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三卷 (16)

回本書目錄

鱗部第四十三卷 (16)

1.

(《別錄》)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蚖類,一名蚖,短身土色而無紋。

時珍曰:蚖與蝮同類,即虺也。長尺余,蝮大而虺小,其毒則一。《食經》所謂「虺色如土,小如蝮蛇」者是也。詳見蝮下。舊本作蚖類,一名蚖,誤矣。當作蚖,蝮類,一名𧈭。𧈭,即虺字。蚖、𧈭字象相近,傳寫脫誤爾。陶氏注蝮即蚖,亦誤矣。蚖既是蝮,《別錄》不應兩出。今並改正。

【氣味】缺。

【主治】療痹內漏(《別錄》)。治破傷中風,大風惡疾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破傷風:牙關緊急,口噤不開,口面喎斜,肢體弛緩。用土虺蛇一條(去頭、尾、腸、皮、骨,醋炙),地龍五條(去泥,醋炙),天南星(八錢重)一枚(炮),上為末,醋煮麵糊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三丸至五丸,生薑酒下,仍食稀蔥白粥,取汗即瘥。昔宮使明光祖,向任統制官,被重傷,服此得效。(《普濟方》)

白話文:

【總論】《名醫別錄》說:蚖這種動物,又叫做蚖,身體短小,顏色像泥土,身上沒有花紋。

李時珍說:蚖和蝮蛇是同一類的,也就是虺蛇。虺蛇大約一尺多長,蝮蛇比較大而虺蛇比較小,牠們的毒性是一樣的。《食經》裡說的「虺蛇顏色像泥土,大小像蝮蛇」指的就是這種。詳細情形可以參考蝮蛇那一條。以前的書寫作「蚖類,又名蚖」是錯的,應該寫成「蚖,蝮類,又名𧈭」。𧈭,就是虺這個字。蚖和𧈭這兩個字字形相近,抄寫的時候產生了脫漏的錯誤。陶弘景註解說蝮蛇就是蚖,也是錯的。蚖既然是蝮蛇,那麼《名醫別錄》就不應該重複出現。現在都把它們改正過來。

【氣味】沒有記載。

【主治】治療肢體麻痺、體內傷口癒合不良(《名醫別錄》)。治療破傷風、中風、麻風等惡疾(李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有一個新方子。

治療破傷風:症狀是牙關緊閉,嘴巴張不開,嘴巴和臉歪斜,肢體鬆弛無力。用一條土虺蛇(去掉頭、尾、內臟、皮和骨頭,用醋炙烤),五條蚯蚓(去掉泥土,用醋炙烤),一個天南星(約八錢重,炮製過),一起磨成粉末,用醋煮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到五顆,用生薑酒送服,然後再喝稀的蔥白粥,讓身體出汗就會痊癒。以前有個叫明光祖的宮廷使者,擔任統制官的時候,身受重傷,服用這個藥方後就痊癒了。(《普濟方》)

2. 藍蛇

(《拾遺》)

【集解】藏器曰:出蒼梧諸縣。狀如蝮有約,從約斷之,頭毒尾良。嶺南人呼為藍藥。

【主治】用頭合毒藥,毒人至死。以尾作脯,食之即解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藍蛇,產於蒼梧等縣。外形像蝮蛇,身上有環狀紋路。從環狀紋路處切斷,蛇頭有毒,蛇尾則有解毒的功效。嶺南一帶的人稱它為「藍藥」。

蛇頭可以與毒藥混合使用,用來毒害人致死。將蛇尾製成肉乾食用,則可以解毒。

3. 兩頭蛇

(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枳首蛇(《爾雅》)、越王蛇。

時珍曰:枳,兩也。郭璞云:會稽人言是越王弩弦所化,故名越王蛇。江東人名越王約發。《續博物志》云:馬鱉食牛血所化。然亦自有種類,非盡化生也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兩頭蛇大如指,一頭無口目,兩頭俱能行。云見之不吉,故孫叔敖埋之,恐後人見之必死也。

時珍曰:按:《爾雅》中央有枳首蛇,中國之異氣也。劉恂《嶺表錄異》云:嶺外極多。長尺余,大如小指,背有錦紋,腹下鱗紅。人視為常,不以為異。

羅願《爾雅翼》云:寧國甚多,數十同穴,黑鱗白章。又一種夏月雨後出,如蚯蚓大,有鱗,其尾如首,亦名兩頭蛇。又張耒《雜誌》云:黃州兩頭蛇,一名山蚓。云是老蚓所化,行不類蛇,宛轉甚鈍。此即羅氏所云者也。

肉,

【氣味】時珍曰:按:《南越志》云:無毒。夷人餌之。

【主治】瘧疾。山人收取干之,佩於項上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名稱解釋】 這種蛇又叫做枳首蛇、越王蛇。

李時珍說:枳,就是兩的意思。郭璞說,會稽地方的人說這種蛇是越王弩的弦變成的,所以叫做越王蛇。江東地方的人則稱它為越王約發。《續博物志》則說,這種蛇是馬鱉吃了牛血變化而成的。不過,這種蛇也有它自己的種類,並不是全部都由變化而來。

【外形描述】 陳藏器說:兩頭蛇大約像手指一樣粗細,其中一頭沒有口和眼睛,兩頭都可以行走。傳說看到這種蛇不吉利,所以孫叔敖把它埋了起來,害怕後人看到會因此而死。

李時珍說:根據《爾雅》記載,中央地區有枳首蛇,這是中國特有的奇怪生物。劉恂《嶺表錄異》記載,嶺南地區非常多這種蛇,長一尺多,像小手指一樣粗細,背部有像錦緞一樣的花紋,腹部鱗片是紅色的。當地人視為常見,不覺得奇怪。

羅願《爾雅翼》說:寧國這種蛇非常多,幾十條住在同一個洞穴裡,它們的鱗片是黑色的,有白色的花紋。還有一種兩頭蛇,夏天雨後會出現,像蚯蚓一樣大,有鱗片,尾巴長得像頭,也叫做兩頭蛇。張耒《雜誌》說:黃州的兩頭蛇,又名山蚓,據說是老蚯蚓變成的,行走方式不像蛇,行動遲緩。這就是羅願所說的那種。

【肉的性質】 李時珍說:根據《南越志》記載,這種蛇沒有毒,當地人會吃它。

【主要功效】 可以治療瘧疾。山裡的人會收集這種蛇,曬乾後戴在脖子上。(李時珍說的)

4. 天蛇

(《綱目》)

【集解】時珍曰:按:沈存中《筆談》云:天蛇生幽陰之地,遇雨後則出,越人深畏之。其大如箸而扁,長三、四尺,色黃赤。澆之以醋則消,或以石灰糝之亦死。又云:天蛇不知何物?人遭其螫,仍為露水所濡,則遍身潰爛。或云草間黃花蜘蛛者,非矣。廣西一吏為蟲所毒,舉身潰爛。

一醫視云:天蛇所螫,不可為矣。仍以藥敷其一有腫處,以鉗拔出如蛇十餘。而疾終不起。又錢塘一田夫忽病癩,通身潰爛,號呼欲絕。西溪寺僧視之,曰:此天蛇毒,非癩也。以秦皮煮汁一斗,令其恣飲。初日減半,三日頓愈。又水蛇治天蛇毒,見前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根據沈括《夢溪筆談》記載,天蛇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,下雨後就會出現,當地人非常害怕牠。天蛇大約像筷子一樣粗,身體扁平,長三、四尺,顏色黃紅色。如果用醋潑牠,牠就會融化,或是撒上石灰粉也會死。又說:天蛇不知道是什麼東西,人被牠咬到,如果又被露水沾濕,就會全身潰爛。有人說是草叢中的黃色花蜘蛛,但這是不對的。廣西有一位官吏被蟲咬傷,全身潰爛。

一位醫生看了說:這是天蛇咬的,沒辦法醫了。他試著在其中一處腫起來的地方敷藥,用鉗子拔出十幾條像蛇一樣的東西,但那人最後還是沒能痊癒。另外,錢塘有一個農夫突然得了癩病,全身潰爛,痛苦地哀號。西溪寺的和尚看了,說:這是天蛇的毒,不是癩病。用秦皮煮了一斗汁,讓他盡情喝。第一天病情就好了一半,三天就完全康復了。另外,用水蛇也能治療天蛇的毒,方法在前面已經提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