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二卷 (13)
虫部第四十二卷 (13)
1. 砂挼子
(《拾遺》)
【釋名】倒行狗子(《拾遺》)、睡蟲(同上)。
【集解】
藏器曰:是處有之。生砂石中,作旋孔。大如大豆,背有刺,能倒行。性好睡,亦呼為睡蟲。
【氣味】有毒。
【主治】生取置枕中,令夫婦相好。合射罔用,能殺飛禽走獸。(藏器)。
白話文:
砂挼子是一種生活在砂石中,會鑽出旋渦狀孔洞的小蟲,大小像大豆,背上有刺,可以倒著爬行。牠性情慵懶,喜歡睡覺,所以也叫睡蟲。它有毒性。古人認為將活的砂挼子放在枕頭裡,可以促進夫妻感情和諧;此外,它也能用於製作捕鳥獸的工具。
2. 蛔蟲
(《拾遺》)
【釋名】蛕(音回。俗作蛔。並與蚘同)、人龍(《綱目》)。
【集解】
時珍曰:蛔,人腹中長蟲也。按:巢元方《病源》云:人腹有九蟲:伏蟲長四分,群蟲之主也;蛔蟲長五、六寸至一尺,發則心腹作痛,去來上下,口喜吐涎及清水,貫傷心則死。白蟲長一寸,色白頭小,生育轉多,令人精氣損弱,腰腳疼,長一尺,亦能殺人;肉蟲狀如爛杏,令人煩悶;肺蟲狀如蠶,令人咳嗽,成勞殺人;胃蟲狀如蛤蟆,令人嘔逆喜噦;弱蟲又名鬲蟲,狀如瓜瓣,令人多唾;赤蟲狀如生肉,令人腸鳴;蟯蟲至微,形如菜蟲,居胴腸中,令人生癰疽、疥癬,瘑癘、痔瘻、疳䘌、齲齒諸病。諸蟲皆依腸胃之間,若人臟腑氣實,則不為害;虛則侵蝕,變生諸疾也。
又有屍蟲,與人俱生,為人大害。其狀如犬、馬尾,或如薄筋,依脾而居,三寸許,有頭尾。凡服補藥,必須先去此蟲,否則不得藥力。凡一切癥瘕,久皆成蟲。紫庭真人云:九蟲之中,六蟲傳變為勞瘵,而胃、蛔、寸白三蟲不傳。其蟲傳變,或如嬰兒,如鬼形,如蛤蟆,如守宮,如蜈蚣,如螻蟻,如蛇,如鱉,如蝟,如鼠,如蝠,如蝦,如豬肝,如血汁,如亂髮、亂絲等狀。凡蟲在腹,上旬頭向上,中旬向中,下旬向下。
服藥須於月初四、五日五更時,則易效也。張子和云:巢氏之衍九蟲詳矣,然蟲之變不可勝窮,要之皆以濕熱為主。蟲得木氣乃生,得雨氣乃化。豈非風木主熱,雨澤主濕耶?故五行之中皆有蟲。諸木有蠹,諸果有螬,諸菽有蚄,五穀有螟、螣、蝥、蠈,麥朽蛾飛,慄破蟲出,草腐螢化,皆木之蟲也。烈火有鼠,爛灰生蠅,皆火之蟲也。
穴蟻、牆蠍、田螻、石蜴,皆土之蟲也。蝌蚪、馬蛭、魚、鱉、蛟、龍,皆水之蟲也。昔有冶工破一釜,見其斷處臼中,有一蟲如米蟲,色正赤,此則金中亦有蟲也。
【氣味】大寒。
【主治】目中膚赤熱痛,取大者洗淨斷之,令汁滴目中,三十年膚赤亦瘥(藏器)。治一切眼疾,及生膚翳赤白膜,小兒胎赤、風赤眼,燒末敷之。或以小兒吐出者陰乾為末,入汞粉少許,唾津調塗之。又治一切冷瘻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三。
玉箸煎:治小兒胎赤眼、風赤眼。用小兒吐出蛔蟲二條,瓷盒盛之,紙封埋濕地,五日取出,化為水,瓷瓶收。每日以銅箸點之。(《普濟方》)。遠年風眼赤暗:用蛔蟲五條(日乾為末),膩粉一錢,石膽半錢,為末。點之,日二三度。(《普濟方》)。一切冷瘻:人吐蛔蟲,燒灰。先以甘草湯洗淨,塗之,無不瘥者。慎口味。(《千金方》)
白話文:
蛔蟲
蛔蟲是人體腸道內一種寄生蟲。古籍記載,人體腸胃中可能存在九種蟲子:伏蟲、蛔蟲、白蟲、肉蟲、肺蟲、胃蟲、弱蟲、赤蟲、蟯蟲。這些蟲子若人體臟腑強健,則不會造成危害;但若身體虛弱,蟲子就會侵蝕身體,導致各種疾病。 還有另一種蟲子叫屍蟲,與人體一起生長,對人體有害,形狀像犬馬的尾巴或薄筋,寄生在脾臟附近。服用補藥前必須先去除蟲子,否則藥效難以發揮。長期存在的癥瘕,最終都可能變成蟲子。九種蟲子中,有六種會變異成勞瘵,但胃蟲、蛔蟲和白蟲不會。這些蟲子的變異形態多樣,如嬰兒、鬼、蛤蟆、守宮、蜈蚣等。蟲子在腹中的位置會隨著時間變化。服藥最佳時間為月初四、五日的五更時分。蟲子的變化多端,但都與濕熱有關,蟲子依靠木氣而生,雨氣而化。五行之中皆有蟲,不同物質或環境中都有其對應的蟲類。
蛔蟲性寒,可用於治療眼睛紅腫熱痛等眼疾,以及小兒胎赤、風赤眼等。可以用蛔蟲的汁液滴眼,或將蛔蟲燒成灰末敷眼,或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,治療冷瘻等疾病。 也有一些方劑運用蛔蟲治療眼疾和冷瘻,但需注意用藥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