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禽部第四十七卷 (3)
禽部第四十七卷 (3)
1. 鶬雞
(《食物》)
【釋名】鶬鴰(《爾雅》)、麋鴰(《爾雅》)、鴰鹿(《爾雅翼》)、麥雞。
時珍曰:按羅願云:鶬麋,其色蒼,如麋也。鴰鹿,其聲也。關西呼曰鴰鹿,山東呼曰鶬鴰(訛為錯落),南人呼為鶬雞,江人呼為麥雞。
【集解】穎曰:鶬雞狀如鶴大,而頂無丹,兩頰紅。
時珍曰:鶬,水鳥也,食于田澤洲渚之間。大如鶴,青蒼色,亦有灰色者。長頸高腳,群飛,可以候霜。或以為即古之鷫鸘,其皮可為裘,與鳳同名者也。
肉,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殺蟲,解蠱毒(汪穎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鶬,古人多食之。故宋玉《小招》云:鵠酸臇鳧煎鴻鶬。景差《大招》云:炙鴰蒸鳧煔鶉陳。今惟俚人捕食,不復充饌品矣。
【附錄】鷫鸘,時珍曰:按:羅願《爾雅翼》云:鷫鸘水鳥,雁屬也。似雁而長頸,綠色,皮可為裘,霜時乃來就暖。故《禽經》云:鸘飛則霜,𪂕飛則雨。𪂕即商羊也。又西方之鳳,亦名鷫鸘。
白話文:
[鶬雞]
[名稱解釋] 這種鳥又叫做鶬鴰、麋鴰、鴰鹿、麥雞。
李時珍說:根據羅願的說法,鶬麋的顏色是青蒼色的,像麋鹿一樣。鴰鹿是因為牠的叫聲像鹿。關西地區稱牠為鴰鹿,山東地區稱牠為鶬鴰(讀音訛變為錯落),南方人稱牠為鶬雞,長江一帶的人稱牠為麥雞。
[外形描述] 汪穎說:鶬雞的形狀像鶴一樣大,但頭頂沒有紅色,兩頰是紅色的。
李時珍說:鶬是一種水鳥,在田地、沼澤、水邊覓食。牠的體型像鶴一樣大,顏色是青蒼色的,也有灰色的。牠的脖子長、腳高,成群飛行,可以根據牠們出現來判斷是否要下霜。有人認為牠就是古代的鷫鸘,皮可以做成裘衣,與鳳凰有相同的名字。
[肉]
[味道與性質] 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。
[主要功效] 能殺蟲,解除蠱毒(汪穎說)。
[功效闡述] 李時珍說:鶬雞在古代是人們常吃的食物。所以宋玉的《小招》說:「有酸溜溜的鵝掌,煮爛的野鴨,煎烤的鴻雁,還有清燉的鶬雞。」景差的《大招》也說:「烤鴰鹿,蒸野鴨,還有烤鵪鶉。」現在只有鄉下人還會捕捉食用,已經不再是餐桌上的佳餚了。
[附錄] 鷫鸘,李時珍說:根據羅願《爾雅翼》記載,鷫鸘是一種水鳥,屬於雁類。牠像雁但脖子比較長,顏色是綠色的,皮可以做成裘衣,在快要下霜的時候會飛來尋找溫暖。所以《禽經》說:「鸘鳥飛來就下霜,𪂕鳥飛來就下雨。」𪂕就是商羊鳥。另外,西方傳說中的鳳凰,也叫做鷫鸘。
2. 陽烏
(《拾遺》)
【釋名】陽鴉(《拾遺》)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:陽烏出建州。似鸛而殊小,身黑,頸長而白。
嘴,
【主治】燒灰酒服,治惡蟲咬成瘡(藏器)。
白話文:
這個叫做陽烏的鳥,又叫做陽鴉。這種鳥產自建州,外形像鸛鳥但體型小很多,身體是黑色的,脖子卻是白色的。它的嘴巴長得很特別。
將牠燒成灰後,用酒送服,可以治療被毒蟲咬傷造成的瘡。
3. 鵚鶖
(《食物》)
【釋名】扶老(《古今注》)、鴜𪀧(俗作鷀𪀧)。
時珍曰:凡鳥至秋毛脫禿。此鳥頭禿如秋毨,又如老人頭童及扶杖之狀,故得諸名。說文作禿𪀖。
【集解】時珍曰:禿鶖,水鳥之大者也。出南方有大湖泊處。其狀如鶴而大,青蒼色,張翼廣五六尺,舉頭高六七尺,長頸赤目,頭項皆無毛。其頂皮方二寸許,紅色如鶴頂。其喙深黃色而扁直,長尺余。其嗉下亦有胡袋,如鵜鶘狀。其足爪如雞,黑色。性極貪惡,能與人鬥,好啖魚、蛇及鳥雛。
《詩》云「有鶖在梁」,即此。自元入我朝,常賦猶有鴜𪀧之供獻。按:《飲膳正要》云:鴜𪀧有三種:有白者,黑者,花者。名為胡鴜𪀧。其肉色亦不同也。又案景煥《閒談》云:海鳥鶢鶋,即今之禿鶖。其說與環氏吳紀所謂「鳥之大者禿鶖,小者鷦鷯」,相合。今潦年鶖或飛來近市,人或怪駭,此又同魯人怪鶢鶋之意,皆由不常見耳。
肉,
【氣味】咸,微寒,無毒。《正要》曰:甘,溫。
【主治】中蟲、魚毒(汪穎)。
補中益氣,甚益人,炙食尤美。作脯饈食,強氣力,令人走及奔馬(時珍。出《飲膳正要》,及《古今注》、《禽經》)。
髓,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補精髓(《正要》)。
喙,
【主治】魚骨哽(汪穎)。
毛,
【主治】解水蟲毒(時珍。出《埤雅》)。
白話文:
[鵚鶖]
[名稱釋義]
它也被叫做扶老,俗稱鴜鶖(也寫作鷀鶖)。
李時珍說:一般鳥類到了秋天都會換毛,變得光禿禿的。這種鳥的頭像秋天換毛一樣光禿,又像老人的頭頂光禿以及拄著拐杖的樣子,所以才有了這些名字。《說文解字》把它寫作禿鶖。
[外形描述]
李時珍說:禿鶖是一種體型很大的水鳥。它生活在南方有大湖泊的地方。外形像鶴但體型更大,羽毛呈青灰色,張開翅膀有五六尺寬,頭抬起來有六七尺高,脖子很長,眼睛是紅色的,頭部和脖子都沒有毛。頭頂有一塊方形的皮膚,大約二寸左右,紅色像鶴的頭頂。它的喙呈深黃色,扁平而且筆直,有一尺多長。它的嗉囊下也像鵜鶘一樣有胡袋。腳爪像雞,是黑色的。它的性情非常貪婪凶惡,會和人打鬥,喜歡吃魚、蛇和幼鳥。
《詩經》中說的「有鶖在梁」指的就是這種鳥。從元朝到我們朝代,進貢的物品中常常還有鴜鶖這種鳥。根據《飲膳正要》記載:鴜鶖有三種,分別是白色、黑色和花色的,被叫做胡鴜鶖。它們的肉色也不一樣。另外,據景煥《閒談》記載:海鳥鶢鶋,就是現在的禿鶖。這個說法和環氏《吳紀》中說的「鳥中體型大的叫禿鶖,小的叫鷦鷯」相符合。現在在水災年份,禿鶖有時會飛到城市附近,人們可能會覺得奇怪,這就像魯國人看到鶢鶋會覺得奇怪一樣,都是因為不常見的緣故。
[肉]
[味道]
味道鹹,稍微有點寒性,沒有毒。《飲膳正要》記載:味道甘甜,溫熱。
[功效]
可以解蟲毒、魚毒(汪穎記載)。
可以補中益氣,對人很有益處,烤著吃味道尤其好。做成肉乾食用,可以增強氣力,讓人跑得像奔馬一樣快(李時珍記載。出自《飲膳正要》、《古今注》和《禽經》)。
[骨髓]
[味道]
味道甘甜,溫熱,沒有毒。
[功效]
可以補益精髓(《飲膳正要》記載)。
[喙]
[功效]
可以治療魚骨卡喉(汪穎記載)。
[羽毛]
[功效]
可以解水蟲的毒(李時珍記載。出自《埤雅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