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四卷 (22)

回本書目錄

鱗部第四十四卷 (22)

1. 魚虎

(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土奴魚(《臨海記》)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生南海。頭如虎,背皮如蝟有刺,著人如蛇咬。亦有變為虎者。

時珍曰:按:《倦遊錄》云:海中泡魚大如斗,身有刺如蝟,能化為豪豬。此即魚虎也。《述異記》云:老則變為鮫魚。

【氣味】有毒。

白話文:

這種魚叫做土奴魚。

它生長在南海一帶,頭部像老虎,背部的皮像刺蝟一樣有刺,刺到人就像被蛇咬一樣。有的魚虎還會變成真正的老虎。

根據《倦遊錄》記載,海裡有一種叫泡魚的魚,大得像斗,身上有像刺蝟一樣的刺,能夠變化成豪豬。這種魚就是魚虎。另外,《述異記》說魚虎老了會變成鮫魚。

這種魚有毒。

2. 魚師

(《綱目》)

【集解】時珍曰:陳藏器諸魚注云:魚師大者有毒殺人。今無識者。

但《唐韻》云:鰤,老魚也。《山海經》云:歷虢之水,有師魚,食之殺人。其即此歟?

白話文:

【解釋】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說:陳藏器在注釋各種魚類時提到,魚師這種魚,大的有毒,會吃死人。現在沒有人認識這種魚了。

但是《唐韻》這本書說:「鰤」這種魚是老魚。《山海經》則記載:歷虢這個地方的水中,有一種叫師魚的魚,吃了會死人。這兩種說的是不是同一種魚呢?

3. 海䖳

(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水母(《拾遺》)、樗蒲魚(《拾遺》)、石鏡。

時珍曰:䖳,作、宅二音。南人訛為海折,或作蠟、鮓者,並非。劉恂云:閩人曰䖳,廣人曰水母。《異苑》名石鏡也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䖳生東海。狀如血䘓,大者如床,小者如斗。無眼目腹胃,以蝦為目,蝦動䖳沉,故曰水母目蝦。亦猶蛩蛩之與薲驉也。炸出以薑、醋進之,海人以為常味。

時珍曰:水母形渾然凝結,其色紅紫,無口眼腹。下有物如懸絮,群蝦附之,咂其涎沫,浮泛如飛。為潮所擁,則蝦去而䖳不得歸。人因割取之,浸以石灰、礬水,去其血汁,其色遂白。其最厚者,謂之䖳頭,味更勝。生、熟皆可食。茄柴灰和鹽水淹之良。

【氣味】咸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婦人勞損,積血帶下,小兒風疾丹毒,湯火傷(藏器)。療河魚之疾(時珍。出《異苑》)。

白話文:

[海䖳]

名稱解釋:

這種生物也被稱作水母、樗蒲魚、石鏡。

李時珍說:「䖳」這個字有「作」和「宅」兩種讀音。南方人誤稱它為「海折」,也有寫成「蠟」或「鮓」的,這些都是錯誤的。劉恂說,福建人稱它為「䖳」,廣東人則稱它為「水母」。《異苑》這本書則稱它為「石鏡」。

產地與外觀:

陳藏器說,「䖳」這種生物生長在東海。它的形狀像血塊,大的像床一樣,小的也有斗那麼大。它沒有眼睛、腹部和胃,而是依靠蝦來作為眼睛,蝦移動,「䖳」就會下沉,所以有「水母目蝦」的說法。這就像蛩蛩這種動物依靠薲驉一樣。人們把它撈起來後,用薑和醋調味食用,沿海居民認為這是一種常見的菜餚。

李時珍說,水母的形狀渾圓凝結,顏色是紅紫色,沒有口、眼和腹部。它的下方有像懸掛的棉絮一樣的東西,許多蝦附在上面,吸食它的黏液,水母像飛一樣漂浮著。當被潮水沖走時,蝦就會離開,水母就回不去了。人們因此會把它割下來,用石灰和礬水浸泡,去除它的血水,顏色就會變成白色。其中最厚的部位叫做「䖳頭」,味道更好。生吃或煮熟都可以食用。用茄子柴的灰和鹽水醃製效果很好。

味道與屬性:

味道是鹹的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。

主要功效:

可以治療婦女因勞累造成的損傷,以及積血和帶下病症。也可以治療兒童的風疾、丹毒,以及湯火燙傷(陳藏器認為)。李時珍則說它能治療河魚的疾病(出自《異苑》)。

4.

(《別錄》下品)

【釋名】時珍曰:鰕,音霞(俗作蝦),入湯則紅色如霞也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江湖出者大而色白,溪池出者小而色青。皆磔須鉞鼻,背有斷節,尾有硬鱗,多足而好躍,其腸屬腦,其子在腹外。凡有數種:米蝦、糠蝦,以精粗名也,青蝦、白蝦,以色名也。梅蝦,以梅雨時有也。泥蝦、海蝦,以出產名也。嶺南有天蝦,其蟲大如蟻,秋社後,群墮水中化為蝦,人以作鮓食。

凡蝦之大者,蒸曝去殼,謂之蝦米,食以薑、醋,饌品所珍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有小毒。

詵曰:生水田及溝渠者有毒,鮓內者尤有毒。

藏器曰:以熱飯盛密器中作鮓食,毒人至死。

弘景曰:無須及腹下通黑,並煮之色白者,並不可食。小兒及雞、狗食之,腳屈弱。

鼎曰:動風,發瘡疥冷積。

源曰:動風熱,有病人勿食。

【主治】五野雞病,小兒赤白遊腫,搗碎敷之(孟詵)。

作羹,試鱉症,托痘瘡,下乳汁。法制,壯陽道;煮汁,吐風痰;搗膏,敷蟲疽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五。

鱉症疼痛:《類編》云:景陳弟長子拱病鱉症,隱隱見皮內,痛不可忍。外醫洪氏曰:可以鮮蝦作羹食之。

下腹未久痛即止。喜曰:此真鱉症也。吾求其所好,以嘗試之爾。乃合一藥如療脾胃者,而碾附子末二錢投之,數服而消。

明年又作,再如前治而愈,遂絕根本。補腎興陽:用蝦米一斤,蛤蚧二枚,茴香、蜀椒各四兩。並以青鹽化酒炙炒,以木香粗末一兩和勻,乘熱收新瓶中密封。每服一匙,空心鹽酒嚼下,甚妙。

宣吐風痰:用連殼蝦半斤,入蔥、薑、醬煮汁。先吃蝦,後吃汁,緊束肚腹,以翎探引取吐。

臁瘡生蟲:用小蝦三十尾,去頭、足、殼,同糯米飯研爛,隔紗貼瘡上,別以紗罩之。一夜解下,掛看皆是小赤蟲。即以蔥、椒湯洗淨,用舊茶籠內白竹葉,隨大小剪貼,一日二換。待汁出盡,逐日煎苦楝根湯洗之,以好膏貼之。將生肉,勿換膏藥。忌發物。(《直指方》)

血風臁瘡:生蝦、黃丹搗和貼之,日一換。(《集簡方》)

白話文:

【名稱解釋】李時珍說:鰕,讀音同「霞」(民間俗寫作蝦),放入熱湯後會變成紅色,像彩霞一樣。

【產地與外觀】李時珍說:江湖裡產的蝦體型較大,顏色是白色;溪流池塘裡產的蝦體型較小,顏色是青色。它們都有像叉子一樣的鬍鬚,鼻端像斧頭,背部有明顯的節狀紋路,尾部有堅硬的鱗片,有很多隻腳而且喜歡跳躍,腸子連接著腦部,卵在腹部外。蝦的種類有很多,像是米蝦、糠蝦是以蝦的精細程度來命名,青蝦、白蝦是以顏色來命名,梅蝦是因為梅雨季節才出現而得名,泥蝦、海蝦是以產地來命名。嶺南地區有一種天蝦,像螞蟻一樣大小,秋社祭祀後,會成群結隊掉入水中變成蝦,人們會把它們醃製成食物。

較大的蝦,蒸熟曬乾後去殼,就叫做蝦米,搭配薑和醋食用,是很珍貴的食材。

【味道與屬性】味道甘甜,屬性溫和,但帶有少量毒性。

孟詵說:生長在水田和溝渠裡的蝦有毒,用蝦醃製的食物毒性更強。

陳藏器說:把蝦放在熱飯裡,密封在容器中醃製食用,可能會導致中毒死亡。

陶弘景說:沒有鬍鬚,腹部下方全部是黑色的蝦,以及煮熟後顏色是白色的蝦,都不能食用。小孩、雞、狗吃了這種蝦,會導致腳部彎曲無力。

孫思邈說:蝦會引發風邪,導致瘡、疥癬、冷積等問題。

甄權說:蝦會引起風熱,有疾病的人不應該食用。

【主要功效】可以治療五野雞病,小兒的紅腫白腫,搗碎後敷在患處(孟詵)。

可以用來煮湯,檢驗是否患有鱉症,幫助痘瘡發出,促進乳汁分泌。經過特殊炮製後,可以壯陽;煮汁可以化解風痰;搗成膏狀可以敷在蟲咬引起的瘡疽上(李時珍)。

【相關藥方】共五個。

治療鱉症疼痛:《類編》記載,景陳的弟弟長子拱患有鱉症,隱隱約約看到皮下有東西,疼痛難忍。外醫洪氏說:可以用新鮮的蝦煮湯食用。

很快腹痛就止住了。景陳很高興地說:這真的是鱉症啊,我是想試驗它喜歡吃的東西。於是配了一味藥,像治療脾胃病的藥一樣,加入二錢碾碎的附子末服用,數次後就消除了。

第二年又復發,再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就好了,從此根治。補腎壯陽:用一斤蝦米,兩個蛤蚧,茴香、蜀椒各四兩。都用青鹽化酒炙烤,再加入一兩木香粗末混合均勻,趁熱裝入新瓶中密封。每次服用一匙,空腹用鹽酒送服,效果很好。

宣洩風痰:用半斤連殼蝦,加入蔥、薑、醬油煮汁。先吃蝦,再喝湯,然後緊束腹部,用羽毛探喉引吐。

治療臁瘡生蟲:用三十隻小蝦,去掉頭、腳、殼,和糯米飯一起搗爛,用紗布隔著敷在瘡上,再用紗布蓋住。一夜後取下,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紅色小蟲。立即用蔥椒湯洗淨,用舊茶籠裡的白竹葉,根據瘡的大小剪貼上去,一天換兩次。等汁液流盡後,每天用苦楝根湯洗,然後貼上好的膏藥。長出新肉後,就不要再換膏藥。忌吃發物。(《直指方》)

治療血風臁瘡:用生蝦、黃丹搗爛混合貼敷,一天換一次。(《集簡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