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三卷 (15)
鱗部第四十三卷 (15)
1. 蝮蛇
(《別錄》下品)
【釋名】反鼻蛇。
時珍曰:按:王介甫《字說》云:蝮,觸之則復。其害人也,人亦復之,故謂之蝮。
白話文:
**別名:**反鼻蛇
註解:
李時珍說:根據《字說》,蝮蛇的名稱來源於「觸之則復」,意思是碰觸它的人也會報復它,因此稱它為蝮。
【集解】弘景曰:蝮蛇,黃黑色如土,白斑,黃頷尖口,毒最烈。虺,形短而扁,毒與蚖同。蛇類甚眾,惟此二種及青蝰為猛,不即療多死。
恭曰:蝮蛇作地色,鼻反、口長、身短,頭尾相似,山南漢、沔間多有之。一名蚖蛇,無二種也。
白話文:
【集解】弘景說:蝮蛇,黃黑色如土壤,有白色斑點,黃色下顎尖嘴巴,毒最為猛烈。虺,身體短而扁,毒性和蚖相同。蛇的種類很多,只有這兩種和青蝰是最猛的,如果不立即治療,大多會死亡。
恭敬地說:蝮蛇的身色與土地相近,鼻子朝上、嘴巴長、身體短,頭尾形狀相似,在漢水、沔水以南的山區較為常見。又名「蚖蛇」,這兩者並非不同的種類。
頌曰:蝮蛇形不長,頭扁口尖,頭斑,身赤紋斑,亦有青黑色者。人犯之,頭足貼著。東間諸山甚多,草行不可不慎。
白話文:
頌曰:蝮蛇的身體不大,頭部扁平而嘴巴尖銳,頭上有些斑點,身上有紅色或白色的斑點,也有青黑色的。人若是被蝮蛇咬到,頭和腳會一起緊貼著。在東邊諸山區的草叢裡有很多蝮蛇,絕對要注意提防。
藏器曰:蝮蛇錦紋,亦有與地同色者。眾蛇之中,此獨胎產。著足斷足,著手斷手,不爾合身糜爛。七、八月毒盛時,齧樹以泄其毒,樹便死。又吐涎沫於草木上,著人成瘡身腫,名曰蛇漠瘡,卒難治療,方與蛇螫同。
白話文:
藏器說:蝮蛇身上有錦繡般的花紋,也有與地面顏色相同的。在眾多蛇類中,只有蝮蛇是胎生的。蝮蛇被咬斷足部,足部就會腐爛;被咬斷手部,手部就會腐爛;如果不這樣,蝮蛇的整個身體都會腐爛。每年的七、八月是蝮蛇毒性最強的時期,此時牠們會咬樹來釋放毒素,被咬的樹通常會死亡。蝮蛇也會將毒液吐在草木上,如果人接觸到被毒液污染的草木,就會形成膿瘡和身體腫脹,這種病症稱為「蛇漠瘡」,非常難以治療,治療方法與蛇咬傷相同。
時珍曰:蝮與虺陶氏言是二種,蘇恭言是一種。今按:《爾雅》云:蝮虺身博三寸,首大如擘,是以蝮虺為一種也。郭璞云:蝮蛇惟南方有之,一名反鼻。細頸,大頭,焦尾,鼻上有針,錦紋如綬,紋間有毛如豬鬣,大者長七八尺。虺則所在有之,俗呼土虺,與地同色。顏師古云:以俗名證之,郭說為是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陶弘景說蝮與虺是兩種蛇,蘇恭說蝮與虺是同種蛇。現在根據《爾雅》記載:蝮虺的身體粗壯,長達三寸,頭部巨大,像是被擘開的樣子。因此蝮虺應該是一種蛇。
郭璞說:蝮蛇只在南方纔有,又名反鼻蛇。牠的脖子細,頭部大,尾巴焦黑,鼻子上長有毒針,身上的花紋猶如錦緞,花紋間長有毛髮,好像豬鬃一樣。大的蝮蛇可以長到七八尺長。
虺則到處都有,俗稱土虺,牠的顏色與泥土相同。
顏師古說:根據俗語來證明,郭璞的說法是正確的。
又《北史》:高道穆謂(爾朱)榮云:,今若還師,令(元)顥重完守具,乃養虺成蛇。是皆以蝮、虺為二種矣。蓋蝮長大,虺短小,自不難辨,陶說為是。柳子厚《宥蝮蛇文》云:目兼蜂蠆,色混泥塗。其頸蹙恧,其腹次且。褰鼻鉤牙,穴出榛居。蓄怒而蟠,銜毒而趨。亦頗盡其狀也。
白話文:
另外,《北史》記載:高道穆對(爾朱)榮說,現在如果退兵,讓(元)顥再次補充守城器具,無異於養虎為患。這都把蝮蛇和虺蛇視為兩種了。蝮蛇粗壯身長,虺蛇細小短小,要辨認並不難,陶弘景的說法是對的。柳宗元《宥蝮蛇文》說:眼睛像蜜蜂和蠆蠆,顏色混雜著泥土,脖子細小容易彎曲,肚子不斷挪動。喇叭狀的鼻子,彎曲的牙齒,藏在榛木洞穴裡。陰險地儲備著怒氣,含著毒液向人爬來。也把蝮蛇的狀態寫的極為盡情了。
《抱朴子》曰:蛇類最多,惟蝮中人甚急。但即時以刀割去瘡肉投於地,其肉沸如火炙,須臾焦盡,人乃得活。王充《論衡》云:蝮蛇含太陽火氣而生,故利牙有毒。
膽,
【氣味】苦,微寒,有毒。
白話文:
《抱朴子》說:蛇的種類最多,只有蝮蛇咬人最厲害。但是,應該馬上用刀割掉傷口上的肉並把它丟在地上,肉會像被火烤一樣沸騰,一會兒就會燒焦殆盡,人才能活下來。王充在《論衡》中說:蝮蛇含有太陽的火氣而生,所以鋒利的牙齒有毒。
**氣味:**苦,性質微寒,有毒。
【主治】䘌瘡(《別錄》)。殺下部蟲(甄權)。療諸漏,研敷之。若作痛,杵杏仁摩之(時珍。出《外臺》)。
肉,
【氣味】甘,溫,有毒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治療痔瘡(《別錄》)。殺死下腹部寄生蟲(甄權)。治療各種漏症,研磨後敷於患處。如果疼痛,用杏仁杵摩擦患處(時珍。出自《外臺》)。
**氣味:**甘,溫,有毒。
【主治】釀作酒,療癩疾諸瘻,心腹痛,下結氣,除蠱毒(《別錄》)。五痔,腸風瀉血(甄權)。大風,諸惡風,惡瘡瘰癧,皮膚頑痹,半身枯死。手足臟腑間重疾(藏器曰:取活蛇一枚著器中,投以醇酒一斗,封定,埋馬溺處。周年取開,蛇已消化,酒味猶存。有患諸證者,不過服一升以來,當覺舉身習習而愈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釀成酒,治療癩疾各種皮膚瘡瘍,心腹疼痛,腹中結氣,消除蠱毒【別錄】。五種痔瘡,腸風瀉血【甄權】。大風,各種惡風,惡瘡瘰癧,皮膚頑固麻木,半身枯死。手足,臟腑之間的重疾 【藏器曰:取活蛇一隻放入器皿中,倒入一斗醇酒,封好,埋在馬糞尿的下面。一年後挖出打開,蛇已經消化掉了,酒味仍然存在。有患上述各種症狀的,服藥不多於一升,便會感到全身暖和而痊癒。
然有小毒,不可頓服。若服他藥,不復得力。又曰:生癩者,取一枚(或他蛇亦可),燒熱坐上,當有赤蟲如馬尾出。仍取蛇肉塞鼻中)。
【發明】
白話文:
然而有小毒,不可能一次服完。如果服用其他藥物,就不會再有效了。
又說:長癩瘡的人,取一枚蛇膽(其他蛇也可以),放在火上燒熱後坐上去。過一陣子會有一條像馬尾的赤蟲爬出來。立刻用蛇肉塞進鼻孔裡。
發明
夫病之起,或由於飲食傷身,或由勞倦損氣,或由寒熱侵襲,或由氣滯血瘀,千門萬戶,其病無窮。然而,古聖先賢,見其患而憫其苦,故發明湯液針石之術,以救人之疾。
湯液者,水煎藥物而成,飲之而驅邪除疾。針石者,針刺穴道,用以通經活絡。湯液之用,溫和徐緩,能補虛益氣,去邪消滯。針石之施,迅捷有力,能疏通經絡,散瘀止痛。
二者並用,相輔相成,能攻邪調氣,固本培元。故醫之善者,通曉藥理,明瞭針法,隨證施治,取效甚速。
如此發明,功蓋蒼生,實乃醫術之圭臬。後世醫家,當承其衣缽,精研醫道,惠澤眾生。
時珍曰:癩疾感天地肅殺之氣而成,惡疾也。蝮蛇稟天地陰陽毒烈之氣而生,惡物也。以毒物而攻毒病,蓋從其類也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癩疾是由天地肅殺之氣感應而成的,是一種惡疾。蝮蛇吸收天地陰陽毒烈之氣而生,是一種惡物。用毒物來攻克毒病,這是根據它們的同類性。
【附方】舊一。
白癩:大蝮蛇一條,勿令傷,以酒一斗漬之,糠火溫令稍熱。取蛇一寸,和臘月豬脂搗敷。(《肘後方》)
脂,
藏器曰:摩著物皆透也。
【主治】綿裹,塞耳聾。亦敷腫毒(時珍)。
皮,
【主治】燒灰,療疔腫、惡瘡、骨疽(蘇恭)。
蛻,
【主治】身癢、疥癬、瘑瘡(蘇恭)。
骨,
【主治】赤痢。燒灰,飲服三錢。雜蛇亦可(藏器)。
屎(器中養取之)
【主治】痔瘻(蘇恭)。腹中死鼠,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鼠瘻(《別錄》。
《千金》云:燒末,酒服方寸匕,日二,不過三日大驗。)
白話文:
白癩:
取一條大蝮蛇,勿使牠受傷,用一斗酒浸泡,用糠火溫熱。取一寸蛇肉,與臘月豬脂搗爛敷用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
脂:
**藏器曰:**接觸物體都可以滲透。
**【主治】**膿包、塞耳失聰。也可敷腫毒。(時珍)
皮:
**【主治】**燒成灰,治療疔瘡、惡瘡、骨疽。(蘇恭)
蛻:
**【主治】**身體發癢、疥癬、瘑瘡。(蘇恭)
骨:
**【主治】**赤痢。燒成灰,飲服三錢。其他種類的蛇骨也可使用。(藏器)
屎(在器皿中養取):
**【主治】**痔瘡瘻管。(蘇恭)
腹中死鼠,有小毒。
**【主治】**鼠瘻。(《別錄》)
《千金》記載:燒成細末,用酒送服方寸匙,每日兩次,不超過三天就會有顯著效果。
【附錄】千歲蝮。頌曰:東間一種千歲蝮,狀如蝮而短,有四腳,能跳來齧人。人或中之,必死。其齧已,即跳上木作聲。云「斫木、斫木」者,不可救也。若云「博叔、博叔」者,猶可急治之。用細辛、雄黃等分為末,納瘡中,日三、四易之。又以栝蔞根、桂末著管中,密塞勿令走氣,佩之。中毒急敷之,緩即不救。
白話文:
【附錄】千歲蝮蛇:
有一種叫做千歲蝮的毒蛇,牠的形狀像蝮蛇,但比較短,有四隻腳,能跳起來咬人。人如果被牠咬到,一定會死。牠咬完人後,就會跳到樹上發出聲音。如果牠說:「砍樹!砍樹!」,就表示無法挽救了。如果牠說:「播種!播種!」,還可緊急治療。用細辛和雄黃等分研成細末,倒入傷口中,每天換藥三次或四次。再用栝蔞根和桂皮末裝入竹管中,密閉管口,不要讓氣體逸出,隨身佩戴。中毒後立即敷藥,如果延誤治療,就無法挽救了。
時珍曰:按:《字林》云:䎼聽,形如蜥蜴,出魏興。居樹上,見人則跳來齧之。齧已還樹,垂頭聽,聞哭聲乃去。即此也。其狀頭尾一般,大如搗衣杵,俗名合木蛇,長一、二尺。談野翁方,名斫木蛇,又名望板歸。救之,用嫩黃荊葉搗爛敷之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根據《字林》記載,䎼聽的形狀像蜥蜴,產於魏興地區。牠們棲息在樹上,看到人就會跳下來咬人。咬完後就回到樹上,垂下頭來傾聽,聽到哭聲才離開。牠就是這種動物。牠的頭尾一樣大,像洗衣棒那麼大,俗名叫合木蛇,長一至兩尺。談野翁的藥方中,稱牠為斫木蛇,又名望板歸。被牠咬了,可以用嫩黃荊葉搗爛後敷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