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四卷 (16)

回本書目錄

鱗部第四十四卷 (16)

1. 鮧魚

(音夷。《別錄》上品)

【釋名】鯷魚(音題)、鰋魚(音偃)、鮎魚。

時珍曰:魚額平夷低偃,其涎黏滑。鮧,夷也。鰋,偃也。鮎,黏也。古曰鰋,今曰鮎;北人曰鰋,南人曰鮎。

【集解】弘景曰:鯷,即鮎也。又有鱯,似鯷而大。鮠,似鯷而色黃。人魚,似鮎而有四足。

保升曰:口腹俱大者,名鱯;背青口小者,名鮎;口小背黃腹白者,名鮠。

白話文:

釋名:鯷魚(音題)、鰋魚(音偃)、鮎魚。

李時珍說:此魚的額頭平坦低垂,它的涎液粘滑。鮧,平坦的意思;鰋,低垂的意思;鮎,粘滑的意思。古代稱它為鰋,現在稱它為鮎;北方人稱它為鰋,南方人稱它為鮎。

集解:陶弘景說:鯷魚,就是鮎魚。還有一種鱯魚,樣子像鯷魚,但體型較大。鮠魚,樣子像鯷魚,但顏色發黃。人魚,樣子像鮎魚,但有四條腿。

蘇頌說:嘴和肚子都大的稱為鱯魚;背青色、嘴小的稱為鮎魚;嘴小、背黃色、肚子白色的稱為鮠魚。

時珍曰:二說俱欠詳核。鮎乃無鱗之魚,大首偃額,大口大腹,鮠身鱧尾,有齒有胃有須。生流水者,色青白。生止水者,色青黃。大者亦至三四十斤,俱是大口大腹,並無口小者。鱯即今之鮰魚,似鮎而口在頷下,尾有歧,南人方音轉為鮠也。今釐正之。凡食鮎、鮠,先割翅下懸之,則涎自流盡,不黏滑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前面兩個說法都欠缺詳細核對。鮎魚是一種沒有鱗片的魚,頭部很大,嘴巴和肚子也很大,身體像鮠魚,尾巴像鱧魚,有牙齒、胃和鬍鬚。生活在流水中的鮎魚,顏色是青白色。生活在靜水中的鮎魚,顏色是青黃色。大的鮎魚也能長到三四十斤,它們都有大嘴巴和大肚子,沒有嘴巴小的。鱯魚就是現在的鮰魚,它很像鮎魚,但嘴巴在下頜,尾巴有分叉,南方人用方言把它念成「鮠」。現在來糾正一下。凡是吃鮎魚、鮠魚,先割掉魚翅並懸掛起來,那麼黏液就會自然流盡,就不會黏滑了。

肉,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詵曰:無鱗,有毒,勿多食。

白話文:

**氣味:**甘、溫,無毒。

**注釋:**無鱗(魚)有毒,不要多吃。

頌曰:寒而有毒,非佳品也。赤目、赤須、無腮者,並殺人。不可合牛肝食,令人患風多噎。不可合野豬肉食,令人吐瀉。

白話文:

頌文說:吃了寒性的動物,而且又有毒,並不是好的食物。如果眼睛呈赤色、鬍子是紅色的,沒腮的動物,吃了都會致人於死。不能和牛肝一起吃,吃了會讓人得風寒,而且容易噎到。不能和野豬肉一起吃,吃了會讓人嘔吐腹瀉。

弘景曰:不可合鹿肉食,令人筋甲縮。

時珍曰:反荊芥

白話文:

弘景說:鹿肉和芥菜不能一起吃,會讓人筋骨縮緊。

時珍說:芥菜與荊芥相反。

【主治】百病(《別錄》)。作臛,補人(弘景)。療水腫,利小便(蘇恭)。治口眼喎斜,活鮎切尾尖,朝吻貼之即正。又五痔下血肛痛,同蔥煮食之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各種疾病(《別錄》)。用它做湯,可以滋補人體(弘景)。治療水腫,可以利尿(蘇恭)。治療口眼歪斜,將活鯉魚的尾巴切下來,每天早晚貼在患處即可治癒。此外,還可以治療五痔下血和肛門疼痛,與蔥同煮即可食用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新一

構成:

  • 黃耆一兩(炮)
  • 人參五錢(生)
  • 麥冬五錢(去心)
  • 杞子五錢(去核)
  • 五味子五錢(去心)
  • 太子參五錢(生)
  • 生苡仁五錢(炒用)
  • 茯苓五錢(去皮)
  • 桂圓肉五錢(去皮核)
  • 白朮五錢(炒用)
  • 石斛四錢(去根)
  • 菟絲子四錢(去毛)
  • 肉桂四錢(去皮)
  • 補骨脂三錢
  • 熟地三錢(酒浸)
  • 沙參三錢
  • 蛤蚧二錢(去腸)
  • 仙靈脾二錢
  • 澤瀉二錢(去皮)
  • 玉竹二錢
  • 遠志一錢
  • 當歸一錢(酒浸)
  • 黨參一錢
  • 紅景天一錢
  • 水牛角一錢(去尖)
  • 陳皮一錢
  • 山茱萸一錢(去核)
  • 龜板一錢
  • 牛膝一錢
  • 益智仁一錢
  • 杜仲一錢

用法: 將上述中藥材磨成細粉,用沸水沖泡,一天服用兩次,每次一湯匙。

功效: 補氣血、強筋骨、益腎陽、固精縮尿。

身面白駁:鮎魚(半斤)一頭,去腸,以粳飯、鹽、椒如常作鮓,以荷葉作三包系之。更以荷葉重包,令臭爛。先以布拭赤,乃炙鮓包,乘熱熨,令汗出。以綿衣包之,勿令見風,以瘥為度。(《總錄》)

白話文:

得了白斑:取鮎魚(半斤重)一條,去除內臟,用粳米飯、鹽、花椒按平常做醬的方法醃製,用荷葉做三個小包把魚包起來,再用荷葉包三層,使其發臭變爛。先用布把白斑擦紅,然後將醬包烤熱,趁熱熨患處,使汗液滲出。最後用棉衣包裹,不要被風吹到,以痊癒為宜。(《總錄》)

涎,

白話文:

古代文字:

涎,津液也

涎,即唾液,亦指津液。

【主治】三消渴疾,和黃連末為丸,烏梅湯每服五七丸,日三服,效(蘇頌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治療三種消渴病,將黃連末和丸,用烏梅湯每次服用五七丸,每天服用三次,有效(出自蘇頌)。

目,

【主治】刺傷中水作痛,燒灰塗之(思邈)。

肝,

【主治】骨鯁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白話文:

主治:

  • 刺傷中水(膿水)而疼痛,將燒過的灰塗抹患處(孫思邈)。
  • 魚刺卡喉(李時珍)。

附方:

  • 未提及

骨鯁在喉:栗子肉上皮半兩(研末),乳香、鮎魚肝各一分,同搗,丸梧子大。以綿裹一丸,水潤,外留綿線吞下,釣出。(《總錄》)

白話文:

骨刺卡在喉嚨:栗子仁的內皮,研成半兩粉末;乳香、鮎魚肝各一分;一起搗碎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用柔軟的布料包裹一顆丸子,用清水潤濕,外面留下布條,一口吞下,就可以把骨刺帶出來。(《總錄》)

2. 䱱魚

(音啼。《綱目》)

【校正】

時珍曰:舊注見鮧魚,今分出。

【釋名】人魚(《弘景》)、孩兒魚。

時珍曰:䱱聲如孩兒,故有諸名。作鯷、鮧者,並非。

白話文:

校正:

李時珍說:舊有的註解把它當成「鮧魚」,現在把它分出來。

釋名:

  • 人魚(《弘景》)
  • 孩兒魚

李時珍說:

䱱發出的聲音像孩兒,所以有了這些名稱。把它寫成「鯷」或「鮧」,都是錯誤的。

【集解】弘景曰:人魚,荊州·臨沮·青溪多有之。似鯷而有四足,聲如小兒。其膏然之不消耗,秦始皇驪山塚中所用人魚膏是也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陶弘景說:人魚,荊州的臨沮、青溪這兩個地方很多。外表像鮎魚,卻有四隻腳,發出的聲音像小孩子。人魚的脂肪燃燒時不會耗盡,秦始皇驪山陵墓中使用的就是人魚的油脂。

宗奭曰:䱱魚形微似獺,四足,腹重墜如囊,身微紫色,無鱗,與鮎、鮠相類。嘗剖視之,中有小蟹、小魚、小石數枚也。

白話文:

宗奭說:䱱魚的形狀類似水獺,有四條腿,肚子很重,像個袋子一樣下垂,身體是紫色的,沒有鱗片,與鮎魚、鮠魚相似。我曾經將它剖開來看,裡面有小螃蟹、小魚和小石頭等這些東西。

時珍曰:孩兒魚有二種:生江湖中,形色皆如鮎、鮠,腹下翅形似足,其腮頰軋軋,音如兒啼,即䱱魚也。一種生溪澗中,形聲皆同。但能上樹,乃鯢魚也。《北山經》云:決水多人魚。狀如䱱,四足,音如嬰兒。食之無癡疾。又云:休水北注於洛,中多䱱魚。狀如盩蜼而長距,足白而對,食之無蠱疾,可以御兵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孩兒魚有兩種:一種生活在江河湖泊中,形狀和顏色都像鮎魚和鮠魚,腹下的魚鰭形狀像腳,腮頰上下摩擦,發出的聲音像嬰兒啼哭,這就是鱖魚。另一種生活在溪澗中,形狀和聲音都相同,但能上樹,這是鯢魚。《北山經》中說:決水中有很多魚,叫做人魚,形狀像鱖魚,有四隻腳,叫聲像嬰兒。吃了它就不會得癡呆病。又說:休水從北方注入洛水中,裡面有很多鱖魚,形狀像龜,長著長長的觸角,腳是白色的,成雙成對。吃了它不會得蠱毒,可以避兵災。

按此二說,前與陶合,後與寇合,蓋一物也。今漁人網得,以為不利,即驚異而棄之,蓋不知其可食如此也。徐鉉《稽神錄》云:謝仲玉者,曾見婦人出沒水中,腰以下皆魚。乃人魚也。又《徂異記》云:查奉道使高麗,見海沙中一婦人,肘後有紅鬣。問之。曰:人魚也。此二者,乃名同物異,非䱱、鯢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這兩種說法,前面所說的陶物,和後面所說的寇物,本質上都是一樣的,如今漁夫用網打撈到它,認為不吉利,所以驚訝地把它丟棄了。其實他們不知道這種東西非常可食用。徐鉉在《稽神錄》中記載:謝仲玉曾經看到過一位女子在水中出入,她的腰部以下全是魚尾,這顯然就是人魚。另外在《徂異記》中記載:查奉道出使高麗,在海邊的沙灘上看到一位女子,她的肘部後面長著紅色的鬃毛。查奉道問她,她是什麼人?女子回答說:我是人魚。這兩種記載中的生物,雖然名稱相同,但卻是不同的物種,它們都不是䱱魚和鯢魚。

【氣味】甘,有毒。

【主治】食之,療瘕疾(弘景)。無蠱疾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氣味:甜味,有毒。

主治:食用後,可治療瘕疾(弘景)。沒有感染寄生蟲的疾病(時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