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六卷 (41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六卷 (41)

1. 葶藶

【附方】舊十,新十。陽水暴腫,面赤煩渴,喘急,小便澀,其效如神:甜葶藶一兩半(炒研末),漢防己末二兩,以綠頭鴨血及頭,合搗萬杵,丸梧子大。甚者,空腹白湯下十丸,輕者五丸,日三四服,五日止,小便利為驗。一加豬苓末二兩。(《經驗方》)

通身腫滿:苦葶藶(炒)四兩,為末,棗肉和丸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桑白皮湯下,日三服。此方,人不甚信,試之自驗。

水腫尿澀:《梅師方》:用甜葶藶二兩,炒為末,以大棗二十枚,水一大升,煎一小升,去棗,入葶藶末,煎至可丸如梧子大。每飲服六十丸,漸加,以微利為度。崔氏方:用葶藶三兩,絹包飯上蒸熟,搗萬杵,丸梧子大,不須蜜和。每服五丸,漸加至七丸,以微利為佳。不可多服,令人不堪。

若氣發,服之得利,氣下即止。此方治水氣無比。蕭駙馬水腫,服此得瘥。《外科精義》:治男婦大小頭面手足腫。用苦葶藶炒研,棗肉和丸小豆大。每服十丸,煎麻子湯下,日三服。五七日小便多,則消腫也。忌鹹酸生冷。

大腹水腫:《肘後方》:用苦葶藶二升,炒為末,割鵾雄雞血及頭,合搗丸梧子大。每小豆湯下十丸,日三服。又方:葶藶二升,春酒五升,漬一夜。稍服一合,小便當利。

又方:葶藶一兩,杏仁二十枚,並熬黃色,搗。分十服,小便去當瘥。

腹脹積聚:葶藶子一升(熬),以酒五升浸七日,日服三合。(《千金方》)

肺濕痰喘:甜葶藶(炒)為末,棗肉丸服。(《摘玄方》)

痰飲咳嗽:含膏丸:用曹州葶藶子一兩(紙襯炒令黑),知母一兩,貝母一兩,為末,棗肉半兩,砂糖一兩半,和丸彈子大。每以新綿裹一丸,含之咽津。甚者不過三丸。(《篋中方》)咳嗽上氣不得臥,或遍體氣腫,或單面腫,或足腫,並主之:葶藶子三升,微火熬研,以絹袋盛,浸清酒五升中,冬七日,夏三日。初服如胡桃許大,日三夜一,冬月日二夜二。

量其氣力,取微利一、二為度。如患急者,不待日滿,亦可絞服。(崔知悌方)

肺癰喘急不得臥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:葶藶炒黃搗末,蜜丸彈子大。每用大棗二十枚,水三升,煎取二升,乃入葶藶一丸,更煎取一升,頓服。亦主支飲不得息。(仲景《金匱玉函方》)

月水不通:葶藶一升,為末,蜜丸彈子大,綿裹納陰中二寸,一宿易之,有汁出,止。(《千金方》)

卒發顛狂:葶藶一升,搗三千杵,取白犬血和丸麻子大。酒服一丸,三服取瘥。(《肘後》)

頭風疼痛:葶藶子為末,以湯淋汁沐頭,三四度即愈。(《千金翼》)

疳蟲蝕齒:葶藶、雄黃等分,為末,臘月豬脂和成,以綿裹槐枝蘸點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白禿頭瘡:葶藶末塗之。(《子母秘錄》)

白話文:

葶藶

許多古代醫方都記載了葶藶的應用,針對不同的症狀,用法用量也有所不同。

治療陽水暴腫(水腫伴有面紅、口渴、呼吸急促、小便不利等症狀),可以用甜葶藶、防己和鴨血、鴨頭搗成藥丸服用。嚴重者空腹溫水送服,輕者減量,每日服用數次,療程五天,小便通暢則為有效。另有一方加豬苓。

治療全身水腫,可用炒過的苦葶藶製成藥丸,用桑白皮湯送服。

治療水腫伴尿澀,有多種方法,例如用甜葶藶、大棗煎藥製丸服用,或用蒸過的葶藶搗碎製丸服用,服用劑量需根據病情調整,以輕微通便為宜,避免過量。蕭駙馬水腫曾服用此類藥方而痊癒。另有方劑可用於治療男女老幼頭面手足腫脹,以炒過的苦葶藶、棗肉製成藥丸,麻子湯送服,忌食鹹酸生冷食物。

治療大腹水腫(腹水),可以用炒過的苦葶藶和雄雞血、雞頭搗成藥丸服用,或將葶藶浸泡在酒中服用。另有方劑用葶藶和杏仁一起熬製服用。

治療腹脹積聚,可用熬製後的葶藶浸泡在酒中服用。

治療肺濕痰喘,可用炒過的甜葶藶製成藥丸服用。

治療痰飲咳嗽,可用葶藶、知母、貝母、棗肉、砂糖製成藥丸含服。

治療咳嗽上氣、全身或局部水腫,可用葶藶浸泡在酒中服用,劑量需根據個人體質調整,以輕微通便為宜。

治療肺癰(肺部感染)喘促不能平臥,可用葶藶、大棗煎藥製成藥丸服用。

治療月經不通,可用葶藶製成藥丸放入陰道內。

治療突然發生的精神錯亂,可用葶藶和白狗血製成藥丸服用。

治療頭痛,可用葶藶水洗頭。

治療疳蟲蝕齒,可用葶藶和雄黃製成藥膏塗抹。

治療白禿頭瘡,可用葶藶粉塗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