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七卷 (2)
草部第十七卷 (2)
1. 大黃
承曰:大黃採時,皆以火石爆乾貨賣,更無生者,用之亦不須更多炮炙蒸煮。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《別錄》曰:大寒。普曰:神農、雷公:苦,有毒;扁鵲:苦,無毒;李當之:小寒。
元素曰:味苦氣寒,氣味俱厚,沉而降,陰也。用之須酒浸煨熟者,寒因熱用。酒浸入太陽經;酒洗入陽明經,余經不用酒。
杲曰:大黃苦峻下走,用之於下必生用。若邪氣在上,非酒不至,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,驅熱而下。如物在高巔,必射以取之也。若用生者,則遺至高之邪熱,是以愈後或目赤,或喉痹,或頭腫,或膈上熱疾生也。
時珍曰:凡病在氣分,及胃寒血虛,並妊娠產後,並勿輕用。其性苦寒,能傷元氣、耗陰血故也。
之才曰:黃芩為之使,無所畏。
權曰:忌冷水,惡乾漆。
【主治】下瘀血血閉,寒熱,破癥瘕積聚,留飲宿食,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,通利水穀,調中化食,安和五臟(《本經》)。平胃下氣,除痰實,腸間結熱,心腹脹滿,女子寒血閉脹,小腹痛,諸老血留結(《別錄》)。通女子經候,利水腫,利大小腸。貼熱腫毒,小兒寒熱時疾,煩熱蝕膿(甄權)。
通宣一切氣,調血脈,利關節,泄壅滯水氣,溫瘴熱瘧(大明)。瀉諸實熱不通,除下焦濕熱,消宿食,瀉心下痞滿(元素)。下痢赤白,裡急腹痛,小便淋瀝,實熱燥結,潮熱譫語,黃疸諸火瘡(時珍)。
【發明】之才曰:得芍藥、黃芩、牡蠣、細辛、茯苓,療驚恚怒,心下悸氣。得硝石、紫石英、桃仁,療女子血閉。
宗奭曰:張仲景治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,瀉心湯,用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。或曰心氣既不足,而不用補心湯,更用瀉心何也?答曰:若心氣獨不足,則當不吐衄也。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,故令吐衄。以苦泄其熱,以苦補其心,蓋一舉而兩得之。有是證者,用之無不效,惟在量其虛實而已。
震亨曰:大黃苦寒善泄,仲景用之瀉心湯者,正因少陰經不足,本經之陽亢甚無輔,以致陰血妄行飛越。故用大黃瀉去亢甚之火,使之平和,則血歸經而自安。夫心之陰氣不足,非一日矣,肺與肝俱各受火而病作。故黃芩救肺,黃連救肝。肺者陰之主,肝者心之母、血之合也。
肝肺之火既退,則陰血復其舊矣。寇氏不明說而云邪熱客之,何以明仲景之意而開悟後人也?
時珍曰:大黃乃足太陰、手足陽明、手足厥陰五經血分之藥。凡病在五經血分者,宜用之。若在氣分用之,是謂誅伐無過矣。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,乃真心之氣不足,而手厥陰心包絡、足厥陰肝、足太陰脾、足陽明胃之邪火有餘也。雖曰瀉心,實瀉四經血中之伏火也。
又仲景治心下痞滿、按之軟者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此亦瀉脾胃之濕熱,非瀉心也。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則作痞滿,乃寒傷營血,邪氣乘虛結於上焦。胃之上脘在於心,故曰瀉心,實瀉脾也。《素問》云:太陰所至為痞滿。又云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是矣。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則成結胸,乃熱邪陷入血分,亦在上脘分野。
白話文:
大黃
大黃採收時,都用火石烘乾後販賣,沒有生品,使用時也不需要再炮製、蒸煮。
氣味苦、寒,無毒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大寒。普濟方記載:神農、雷公本草記載為苦、有毒;扁鵲記載為苦、無毒;李當之記載為微寒。
元素曰:味道苦、性寒,氣味都很厚重,沉降,屬陰性。使用時需用酒浸泡煨熟,寒症用於熱證。酒浸後入太陽經;酒洗後入陽明經,其他經脈不用酒。
杲曰:大黃苦味峻烈,瀉下力強,用於下焦疾病時應使用生品。若邪氣在上焦,酒才能引藥上行,必須用酒浸泡引導藥力上達高位,驅除熱邪再使其下行。就像高處之物,必須射擊才能取到一樣。如果使用生品,則會遺留高處的邪熱,因此痊癒後可能會出現目赤、喉痺、頭腫或膈上熱病。
李時珍曰:凡是氣分有病,以及胃寒血虛、妊娠和產後,都不要輕易使用。因為它性苦寒,能傷元氣、耗損陰血。
之才曰:黃芩能解大黃的毒性。
權曰:忌用冷水沖服,畏乾漆。
主治:下瘀血、血閉,寒熱,破除癥瘕積聚,治療留飲宿食,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,通利水穀,調和脾胃,消化食物,安和五臟(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平胃降氣,去除痰飲積聚,治療腸道燥熱,心腹脹滿,治療婦女寒凝血瘀、小腹疼痛,以及各種陳舊瘀血(《名醫別錄》)。通調婦女經候,利水消腫,通利大小腸。外敷治療熱腫毒,治療小兒寒熱時疾、煩熱及蝕膿(甄權)。
通利一切氣滯,調和血脈,利關節,消除壅滯的水氣,治療溫病、瘴氣和瘧疾(大明)。瀉除一切實熱不通,去除下焦濕熱,消除宿食,瀉除心下痞滿(元素)。治療下痢(赤白痢)、裡急腹痛、小便淋瀝、實熱燥結、潮熱譫語、黃疸及各種火瘡(李時珍)。
發明:之才曰:配合芍藥、黃芩、牡蠣、細辛、茯苓,可以治療驚恐、恚怒、心悸氣短。配合硝石、紫石英、桃仁,可以治療婦女血閉。
寇宗奭曰:張仲景用大黃、黃芩、黃連治療心氣不足、吐血衄血的瀉心湯,有人問,既然心氣不足,為什麼不用補心藥,反而用瀉心藥呢?回答是:如果只是心氣不足,是不會吐血衄血的。這是因為邪熱乘虛而入,導致吐血衄血。用苦寒之藥瀉去熱邪,同時也能滋補心氣,一舉兩得。有此證狀者,用此方無不有效,只是要根據虛實情況調整用量。
張震亨曰:大黃苦寒善於瀉下,仲景在瀉心湯中使用它,是因為少陰經不足,而本經的陽氣亢盛沒有得到輔助,導致陰血妄行。因此用大黃瀉去亢盛的火邪,使之平和,則血液歸經而自安。心之陰氣不足,不是一天兩天的事,肺與肝也因火邪而發病。所以用黃芩救肺,黃連救肝。肺是陰氣之主,肝是心之母、血之庫。
肝肺之火退了,陰血自然恢復。寇氏不明白仲景的本意,只說邪熱客之,怎麼能理解仲景的用意,啟發後人呢?
李時珍曰:大黃是足太陰、手足陽明、手足厥陰五經血分之藥。凡是五經血分有病的,都應該使用。如果用於氣分,那就是濫用了。瀉心湯治療心氣不足、吐血衄血,是因為真心之氣不足,而手厥陰心包絡、足厥陰肝、足太陰脾、足陽明胃的邪火有餘。雖然稱為瀉心,實際上是瀉除四經血分中的伏火。
另外,仲景治療心下痞滿、按之柔軟的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。這也是瀉除脾胃的濕熱,不是瀉心。病邪由陰分而至,反而向下瀉,則會造成痞滿,這是寒邪傷及營血,邪氣乘虛而結於上焦。胃之上脘在心臟附近,所以叫做瀉心,實際上是瀉脾。 《素問》說:太陰經受邪則導致痞滿。又說:濁氣在上,則生痞脹,正是如此。病邪由陽分而至,反而向下瀉,則成結胸,這是熱邪陷入血分,也在上脘分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