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三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鱗部第四十三卷 (4)

1. 蛟龍

(《綱目》)

【釋名】時珍曰:按:任昉《述異記》云:蛟乃龍屬,其眉交生,故謂之蛟。有鱗曰蛟龍;有翼,曰應龍;有角,曰虯龍;無角,曰螭龍也。《梵書》名宮毗羅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李時珍說:查閱任昉的《述異記》後,他認為蛟屬於龍的種類,牠的眉毛交錯生長,因此叫做蛟。有鱗片的叫做蛟龍;有翅膀的,叫做應龍;有角的,叫做虯龍;沒有角的,叫做螭龍。《梵書》將牠命名為宮毗羅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按:裴淵《廣州記》云:蛟長丈餘,似蛇而四足,形廣如楯。小頭細頸,頸有白嬰。胸前赭色,背上青斑,脅邊若錦,尾有肉環。大者數圍,其卵亦大。能率魚飛,得鱉可免。王子年《拾遺錄》云:漢昭帝釣於渭水,得白蛟若蛇,無鱗甲,頭有軟角,牙出唇外。命大官作鮓食甚美,骨青而肉紫。據此,則蛟亦可食也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根據裴淵的《廣州記》記載,蛟龍長一丈多,像蛇一樣,但有四條腿,形狀像盾牌一樣寬廣。頭小脖子細,脖子上有白色條紋。胸前是赭色,背上有青色斑點,兩側像錦緞一樣,尾巴上有肉環。大的有幾圍粗,它的卵也很大。能率領魚類飛行,得到烏龜可以免於災禍。王子年的《拾遺錄》說:漢昭帝在渭水釣魚,得到一條白色蛟龍,像蛇一樣,沒有鱗片和甲殼,頭上有柔軟的角,牙齒露出嘴脣外面。命令大官做成鮓食,味道非常美味,骨頭是青色的,肉是紫色的。據此,蛟龍也是可以吃的。

精,

【氣味】缺。有毒。

白話文:

不記載氣味。有毒。

時珍曰:按: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云:春夏二時,蛟龍帶精入芹菜中。人食之,則病蛟龍症,痛不可忍。治以硬糖,日服二、三升,當吐出如蜥蜴狀也。唐醫周顧治此,用雄黃、朴硝煮服下之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我參考了張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,書中說,在春天和夏天的兩個季節,蛟龍會把精華帶入芹菜中。人如果吃了芹菜,就會得蛟龍症,疼痛難忍。治療的方法是用硬糖,每天吃二、三升,就會吐出像蜥蜴一樣的東西。唐朝的醫生周顧治療這種疾病,是用雄黃、朴硝煮服下。

【主治】敷面,令人好顏色。又主易產(時珍。出《東方朔別傳》)。

【附錄】蜃(之刃切)。

白話文:

**主治:**塗抹於臉上,能使人面色紅潤。還能幫助容易生產(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出自《東方朔別傳》)。

**附錄:**蜃(zhèn,注音同「刃」)。

時珍曰:蛟之屬有蜃,其狀亦似蛇而大,有角如龍狀。紅鬣,腰以下鱗盡逆。食燕子。能吁氣成樓臺城郭之狀,將雨即見,名蜃樓,亦曰海市。其脂和蠟作燭,香凡百步,煙中亦有樓閣之形。《月令》云:雉入大水為蜃。陸佃云:蛇交龜則生龜,交雉則生蜃,物異而感同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蛟龍的同類有蜃,它的形狀也像蛇但體型很大,長有像龍一樣的角,紅色的鬃毛,腰部以下的鱗片全部向後翻轉。蜃以燕子為食。能呼出氣體形成樓閣、城郭的形狀,將要下雨的時候就能看見,這就叫做蜃樓,也叫做海市蜃樓。把蜃的脂肪和蠟做成蠟燭,香味能飄散到百步之外,煙霧中也能看見樓閣的形狀。《月令》中說:雉鳥進入大水中就會變成蜃。陸佃說:蛇和龜交配就會生出龜,和雉鳥交配就會生出蜃,物種不同但感應相同。

《類書》云:蛇與雉交而生子曰蟂,似蛇四足,能害人。陸禋云:蟂(音梟)即蛟也,或曰蜃也。又魯至剛云:正月蛇與雉交生卵,遇雷即入土數丈為蛇形,經二、三百年,乃能升騰。卵不入土,但為雉爾。觀此數說,則蛟、蜃皆是一類,有生有化也。一種海蛤與此同名,羅願以為雉化之蜃,未知然否?詳介部車螯下。

白話文:

《類書》中記載,蛇與雉交配,生下的後代叫做“蟂”,這種生物的形狀類似蛇,但長有四條腿,並且危害人類。陸禋認為,蟂就是蛟龍,也有人說它是蜃。魯至剛說,正月時,蛇與雉交配後會生下卵,如果卵遇到雷聲,就會鑽入地下數丈深的地方,並變成蛇的形狀。經過二、三百年後,卵纔能夠升出地面。如果卵沒有鑽入地下,就會變成雉。從這幾種說法來看,蛟、蜃都屬於同一類,它們都經歷過生長和轉化的過程。有一種海蛤與蟂同名,羅願認為它是雉化而成的蜃,但這是否屬實還不得而知。詳細的解說可以參考“車螯”這個詞條。

2. 鼉龍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釋名】鮀魚(《本經》)、土龍。

藏器曰:《本經》鮀魚,合改作鼉。鼉形如龍,聲甚可畏。長一丈者,能吐氣成云致雨。既是龍類,宜去其魚。

時珍曰:鼉字象其頭、腹、足、尾之形,故名。《博物志》謂之土龍。鮀乃魚名,非此物也。今依陳氏改正之。

【集解】

《別錄》曰:鮀魚甲生南海池澤,取無時。

弘景曰:即鼉甲也,皮可冒鼓。性至難死,沸湯沃口,入腹良久乃剝之。

白話文:

釋名 古書《本經》稱之為「鮀魚」,又俗稱「土龍」。

考證 唐代藥學家孫思邈的《千金翼方·藏器論》記載,古書《本經》中的「鮀魚」,應更正為「鼉」。因為鼉的形狀像龍,叫聲十分可怕。身長一丈的鼉,能吐氣成雲降雨。既然屬於龍類,就不應該稱為「魚」。

明代藥學家李時珍考證,認為「鼉」字的形狀與鼉的頭、腹、足、尾相似,故名。古代典籍《博物志》稱之為「土龍」。「鮀」是魚名,並非指此物。現今採用陳氏的更正說法。

集解 《別錄》載:「鮀魚甲生長在南海的池澤中,採集時間不限。」

唐代醫學家陶弘景說:「『鮀魚甲』就是『鼉甲』,鼉皮可以蒙鼓。鼉的生命力極強,即使用沸水煮它的嘴巴,放入腹中很長時間後才能剝下來。」

藏器曰:鼉性嗜睡,恆閉目。力至猛,能攻江岸。人於穴中掘之,百人掘,須百人牽之;一人掘,亦一人牽之。不然,終不可出。

白話文:

藏器說:鼉的習性喜歡睡覺,經常閉着眼睛。力氣非常猛烈,能夠攻擊江岸。人們在洞穴中挖掘它,一百個人挖掘,需要一百個人牽引才能拉出來;一個人挖掘,也需要一個人牽引才能拉出來。不然,最終無法拉出來。

頌曰:今江湖極多。形似守宮、鯪鯉輩,而長一、二丈,背尾俱有鱗甲。夜則鳴吼,舟人畏之。

白話文:

讚頌說:如今在江湖中非常多。形態像守宮、鯪鯉之類,但身長一、二丈,背和尾部都有鱗甲。到了晚上就大聲吼叫,船伕們都很害怕它。

時珍曰:鼉穴極深,漁人以篾纜系餌探之,候其吞鉤,徐徐引出。性能橫飛,不能上騰。其聲如鼓,夜鳴應更。謂之鼉鼓,亦曰鼉更,俚人聽之以占雨。其枕瑩淨,勝於魚枕。生卵甚多至百,亦自食之。南人珍其肉,以為嫁娶之敬。陸佃云:鼉身具十二生肖肉,惟蛇肉在尾最毒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鼉的洞穴極深,漁人用竹條繩索繫著誘餌探入洞穴,等到它吞下魚鉤後,就慢慢地把它拉出來。鼉的特性是能橫向飛行,卻不能向上升。牠的叫聲和鼓聲相似,夜間的叫聲能與更鼓相呼應。因此稱牠「鼉鼓」,也叫「鼉更」,鄉下人會聽牠的叫聲來預測下雨。鼉的枕骨潔淨瑩白,比魚枕更好。鼉能生很多卵,最多可達一百個,也會吃自己的卵。南方人珍視牠的肉,把它當作婚禮上的珍品。陸佃說:鼉的身上具備十二生肖的肉,只有尾巴上的蛇肉是最毒的。

鼉甲,

【修治】酥炙,或酒炙用。

【氣味】酸,微溫,有毒。

權曰:甘,平,有小毒。

白話文:

**修治:**酥炸或酒炙後使用。

**氣味:**酸味,微溫,有毒。

權氏曰:甘味,平性,有輕微毒性。

《日華》曰:無毒。蜀漆為之使。畏芫花甘遂狗膽

白話文:

《日華子本草》上說:漆樹種子無毒。用蜀漆作為引導藥物。芫花、甘遂、狗膽是它的禁忌藥物。

【主治】心腹癥瘕,伏堅積聚,寒熱,女子小腹陰中相引痛,崩中下血五色,及瘡疥死肌(《本經》)。五邪涕泣時驚,腰中重痛,小兒氣癃眥潰(《別錄》)。小腹氣疼及驚恐(孟詵)。除腹內血積,婦人帶下,百邪魍魎(甄權)。療牙齒疳䘌宣露(《日華》)。殺蟲,治瘰癧瘻瘡,風頑瘙疥惡瘡。炙燒,浸酒服之,功同鱉甲(藏器)。治陰瘧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可以治療心腹中的腫塊,以及無法消散的積聚,還可以治療寒熱、女子小腹和陰中互相牽引疼痛,崩漏下血五種顏色,以及瘡疥死肌(《本經》)。可以治療五邪引起的涕淚、時常驚嚇,腰部劇烈疼痛,小兒疝氣、眼睛潰爛(《別錄》)。可以治療小腹疼痛及驚恐(孟詵)。可以去除腹中的積血,治療婦女帶下,以及各種邪氣魍魎(甄權)。可以治療牙齒蛀壞、宣露(《日華》)。可以殺蟲,治療瘰癧瘻瘡,風濕頑固、瘙疥惡瘡。用火炙燒,浸入酒中服下,效果與鱉甲相同(藏器)。可以治療陰瘧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

白話文:

繁體中文:

凡採藥。須識至時節。或苗葉盛。或花果存。或根實發。所採者不同。或春採苗。或夏採花。或秋採實。或冬採根。隨四時施行。非其時。則草木枯落。無可採者。

採集藥材時,必須掌握適宜的時節。或是在苗葉繁茂時,或是在花果盛開時,或是在根莖發育時。所採集的部位各有不同,春採苗,夏採花,秋採實,冬採根。要根據四季變化而定。如果時節不對,則花草枯萎,無法採集。

時珍曰:鼉甲所主諸證,多屬厥陰,其功只在平肝木,治血殺蟲也。《千金方》治風癲,有鼉甲湯。今藥肆多懸之,云能闢蠹,亦殺蟲之意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鼉甲所主治的各種疾病,多屬於厥陰,它的功效只在於平肝木,治血和殺蟲。《千金方》中治療風癲,有鼉甲湯。現在藥店大多懸掛鼉甲,說它能避蠹,也是殺蟲的意思。

【附方】舊一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 第一則

腸風痔疾:頌曰:用皮及骨燒灰,米飲空心服二錢。甚者,入紅雞冠花白礬為末和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腸胃脹氣引起的痔瘡:有歌訣說:用豬皮和豬骨燒成灰,用米湯送服,空腹服用2錢。如果狀況非常嚴重,可以加入紅雞冠花和白礬研成粉末後一起服用。

肉,

【氣味】甘,有小毒。

頌曰:肉色似雞,而發冷氣痼疾。

藏器曰:梁·周興嗣嗜此肉,後為鼉所噴,便生惡瘡。此物有靈,不食更佳,其涎最毒。

陶曰:肉至補益,亦不必食。

【主治】少氣吸吸,足不立地(《別錄》)。濕氣邪氣,諸蠱,腹內癥瘕,惡瘡(藏器)。

脂,

【主治】摩風及惡瘡(張鼎)。

肝,

【主治】五屍病。用一具炙熟,同蒜齏食(《肘後》)。

白話文:

【氣味】甜,有輕微毒性。

頌詞說:肉色像雞肉,但發冷氣,容易導致痼疾。

《藏器》說:梁朝的周興嗣嗜好食用這種肉,後來被鱷魚所噴,就長了惡瘡。這種東西有靈性,不吃它更好,它的涎液劇毒。

陶弘景說:肉很補,但也沒必要吃。

【主治】氣虛,手腳不能站立(《別錄》)。寒濕之氣,各種蟲毒,腹內腫塊,惡瘡(《藏器》)。

【主治】皮膚病和惡瘡(張鼎)。

【主治】五屍病。將一具肝炙熟,與大蒜一起吃(《肘後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