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26)
草部第十七卷 (26)
1. 雲實
(《本經》上品)
【釋名】員實(《別錄》)、雲英(《別錄》)、天豆(《吳普》)、馬豆(《圖經》)、羊石子(《圖經》),苗名草雲母(《唐本》)、臭草(《圖經》)、黏刺(《綱目》)。
時珍曰:員,亦音云,其義未詳。豆以子形名。羊石當作羊矢,其子肖之,故也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雲實,生河間川穀。十月採,曝乾。
普曰:莖高四、五尺,大莖中空。葉如麻,兩兩相值。六月花,八月、九月實,十月採。
弘景曰:處處有之。子細如葶藶子而小黑,其實亦類莨菪。燒之致鬼,未見其法術。
恭曰:雲實大如黍及大麻子等,黃黑似豆,故名天豆。叢生澤旁,高五、六尺。葉如細槐,亦如苜蓿。枝間微刺。俗謂苗為草雲母。陶云似葶藶者,非也。
保升曰:所在平澤有之。葉似細槐,花黃白色,其莢如豆,其實青黃色,大若麻子。五月、六月採實。
頌曰:葉如槐而狹長,枝上有刺。苗名臭草,又名羊石子草。實名馬豆。三月、四月採苗,十月採實,過時即枯落也。
時珍曰:此草山原甚多,俗名黏刺。赤莖中空,有刺,高者如蔓。其葉如槐。三月開黃花,累然滿枝。莢長三寸許,狀如肥皂莢。內有子五六粒,正如鵲豆,兩頭微尖,有黃黑斑紋,厚殼白仁,咬之極堅,重有腥氣。
實
【修治】斅曰:凡採得,粗搗,相對拌渾顆橡實,蒸一日,揀出曝乾。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《別錄》曰:苦。普曰:神農:辛,小溫;黃帝:咸;雷公:苦。
【主治】泄痢腸澼澼,殺蟲蠱毒,去邪惡結氣,止痛,除寒熱(《本經》)。消渴(《別錄》)。治瘧多用(蘇頌)。主下䘌膿血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䘌下不止:雲實、女萎各一兩,桂半兩,川烏頭二兩,為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五丸,水下,日三服。(《肘後方》)
花
【主治】見鬼精物。多食令人狂走。久服輕身通神明(《本經》)。殺精物,下水。燒之致鬼(《別錄》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雲實花既能令人見鬼發狂,豈有久服輕身之理,此古書之訛也。
根
【主治】骨哽及咽喉痛。研汁咽之(時珍)。
白話文:
[雲實]
別名:員實、雲英、天豆、馬豆、羊石子,它的苗又叫做草雲母、臭草、黏刺。
李時珍說:「『員』這個字,發音也像『云』,它的意思還不清楚。會用『豆』來稱呼,是因為它的果實形狀像豆子。至於『羊石』,應該是『羊矢』(羊屎)才對,因為它的果實看起來像羊屎,所以才這樣叫。」
產地與採集: 《別錄》記載,雲實生長在河間地區的山谷。十月採收,曬乾。 吳普說,莖高約四、五尺,莖部中空。葉子像麻葉,兩兩相對生長。六月開花,八月、九月結果,十月採收。 陶弘景說,各地都有雲實。果實細小像葶藶子,但是是黑色的,果實也像莨菪。據說燒了會招來鬼,但還沒人見過這種法術。 陳藏器說,雲實大小像黍米或是大麻籽,黃黑色像豆子,所以叫做天豆。它叢生在沼澤旁,高五、六尺。葉子像細槐樹,也像苜蓿。枝條間有細刺。民間把它的苗叫做草雲母。陶弘景說像葶藶子,是不對的。 寇宗奭說,各地平坦的沼澤地都有。葉子像細槐樹,開黃白色的花,豆莢像豆子,果實是青黃色的,大小像麻籽。五、六月採收果實。 蘇頌說,葉子像槐樹但比較狹長,枝條上有刺。它的苗叫做臭草,又叫羊石子草。果實叫做馬豆。三月、四月採收苗,十月採收果實,過了時間就會枯落。 李時珍說,這種草在山野很多,俗稱黏刺。紅色的莖中空,有刺,高的就像蔓藤一樣。葉子像槐樹。三月開黃花,滿枝都是。豆莢約三寸長,形狀像肥皂莢。裡面有五六顆種子,像鵲豆,兩頭稍微尖,有黃黑色的斑紋,外殼厚,種仁是白色的,咬起來很硬,而且有腥味。
炮製處理: 蘇斅說,採收後稍微搗碎,和橡實混合蒸一天,然後挑出來曬乾。
性味: 味辛,性溫,無毒。《別錄》說,味苦。吳普說,神農認為味辛,性微溫;黃帝認為味鹹;雷公認為味苦。
主治: 可以治療腹瀉、痢疾、腸道積滯,殺蟲、解蠱毒,去除邪惡之氣,止痛,消除寒熱。《本經》記載。 可以治療消渴(糖尿病)。《別錄》記載。 蘇頌說,大多用來治療瘧疾。 李時珍說,可以治療膿血便。
附加藥方: 有一個新的藥方。
治療膿血便不止:用雲實、女萎各一兩,桂半兩,川烏頭二兩,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丸,用水送服,每天三次。《肘後方》記載。
[花]
主治: 可以使人看到鬼怪精靈。吃太多會讓人發狂亂跑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、精神通達。《本經》記載。 可以殺精怪,排出身體內多餘的水份。燒了會招來鬼。《別錄》記載。
觀點: 李時珍說,雲實花既然能讓人看到鬼發狂,怎麼可能長期服用會使身體輕盈,這是古書記載的錯誤。
[根]
主治: 可以治療魚刺卡喉和咽喉疼痛。把根搗爛取汁吞服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。
2. 蓖麻
(蓖音卑。《唐本草》)
【釋名】頌曰:葉似大麻,子形宛如牛蜱,故名。
時珍曰:蓖亦作螕。螕,牛蝨也。其子有麻點,故名蓖麻。
【集解】恭曰:此人間所種者,葉似大麻葉而甚大,結子如牛蜱。今胡中來者,莖赤,高丈餘,子大如皂莢核,用之亦良。
頌曰:今在處有之。夏生苗,葉似葎草而大厚。莖赤有節如甘蔗,高丈餘。秋生細花,隨便結實,殼上有刺,狀類巴豆,青黃斑褐。夏採莖葉,秋採實,冬採根,日乾用。
時珍曰:其莖有赤有白,中空。其葉大如瓠葉,每葉凡五尖。夏秋間丫里抽出花穗,累累黃色。每枝結實數十顆,上有刺,攢簇如蝟毛而軟。凡三、四子合成一顆,枯時劈開,狀如巴豆,殼內有子,大如豆。殼有斑點,狀如牛螕。再去斑殼,中有仁,嬌白如續隨子仁,有油可作印色及油紙。子無刺者,良;子有刺者,毒。
子
【修治】斅曰:凡使勿用黑夭赤利子,緣在地蔞上生,是顆兩頭尖有毒。其蓖麻子,節節有黃黑斑。凡使以鹽湯煮半日,去皮取子研用。
時珍曰:取蓖麻油法:用蓖麻仁五升搗爛,以水一斗煮之,有沫撇起,待沫盡乃止。去水,以沫煎至點燈不炸、滴水不散為度。
【氣味】甘、辛,平,有小毒。
時珍曰:凡服蓖麻者,一生不得食炒豆,犯之必脹死。其油能伏丹砂、粉霜。
【主治】水症。以水研二十枚服之,吐惡沫,加至三十枚,三日一服,瘥則止。又主風虛寒熱,身體瘡癢浮腫,屍疰惡氣,榨取油塗之(《唐本》)。研敷瘡痍疥癩。塗手足心,催生(大明)。治瘰癧。取子炒熟去皮,每臥時嚼服二三枚,漸加至十數枚,有效(宗奭)。
主偏風不遂,口眼喎斜,失音口噤,頭風耳聾,舌脹喉痹,齁喘腳氣,毒腫丹瘤,湯火傷,針刺入肉,女人胎衣不下,子腸挺出,開通關竅經絡,能止諸痛,消腫追膿拔毒(時珍)。
【發明】震亨曰:蓖麻屬陰,其性善收,能追膿取毒,亦外科要藥。能出有形之滯物,故取胎產胞衣、剩骨膠血者用之。
時珍曰:蓖麻仁甘辛有毒熱,氣味頗近巴豆,亦能利人,故下水氣。其性善走,能開通諸竅經絡,故能治偏風、失音口噤、口目喎斜、頭風七竅諸病,不止於出有形之物而已。蓋鵜鶘油能引藥氣入內,蓖麻油能拔病氣出外,故諸膏多用之。一人病偏風,手足不舉。時珍用此油同羊脂、麝香、鯪鯉甲等藥,煎作摩膏,日摩數次,一月餘漸復。
兼服搜風化痰養血之劑,三月而愈。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,亦用蓖麻搗膏貼之,一夜而愈。一人病氣鬱偏頭痛,用此同乳香、食鹽搗熁太陽穴,一夜痛止。一婦產後子腸不收,搗仁貼其丹田,一夜而上。此藥外用屢奏奇勳,但內服不可輕率爾。或言搗膏以箸點於鵝馬六畜舌根下,即不能食,或點肛內,即下血死,其毒可知矣。
白話文:
蓖麻
蓖麻的葉子像大麻葉,果實形狀像牛蝨,因此得名。也有人說「蓖」與「螕」(牛蝨)同義,因為蓖麻的種子上有麻點,所以叫蓖麻。
市面上種植的蓖麻,葉子像大麻葉但更大,果實像牛蝨。從西域傳來的蓖麻,莖是紅色的,高約一丈多,種子像皂莢核那麼大,藥效也很好。
蓖麻各地都有種植。夏天長出幼苗,葉子像葎草但更大更厚。莖是紅色的,有節,像甘蔗一樣,高約一丈多。秋天開花,花朵顏色隨意,結出的果實帶刺,形狀像巴豆,顏色青黃相間,帶有褐色斑點。夏天採收莖葉,秋天採收果實,冬天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
蓖麻的莖有紅色的也有白色的,莖內是空心的。葉子很大,像葫蘆葉那麼大,每個葉子都有五個尖端。夏秋之間,葉腋處抽出花穗,花穗上開滿黃色的小花。每根枝條上結出幾十顆果實,果實上有刺,簇擁在一起像刺蝟的毛一樣,但是比較柔軟。通常三到四個種子組成一顆果實,果實乾燥後裂開,裡面露出種子,形狀像巴豆,種子大小像黃豆。果實外殼上有斑點,像牛蝨。去掉帶斑點的外殼,裡面是種仁,潔白如續隨子仁,可以榨出油,用來製作印泥和油紙。沒有刺的種子是好的,有刺的種子有毒。
關於蓖麻種子的處理:使用蓖麻子時,不要用長在葫蘆上的黑色或紅色種子,因為這種種子兩頭尖,有毒。好的蓖麻子,果實上會有黃黑色斑點。使用前要用鹽水煮半日,去掉外皮,再研磨使用。
製作蓖麻油的方法:用五升蓖麻仁搗爛,加一斗水煮,撇去浮沫,直到沒有浮沫為止。然後瀝乾水分,煎煮,直到油滴入水中不散開,點燈不炸為止。
蓖麻的味道甘辛,性平,略帶小毒。服用蓖麻的人,一生都不能吃炒豆,否則會脹死。蓖麻油可以溶解丹砂和粉霜。
蓖麻可以治療水腫。用水研磨二十粒蓖麻子服用,會吐出惡心的泡沫,如果病情未見好轉,可以加到三十粒,每三天服用一次,病情好轉後就停止服用。還可以治療風寒濕熱,身體皮膚瘙癢腫脹,屍毒惡氣,將蓖麻油塗抹患處。研磨後敷在瘡瘍、疥癬處。塗抹在手心腳心,可以催生。治療瘰癧,可以將蓖麻子炒熟去皮,睡覺前嚼服二三粒,逐漸增加到十幾粒,直到有效。
蓖麻還可以治療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失音,口不能言,頭痛,耳聾,舌頭腫脹,喉嚨阻塞,呼吸困難,腳氣,毒腫,丹毒,湯火傷,針刺入肉,婦女產後胎盤不下,子宮脫垂等症狀,可以疏通經絡,止痛,消腫,排膿,解毒。
蓖麻性屬陰,具有收斂的作用,能夠引流膿液,排出毒素,是外科重要的藥物。它可以排出體內有形的滯留物,因此常用於治療產後胎盤不下、死胎、瘀血等症狀。
蓖麻仁甘辛,有毒,性溫熱,氣味與巴豆相似,也有通便的作用,因此能治療水腫。蓖麻性走竄,能夠疏通經絡,因此可以治療半身不遂、失音、口眼歪斜、頭痛等七竅疾病,其作用不只是排出體內有形的東西而已。因為,鵜鶘油可以將藥物引入體內,蓖麻油可以將病邪排出體外,所以很多藥膏都使用蓖麻油。曾經有人半身不遂,手腳不能動彈,我用蓖麻油與羊脂、麝香、鯪鯉甲等藥物一起煎熬成藥膏,每天塗抹幾次,一個多月後逐漸恢復。配合服用祛風化痰養血的藥物,三個多月後痊癒。也有人手臂腫痛,用搗碎的蓖麻做成藥膏貼敷,一夜就好了。還有人氣鬱頭痛,用蓖麻油與乳香、食鹽一起搗碎後敷在太陽穴,一夜疼痛就止住了。還有一位婦女產後子宮脫垂,我用搗碎的蓖麻仁貼在她的丹田部位,一夜就好了。蓖麻外用療效顯著,但是內服不可輕易使用。據說用搗碎的蓖麻膏用筷子點在鵝、馬等牲畜的舌根下,牲畜就不能吃東西了;如果點在肛門內,牲畜就會流血而死,可見其毒性之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