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31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七卷 (31)

1. 常山、蜀漆

時珍曰:常山、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,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。用之得宜,神效立見;用失其法,真氣必傷。夫瘧有六經瘧、五臟瘧、痰濕食積瘴疫鬼邪諸瘧,須分陰陽虛實,不可一概論也。常山、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;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,少用亦不致吐也。得甘草則吐;得大黃則利;得烏梅、鯪鯉甲則入肝;得小麥、竹葉,則入心;得秫米、麻黃,則入肺;得龍骨、附子,則入腎;得草果、檳榔,則入脾。蓋無痰不作瘧,二物之功,亦在驅逐痰水而已。

楊士瀛《直指方》云:常山治瘧,人皆薄之。瘧家多蓄痰涎黃水,或停瀦心下,或結澼脅間,乃生寒熱。法當吐痰逐水,常山豈容不用?水在上焦,則常山能吐之;水在脅下,則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。但須行血藥品佐助之,必收十全之功。其有純熱發瘧或蘊熱內實之證,投以常山,大便點滴而下,似泄不泄者。

須用北大黃為佐,泄利數行,然後獲愈也。又待制李燾云:嶺南瘴氣寒熱所感,邪氣多在營衛皮肉之間。欲去皮膚毛孔中瘴氣根本,非常山不可。但性吐人,惟以七寶散冷服之,即不吐,且驗也。

【附方】舊三,新二十五。

截瘧諸湯:《外臺秘要》:用常山三兩,漿水三升,浸一宿,煎取一升,欲發前頓服,取吐。《肘後方》:用常山一兩,秫米一百粒,水六升,煮三升,分三服。先夜、未發、臨發時服盡。《養生主論》:王隱者驅瘧湯云:予用此四十年,奇效不能盡述,切勿加減,萬無一吐者。

常山(酒煮曬乾)、知母、貝母、草果各一錢半。水一鍾半,煎半熟,五更熱服。渣以酒浸,發前服。截瘧諸酒:《肘後方》:用常山一兩,酒一升,漬二、三日,分作三服:平旦一服,少頃再服,臨發又服。或加甘草,酒煮服之。宋俠《經心錄》:醇醨湯:治間日瘧。支太醫云:乃桂廣州方也,甚驗。

恆山一錢二分,大黃二錢半,炙甘草一錢二分。水一盞半,煎減半,曰醇,發日五更溫服;再以水一盞,煎減半,曰醨,未發時溫服。虞摶《醫學正傳》:治久瘧不止。常山一錢半,檳榔一錢,丁香五分,烏梅一個,酒一盞,浸一宿,五更飲之。一服便止,永不再發,如神。

截瘧諸丸:《千金方》恆山丸:治數年不瘥者,兩劑瘥;一月以來者,一劑瘥。恆山三兩,研末,雞子白和丸梧子大,瓦器煮熟,殺腥氣,則取曬乾收之。每服二十丸,竹葉湯下,五更一服,天明一服,發前一服,或吐或否即止。《肘後》丹砂丸:恆山(搗末)三兩,真丹一兩研,白蜜和杵百下,丸梧子大。

先發服三丸,少頃再服三丸,臨時服三丸,酒下,無不斷者。曾世榮《活幼心書》黃丹丸:治大小久瘧。恆山二兩,黃丹半兩,烏梅(連核瓦焙)一兩,為末,糯米粉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、五十丸,涼酒下,隔一夜一服,平旦一服。午後方食。葛洪《肘後方》:用恆山三兩,知母一兩,甘草半兩,搗末,蜜丸梧子大。

白話文:

常山和蜀漆能有效治療瘧疾和痰飲,但必須在先發散表邪、提振陽氣之後使用。使用得當,效果顯著;使用方法錯誤,則會損傷元氣。瘧疾的類型繁多,包括六經瘧、五臟瘧、以及由痰濕、食積、瘴疫、鬼邪等因素引起的瘧疾,需根據陰陽虛實辨證論治,不能一概而論。

常山和蜀漆生用會導致嘔吐,用酒蒸或炒熟後,藥性較緩和,少量服用也不會嘔吐。與甘草同用則易嘔吐,與大黃同用則易腹瀉;與烏梅、鯪鯉甲同用則入肝經;與小麥、竹葉同用則入心經;與秫米、麻黃同用則入肺經;與龍骨、附子同用則入腎經;與草果、檳榔同用則入脾經。瘧疾多與痰飲有關,常山和蜀漆的主要功效也在於驅除痰水。

楊士瀛在《直指方》中提到,許多人對常山治療瘧疾的療效有所懷疑。但瘧疾患者多伴有痰涎黃水積聚,可能停留在心下或結積於脅肋之間,導致寒熱發作。因此,應當先以藥物治療痰飲水腫,常山在此時是不可或缺的。若積水在上焦,常山能使其嘔出;若積水在脅下,常山能使其排出。但需配合行血的藥物,才能達到最佳療效。若患者屬純熱或蘊熱內實的瘧疾,服用常山後,大便會少量稀溏,似瀉非瀉,則應配合北大黃使用,使大便通暢後才能痊癒。李燾也提到,嶺南地區因瘴氣引起的寒熱,邪氣多停留在營衛皮肉之間,要清除毛孔中的瘴氣,就必須使用常山。但因其易致嘔吐,可服用七寶散來緩解。

古籍中記載有多種使用常山治療瘧疾的方劑,包括湯劑、酒劑和丸劑,用量和使用方法各有不同,其效果也因人而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