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四卷 (8)
鱗部第四十四卷 (8)
1. 魴魚
(音房。《食療》)
【釋名】鯿魚(音編)。
時珍曰:魴,方也。鯿,扁也。其狀方,其身扁也。
白話文:
【名稱解釋】鯿魚(音編)。
李時珍說:魴,指形狀方正。鯿,指身體扁平。它的形狀方正,身體扁平。
【集解】時珍:魴魚處處有之,漢沔尤多。小頭縮項,穹脊闊腹,扁身細鱗,其色青白。腹內有肪,味最腴美。其性宜活水。故《詩》云:豈其食魚,必河之魴。俚語云:伊洛鯉魴,美如牛羊。又有一種火燒鯿,頭尾俱似魴,而脊骨更隆。上有赤鬣連尾,如蝙蝠之翼,黑質赤章,色如煙燻,故名。其大有至二、三十斤者。
肉,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白話文: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魴魚到處都有,長江中下游地區尤為多。牠頭小,脖子短,背脊隆起,腹部寬大,身體扁平,鱗片細小,呈青白色。腹部有脂肪,味道鮮美。牠們喜歡在活水中生活。因此《詩經》中說:「難道是吃的魚,一定得是河裡的魴魚。」民間有句俗話說:「伊洛出產的鯉魚和魴魚,味道鮮美,像牛羊一樣。」還有一種叫做火燒鯿的魚,頭尾都像魴魚,但背脊更隆起。魚背上有連著尾巴的赤色鬣毛,像蝙蝠的翅膀,黑底襯著紅色斑紋,顏色像煙燻過一樣,因此得名。這種魚最大的可以長到二、三十斤。
氣味:甘甜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
【主治】調胃氣,利五臟。和芥食之,能助肺氣,去胃風,消穀。作鱠食之,助脾氣,令人能食。作羹臛食,宜人,功與鯽同。患疳痢人勿食(孟詵)。
白話文:
【主治功用】調整胃氣,調理五臟功能。與芥菜同食,可以幫助肺氣,去除胃中的寒風,幫助消化。做成魚膾食用,可以幫助脾臟功能,增進食慾。做成羹湯食用,味道鮮美,功效與鯽魚相同。患有疳積或痢疾的人不要食用(孟詵)。
2. 鱸魚
(宋《嘉祐》)
【釋名】四鰓魚。
時珍曰:黑色曰盧。此魚白質黑章,故名。淞人名四鰓魚。
白話文:
釋名:四鰓魚。
李時珍說:黑色的魚叫盧。這種魚的肉質是白色的,魚鱗是黑色的,所以叫盧。淞江一帶的人稱它為四鰓魚。
【集解】時珍曰:鱸出吳中,淞江尤盛,四五月方出。長僅數寸,狀微似鱖而色白,有黑點,巨口細鱗,有四鰓。楊誠齋詩頗盡其狀,云:鱸出鱸鄉蘆葉前,垂虹亭下不論錢。買來玉尺如何短,鑄出銀梭直是圓。白質黑章三四點,細鱗巨口一雙鮮。春風已有真風味,想得秋風更迥然。《南郡記》云:吳人獻淞江鱸鱠於隋煬帝。帝曰:金齏玉鱠,東南佳味也。
白話文: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鱸魚產在吳地,淞江最多,四五月份才上市。鱸魚長僅幾寸,形狀略似鱖魚,但顏色是白色的,有黑點,大嘴巴,細鱗片,有四個腮。楊誠齋的詩充分描述了鱸魚的形狀,他說:“鱸魚產自鱸鄉蘆葉之前,在垂虹亭下不論價錢。買來的時候像玉尺一樣短,鑄成銀梭卻很圓。白色的魚身上有三四個黑色的斑點,細小的鱗片和大大的嘴巴都非常鮮明。春風中已經有真正的風味,想到秋風中更是迥異。”《南郡記》中記載:吳地人獻給隋煬帝淞江鱸魚生魚片。隋煬帝說:“金做的餐具,玉做的生魚片,這是東南地區的美味啊!”
肉,
【氣味】甘,平,有小毒。
宗奭曰:雖有小毒,不甚發病。
禹錫曰:多食,發痃癖瘡腫,不可同乳酪食。李鵬飛雲:肝不可食,剝人面皮。
詵曰:中鱸魚毒者,蘆根汁解之。
白話文:
味道和性質:甘味,平性,有輕微毒性。
宗奭說:雖然有輕微毒性,但不會強烈發病。
禹錫說:食用過多,會引發癤腫、皮膚潰爛,不可與乳酪一起食用。李鵬飛說:肝臟不能食用,會剝落人的面部皮膚。
呂禰說:中毒者,可用蘆根汁解毒。
【主治】補五臟,益筋骨,和腸胃,治水氣。多食宜人,作鮓尤良。曝乾甚香美(嘉祐)。益肝腎(宗奭)。安胎補中。作鱠尤佳(孟詵)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滋補五臟,增強筋骨,調和腸胃,治療水氣。多食有益身體,做成鮓(魚醬)尤其好。曬乾後很鮮美可口(嘉祐)。有益肝腎(宗奭)。安胎補身。做成魚膾尤其好(孟詵)。
3. 鱖魚
(居衛切。《開寶》)
【釋名】罽魚(音薊)、石桂魚(《開寶》)、水豚。
時珍曰:鱖,蹶也,其體不能屈曲如僵蹶也。罽,𦇧也,其紋斑如織𦇧也。
大明曰:其味如豚,故名水豚,又名鱖豚。
志曰:昔有仙人劉憑,常食石桂魚。桂、鱖同音,當即是此。
白話文:
【釋名】鱖魚(讀音同「薊」)、石桂魚(《開寶本草》)、水豚。
時珍說:鱖,指它身體僵硬不能彎曲,像人的腳麻痺了一樣。罽,指它的鱗片斑紋像織布上的花紋。
大明醫師說:鱖魚的味道像豬肉,所以又叫「水豚」,也叫「鱖豚」。
《嶺南採藥錄》記載:過去有一位名叫劉憑的仙人,經常吃石桂魚。桂、鱖同音,應該就是這種魚。
【集解】時珍曰:鱖生江湖中。扁形闊腹,大口細鱗。有黑斑,其斑紋尤鮮明者為雄,稍晦者為雌,皆有鬐鬣刺人。厚皮緊肉,肉中無細刺。有肚能嚼,亦啖小魚。夏月居石穴,冬月偎泥罧,魚之沉下者也。小者味佳,至三五斤者不美。李鵬飛《延壽書》云:鱖,鬐刺凡十二,以應十二月。誤鯁害人,惟橄欖核磨水可解,蓋魚畏橄欖故也。
肉,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《日華》曰:微毒。
白話文: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鱖魚生活在湖泊和河流中。身體扁平,腹部寬闊,嘴巴很大,鱗片細小。身上有黑斑,斑紋鮮明的鱖魚是雄性,斑紋較為模糊的是雌性,都有背鰭刺,可以刺傷人。皮膚厚實,肉質緊實,魚肉中沒有細刺。肚子能咀嚼食物,也會吃小魚。夏季居住在石洞中,冬季依偎在泥漿中,是一種沉入水底的魚。個頭小的鱖魚味道鮮美,長到三五斤的鱖魚味道就不好了。李鵬飛在《延壽書》中說:鱖魚的背鰭刺總共有十二根,用來對應十二個月。如果魚刺卡在喉嚨裡,可以把橄欖核磨成水來緩解,這是因為鱖魚害怕橄欖。
【氣味】甘甜,性平,無毒。唐朝醫書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微有毒性。
【主治】腹內惡血,去腹內小蟲,益氣力,令人肥健(《開寶》)。補虛勞,益脾胃(孟詵),治腸風瀉血(《日華》)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腹內惡血,能清除腹內小蟲,增強體力,使人肥胖健康(《開寶》)。補虛勞,益脾胃(孟詵),治腸風、治瀉血(《日華》)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:張杲《醫說》云:越州邵氏女年十八,病勞瘵累年,偶食鱖魚羹遂愈。觀此,正與補勞、益胃、殺蟲之說相符,則仙人劉憑、隱士張志和之嗜此魚,非無謂也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據說張杲在《醫說》中記載:越州有一位邵姓女子,十八歲時患上勞瘵症已經很多年了,偶然吃了一碗鱖魚羹竟然痊癒了。由此可見,鱖魚具有補勞、益胃、殺蟲的功效,仙家劉憑和隱士張志和喜歡吃鱖魚,不是沒有緣由的。
尾,
【主治】小兒軟癤,貼之良(時珍)。
膽,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骨鯁,不拘久近(時珍)。
【附方】舊一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小兒軟疣,貼上非常有效(李時珍)。
膽
【氣味】苦、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不論時間長短的骨刺(李時珍)。
【附加方劑】一個舊方劑。
骨鯁竹木刺入咽喉:不拘大人小兒,日久或入臟腑,痛刺黃瘦甚者,服之皆出。臘月收鱖魚膽,懸北檐下令乾。每用一皂子許,煎酒溫呷。
得吐,則鯁隨涎出。未吐再服,以吐為度。酒隨量飲,無不出者。蠡、鯇、鯽膽皆可。(《勝金方》)
白話文:
骨頭、魚刺、竹片、木刺刺入咽喉:不論大人小孩,時間久了可能會刺入臟腑,疼痛刺痛、消瘦、情況嚴重的患者,服用此方皆可排出異物。在臘月收集鱖魚膽,將其懸掛在屋簷北側風乾。每次取一皁子大小的量,用酒煎煮後溫熱飲用。
將異物吐出,卡住的魚骨就會隨著唾液排出。若未吐出異物,可再服藥,直到吐出為止。飲酒不受限制,沒有吐不出的魚骨。鯉魚、鮺魚、鯽魚的膽汁皆可使用。(《勝金方》)
【附錄】鰧魚,時珍曰:按《山海經》云:合水多鰧魚。狀如鱖,居於逵,蒼紋赤尾。食之不癰,可以治瘻。郭注云:鰧,音滕。逵乃水中穴道交通者。愚按:鰧之形狀、居止、功用,俱與鱖同,亦鱖之類也。日華子謂鱖為水豚者,豈此鰧歟?
白話文:
【附錄】鰧魚,李時珍說:根據《山海經》的記載,合水有很多鰧魚。牠的外形像鱖魚,生活在水中的通道里,身上有青色的紋路和紅色的尾巴。吃鰧魚不會得癰,還可以治療瘻管。郭璞的注釋說:鰧,讀音為滕。逵是水中穴道交通的地方。我認為:鰧魚的外形、棲息地和功效都與鱖魚相同,也是鱖魚的種類之一。日華子說鱖魚是水豚,難道說的就是這種鰧魚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