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介部第四十五卷 (2)
介部第四十五卷 (2)
1. 秦龜
(《別錄》上品)
【釋名】山龜。
宗奭曰:龜則四方皆有。但秦地山中多老龜,極大而壽,故取為用,以地別名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秦龜生山之陰土中。二月、八月採。保升曰:今江南、嶺南處處有之。冬月藏土中,春夏秋即出遊溪谷。古人獨取秦地者耳。
弘景曰:此即山中龜不入水者。其形大小無定,方藥稀用。
恭曰:秦龜即蟕蠵,更無別也。
士良曰:秦人呼蟕蠵為山龜,是矣。
藏器曰:蟕蠵生海水中。秦龜生山陰,是深山中大龜,如碑下趺者。食草根竹萌,冬蟄春出。卜人亦取以佔山澤,揭甲亦可飾器物。
頌曰:蟕蠵生嶺南,別是一種山龜,非秦龜也。龜類甚多,罕能遍識。蓋近世貨幣不用,知卜者稀,故爾弗貴也。
時珍曰:山中常龜,鹿喜食之。其大而可卜者,曰靈龜。年至百歲能變化者,曰筮龜。或伏於蓍草之下,或遊於卷耳、芩葉之上。《抱朴子》所謂山中巳日稱時君者為龜,即此也。其蟕蠵或以為山龜,或云生海水中,其說不定。按:《山海經》蠵龜生深澤中。應劭注《漢書》云:靈蠵,大龜也。
雌曰蟕蠵,雄曰玳瑁。觀此則秦龜是山龜,蟕蠵是澤龜,與《爾雅》山龜、澤龜、水龜相合。蓋一種二類,故其占卜、入藥、飾器,功用尤同。
甲,
【修治】李珣曰:經卜者更妙。以酥或酒炙黃用。
【氣味】苦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除濕痹氣,身重,四肢關節不可動搖(《別錄》)。頑風冷痹,關節氣壅,婦人赤白帶下,破積症(李珣)。補心(宗奭)。治鼠瘻(時珍)。
【發明】宗奭曰:大龜靈於物,故方家用以補心,然甚有驗。
時珍曰:見龜甲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鼠瘻
劉涓子用山龜殼(炙)、貍骨(炙)、甘草(炙)、雄黃、桂心、乾薑等分為末,飲服方寸匕,日三。仍以艾灸瘡上,用蜜和少許,入瘡中,良。
頭,
【主治】陰乾炙研服,令人長遠入山不迷(孟詵。弘景曰:前臛骨佩之亦然耳)。
白話文:
[秦龜]
[名稱解釋]
又稱山龜。
宗奭說:各地都有烏龜,但秦地山中多老龜,體型巨大而且長壽,所以取用這裡的烏龜,以地名來區分。
[產地與採集]
《別錄》記載:秦龜生長在山陰的土壤中,在二月和八月採集。保升說:現在江南、嶺南各地都有。冬天牠們藏在土裡,春夏秋則在溪谷活動。古人只取秦地的龜而已。
弘景說:這就是山裡的烏龜,不入水。牠們的形狀大小不一,藥用價值很少。
恭說:秦龜就是蟕蠵,沒有別的種類。
士良說:秦地的人稱蟕蠵為山龜,說的沒錯。
藏器說:蟕蠵生長在海水中。秦龜生長在山陰,是深山裡的大烏龜,像石碑下面的底座。牠們吃草根竹筍,冬天冬眠,春天出來活動。占卜的人也會取牠們來占卜山澤吉凶,龜甲也可以用來裝飾器物。
頌說:蟕蠵生長在嶺南,是另一種山龜,不是秦龜。烏龜種類很多,很少有人能全部認識。現在貨幣不使用龜甲,懂占卜的人也很少,所以秦龜不值錢了。
時珍說:山裡常見的烏龜,鹿很喜歡吃。體型大到可以占卜的,稱為靈龜。活到一百歲能變化的,稱為筮龜。有的伏在蓍草下,有的遊走在卷耳、芩葉上。《抱朴子》說山中巳日被稱為時君的就是龜,指的就是這種。至於蟕蠵,有人認為是山龜,有人說是生長在海水中,說法不一。根據《山海經》記載,蠵龜生長在深澤中。應劭註解《漢書》說:靈蠵,是大烏龜。
雌的叫做蟕蠵,雄的叫做玳瑁。由此可見,秦龜是山龜,蟕蠵是澤龜,這和《爾雅》中的山龜、澤龜、水龜的分類相符。這兩種龜雖然不同種類,但在占卜、入藥、裝飾器物方面,功用卻相同。
[龜甲]
[炮製]
李珣說:經過占卜的龜甲更好。用酥油或酒烤黃使用。
[性味]
味道苦,性溫,沒有毒。
[主治功效]
可以去除濕氣引起的麻木,身體沉重,四肢關節不能動搖(《別錄》)。也能治療頑固的風寒濕痹,關節氣血阻塞,婦女赤白帶下,以及破除體內的積塊(李珣)。還能補心(宗奭)。可以治療鼠瘻(時珍)。
[藥理闡述]
宗奭說:大龜非常有靈性,所以方劑中用來補心,效果很好。
時珍說:請參見龜甲相關說明。
[附方]
[鼠瘻]
劉涓子用山龜殼(烤過)、狸骨(烤過)、甘草(烤過)、雄黃、桂心、乾薑等量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小匙,每天三次。再用艾草灸瘡口,並用蜂蜜調少量藥粉塗在瘡口,效果很好。
[龜頭]
[主治功效]
將龜頭陰乾後烤過,研磨成粉服用,可以使人長久在山中行走不迷路(孟詵。弘景說:把龜頭的肩胛骨佩戴在身上也有同樣效果)。
2. 蠵龜
(《綱目》)
【釋名】蟕蠵(音茲夷)、靈蠵(《漢書》)、靈龜(郭璞注)、𪓟鼊(音拘璧,一作蚼𧓄)、贔屓(音備戲。《雜俎》作係臂者非)。皮名龜筒。
時珍曰:蟕蠵,鳴聲如茲夷,故名。𪓟鼊者,南人呼龜皮之音也。贔屓者,有力貌,今碑趺象之。或云大者為蟕蠵、贔屓,小者為𪓟鼊。甚通。
【集解】弘景曰:蟕蠵生廣州。
恭曰:即秦龜也。
藏器曰:蟕蠵生海邊。甲有文,堪為物飾。非山龜也。
保升曰:蘇恭之說,非通論也。按:郭璞《爾雅》注云:蟕蠵出涪陵郡,大龜也。其緣甲文似玳瑁,能鳴。甲亦可卜,俗呼靈龜是矣。
頌曰:蟕蠵別是一種山龜之大者,非秦龜也。《嶺表錄異》云:潮、循間甚多。人立背上,可負而行。鄉人取殼,以生得全者為貴。初用木換出其肉。龜被楚毒,鳴吼如牛,聲振山谷。古人謂生龜脫筒,指此。工人以其甲通明黃色者,煮拍陷玳瑁為器,謂之龜筒。入藥亦以生脫為主。
《日華》曰:蟕蠵即𪓟鼊也。皮可寶裝飾物。
時珍曰:蟕蠵諸說不一。按:《山海經》云:蠵龜生深澤中。注云:大龜也。甲有文采,似玳瑁而薄。應劭注《漢書》云:靈蠵,大龜也。雄曰玳瑁,雌曰蟕蠵。據此二說,皆出古典。質以眾論,則蟕蠵即𪓟鼊之大者,當以藏器、《日華》為準也。生於海邊,山居水食,玳瑁之屬。
非若山龜不能入水也。故功用專於解毒,與玳瑁相同,自可意會。劉欣期《交州記》云:蚼𧓄似玳瑁,大如笠,四足縵胡無指爪。其甲有黑珠文采,斑似錦紋。但薄而色淺,不任作器,惟堪貼飾。今人謂之鼊皮。《臨海水土記》云:其形如龜鱉身,其甲黃點有光。廣七、八寸,長二三尺。
彼人以亂玳瑁。肉味如黿可食。卵大如鴨卵,正圓,生食美於鳥卵。《酉陽雜俎》云:係臂狀如龜,生南海。捕者必先祭後取之。
肉,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去風熱,利腸胃(時珍)。
血,
【氣味】咸,平,微毒。
【主治】療俚人毒箭傷(弘景)。中刀箭悶絕者,刺飲便安(《日華》。藏器曰:南人用燋銅及蛇汁毒,亦多養此用)。
龜筒,
【釋名】鼊皮。
【氣味】甘、咸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血疾,及中刀箭毒,煎汁飲(大明)。解藥毒、蠱毒(時珍)。
【附錄】𪓬𪓹(音迷麻)、鼂(音朝)。時珍曰:按:《臨海水土記》云:𪓬𪓹,狀似𪓟鼊,而甲薄,形大如龜,味極美,一枚有膏三斛。又有鼂,亦如𪓟鼊,腹如羊胃可啖。並生海邊沙中。
白話文:
[蠵龜]
名稱考釋
蠵龜又稱蟕蠵(發音為zī yí)、靈蠵、靈龜、𪓟鼊(發音為jū bì,也寫作蚼𧓄)、贔屓(發音為bì xì)。它的甲殼稱為龜筒。
李時珍說:蟕蠵因為叫聲像「茲夷」,所以得名。𪓟鼊是南方人稱呼龜皮的發音。贔屓則是指力氣很大的樣子,現在碑座上的雕像就是以贔屓為原型。有人認為大的稱為蟕蠵、贔屓,小的稱為𪓟鼊,這種說法很合理。
產地與外形
陶弘景說:蟕蠵產於廣州。
蘇恭說:蟕蠵就是秦龜。
陳藏器說:蟕蠵生長在海邊,甲殼上有花紋,可以用來裝飾物品,不是山龜。
李保升說:蘇恭的說法並不全面。郭璞在《爾雅》注釋中說,蟕蠵產於涪陵郡,是一種大龜,甲殼邊緣的花紋像玳瑁,能發出聲音。甲殼也可以用來占卜,俗稱靈龜。
蘇頌說:蟕蠵是另一種體型較大的山龜,不是秦龜。《嶺表錄異》記載,潮州、循州一帶很多蟕蠵,人可以站在牠們的背上行走。當地人會取牠們的殼,以完整沒有損傷的為貴。他們先用木頭引出牠們的肉,龜因為遭受痛苦而像牛一樣吼叫,聲音震動山谷。古人說的「生龜脫筒」就是指這種情況。工匠會用牠們甲殼中透明黃色的部分,煮過後貼在玳瑁器物上,稱之為龜筒。入藥也以活龜脫下的甲殼為主。
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蟕蠵就是𪓟鼊,牠的皮可以用來裝飾。
李時珍認為:關於蟕蠵的說法不一。《山海經》記載,蠵龜生長在深澤中,是一種大龜,甲殼有花紋,像玳瑁但比較薄。應劭註解《漢書》時說,靈蠵是大龜,雄性稱為玳瑁,雌性稱為蟕蠵。根據這兩種古典記載,並結合其他人的說法,蟕蠵應該是𪓟鼊中體型較大的,應以陳藏器和《日華子本草》的說法為準。牠們生活在海邊,棲息在山中,以水中的食物為生,屬於玳瑁的一種。
不像山龜不能入水。因此,蠵龜的功效專門在於解毒,與玳瑁相同,可以自行理解。劉欣期的《交州記》中提到,蚼𧓄長得像玳瑁,大小如斗笠,四肢柔軟沒有指甲。甲殼上有黑色珍珠般的花紋,像錦緞一樣斑斕,但是比較薄且顏色較淺,不適合製作器物,只能用來裝飾。現在人稱之為鼊皮。《臨海水土記》記載,牠們的形狀像龜鱉,甲殼上有黃色光點,寬七八寸,長二三尺。
當地人會將牠們與玳瑁混淆。肉的味道像黿,可以食用。卵像鴨蛋一樣大,呈正圓形,生吃比鳥蛋美味。《酉陽雜俎》記載,係臂長得像龜,產於南海。捕捉者必須先祭祀才能抓捕牠們。
肉
味道:味甘,性平,無毒。
功效:去除風熱,疏通腸胃。
血
味道:味鹹,性平,微毒。
功效:治療南方少數民族的毒箭傷。對於被刀箭射傷昏迷的人,喝下牠的血就能痊癒。陳藏器說:南方人使用燒焦的銅和蛇汁來製作毒藥,也經常飼養蠵龜來解毒。
龜筒(甲殼)
別名:鼊皮。
味道:味甘、鹹,性平,無毒。
功效:治療血液疾病,以及刀箭毒傷,煎汁飲用。能解藥毒和蠱毒。
附錄
還有兩種與蠵龜相似的生物:𪓬𪓹(發音為mí má)和鼂(發音為zhāo)。李時珍說:《臨海水土記》記載,𪓬𪓹形狀像𪓟鼊,但甲殼較薄,體型像龜,味道極美,一隻龜的膏脂就有三斛之多。還有一種叫鼂的,也像𪓟鼊,腹部像羊胃一樣可以食用。這兩種都生長在海邊沙灘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