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四卷 (14)

回本書目錄

鱗部第四十四卷 (14)

1. 鰌魚

(音酋。《綱目》)

【釋名】泥鰍(俗名)、鰼魚(《爾雅》)。

時珍曰:按:陸佃云:鰌性酋健,好動善擾,故名。小者名鰌魚。孫炎云:鰼者,尋習其泥也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海鰍生海中,極大。江鰍生江中,長七、八寸。泥鰍生湖池,最小,長三、四寸,沉於泥中。狀微似鱔而小,銳首圓身,青黑色,無鱗。以涎自染,滑疾難握。與他魚牝牡,故《莊子》云「鰍與魚遊」。生沙中者微有文采。閩、廣人劙去脊骨,作臛食甚美。《相感志》云:燈心煮鰍甚妙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弘景曰:不可合白犬血食。一云涼。

【主治】暖中益氣,醒酒,解消渴(時珍)。同米粉煮羹食,調中收痔(吳球)。

【附方】新五。

消渴飲水:用泥鰍魚(十頭陰乾,去頭尾,燒灰)、乾荷葉等分。為末。每服二錢,新汲水調下,日三。名沃焦散。(《普濟方》)

喉中物哽:用生鰍魚,線牢縛其頭,以尾先入喉中,牽拽出之。(《普濟方》)

揩牙烏髭:泥鰍魚一枚、槐蕊、狼把草各一兩,雄燕子一個,酸石榴皮半兩,搗成團。入瓦罐內,鹽泥固濟,先文後武,燒炭十斤,取研,日用。一月以來,白者皆黑。(《普濟》)

陽事不起:泥鰍煮食之。(《集簡方》)

牛狗羸瘦:取鰍魚一、二枚,從口鼻送入,立肥也。(陳藏器)

白話文:

泥鰍

別名:泥鰍又俗稱泥鰍,在《爾雅》中被稱為鰼魚。

名稱由來:據陸佃所說,泥鰍天性活潑好動,喜歡攪動,所以被稱為「鰌」。體型較小的泥鰍則稱為「鰌魚」。孫炎認為,鰼字的意思是指牠們習慣於在泥中活動。

產地與外形:海鰍生長在海裡,體型非常巨大。江鰍生長在江河中,大約有七、八寸長。泥鰍則生長在湖泊池塘中,體型最小,大約三、四寸長,喜歡躲在泥裡。牠們的外形有點像鱔魚但更小,頭部尖尖的,身體圓圓的,呈青黑色,沒有鱗片。牠們身上有黏液,使得牠們滑溜難以抓握。泥鰍可以與其他魚類交配,所以《莊子》裡說「泥鰍與魚一起游泳」。生長在沙子裡的泥鰍身上會有花紋。福建、廣東一帶的人會將泥鰍的脊骨去除,做成羹湯食用,味道鮮美。《相感志》裡記載,用燈心草煮泥鰍味道很好。

味道與屬性:泥鰍味甘,性平,沒有毒性。

注意事項:陶弘景說,泥鰍不可以和白狗血一起食用。另有一說,泥鰍性涼。

功效:泥鰍可以溫暖身體內部,增強體力,解酒,消除口渴。與米粉一起煮成羹湯食用,可以調理腸胃,收縮痔瘡。

附加藥方

  • 治療消渴症、口渴多飲:將十條泥鰍陰乾,去除頭尾,燒成灰,與等量的乾荷葉一起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剛打上來的水調和後服用,一天三次。這個藥方叫做「沃焦散」。
  • 治療喉嚨被異物哽住:用活泥鰍,用線牢牢地綁住頭部,先讓尾巴進入喉嚨,再拉出來,就能將異物帶出。
  • 烏黑鬚髮:將一條泥鰍、一兩槐花蕊、一兩狼把草、一隻雄燕子、半兩酸石榴皮,一起搗成泥。放入瓦罐中,用鹽泥封住,先用文火後用武火,燒十斤炭,取出研磨成粉末,每天使用,一個月後,白髮都能變黑。
  • 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:將泥鰍煮熟食用。
  • 治療牛狗瘦弱:將一、兩條泥鰍從牛或狗的口鼻塞入,能使其迅速肥壯起來。

2. 鱣魚

(音邅。《拾遺》)

【校正】時珍曰:《食療》黃魚系重出,今併為一。

【釋名】黃魚(《食療》)、蠟魚(《御覽》)、玉版魚。

時珍曰:鱣肥而不善遊,有邅如之象。曰黃曰蠟,言其脂色也。玉版,言其肉色也。《異物志》名含光,言其脂肉夜有光也。《飲膳正要》云:遼人名阿八兒忽魚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鱣長二、三丈,純灰色,體有三行甲。逆上龍門,能化為龍也。

時珍曰:鱣出江淮、黃河、遼海深水處,無鱗大魚也。其狀似鱘,其色灰白,其背有骨甲三行,其鼻長有須,其口近頷下,其尾歧。其出也,以三月逆水而生。其居也,在磯石湍流之間。其食也,張口接物聽其自入,食而不飲,蟹魚多誤入之。昔人所謂「鱣鮪岫居」,世俗所謂「鱘鱑魚吃自來食」,是矣。

其行也,在水底,去地數寸。漁人以小鉤近千沉而取之,一鉤著身,動而護痛,諸鉤皆著。船遊數日,待其困憊,方敢掣取。其小者近百斤。其大者長二、三丈,至一、二千斤。其氣甚腥。其脂與肉層層相間,肉色白,脂色黃如蠟。其脊骨及鼻,並鬐與鰓,皆脆軟可食。其肚及子鹽藏亦佳,其鰾亦可作膠。

其肉骨煮炙及作鮓皆美。《翰墨大全》云:江淮人以鱘鱑魚作鮓名片醬,亦名玉版鮓也。

肉,

【氣味】甘,平,有小毒。

詵曰:發氣動風,發瘡疥。和蕎麥食,令人失音。

寧源曰:味極肥美,楚人尤重之。多食,生熱痰。作鮓奇絕,亦不益人。

時珍曰:服荊芥藥,不可食。

【主治】利五臟,肥美人。多食,難克化(時珍)。

肝,

【氣味】無毒。

【主治】惡瘡疥癬。勿以鹽炙食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鱣魚

[校正] 李時珍說,《食療本草》中提到的黃魚應該是重複記載了,現在將它們合併為同一種。

[釋名] 又稱黃魚、蠟魚、玉版魚。

李時珍說:鱣魚身體肥胖,不善於游泳,有遲緩不前的樣子。叫黃魚、蠟魚,是因為它的脂肪顏色是黃色的。叫玉版魚,是因為它的肉色像玉。 據《異物志》記載,又名含光,因為它的脂肪和肉在夜間會發光。《飲膳正要》說,遼國人稱它為阿八兒忽魚。

[集解] 陳藏器說:鱣魚身長二、三丈,全身呈灰色,身體表面有三行骨甲。它能逆流而上,到達龍門,傳說中還能化為龍。

李時珍說:鱣魚產於長江、淮河、黃河、遼海等深水處,是無鱗的大魚。它的樣子像鱘魚,顏色灰白,背部有三行骨甲,鼻子長且有鬍鬚,嘴巴靠近下巴,尾巴分叉。它在三月時會逆流而上產卵。它生活在礁石和湍急的水流之間。它的覓食方式是張開嘴巴等待食物自己進入,只吃不喝,螃蟹和魚經常不小心進入它的口中。古人所說的「鱣魚、鮪魚住在山洞裡」,以及俗語說的「鱘魚、鱑魚吃的是自己送上門的食物」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
鱣魚在水底活動,離地面數寸。漁民使用近千個小魚鉤沉入水中捕撈,只要一個魚鉤鉤住魚身,魚就會因疼痛而掙扎,結果導致所有魚鉤都鉤住它。漁船會跟著它漂流數日,等到它精疲力竭,才敢將它捕獲。小的鱣魚也有近百斤,大的身長二、三丈,重達一、二千斤。它的氣味非常腥。它的脂肪和肉層層相間,肉色是白色,脂肪顏色是黃色像蠟一樣。它的脊骨、鼻子、魚鰭和魚鰓都柔軟且可以食用。它的魚肚和魚卵用鹽醃製後也很美味,它的魚鰾也可以製成魚膠。

鱣魚的肉無論是煮、烤還是做成魚醬都非常美味。《翰墨大全》中記載:江淮一帶的人用鱘魚、鱑魚做成魚醬,叫做片醬,又名玉版鮓。

[肉的氣味] 味甘,性平,有小毒。

張詵說:吃鱣魚會引起氣血運行紊亂,引發風邪,導致瘡疥。和蕎麥一起吃,會讓人失聲。

寧源說:鱣魚味道極其肥美,楚地的人特別看重它。吃多了會產生熱痰。做成魚醬味道極佳,但對身體沒有益處。

李時珍說:服用荊芥藥物時,不能吃鱣魚。

[肉的主治] 有利於五臟,使人肥胖健美。但吃多了難以消化。(李時珍說)

[肝的氣味] 無毒。

[肝的主治] 可以治療惡性瘡疥癬。不要用鹽醃製後烤著吃。(陳藏器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