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三卷 (6)
鱗部第四十三卷 (6)
1. 石龍子
(《本經》中品)
【釋名】山龍子(《別錄》)、泉龍(《繁露注》)、石蜴(音易)、蜥蜴(《別錄》)、豬婆蛇(《綱目》)、守宮。
時珍曰:此物生山石間,能吐雹,可祈雨,故得龍子之名。蜥蜴本作析易。許慎云:易字篆文象形。陸佃云:蜴善變易吐雹,有陰陽析易之義。周易之名,蓋取乎此。今俗呼為豬婆蛇是矣。弘景曰:守宮,蝘蜓也。而此亦名守宮,殊難分別。詳見守宮條。
【集解】
《別錄》曰:石龍子生平陽川穀,及荊州山石間。五月取,著石上令乾。
保升曰:山南襄州、安州、申州處處有之。三、四、八、九月採,去腹中物,熏干。
弘景曰:其類有四種:形大純黃者為蛇醫母,亦名蛇舅母,不入藥用。似蛇醫而形小尾長,見人不動者,為龍子;形小而五色,尾青碧可愛者,為蜥蜴,並不螫人;一種緣籬壁,形小色黑者,為蝘蜓,言螫人必死,亦未聞中之者。
恭曰:龍子,即蜥蜴,形細而長,尾與身類,似蛇有四足,去足便是蛇形。以五色者為雄,入藥良;色不備者為雌,力劣也。蛇師生山谷,頭大尾小而短,色青黃或白斑也。蝘蜓,生人家屋壁間,似蛇師,即守宮也,一名蠑螈。《爾雅》互言之,並非真說。
頌曰:《爾雅》以蠑螈、蜥蜴、蝘蜓、守宮為一物。《方言》以在草為蜥蜴、蛇醫,在壁為守宮、蝘蜓。《字林》以蠑螈為蛇醫。據諸說,當以在草澤者為蠑螈、蜥蜴。在屋壁者為蝘蜓、守宮也。入藥以草澤者為良。
時珍曰:諸說不定。大抵是水、旱二種,有山石、草澤、屋壁三者之異。《本經》惟用石龍,後人但稱蜥蜴,實一物也。且生山石間,正與石龍、山龍之名相合,自與草澤之蛇師、屋壁之蝘蜓不同。蘇恭言蛇師生山谷,以守宮為蠑螈,蘇頌以草澤者入藥,皆與《本經》相戾。
術家祈雨以守宮為蜥蜴,謬誤尤甚。今將三者考正於下,其義自明矣。生山石間者曰石龍,即蜥蜴,俗呼豬婆蛇;似蛇有四足,頭扁尾長,形細,長七。八寸,大者一、二尺,有細鱗金碧色。其五色全者為雄,入藥尤勝。生草澤間者曰蛇醫,又名蛇師、蛇舅母、水蜥蜴、蠑螈,俗亦呼豬婆蛇;蛇有傷,則銜草以敷之,又能入水與魚合,故得諸名。狀同石龍而頭大尾短,形粗,其色青黃,亦有白斑者,不入藥用。
生屋壁間者,曰蝘蜓,即守宮也。似蛇醫而短小,灰褐色,並不螫人,詳本條。又按:《夷堅志》云:劉居中見山中大蜥蜴百枚,長三四尺,光膩如脂。吐雹如彈丸,俄頃風雷作而雨雹也。
宗奭曰:有人見蜥蜴從石罅中出,飲水數十次,石下有冰雹一、二升。行未數里,雨雹大作。今人用之祈雨,蓋取此義。
【修治】
時珍曰:古方用酥炙或酒炙。惟治傳屍勞瘵天靈蓋丸,以石蜥蜴連腸肚,以醋炙四十九遍用之,亦一異也。
【氣味】咸,寒,有小毒。
之才曰:惡硫黃、蕪荑、斑蝥。
【主治】五癃邪結氣,利小便水道,破石淋下血(《本經》)。消水飲陰㿉,滑竅破血。娠婦忌用(時珍)。
【發明】
宗奭曰:蜥蜴能吐雹祈雨,故能治癃淋,利水道。
時珍曰:其功長於利水,故《千金》治癥結水腫,屍疰留飲,有蜥蜴丸。《外臺》治小兒陰潰用之,皆取其利水也。劉涓子用同斑蝥、地膽治瘻疾,取其利小便,解二物之毒也。
【附方】新二。
小兒陰㿉:用蜥蜴一枚燒灰,酒服。(《外臺秘要》)諸瘻不愈:用蜥蜴(炙)三枚,地膽(炒)三十枚,斑蝥(炒)四十枚,為末,蜜丸小豆大。每服二丸,白湯下。治諸法不效者。(《劉涓子鬼遺方》)
肝,
【主治】缺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去生胎:蜥蜴肝、蛇脫皮等分,以苦酒和勻,摩妊婦臍上及左右令溫,胎即下也。(《聖惠》)
白話文:
石龍子
本草綱目記載,石龍子生活在山石之間,據說能吐出冰雹,因此可祈雨,故名「龍子」。「蜥蜴」一詞古作「析易」,許慎認為其篆文是象形字;陸佃則認為蜥蜴善於變化,能吐冰雹,具有陰陽變化的意義,與《周易》的命名相關。民間俗稱其為「豬婆蛇」。陶弘景認為守宮即蝘蜓,與石龍子名稱相混淆,詳見守宮條。
古代典籍記載,石龍子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山谷和荊州的山石間,五月採集,放在石頭上曬乾。山南襄州、安州、申州等地均有分佈,三、四、八、九月採集,去除內臟,熏乾。石龍子種類繁多,有四種:體型巨大、全身金黃色的稱為蛇醫母或蛇舅母,不入藥;類似蛇醫母但體型較小、尾巴較長,見到人也不動的,才是真正的龍子;體型較小,身上有五種顏色,尾巴青碧色,十分可愛的,稱為蜥蜴,不會咬人;一種生活在籬笆牆壁上,體型小、顏色黑的,是蝘蜓,相傳咬人會致死,但實際上並未聽聞有人因此中毒。
不同古籍對石龍子、蜥蜴、蝘蜓、守宮等名稱的描述不一。有些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生物,有些則根據其生活環境(草澤或屋壁)來區分。總體而言,可將石龍子分為水生和陸生兩種,分別生活在山石、草澤和屋壁等不同環境。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石龍子,主要指生活在山石間的種類,與草澤中的蛇醫和屋壁上的蝘蜓有所區別。蘇恭和蘇頌對石龍子的描述與本草綱目有所出入。
術士用守宮祈雨,是錯誤的說法。總而言之,生活在山石間的稱為石龍子,也就是俗稱的豬婆蛇;它像蛇一樣有四隻腳,頭扁平,尾巴長,體形細長,長約七、八寸,大的可達一、二尺,鱗片細小,顏色金碧輝煌。五色俱全的為雄性,藥用價值更高。生活在草澤間的稱為蛇醫,又名蛇師、蛇舅母、水蜥蜴、蠑螈,也俗稱豬婆蛇;據說蛇受傷後會銜草敷藥,也能入水與魚類共處,故有這些名稱。外形與石龍子相似,但頭大尾短,體形粗壯,顏色青黃色,也有白色斑點的,不入藥。生活在屋壁間的稱為蝘蜓,即守宮,詳見守宮條。此外,還有記載大型石龍子能吐冰雹,引發風雨。
古代藥方中,石龍子可用酥炙或酒炙處理。一種藥方則用石龍子連同腸肚一起,用醋炙49次。
石龍子的味道鹹,性寒,略有毒性,與硫黃、蕪荑、斑蝥相克。
石龍子能治療五種癃閉症、邪氣阻塞,能利尿通水道,治療膀胱結石和血尿;還能治療水腫、陰部濕疹,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。孕婦忌用。
石龍子能吐冰雹祈雨,因此能治療癃淋,利尿通水道。石龍子的功效在於利尿,古代藥方中常被用於治療水腫、腹部積水和各種水液停滯的疾病,以及治療小兒陰部潰瘍。亦有藥方將其與斑蝥、地膽草一起使用治療瘻管,利用其利尿的功效來解斑蝥的毒性。
附方中記載了治療小兒陰部濕疹及諸瘻不愈的藥方,以及用蜥蜴肝和蛇蛻皮治療難產的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