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3)
草部第十七卷 (3)
1. 大黃
仲景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,亦瀉脾胃血分之邪,而降其濁氣也。若結胸在氣分,則只用小陷胸湯;痞滿在氣分,則用半夏瀉心湯矣。成無己註釋《傷寒論》,亦不知分別此義。
成無己曰:熱淫所勝,以苦泄之。大黃之苦,以盪滌瘀熱,下燥結而泄胃強。
頌曰:本草稱大黃推陳致新,其效最神,故古方下積滯多用之,張仲景治傷寒用處尤多。古人用毒藥攻病,必隨人之虛實寒熱而處置,非一切輕用也。梁武帝因發熱欲服大黃。姚僧坦曰:大黃,乃是快藥,至尊年高,不可輕用。帝弗從,幾至委頓。梁元帝常有心腹疾。諸醫咸謂宜用平藥,可漸宣通。
僧坦曰:脈洪而實,此有宿妨,非用大黃無瘥理。帝從之,遂愈。以此言之,今醫用一毒藥而攻眾病,其偶中,便謂此方神奇;其差誤,則不言用藥之失,可不戒哉?
【附方】舊十三,新四十二。
吐血衄血,治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者,瀉心湯主之:大黃二兩,黃連、黃芩各一兩,水三升,煮一升,熱服取利。(張仲景《金匱玉函》)
吐血刺痛:川大黃一兩,為散。每服一錢,以生地黃汁一合,水半盞,煎三、五沸,無時服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
傷寒痞滿,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心下滿而不痛,按之濡,此為痞也,大黃黃連
瀉心湯主之:大黃二兩,黃連一兩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絞汁,分作二次溫服。(仲景《傷寒論》)
熱病譫狂:川大黃五兩,銼,炒微赤,為散。用臘雪水五升,煎如膏。每服半匙,冷水下。(《聖惠方》)
傷寒發黃:方同上。氣壯者,大黃一兩。水二升,漬一宿,平旦煎汁一升,入芒硝一兩,緩服,須臾當利下。(《傷寒類要》)
腰腳風氣作痛:大黃二兩,切如棋子,和少酥炒乾,勿令焦,搗篩。每用二錢,空心以水三大合,入姜三片,煎十餘沸,取湯調服。當下冷膿惡物,即痛止。(崔元亮《海上方》)
一切壅滯:《經驗後方》:治風熱積壅,化痰涎,治痞悶消食,化氣導血:用大黃四兩,牽牛子(半炒半生)四兩,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丸,白湯下,並不損人。如要微利,加一、二十丸。《衛生寶鑑》:用皂莢熬膏和丸,名墜痰丸,又名全真丸。金宣宗服之有驗,賜名保安丸。
痰為百病:滾痰丸:治痰為百病,惟水瀉、胎前產後不可服用:大黃(酒浸,蒸熟切曬)八兩,生黃芩八兩,沉香半兩,青礞石二兩。以焰硝二兩,同入砂罐固濟,煅紅研末二兩。上各取末,以水和丸梧子大。常服一、二十丸,小病五、六十丸,緩病七、八十丸,急病一百二十丸,溫水吞下,即臥勿動,候藥逐上焦痰滯。次日先下糟粕,次下痰涎,未下再服。
王隱君歲合四十餘斤,愈疾數萬也。(《養生主論》)
白話文:
大黃
張仲景的《大陷胸湯》、《小陷胸湯》和《半夏瀉心湯》都用到大黃,它能瀉除脾胃和血分裡的邪氣,並能降低濁氣。如果胸部阻塞在氣分,就只用小陷胸湯;如果痞滿也在氣分,就用半夏瀉心湯。成無己注解《傷寒論》,卻不明白這個區別。
成無己說:熱邪過盛,就用苦寒之藥瀉除。大黃的苦寒,能盪滌瘀熱,瀉下燥結,並能瀉除胃氣過盛。
古人讚譽道:本草書上說大黃能推陳致新,療效神奇,所以古方治療積滯多用它,張仲景治療傷寒更常用它。古人用毒藥攻治疾病,必須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來處理,不能輕易使用。梁武帝發熱想服用大黃,姚僧坦說:大黃是速效藥,陛下年事已高,不可輕用。梁武帝不聽,差點因此虛弱倒下。梁元帝經常患心腹疾病,許多醫生都認為應該用平和的藥物,慢慢疏通。
姚僧坦說:脈象洪大而有力,這是宿疾未除,不用大黃就不能痊癒。梁元帝聽從了他的意見,病就好了。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,現在一些醫生用一種毒藥來治療各種疾病,如果恰好治好了,就認為這個方子神奇;如果治療失敗,就不說用藥的錯誤,這不是很值得警惕嗎?
【附方】舊方十三個,新方四十二個。
治療吐血衄血、心氣不足:瀉心湯主治:大黃二兩,黃連、黃芩各一兩,水三升,煮成一升,熱服,直到通便。(出自張仲景《金匱玉函》)
治療吐血刺痛:川大黃一兩,研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生地黃汁一合,水半盞,煎煮三到五沸,隨時服用。(出自《簡要濟眾方》)
治療傷寒痞滿,疾病發於陰分,卻反而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心下滿而不痛,按壓時柔軟,這就是痞證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:大黃二兩,黃連一兩,用麻沸湯二升浸泡,片刻後絞汁,分二次溫服。(出自仲景《傷寒論》)
治療熱病神志不清:川大黃五兩,切碎,炒至微紅,研成粉末。用臘雪水五升,煎成膏狀。每次服用半匙,冷水送服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治療傷寒黃疸:方子同上。體壯者,用大黃一兩。水二升,浸泡一夜,清晨煎成一升汁,加入芒硝一兩,緩慢服用,很快就會通便。(出自《傷寒類要》)
治療腰腳風氣疼痛:大黃二兩,切成棋子大小,加少量豬油炒乾,不要炒焦,搗碎過篩。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三合水,加薑片三片,煎煮十幾沸,取湯服用。能瀉下寒凝的膿血惡物,疼痛就會停止。(出自崔元亮《海上方》)
治療一切壅滯:《經驗後方》:治療風熱積聚,化痰涎,治療痞悶、消食、化氣、行血:用大黃四兩,牽牛子(一半炒製,一半生用)四兩,研成粉末,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丸,白開水送服,不會傷身。如果需要輕微通便,可以加服一二十丸。《衛生寶鑑》:用皂莢熬膏製成藥丸,稱為墜痰丸,又名全真丸。金宣宗服用後有效,賜名保安丸。
治療痰濁導致的各種疾病:滾痰丸:治療痰濁導致的各種疾病,但水瀉、孕婦和產後婦女禁用:大黃(酒浸,蒸熟切片曬乾)八兩,生黃芩八兩,沉香半兩,青礞石二兩。用焰硝二兩,一起放入砂罐密封,煅燒至紅,研磨成粉末二兩。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用水和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平時服用一二十丸,小病服用五六十丸,慢性病服用七八十丸,急症服用一百二十丸,溫水送服,服藥後立即臥床休息,等待藥物排出上焦的痰濁。第二天先排出糟粕,然後排出痰涎,如果沒有排出,可以再次服用。
王隱君每年服用四十多斤,治癒數萬人。(出自《養生主論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