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30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七卷 (30)

1. 常山、蜀漆

(《本經》下品)

【釋名】恆山(《吳普》)、互草(《本經》)、雞屎草(《日華》)、鴨屎草(《日華》)。

時珍曰:恆亦常也。恆山乃北嶽名,在今定州。常山乃郡名,亦今真定。豈此藥始產於此得名歟?蜀漆乃常山苗,功用相同,今併為一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常山生益州川穀及漢中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又曰:蜀漆生江林山川穀及蜀漢中,常山苗也。五月採葉,陰乾。

弘景曰:常山出宜都、建平。細實黃者,呼為雞骨常山,用之最勝。蜀漆是常山苗而所出又異者,江林山即益州江陽山名,故是同處爾。彼人採得,縈結作丸,得時燥者佳。

恭曰:常山生山谷間。莖圓有節,高者不過三四尺。葉似茗而狹長,兩兩相當。三月生白花,青萼。五月結實青圓,三子為房。其草暴燥色青白,堪用。若陰乾便黑爛郁壞矣。

保升曰:今出金州、房州、梁州中江縣。樹高三、四尺,根似荊根,黃色而破。五、六月採葉,名蜀漆也。李含光曰:蜀漆是常山莖,八月、九月採之。

頌曰:今汴西、淮、浙、湖南州郡亦有之,並如上說。而海州出者,葉似楸葉,八月有花,紅白色,子碧色,似山楝子而小。今天台山出一種草,名土常山,苗葉極甘。人用為飲,甘味如蜜,又名蜜香草,性涼益人,非此常山也。

【修治】斅曰:採時連根苗收。如用莖葉,臨時去根,以甘草細銼,同水拌濕蒸之。臨時去甘草,取蜀漆細銼,又拌甘草水勻,再蒸,日乾用。其常山,凡用以酒浸一宿,漉出日乾,熬搗用。

時珍曰:近時有酒浸蒸熟或瓦炒熟者,亦不甚吐人。又有醋製者,吐人。

常山

【氣味】苦,寒,有毒。《別錄》曰:辛,微寒。普曰:神農、岐伯:苦;桐君:辛,有毒;李當之:大寒。權曰:苦,有小毒。

炳曰:得甘草,吐瘧。

之才曰:畏玉札。

大明曰:忌蔥菜及菘菜。伏砒石。

【主治】傷寒寒熱,熱發溫瘧鬼毒,胸中痰結吐逆(《本經》)。

療鬼蠱往來,水脹,洒洒惡寒,鼠瘻(《別錄》)。治諸瘧,吐痰涎,治項下瘤癭(甄權)。

蜀漆

【氣味】辛,平,有毒。《別錄》曰:微溫。權曰:苦,有小毒。

元素曰:辛,純陽。

炳曰:桔梗為之使。

之才曰:栝蔞為之使。惡貫眾。

【主治】瘧及咳逆寒熱,腹中症堅痞結,積聚邪氣,蠱毒鬼疰(《本經》)。

療胸中邪結氣,吐去之(《別錄》)。治瘴、鬼瘧多時不瘥,溫瘧寒熱,下肥氣(甄權)。破血,洗去腥,與苦酸同用,導膽邪(元素)。

【發明】斅曰:蜀漆春夏用莖葉,秋冬用根。老人久病,切忌服之。頌曰:常山、蜀漆為治瘧之最要。不可多進,令人吐逆。震亨曰:常山性暴悍,善驅逐,能傷真氣。病人稍近虛怯,不可用也。《外臺》乃用三兩作一服,殊昧雷公老人久病切忌之戒。

白話文:

常山、蜀漆

《神農本草經》將常山列為下品藥材。

常山別名很多,例如恆山、互草、雞屎草、鴨屎草。李時珍認為,「恆」與「常」同義,恆山是北嶽的名稱,位於今河北省定州,常山則是古代郡名,今河北省正定,或許此藥材最初產於此地而得名。蜀漆是常山的莖葉,功效與常山相同,今將兩者合而敘述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常山生長在益州川穀及漢中地區,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陰乾。蜀漆則生長在江林山川穀及蜀漢中,是常山的莖葉,五月採收葉部,陰乾。陶弘景說,常山產於宜都、建平,細實呈黃色的稱為雞骨常山,藥效最佳。蜀漆是常山的莖葉,但產地有所不同,江林山就是益州江陽山,所以產地其實相同。當地人採收後,會將其搓揉成丸狀,曬乾後品質最佳。甄權說,常山生長在山谷間,莖圓而有節,高度不超過三四尺。葉子類似茶葉但較狹長,兩兩相對。三月開花,花白,萼青。五月結果,果實青圓,三個果實為一簇。常山如果曬乾,顏色青白,即可使用;若陰乾則會變黑、腐爛而失效。寇宗奭說,常山現在產於金州、房州、梁州中江縣等地。植株高三、四尺,根部像荊棘的根,顏色黃,易斷裂。五、六月採收葉部,稱為蜀漆。李含光說,蜀漆是常山的莖,八月、九月採收。蘇頌說,現在汴京以西、淮河、浙江、湖南等地也有常山,特性與上述相同。但海州所產的常山,葉子像楸樹葉,八月開花,花呈紅白色,果實碧綠色,像山楝子但較小。今天台山還有一種草藥,叫做土常山,莖葉甘甜,人們用它泡水喝,甜如蜜,又名蜜香草,性涼益人,與常山不同。

炮製方法:雷斅說,採收時要連根帶苗一起採收。如果使用莖葉,則需臨時去除根部,用甘草切碎,拌水濕潤後蒸煮。再去除甘草,將蜀漆切碎,再拌入甘草水,再次蒸煮,曬乾備用。常山則用酒浸泡一夜,瀝乾後曬乾,再搗碎使用。李時珍說,現在也有人用酒浸泡後蒸熟,或用瓦片炒熟,這樣就不容易引起嘔吐。也有用醋炮製的,則容易引起嘔吐。

常山

性味:苦、寒、有毒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辛、微寒。不同醫家對其性味記載有所出入。

功效:配伍甘草可治療瘧疾。

禁忌:畏玉札,忌食蔥、白菜,忌服砒石。

主治:傷寒寒熱,熱病發熱,溫瘧,鬼毒,胸中痰結,嘔逆;治療鬼蠱引起的往來寒熱,水腫,灑灑惡寒,鼠瘻;治療各種瘧疾,吐痰涎,治療頸部腫瘤。

蜀漆

性味:辛、平、有毒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微溫。不同醫家對其性味記載有所出入。

功效:配伍桔梗或栝樓。忌配伍貫眾。

主治:瘧疾及咳嗽逆氣引起的寒熱,腹部腫塊堅硬,痞塊,積聚邪氣,蠱毒,鬼疰;治療胸中邪氣凝聚,用以吐出邪氣;治療瘴氣、久治不愈的瘧疾,溫瘧引起的寒熱,以及腹部脹滿;破血,去腥,與苦寒藥同用,可治療膽邪。

總結:雷斅說,蜀漆春夏用莖葉,秋冬用根。老年人久病者,忌服。蘇頌說,常山、蜀漆是治療瘧疾最重要的藥物,不可服用過多,會引起嘔吐。張元素說,常山性味峻猛,善於驅逐邪氣,但會損傷正氣。病人稍微虛弱,不可使用。有些醫書記載服用劑量為三兩,這與「老年人久病者,忌服」的說法相違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