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六卷 (69)
草部第十六卷 (69)
1. 蒺藜
(《聖惠方》)卒中五屍:蒺藜子搗末,蜜丸胡豆大。每服二丸,日三服。(《肘後方》)大便風秘:蒺藜子(炒)一兩,豬牙皂莢(去皮,酥炙)五錢。為末。每服一錢,鹽茶湯下。(《普濟方》)月經不通:杜蒺藜、當歸等分,為末,米飲每服三錢。(《儒門事親》)催生下衣,難產,胎在腹中,幷包衣不下及胎死者:蒺藜子、貝母各四兩。為末,米湯服三錢。
少頃不下,再服。(《梅師方》)
蛔蟲心痛吐清水:七月七日採蒺藜子陰乾,燒作灰,先食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外臺秘要》)萬病積聚:七、八月收蒺藜子,水煮熟,曝乾,蜜丸梧子大。每酒服七丸,以知為度。其汁煎如飴,服之。三十年失明:補肝散:用蒺藜子(七月七日收),陰乾搗散。食後水服方寸匕,日二。
(《外臺秘要》)牙齒動搖,疼痛及打動者:土蒺藜(去角生研)五錢,淡漿水半碗。蘸水入鹽溫漱,甚效。或以根燒灰,貼牙即牢固也。(《御藥院方》)牙齒出血不止,動搖:白蒺藜末,旦旦擦之。
(《道藏經》)打動牙疼:蒺藜子或根為末,日日揩之。(《瑞竹堂方》)
鼻塞出水,多年不聞香臭:蒺藜二握,當道車碾過,以水一大盞,煮取半盞。仰臥,先滿口含飯,以汁一合灌鼻中。不過再灌,嚏出一兩個息肉,似赤蛹蟲,即愈。(《聖惠方》)面上瘢痕:蒺藜子、山梔子各一合。為末。醋和,夜塗旦洗。
(《救急方》)白癜風疾:白蒺藜子六兩,生搗為末。每湯服二錢,日二錢。一月絕根。服至半月,白處見紅點,神效。(《孫真人食忌》)
一切疔腫:蒺藜子一升,作灰,以醋和封頭上,拔根。(《外臺秘要》)
花
【主治】陰乾為末,每溫酒服二、三錢,治白癜風(宗奭)。
苗
【主治】煮湯,洗疥癬風瘡作癢(《千金》)。
【附方】舊二,新一。
鼻流清涕:蒺藜苗二握,黃連二兩,水五升,煎一升,少少灌鼻中取嚏,不過再灌。(《聖濟錄》)
諸瘡腫毒:蒺藜蔓洗,三寸截之,取得一斗。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去滓,納銅器中,又煮取一升,納小器中,煮如飴狀,以塗腫處。(《千金方》)
蠼螋尿瘡,繞身匝即死:以蒺藜葉搗敷之。無葉用子。(《備急方》)
白話文:
蒺藜
《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中風:將蒺藜子搗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像胡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兩丸,一天服用三次。《肘後方》記載,治療便秘:炒過的蒺藜子一兩,豬牙皂莢(去皮,用酥油炙烤)五錢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鹽茶水送服。《普濟方》記載,治療月經不通:杜蒺藜和當歸等量,磨成粉末,用米湯送服,每次服用三錢。《儒門事親》記載,催生、難產、胎兒在腹中,胎盤不下或胎死腹中的情況:蒺藜子和貝母各四兩,磨成粉末,用米湯送服,每次三錢。如果短時間內沒有效果,可以再次服用。《梅師方》記載,治療蛔蟲引起的心痛和嘔吐清水:七月七日採集的蒺藜子陰乾後燒成灰,飯前服用一小勺,一天服用三次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治療各種積聚症:七、八月採集的蒺藜子,水煮熟後曬乾,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酒送服七丸,直到見效為止。也可以將蒺藜汁熬成糖漿服用。治療三十年失明:用七月七日採集的蒺藜子陰乾搗碎,飯後用溫水送服一小勺,一天服用兩次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治療牙齒鬆動疼痛:取土蒺藜(去除角,研磨)五錢,用淡漿水半碗,蘸水加鹽溫水漱口,效果很好。或者用蒺藜根燒成灰,敷在牙齒上,可以使牙齒牢固。《御藥院方》記載,治療牙齒出血不止,鬆動:用白蒺藜粉末,每天擦拭牙齒。《道藏經》記載,治療牙齒鬆動疼痛:將蒺藜子或根磨成粉末,每天擦拭牙齒。《瑞竹堂方》記載,治療鼻塞流涕,多年聞不到香臭:取兩握蒺藜,讓車碾過,加一大盞水,煮成半盞。仰臥,先含一口飯,然後用藥汁一合灌入鼻中。最多灌兩次,就會打噴嚏排出一個或兩個像紅色蛹蟲一樣的息肉,然後就痊癒了。《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面部瘢痕:蒺藜子和山梔子各一合,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,晚上塗抹,早上洗掉。《救急方》記載,治療白癜風:白蒺藜子六兩,搗碎成粉末。每次用湯藥送服二錢,一天服用兩次,一個月就能根治。服用半個月後,白斑處會出現紅點,效果顯著。《孫真人食忌》記載,治療一切疔腫:將一升蒺藜子燒成灰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,可以拔除病根。
蒺藜花:陰乾磨粉,每次用溫酒送服二、三錢,治療白癜風(宗奭)。
蒺藜苗:煮湯洗滌,治療疥癬風瘡瘙癢(《千金》)。
鼻流清涕:蒺藜苗二握,黃連二兩,水五升,煎成一升,少量灌入鼻中,促使打噴嚏,最多灌兩次。(《聖濟錄》)
諸瘡腫毒:取三寸長的蒺藜蔓,取一斗,加水五升,煮成二升,去渣,放入銅器中,再煮成一升,放入小器皿中,煮成糖漿狀,塗抹在腫脹處。(《千金方》)
蠼螋尿瘡:用蒺藜葉搗碎敷在患處,沒有葉子可以用蒺藜子代替。(《備急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