療陰盛格陽的傷寒。這些都是熱因寒治療的成功案例。
附子是治療陰虛證的重要藥物。對於傷寒傳變至三陰經,或中寒夾陰,雖然身體發熱但脈象沉弱的病人,必須使用附子。如果出現厥冷腹痛,脈象沉細,甚至嘴唇青紫,肢體冰冷的症狀,更需緊急使用附子,它具有回陽救逆,起死回生的功效。現代醫學中,陰虛證的傷寒常常難以辨別,許多醫生不敢使用附子,等到陰氣極盛,陽氣衰竭才使用,此時往往為時已晚。對於夾陰傷寒,內外皆陰,陽氣驟衰的病人,必須迅速使用人參健運脾胃,益氣固本;並佐以附子溫經散寒。否則,將無力回天。
古人認為,民間治療麻痺症多用烏頭、附子,其藥力強勁,能迅速打開經絡,使麻痺的氣血得以運行,等到藥力耗盡,正氣恢復運行,麻痺症狀自然痊癒。
附子配伍白朮,是治療寒濕的良藥。濕邪較重時,應少量添加引經藥。補充腎陽,消除陰寒,才能使大小便通暢,烏頭、附子即有此功效。
附子具有雄厚壯盛的藥性,有破除障礙、攻克頑疾的功效。它能引導補氣藥物運行於十二經脈,以恢復散失的元陽;引導補血藥物進入血分,以滋養不足的真陰;引導發散藥物疏通肌膚腠理,以驅除表邪風寒;引導溫暖藥物到達下焦,以祛除裡寒濕邪。
氣虛但熱盛者,宜少量使用附子,並配伍人参、黄耆等藥。肥胖體質的人多濕邪,也應少量使用烏頭、附子以利於經絡氣血運行。仲景的八味丸,使用附子是為了引導藥力到達少陰經,其真正補益藥物是熟地黄,後世誤以為附子是主要的補益藥物。附子走而不守,利用其強悍的向下走的藥性,來推動地黄等藥物到達病灶。烏頭、天雄氣味強大,藥性峻烈,可用作治療下焦病證的輔助藥物,但其毒性較強,濫用會造成嚴重後果,因此古人常以此藥治療風寒及補益,導致許多人中毒死亡。
仲景的八味丸,是治療兼有陰虛火不足的方劑;錢仲陽的六味地黃丸,是治療陰虛的方劑。附子是補陽藥,不是治療氣滯的藥物。
烏頭、附子非體寒且四肢厥冷者,不可輕易使用。服用附子補益陽氣,必須注意防止津液耗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