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介部第四十六卷 (3)
介部第四十六卷 (3)
1. 馬刀
(《本經》下品)
【校正】併入《拾遺》齊蛤。
【釋名】馬蛤(《別錄》)、齊蛤(《吳普》)、蜌(《爾雅》。音陛)、蠯(品、脾、排三音。出《周禮》)、蝏䗒(音亭蠯)、單姥(音善母)、𤊿岸(𤊿音掣)。
時珍曰:俗稱大為馬,其形象刀,故名。曰蛤、曰蠯,皆蚌字之音轉也,古今方言不同也。《說文》云:圓者曰蠣,長者曰蠯。江漢人呼為單姥,汴人呼為𤊿岸。《吳普本草》言馬刀即齊蛤,而唐、宋本草失收,陳藏器重出齊蛤,今併為一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馬刀生江湖池澤及東海。取無時。
弘景曰:李當之言:生江漢,長六七寸,食其肉似蚌。今人多不識,大抵似今蝏䗒而未見方用。
韓保升曰:生江湖中細長小蚌也。長三四寸,闊五六分。
頌曰:今處處有之,多在沙泥中。頭小銳。人亦謂之蚌。
藏器曰:齊蛤生海中。狀如蛤,兩頭尖小。海人食之,別無功用。
時珍曰:馬刀似蚌而小,形狹而長。其類甚多,長短大小,厚薄斜正,雖有不同,而性味功用,大抵則一。
白話文:
[馬刀]
**校正說明:**此藥材已併入《拾遺》中的齊蛤。
**名稱解釋:**又稱馬蛤、齊蛤、蜌、蠯、蝏䗒、單姥、𤊿岸。
李時珍說:俗稱大的為「馬」,它的形狀像刀,所以稱作「馬刀」。說它是蛤或蠯,都是蚌字的音轉,古今方言不同。《說文解字》說:圓形的叫蠣,長形的叫蠯。江漢一帶的人稱它為單姥,汴梁一帶的人稱它為𤊿岸。《吳普本草》說馬刀就是齊蛤,但唐宋時期的本草典籍沒有收錄,陳藏器又重新提出齊蛤,現在將它們合併為同一個。
產地與採集:《名醫別錄》說:馬刀生長在江河湖泊和東海,沒有固定的採集時間。
陶弘景說:李當之說:馬刀生長在江漢一帶,長六七寸,吃它的肉像蚌。現在很多人都不認識它,大概像現在的蝏䗒,但沒見到有什麼藥用。
韓保升說:馬刀是生長在江湖中細長的小蚌,長三四寸,寬五六分。
蘇頌說:現在各地都有,大多在沙泥中。頭部小而尖銳,人們也稱它為蚌。
陳藏器說:齊蛤生長在海中,形狀像蛤,兩頭尖小。海邊的人吃它,沒有特別的藥用功效。
李時珍說:馬刀像蚌但較小,形狀狹長。它的種類很多,長短大小、厚薄斜正雖然不同,但藥性和功效大致相同。
2. 殼
(煉粉用),
【氣味】辛,微寒,有毒。得水,爛人腸。又云:得水良。
恭曰:得火良。
時珍曰:按:吳普云:神農、岐伯、桐君:咸,有毒。扁鵲:小寒,大毒。
藏器曰:遠志、蠟,皆畏齊蛤。
【主治】婦人漏下赤白,寒熱,破石淋。殺禽獸,賊鼠(《本經》)。能除五臟間熱,肌中鼠鼷,止煩滿,補中,去厥痹,利機關(《別錄》)。消水癭、氣癭、痰飲(時珍)。
肉
同蚌。
白話文:
(這個殼)
【氣味】味道辛辣,性微寒,有毒。如果遇到水,會腐爛人的腸子。也有人說:遇到水反而好。
恭說:遇到火反而好。
時珍說:根據吳普所說,神農、岐伯、桐君都認為:味道鹹,有毒。扁鵲認為:性微寒,有大毒。
藏器說:遠志和蠟,都害怕齊蛤(齊蛤是指某種蛤蜊,此處指此殼的來源)。
【主治】主治婦女漏下(指女性非經期出血)赤白帶,寒熱症狀,能擊破結石引起的淋症。可以殺死禽獸,消滅老鼠(出自《本經》)。能夠去除五臟之間的熱氣,消除肌肉裡的鼠瘻(一種皮膚病),止住煩躁胸悶,能補益中焦,去除厥痹(肢體麻木、疼痛),使關節活動順利(出自《別錄》)。還可以消除水癭(水腫引起的癭瘤)、氣癭(氣滯引起的癭瘤)、以及痰飲(體內水液代謝異常引起的疾病)(出自時珍)。
殼的肉,跟蚌肉一樣。
3. 𧍧䗯
(音咸進。宋《嘉祐》)
【釋名】生䗯(《嘉祐》)、𧍧蛤(《水土記》)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:𧍧䗯生東海。似蛤而扁,有毛。
頌曰:似蛤而長,身扁。
宗奭曰:順安軍界河中亦有之。與馬刀相似。肉頗冷,人以作鮓食,不堪致遠。
殼,
【主治】燒末服,治痔病(藏器)。
肉,
宗奭曰:多食發風。
白話文:
【名稱】又名生䗯、𧍧蛤。
【產地與外觀】𧍧䗯生長在東海,外形像蛤蜊但較扁平,外殼有毛。形狀像蛤蜊但較長,身體扁平。在順安軍界河中也有這種生物,外形與馬刀相似。
【食用】肉質偏寒涼,當地人會用來醃製食用,但因為不易保存,所以不適合長途運輸。
【殼的功效】將殼燒成灰末服用,可以治療痔瘡。
【肉的功效】吃太多容易引發風邪。
4. 蜆
(宋《嘉祐》)
【釋名】扁螺。
時珍曰:蜆,晛也。殼內光耀,如初出日採也。《隋書》云:劉臻父顯嗜蜆,呼蜆為扁螺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:處處有之。小如蚌,黑色。能候風雨,以殼飛。
時珍曰:溪湖中多有之。其類亦多,大小厚薄不一。漁家多食之耳。
肉,
【氣味】甘、咸,冷,無毒。
藏器曰:微毒。多食發嗽,及冷氣消腎。
【主治】治時氣,開胃,壓丹石藥毒及疔瘡,下濕氣,通乳,糟煮食良。生浸取汁,洗疔瘡(蘇恭)。去暴熱,明目,利小便。下熱氣腳氣濕毒,解酒毒目黃。浸汁服,治消渴(《日華》)。生蜆浸水,洗痘癰,無瘢痕(時珍)。
爛殼,
【氣味】咸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止痢(弘景),治陰瘡(蘇恭)。療失精反胃(《日華》)。燒灰飲服,治反胃吐食,除心胸痰水(藏器)。化痰止嘔,治吞酸心痛及暴嗽。燒灰,塗一切濕瘡,與蚌粉同功(時珍)。
【附方】舊一,新二。
卒嗽不止:用白蜆殼搗為細末。以熟米飲調,每服一錢,日三服,甚效。(出《聖惠方》)
痰喘咳嗽:用白蜆殼(多年陳者)燒過存性,為極細末。以米飲調服一錢,日三服。(《急救方》)
反胃吐食:用黃蜆殼並田螺殼(並取久在泥中者)各炒成白灰。每田螺殼灰二兩,黃蜆殼灰一兩,入白梅肉四個,同搜拌令勻作團。再入砂盒子內,蓋定泥固。煅存性,研細末。每服二錢,用人參、縮砂湯調下。不然,用陳米飲調服亦可。凡覺心腹脹痛,將發反胃,即以此藥治之。(《是齋百一選方》)
白話文:
[蜆]
[名稱釋義]
又名扁螺。
李時珍說:蜆,意思是指殼內光亮,像初升的太陽一樣閃耀。根據《隋書》記載,劉臻的父親喜歡吃蜆,所以稱蜆為扁螺。
[產地]
陳藏器說:到處都有蜆,體型小像蚌,顏色是黑色的。它們能預測風雨,會因為風而飛起來。
李時珍說:在溪流和湖泊中有很多蜆。種類也很多,大小厚薄不一。漁民大多以蜆為食。
[蜆肉]
[味道與屬性]
味道:甘甜、鹹,屬性:寒冷,沒有毒性。
陳藏器說:蜆肉微毒,多吃會引起咳嗽,以及寒氣損傷腎臟。
[主要功效]
可以治療時疫,能開胃,解除丹石藥的毒性以及疔瘡,去除體內濕氣,疏通乳汁,用酒糟煮食效果好。將新鮮的蜆浸泡取汁,可以用來清洗疔瘡(蘇恭)。能退除體內的熱氣,使眼睛明亮,利尿。可以去除熱氣、腳氣、濕毒,解酒毒,治療眼睛發黃。浸泡取汁服用,可以治療消渴症(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用新鮮的蜆浸水清洗痘瘡癰腫,可以不留疤痕(李時珍)。
[蜆殼(燒過的)]
[味道與屬性]
味道:鹹,屬性:溫,沒有毒性。
[主要功效]
可以止瀉(陶弘景),治療陰部瘡瘍(蘇恭)。可以治療遺精和反胃(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將蜆殼燒成灰後服用,可以治療反胃嘔吐,去除心胸的痰濕(陳藏器)。能夠化痰止嘔,治療吞酸心痛以及突發的咳嗽。燒成灰後,塗抹在各種濕瘡上,效果與蚌粉相同(李時珍)。
[相關藥方]
古方一個,新增兩個。
- **突然咳嗽不止:**將白蜆殼搗成細末,用熱米湯調服,每次服用一錢,一天三次,效果很好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- **痰多氣喘咳嗽:**用多年陳舊的白蜆殼,燒過後存性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米湯調服一錢,一天三次。(出自《急救方》)
- **反胃嘔吐:**用黃蜆殼和田螺殼(都用在泥土中很久的),各自炒成白灰。每用田螺殼灰二兩,黃蜆殼灰一兩,加入四個白梅肉,一起攪拌均勻做成團。再放入砂盒子內,蓋好並用泥封住。煅燒後存性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人參、縮砂湯調服。如果沒有,用陳年米湯調服也可以。凡是感覺心腹脹痛,快要反胃時,就用這個藥來治療。(出自《是齋百一選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