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四卷 (22)
鱗部第四十四卷 (22)
1. 魚虎
(《拾遺》)
【釋名】土奴魚(《臨海記》)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:生南海。頭如虎,背皮如蝟有刺,著人如蛇咬。亦有變為虎者。
白話文:
《拾遺》釋義
**名稱:**土奴魚(《臨海記》)
**集解:**藏器說:產於南海。頭部像老虎,背部皮膚像刺蝟,刺若刺中人,會像毒蛇咬傷。也有傳聞說牠可以變成老虎。
時珍曰:按:《倦遊錄》云:海中泡魚大如斗,身有刺如蝟,能化為豪豬。此即魚虎也。《述異記》云:老則變為鮫魚。
【氣味】有毒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根據《倦遊錄》記載,海裡有一種魚叫做泡魚,像鬥一樣大,身上有刺像刺蝟,可以變成豪豬,也就是魚虎。在《述異記》中記載,老了以後就會變成鮫魚。
氣味:有毒
2. 魚師
(《綱目》)
【集解】時珍曰:陳藏器諸魚注云:魚師大者有毒殺人。今無識者。
但《唐韻》云:鰤,老魚也。《山海經》云:歷虢之水,有師魚,食之殺人。其即此歟?
白話文: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陳藏器在《諸魚注》中說:大型的鰤魚有毒,可以殺人。現在沒有人知道這種魚。
但《唐韻》說:鰤,是老魚。《山海經》說:歷虢之水,有鰤魚,吃了它會殺人。可能是鰤魚吧?
3. 海䖳
(《拾遺》)
【釋名】水母(《拾遺》)、樗蒲魚(《拾遺》)、石鏡。
白話文:
【名稱】水母(《拾遺》)、樗蒲魚(《拾遺》)、石鏡。
時珍曰:䖳,作、宅二音。南人訛為海折,或作蠟、鮓者,並非。劉恂云:閩人曰䖳,廣人曰水母。《異苑》名石鏡也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䖳,發作的作和房屋的宅兩個發音。南方人訛傳為海折,或寫作蠟、鮓,都是不對的。劉恂說:福建人稱䖳,廣東人稱水母。《異苑》中稱石鏡也叫䖳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:䖳生東海。狀如血䘓,大者如床,小者如斗。無眼目腹胃,以蝦為目,蝦動䖳沉,故曰水母目蝦。亦猶蛩蛩之與薲驉也。炸出以薑、醋進之,海人以為常味。
白話文:
【彙集各種醫家解釋】《藏器》一書中記載:「水母」是生活在東海水區域的一種生物。水母的外觀呈血紅色,形狀如盤子,大的能有牀那麼大,小的也有水斗那麼大。水母沒有眼睛、嘴巴和肚子,而是一種叫做「蝦」的小動物,水母藉助蝦的活動來尋找食物,因此人們又稱水母為「水母目蝦」。水母與「蛩蛩」與「薲驉」的關係類似(指寄生物與寄主之間的關係)。用油炸過後配薑汁、醋食用,是海邊的居民當作常備食物的。
時珍曰:水母形渾然凝結,其色紅紫,無口眼腹。下有物如懸絮,群蝦附之,咂其涎沫,浮泛如飛。為潮所擁,則蝦去而䖳不得歸。人因割取之,浸以石灰、礬水,去其血汁,其色遂白。其最厚者,謂之䖳頭,味更勝。生、熟皆可食。茄柴灰和鹽水淹之良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水母形狀渾然一體,凝結在一起,它的顏色是紅紫色的,沒有嘴巴、眼睛和肚子。水母下面有東西,像懸掛的棉絮,一羣蝦附著在它上面,吸食它的唾液和泡沫,在水面上浮動,好像在飛。當水母被潮水捲走時,蝦就離開了,而水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地方了。人們因此割取水母,用石灰和礬水浸泡,去除它的血汁,顏色就變白了。最厚的水母被稱為「水母頭」,味道更佳。水母無論是生吃還是熟吃都可以。用茄子的柴灰和鹽水醃製水母是最好的方法。
【氣味】咸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婦人勞損,積血帶下,小兒風疾丹毒,湯火傷(藏器)。療河魚之疾(時珍。出《異苑》)。
白話文:
【氣味】鹹,溫熱,沒有毒性。
【主治】女性勞累受損,積聚的血液帶有下血,小兒風熱性皮膚病丹毒,熱水或火造成的燙傷(內臟)。治療河魚的疾病(李時珍所說,出自《異苑》)。
4. 蝦
(《別錄》下品)
【釋名】時珍曰:鰕,音霞(俗作蝦),入湯則紅色如霞也。
白話文:
【解釋】時珍說:蝦,音同「霞」,(俗稱蝦),放進湯裡就會呈現霞般的紅色。
【集解】時珍曰:江湖出者大而色白,溪池出者小而色青。皆磔須鉞鼻,背有斷節,尾有硬鱗,多足而好躍,其腸屬腦,其子在腹外。凡有數種:米蝦、糠蝦,以精粗名也,青蝦、白蝦,以色名也。梅蝦,以梅雨時有也。泥蝦、海蝦,以出產名也。嶺南有天蝦,其蟲大如蟻,秋社後,群墮水中化為蝦,人以作鮓食。
白話文: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生長在江河湖泊裡的蝦大而呈白色,生長在溪流、池塘中的蝦小而呈青色。蝦的眼睛都是突出呈三角形的,鼻尖呈斧刃狀,背上有像是被切斷的關節,尾部有堅硬的鱗片,腿很多且喜歡跳躍,蝦的腸道和腦相連,蝦的魚卵長在腹部外面。蝦有數種:米蝦、糠蝦,分別以精製和粗製命名;青蝦、白蝦,分別以顏色命名;梅蝦,是以梅雨季節有蝦而得名;泥蝦、海蝦,分別以產地命名。嶺南有天蝦,這種蝦像螞蟻一樣大,秋季社日後,成羣掉入水中變成蝦,可以做成蝦醬食用。
凡蝦之大者,蒸曝去殼,謂之蝦米,食以薑、醋,饌品所珍。
【氣味】甘,溫,有小毒。
詵曰:生水田及溝渠者有毒,鮓內者尤有毒。
藏器曰:以熱飯盛密器中作鮓食,毒人至死。
弘景曰:無須及腹下通黑,並煮之色白者,並不可食。小兒及雞、狗食之,腳屈弱。
鼎曰:動風,發瘡疥冷積。
源曰:動風熱,有病人勿食。
【主治】五野雞病,小兒赤白遊腫,搗碎敷之(孟詵)。
作羹,試鱉症,托痘瘡,下乳汁。法制,壯陽道;煮汁,吐風痰;搗膏,敷蟲疽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五。
鱉症疼痛:《類編》云:景陳弟長子拱病鱉症,隱隱見皮內,痛不可忍。外醫洪氏曰:可以鮮蝦作羹食之。
白話文:
凡是蝦子中體型較大的,經過蒸煮曬乾並去掉外殼,便稱之為「蝦米」。食用時加入薑、醋調配,十分珍貴。
【氣味】甘甜,溫和,略有毒性。
注釋:生活在水稻田和溝渠中的蝦米有毒,醃製在醬菜中的蝦米毒性更大。
藏器說:用熱飯盛裝大量蝦米醃製成醬菜食用,會毒死人。
弘景說:凡是蝦米頭部和腹部呈現黑色,烹飪後顏色發白的,都不可以食用。幼童、雞、狗食用後,容易四肢無力。
丁鼎說:蝦米會誘發風熱症,導致瘡疥、寒症積聚。
源自說:蝦米會誘發風熱,患有疾病的人不應食用。
【主治】治療鵝口瘡、幼童紅白痢疾、腫脹,搗碎後敷於患處(孟詵)。
可製成湯羹,試探鱉症,緩解痘瘡,促進乳汁分泌。製作方法,可壯陽;煎煮出汁液,能祛除風痰;搗成膏狀,可敷於蟲疽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五。
鱉症疼痛:《類編》記載:景陳弟弟的長子拱得了鱉症,皮下隱隱可見病症,疼痛難忍。外來的洪姓醫生說:可以用新鮮蝦子製成湯羹食用。
下腹未久痛即止。喜曰:此真鱉症也。吾求其所好,以嘗試之爾。乃合一藥如療脾胃者,而碾附子末二錢投之,數服而消。
白話文:
小腹疼痛沒多久就停止了。我很高興,說:這真是鱉引起的症狀啊!我探求他喜歡的東西,來嘗試治療。於是配出一帖像治療脾胃的藥,並研磨附子末兩錢加入其中,服用幾次之後,症狀就消失了。
明年又作,再如前治而愈,遂絕根本。補腎興陽:用蝦米一斤,蛤蚧二枚,茴香、蜀椒各四兩。並以青鹽化酒炙炒,以木香粗末一兩和勻,乘熱收新瓶中密封。每服一匙,空心鹽酒嚼下,甚妙。
宣吐風痰:用連殼蝦半斤,入蔥、薑、醬煮汁。先吃蝦,後吃汁,緊束肚腹,以翎探引取吐。
白話文:
明年又發作,再次用相同的方式治療病就好了,徹底斷絕了病根。補腎興陽:用蝦米一斤、蛤蚧兩隻、茴香、花椒各四兩。然後用青鹽化開的酒,將蝦米、蛤蚧、茴香、花椒一起炒熟,再加入一兩研磨成粗末的木香混合均勻,趁熱裝入新的瓶子中密封好。每次服用一匙,空腹時用鹽酒送服,效果非常好。
祛除風痰:
使用帶殼蝦半斤,加入蔥、薑、醬汁煮沸。先吃蝦,再喝湯汁,緊緊束住腹部,用羽毛探入喉中刺激嘔吐。
臁瘡生蟲:用小蝦三十尾,去頭、足、殼,同糯米飯研爛,隔紗貼瘡上,別以紗罩之。一夜解下,掛看皆是小赤蟲。即以蔥、椒湯洗淨,用舊茶籠內白竹葉,隨大小剪貼,一日二換。待汁出盡,逐日煎苦楝根湯洗之,以好膏貼之。將生肉,勿換膏藥。忌發物。(《直指方》)
血風臁瘡:生蝦、黃丹搗和貼之,日一換。(《集簡方》)
白話文:
臁瘡生蟲:使用三十隻小蝦,去掉頭、腳、殼,與糯米飯一起研磨成糊,隔著紗布貼在瘡口上,再用另一塊紗布覆蓋。一夜後取下,可以看到紗布上都是小紅蟲。立即用蔥、椒湯洗淨,用舊茶籠內的白色竹葉,根據瘡口的大小剪裁並貼上,一天更換兩次。等藥汁完全滲出後,每天用苦楝根湯煎水清洗瘡口,並塗上上好的膏藥。在瘡口快要癒合時,不要再更換膏藥。忌食發物。(《直指方》)
血風瘡:將生蝦和黃丹搗碎混合後敷貼,每天更換一次。(《集簡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