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六卷 (62)
草部第十六卷 (62)
1. 蓼
肝虛轉筋吐瀉:赤蓼莖葉(切)三合。水一盞,酒三合,煎至四合,分二服。(《聖惠方》)
霍亂轉筋:蓼葉一升。水三升,煮取汁二升,入香豉一升,更煮一升半,分三服。(《藥性論》)
夏月暍死:濃煮蓼汁一盞服。(《外臺》)
小兒冷痢:蓼葉,搗汁服。(《千金》)
血氣攻心,痛不可忍:蓼根洗銼,浸酒飲。(《斗門》)
惡犬咬傷:蓼葉,搗泥敷。(《肘後》)
水蓼
(《唐本草》)
【釋名】虞蓼(《爾雅》)、澤蓼。
志曰:生於淺水澤中,故名水蓼。
時珍曰:按《爾雅》云:薔,虞蓼也。山夾水曰虞。
【集解】恭曰:水蓼生下濕水旁。葉似馬蓼,大於家蓼,莖赤色,水挼食之,勝於蓼子。
宗奭曰:水蓼,大概與水葒相似,但枝低耳。今造酒取葉,以水浸汁,和麵作曲,亦取其辛耳。
時珍曰:此乃水際所生之蓼,葉長五六寸,比水葒葉稍狹,比家蓼葉稍大,而功用彷彿。故寇氏謂蓼實即水蓼之子者,以此故。
莖葉
【氣味】辛,無毒。大明曰:冷。
【主治】蛇傷,搗敷之。絞汁服之,止蛇毒入腹心悶。又治腳氣腫痛成瘡,水煮汁漬捋之(《唐本》)。
馬蓼
(《綱目》)
【釋名】大蓼(《綱目》)、墨記草。
時珍曰:凡物大者,皆以馬名之,俗呼大蓼是也。高四五尺,有大、小二種。但每葉中間有黑跡,如墨點記,故方士呼為墨記草。
【集解】弘景曰:馬蓼生下濕地,莖斑,葉大有黑點。亦有二、三種,其最大者名蘢薣,即水葒也。
莖葉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時珍曰:伏丹砂、雌黃。
【主治】去腸中蛭蟲,輕身(《本經》)。
白話文:
蓼
肝臟虛弱導致抽筋、嘔吐、腹瀉:取赤蓼的莖葉三合,加水一盞、酒三合,煎煮至四合,分二次服用。(《聖惠方》)
霍亂導致抽筋:取蓼葉一升,加水三升,煮取汁液二升,加入香豉一升,再煮至一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(《藥性論》)
夏天中暑死亡:服用濃縮的蓼汁一盞。(《外臺》)
小兒寒痢:將蓼葉搗爛取汁服用。(《千金》)
血氣攻心,疼痛難忍:將蓼根洗淨切碎,浸泡在酒中飲用。(《斗門》)
惡犬咬傷:將蓼葉搗爛成泥敷在傷口上。(《肘後》)
水蓼
(《唐本草》)
別名:虞蓼(《爾雅》)、澤蓼。
記載:生長在淺水澤地,因此稱為水蓼。
李時珍說:根據《爾雅》記載:「薔,虞蓼也。」山邊的水稱為虞。
集解:恭曰:水蓼生長在低濕的水邊。葉子像馬蓼,比家蓼大,莖是紅色的,用清水揉搓後食用,比蓼子更好。
寇宗奭說:水蓼大致和水葒相似,只是枝條比較低矮。現在用它的葉子釀酒,或用清水浸泡取汁,和麵做成餅,都是取其辛辣之味。
李時珍說:這是生長在水邊的蓼,葉子長五六寸,比水葒葉略窄,比家蓼葉略大,功效大致相同。所以寇氏認為蓼實就是水蓼的種子,就是基於這個原因。
莖葉
氣味:辛,無毒。大明曰:性寒。
主治:治療蛇咬傷,搗爛敷在傷口上。絞汁服用,可以治療蛇毒入腹導致的心悶。還能治療腳氣腫痛成瘡,用水煮沸後用汁液浸泡患處並按摩。(《唐本》)
馬蓼
(《綱目》)
別名:大蓼(《綱目》)、墨記草。
李時珍說:凡是植物體型大的,都用「馬」字來命名,俗稱大蓼就是這個意思。高四五尺,有大、小兩種。每片葉子中間都有黑色斑點,像墨點記號,所以道士稱之為墨記草。
集解:陶弘景說:馬蓼生長在低濕地,莖上有斑點,葉子大,有黑點。也有二三種,其中最大的一種叫做蘢薣,也就是水葒。
莖葉
氣味:辛,溫,無毒。
李時珍說:可以伏制丹砂、雌黃。
主治:去除腸道中的蛭蟲,使身體輕盈。(《本經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