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三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鱗部第四十三卷 (8)

1. 蛤蚧

(宋《開寶》)

【釋名】蛤蟹(《日華》)、仙蟾。

志曰:一雌一雄,常自呼其名。

白話文:

釋名

蛤蟹(《日華子》)、仙蟾。

其他說明

相傳,蛤蟆一雌一雄,平常會互相呼喚對方的名字。

時珍曰:蛤蚧,因聲而名,仙蟾,因形而名;嶺南人呼蛙為蛤,又因其首如蛙、蟾也。雷斆以雄為蛤,以雌為蚧,亦通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蛤蚧,是根據叫聲而得名,仙蟾,是根據形狀而得名;嶺南人把蛙叫做蛤,又因為蛤蚧的頭像蛙、蟾蜍。雷斆 (宋代著名藥物學家)把雄的稱為蛤,雌的稱為蚧,也是合理的。

【集解】

白話文:

集解

本草經注:「葉莖如小麥,春生,秋實,微苦溫。」

名醫別錄:「葉如麥,而軟白,生野澤,味甘,微寒。」

本草綱目:「其葉如小麥,味微苦,性溫,生而曬乾,葉莖細長,似蒲草者,名「女貞草」。」

志曰:蛤蚧生嶺南山谷,及城牆或大樹間。形如大守宮,身長四五寸,尾與身等。最惜其尾,見人取之,多自齧斷其尾而去。藥力在尾,尾不全者不效。揚雄《方言》云:桂林之中,守宮能鳴者,俗謂之蛤蚧。蓋相似也。禹錫曰:按:《嶺表錄異》云:蛤蚧首如蛤蟆,背有細鱗,如蠶子,土黃色,身短尾長。

白話文:

蛤蚧生長在嶺南的山谷中,或在城牆或大樹之間,形狀就像大守宮,身體長四五寸,尾巴和身體一樣長。蛤蚧非常珍惜自己的尾巴,如果有人想要捕抓牠,牠就會自己咬斷尾巴逃走。蛤蚧的藥用價值在於其尾巴,如果尾巴不完整,則藥效就不佳。揚雄在《方言》中說:桂林地區的守宮會鳴叫,俗稱蛤蚧。這兩種動物非常相似。禹錫說:根據《嶺表錄異》記載,蛤蚧的頭部像蛤蟆,背部有細鱗片,像蠶寶寶的卵,顏色土黃,身體短,尾巴長。

多巢於榕木及城樓間,雌雄相隨,旦暮則鳴。或云鳴一聲是一年者。俚人採鬻,云治肺疾。

白話文:

多巢穴於榕樹和城樓之間,雌雄相隨,晨昏時分鳴叫。有些人說牠的鳴叫聲可以預測一年的時辰。當地人會採集牠們,用來治療肺部疾病。

珣曰:生廣南水中,夜即居於榕樹上。雌雄相隨,投一獲二。近日西路亦有之,其狀雖小,滋力一般。俚人採之割腹,以竹張開,曝乾鬻之。頌曰:人慾得首尾全者,以兩股長柄鐵叉,如黏黐竿狀,伺於榕木間,以叉刺之,一股中腦,一股著尾,故不能齧也。入藥須雌雄兩用。或云陽人用雌,陰人用雄。

白話文:

珣說:風流鳥棲息於廣南水域,到了夜間就棲息在榕樹上,雌雄相伴,捕捉一隻,就能同時得到雌雄兩隻。近年來在西路也有發現,體型雖然較小,滋補能力卻一樣。當地人會捕捉風流鳥,剖開牠的腹部,用竹子撐開,曬乾後拿去賣。詩曰:想要得到頭尾都完整的風流鳥,可以用兩根長柄鐵叉,就像粘鳥用的竿子一樣,在榕樹之間伺機而動,用叉子刺向風流鳥,一根刺中牠的腦,一根刺住牠的尾,這樣牠就無法咬人了。入藥時必須同時使用雌雄兩隻。也有人說,陽氣旺盛的人用雌性,陰氣旺盛的人用雄性。

斆曰:雄為蛤,皮粗口大,身小尾粗;雌為蚧,皮細口尖,身大尾小。

白話文:

雄性蛤蟆:皮膚粗糙,嘴巴大,身體短小,尾巴粗。

雌性蛤蟆:皮膚細緻,嘴巴尖,身體較大,尾巴較小。

時珍曰:按:段公路《北戶錄》云:其首如蟾蜍,背淺綠色,上有土黃斑點,如古錦紋,長尺許,尾短,其聲最大,多居古木竅間,亦守宮、蜥蜴之類也。又顧玠《海槎錄》云:廣西橫州甚多蛤蚧,牝牡上下相呼。累日,情洽乃交,兩相抱負,自墮於地。人往捕之,亦不知覺,以手分劈,雖死不開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根據段公路的《北戶錄》記載:蛤蚧的頭像蟾蜍,背部是淺綠色,上面有土黃色的斑點,像古代錦繡的紋路,長約一尺,尾巴很短,叫聲很大,多居住在古樹的洞穴中,也是守宮、蜥蜴一類的動物。又根據顧玠的《海槎錄》記載:廣西橫州有很多蛤蚧,雌雄互相呼喚,累積數日,感情融洽後才交尾,兩隻蛤蚧互相擁抱,從樹上掉落到地上。人在旁邊捕捉它們,它們也渾然不知,即使用手把牠們劈開,即使死了也不會分開。

乃用熟稿草細纏,蒸過曝乾售之,煉為房中之藥甚效。尋常捕者,不論牝牡,但可為雜藥及獸醫方中之用耳。

【修治】

白話文:

用熟稿草細細纏繞,蒸過之後曬乾出售。這種草藥煉製成房中之藥,效果非常好。一般抓捕到的稿草,無論雌雄,只能用於雜藥和獸醫方劑中。

修治方法:

斆曰:其毒在眼。須去眼及甲上、尾上、腹上肉毛,以酒浸透,隔兩重紙緩焙令乾,以瓷器盛,懸屋東角上一夜用之,力可十倍,勿傷尾也。《日華》曰:凡用去頭、足,洗去鱗鬣內不淨,以酥炙用(或用蜜炙)。

白話文:

斆說:蛇毒在眼睛裡。必須去除眼睛,以及甲上、尾上、腹上的肉毛,用酒浸透,隔著兩層紙慢慢烘烤至乾,用瓷器盛裝,懸掛在屋子的東角一個晚上後使用,藥力可以增強十倍,不要損傷尾巴。《日華》說:凡是使用蛇,都要去除頭和腳,洗淨鱗片和內臟的不潔物,用酥油烤制(或用蜂蜜烤制)。

李珣曰:凡用須炙令黃色,熟搗。口含少許,奔走不喘息者,為真也。宜丸散中用。

【氣味】咸,平,有小毒。《日華》曰:無毒。

白話文:

李珣說:凡是使用,都要把它烤到變成黃色,搗碎煮熟。含一點在嘴裡,奔走不氣喘,就是真的。適合用在丸散劑型中。

【性質】鹹味,平性,有微毒。《日華子》說:無毒。

【主治】久咳嗽,肺勞傳屍,殺鬼物邪氣,下淋瀝,通水道(《開寶》)。下石淋,通月經,治肺氣,療咳血(《日華》)。肺痿咯血,咳嗽上氣,治折傷(《海藥》)。補肺氣,益精血,定喘止嗽,療肺癰消渴,助陽道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長期的咳嗽,肺結核傳染屍毒,殺鬼物邪氣,治療淋證,使水道通暢(《開寶》)。治療尿路結石,使月經通暢,治療肺氣,治療咯血(《日華》)。肺結核咯血,咳嗽氣短,治療跌打損傷(《海藥》)。補肺氣,益精血,平喘止咳,治療肺癰、消渴,壯陽(李時珍)。

【發明】

宗奭曰:補肺虛勞嗽有功。

白話文:

宗奭說:補益肺部虛弱、咳嗽有功。

時珍曰:昔人言補可去弱,人參羊肉之屬。蛤蚧補肺氣,定喘止渴,功同人參。益陰血,助精扶羸,功同羊肉。近世治勞損痿弱,許叔微治消渴,皆用之,俱取其滋補也。劉純云:氣液衰、陰血竭者,宜用之。何大英云:定喘止嗽,莫佳於此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古人說,補身可以消弱症,像人參、羊肉等都屬於此類。蛤蚧可以補肺氣,止喘止渴,其功效堪比人參。能益陰血,補精扶羸,功效與羊肉相似。現代治療勞損痿弱、許叔微治療消渴症,都使用蛤蚧,都是取其滋補的功效。劉純說:氣液衰弱、陰血耗盡的人,適合服用蛤蚧。何大英說:止喘止咳,沒有比蛤蚧更好的。

【附方】舊二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舊二。

久嗽肺癰:宗奭曰:久嗽不愈,肺積虛熱成癰,咳出膿血,曉夕不止,喉中氣塞,胸膈噎痛。用蛤蚧、阿膠鹿角膠、生犀角羚羊角各二錢半,用河水三升,銀石器內文火熬至半升,濾汁。時時仰臥細呷。日一服。張刑部子皋病此,田樞密況授方,服之遂愈。喘嗽面浮並四肢浮者:蛤蚧(一雌一雄,頭尾全者,法酒和蜜塗之,炙熟),紫團人參(似人形者)半兩為末,化蠟四兩,和作六餅。每煮糯米薄粥一盞,投入一餅攪化,細細熱呷之。

白話文:

長期咳嗽導致肺部生膿瘡:

宗奭說:長期咳嗽不癒,肺部積熱成膿瘡,咳出膿血,早晚不停,喉嚨堵塞,胸膈噎痛。治療方法是用蛤蚧、阿膠、鹿角膠、生犀角、羚羊角各二錢半,用河水三升,在銀石器內用文火熬煮至半升,濾出汁液。時時仰臥細呷。每天服用一次。張刑部之子皋患此病,田樞密況授予此方,服用後痊癒。

喘咳、臉部浮腫以及四肢浮腫:

蛤蚧(一雌一雄,頭尾完整的,用米酒和蜂蜜塗抹,烤熟),紫團人參(像人形的)半兩研磨成粉末,蠟四兩,製成六個餅。每次煮糯米薄粥一碗,投入一個餅攪化,細細熱呷。

(《普濟》)

白話文:

原文(古代文字)

《普濟》

  • 脾胃和人,不外升降。升者,清氣上騰也;降者,濁氣下輸也。
  • 脾胃不和,則升降失常。或清升不升,而濁降不下,是爲停飲。
  • 或濁降不下,而清升不升,是爲停食。
  • 或清升不升,濁降不下,而俱停積,是為水腫。

《普濟》

  • 脾胃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,主要負責升降氣機。升指的是清氣向上蒸騰,降指的是濁氣向下運送。
  • 如果脾胃功能失調,升降就會出現問題。
  • 有時候清氣不能上升,而濁氣不能下降,就會導致稱為「停飲」的病症。
  • 有時候濁氣不能下降,而清氣不能上升,就會導致稱為「停食」的病症。
  • 如果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同時停滯體內,就會導致稱為「水腫」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