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介部第四十六卷 (7)

回本書目錄

介部第四十六卷 (7)

1. 文蛤

(《本經》上品)

【釋名】花蛤。

時珍曰:皆以形名也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文蛤生東海。表有文。取無時。

弘景曰:小大皆有紫斑。

保升曰:今出萊州海中。三月中旬採。背上有斑紋。

恭曰:大者圓三寸,小者圓五六分。

時珍曰:按沈存中《筆談》云:文蛤即今吳人所食花蛤也。其形一頭小,一頭大,殼有花斑的便是。

【修治】同海蛤。

【氣味】咸,平,無毒。

白話文:

名稱:花蛤。

說明:明朝醫家李時珍說:這些名稱都是根據形狀取的。

相關記載

  • 《別錄》說:文蛤產於東海,殼上有花紋,採收不限季節。
  • 陶弘景說:文蛤無論大小,都有紫色的斑點。
  • 寇宗奭說:現在產於山東萊州海中,三月中旬採收,背上有斑紋。
  • 蘇恭說:大的約三寸圓,小的約五六分圓。
  • 李時珍說:根據沈存中的《筆談》記載,文蛤就是現在蘇州人吃的花蛤,形狀一頭小、一頭大,殼上有花斑。

處理方法:與海蛤相同。

藥性:鹹味,性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惡瘡,蝕五痔(《本經》)。咳逆胸痹,腰痛脅急,鼠瘻大孔出血,女人崩中漏下。(《別錄》)。能止煩渴,利小便,化痰軟堅,治口鼻中蝕疳。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成無己云:文蛤之咸走腎,可以勝水氣。

【附方】舊一,新一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惡瘡,蝕五痔(《本經》)。咳嗽、胸悶、腰痛、脅急、鼠瘡大孔出血、女人崩中漏下。(《別錄》)。能止煩渴,利小便,化痰軟堅,治療口鼻中蝕疳。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李時珍說:根據成無己的說法,文蛤的鹹味歸屬腎臟,可以勝過水氣的侵襲。

【附方】以舊方為一,以新方為一。

傷寒文蛤散:張仲景云:病在陽,當以汗解,反以冷水噀之,或灌之,更益煩熱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此散主之。文蛤五兩為末,每服方寸匕,沸湯下,甚效。

疳蝕口鼻,數日欲盡:文蛤燒灰,以臘豬脂和,塗之。(《千金翼》)

白話文:

傷寒文蛤散:張仲景說:傷寒屬於陽證,應當用汗來解表,反而是用冷水灌之,會更加頭暈發熱,想喝水,但是又覺得不渴,這種情況可以用文蛤散來治療。文蛤末五兩,每次服用方寸大小的一勺,用沸水送服,效果很好。

臉部和鼻子發生疳瘡,幾日後即將死亡:文蛤燒成灰,用臘豬油調和,塗抹在患處。(《千金翼》)

2. 蛤蜊

(梨。宋《嘉祐》)

【釋名】時珍曰:蛤類之利於人者,故名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李時珍說:蚌殼類對人有益,所以取名「蚌」。

【集解】機曰:蛤蜊,生東南海中,白殼紫唇,大二三寸者。閩、浙人以其肉充海錯,亦作為醬醯。其殼火煅作粉,名曰蛤蜊粉也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蛤蜊生長在東南海中,殼是白色的,嘴脣是紫色的,大二三寸的。閩、浙的人用它的肉來填充海鮮,也用它來做醬油和醋。它的殼經過火煅燒成粉末,叫做蛤蜊粉。

肉,

【氣味】咸,冷,無毒。

藏器曰:此物性雖冷,乃與丹石相反,服丹石人食之,令腹結痛。

【主治】潤五臟,止消渴,開胃,治老癖為寒熱,婦人血塊,宜煮食之(禹錫)。煮食醒酒(弘景)。

白話文:

氣味:鹹味,寒性,無毒。

藏器:此物雖然寒性,但與丹石(道教煉丹的藥物)相反,服用丹石的人食用後會導致腹部結痛。

主治:滋潤五臟,止消渴,開胃,治療老年人的寒熱病,婦女血塊,宜煮食。(禹錫)煮食醒酒。(弘景)
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高武《痘疹正宗》云:俗言蛤蜊海錯能發疹,多致傷損脾胃,生痰作嘔作瀉,此皆嘻笑作罪也。又言痘毒入目者,以蛤蜊汁點之可代空青。夫空青得銅之精氣而生,性寒可治赤目。若痘毒是臟腑毒氣上衝,非空青可治。蛤蜊雖寒,而濕中有火,亦不可不知矣。

蛤蜊粉

【釋名】海蛤粉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根據高武在《痘疹正宗》中的說法,民間流傳蛤蜊海錯能發疹,但其實它會損傷脾胃,生痰嘔吐腹瀉,這些都是錯誤的說法,只能讓人發笑。還有人說,痘毒進入眼睛,可以用蛤蜊汁代替空青。空青是由銅的精氣而生,性寒,可以治療赤目。但痘毒是臟腑毒氣上衝,不是空青所能治的。蛤蜊雖然性寒,但它濕中有火,這一點也不可不知。

釋名:海蛤粉。

時珍曰:海蛤粉者,海中諸蛤之粉,以別江湖之蛤粉、蚌粉也。今人指稱,但曰海粉、蛤粉,寇氏所謂「眾蛤之灰」是矣。近世獨取蛤蜊粉入藥,然貨者亦多眾蛤也。大抵海中蚌、蛤、蚶、蠣,性味鹹寒,不甚相遠,功能軟散,小異大同。非若江湖蚌蛤,無鹹水浸漬,但能清熱利濕而已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海蛤粉是由海裡各種蛤蜊磨成的粉,用來區別湖泊和河流的蛤蜊粉和蚌粉。現在的人稱呼,只說海粉或蛤粉,寇氏所謂的「眾蛤之灰」就是這個。近代只有蛤蜊粉被用作藥物,但是出售的商品也大多是其他蛤蜊。總體來說,海裡的蚌、蛤、蚶、牡蠣,性味鹹寒,差別不大,功能柔潤,小異大同。不像湖泊和河流的蚌蛤,沒有海水浸泡,只能清熱利濕而已。

今藥肆有一種狀如線粉者,謂之海粉,得水則易爛,蓋後人因名售物也。然出海中沙石間,故功亦能化痰軟堅。

【修治】震亨曰:蛤粉,用蛤蜊燒煅成粉,不入煎劑。

時珍曰:按吳球云:凡用蛤粉,取紫口蛤蜊殼,炭火煅成,以熟栝蔞連子同搗,和成團,風乾用,最妙。

白話文:

現在的藥店裡有一種像粉條一樣的東西,叫做海粉,遇水就容易爛掉,應該是後人因為它的外形而取的名字。不過這種東西產自海中的沙石之間,所以也有化痰軟堅的功效。

【做法】

震亨說:蛤粉是用蛤蜊燒成灰後研磨成粉,不要加入湯藥中煎煮。

李時珍說:根據吳球所說,要製作蛤粉,取紫口蛤蜊殼,用炭火燒成灰,然後和煮熟的栝蔞連子一起搗爛,搓成團,風乾後使用,效果最好。

【正誤】機曰:丹溪有言:蛤粉即是海石,寇氏以海石注蛤粉,則二物可通用矣。海石即海蛤,蛤粉即蛤蜊殼燒成也。

白話文:

【正確解釋】:機說:丹溪有話說,蛤粉是海石。寇氏用海石註釋蛤粉,那這兩種東西是可以通用。海石也就是海蛤,蛤粉是蛤蜊殼燒出來的。

時珍曰:海石乃海中浮石也,詳見石部。汪氏誣引朱、寇之說為證,陳嘉謨《本草》又引為據。今考二公本書,並無前說,今正其誤。

【氣味】咸,寒,無毒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海石是指海中漂浮的石頭,具體內容請參閱《石部》。汪氏錯誤地引用朱、寇的說法作為證據,陳嘉謨的《本草》又引用他來作為依據。現在考查兩位學者的原著,都沒有前述的說法,現在糾正他們的錯誤。

**氣味:**鹹,寒,無毒

【主治】熱痰濕痰,老痰頑痰,疝氣白濁帶下。同香附末、薑汁調服,主心痛(震亨)。清熱利濕,化痰飲,定喘嗽,止嘔逆,消浮腫,利小便,止遺精白濁,心脾疼痛,化積塊,解結氣,消癭核,散腫毒,治婦人血病。油調,塗湯火傷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

震亨曰:蛤粉能降能消,能軟能燥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熱痰、濕痰、老痰、頑痰、疝氣、白濁、帶下。與香附末和薑汁調勻服用,主治心痛。(震亨)。清熱利濕,化痰止渴,平喘止咳,止嘔吐反胃,消除水腫,利尿通便,止遺精白濁,心脾疼痛,化解積塊,解除結氣,消除癭核,散腫毒,治療婦女血病。用油調勻,塗抹火傷燙傷。(時珍)。

李時珍說:蛤粉具有化瘀消腫、軟堅通燥的功效。

時珍曰:寒制火而咸潤下,故能降焉。寒散熱而咸走血,故能消焉。堅者軟之以咸,取其屬水而性潤也。濕者燥之以滲,取其經火化而利小便也。

好古曰:蛤粉乃腎經血分之藥,故主濕嗽腎滑之疾。

【附方】新四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寒性可以剋制火性,而且鹹味可以滋陰潤下,所以能夠降火。寒性可以散熱,而且鹹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所以能夠消除腫脹。堅硬的東西可以用鹹味來軟化,這是因為鹹味屬水,本性滋潤。潮濕的東西可以用滲洩的方法來乾燥,這是因為鹹味可以通過火化而利於小便。

好古曰:蛤粉是滋養腎經血分的藥物,所以主治濕嗽、腎滑的疾病。

【附方】新四。

氣虛水腫:昔滁州酒庫攢司陳通,患水腫垂死,諸醫不治。一嫗令以大蒜十個搗如泥,入蛤粉,丸梧子大。每食前,白湯下二十丸。服盡,小便下數桶而愈。(《普濟方》)

白話文:

氣虛水腫:從前滁州酒庫中的攢司陳通患了水腫病,快要死了,所有的醫師都治不好。一位老婦人給他用十顆大蒜搗爛成泥,加入蛤粉,丸成梧桐子般大小。每天飯前用溫開水送服二十丸。吃完藥之後,排尿幾桶而痊癒。(《普濟方》)

心氣疼痛:真蛤粉沙過白,佐以香附末等分,白湯淬服。(《聖惠方》)

白濁遺精:潔古云:陽盛陰虛,故精泄也,真珠粉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心臟部位氣血不暢所引起的疼痛:使用真正經過篩選的蛤蜊粉,使其極為細緻,再配上等量的香附粉末,用白開水調和後服用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
至於白色混濁的尿液及無意間遺精的問題:潔古說道,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所致,因此建議使用[真珠粉丸]作為主要治療方案。(這裡的[真珠粉丸]為藥物名稱,實際配方需進一步查證)

用蛤粉(煅)一斤,黃柏(新瓦炒過)一斤,為細末,白水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一百丸,空心用溫酒下,日二次。蛤粉味鹹而且能補腎陰,黃柏苦而降心火也。

白話文:

一斤蛤粉(經過煅燒),一斤黃柏(用新瓦片炒過),搗碎成細末,用白水製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空腹時用溫酒送服,每天兩次。蛤粉性鹹,能補腎陰;黃柏性苦,能降心火。

雀目夜盲:真蛤粉炒黃為末,以油蠟化和,丸皂子大,內於豬腰子中,麻扎定,蒸食之。一日一服。(《儒門事親》)

白話文:

雀目夜盲(畏光、夜間視力差):將真蛤磨成粉後,與炒黃粉炒勻,加少許油蠟和在一起,做成皁角大小的丸子,放進豬腰子裡,用麻繩扎緊,蒸熟後服用。一天吃一顆。(《儒門事親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