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二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虫部第四十二卷 (2)

1. 蛤蟆

(《本經》下品)

【釋名】蟼蟆(蟼音驚,又音加)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蟾蜍(「蟼」讀音同「驚」,又讀作「加」)。

時珍曰:按王荊公《字說》云:俗言:蝦蟆懷土,取置遠處,一夕復還其所。雖或遐之,常慕而返,故名蝦蟆。或作蛤䗫,蛤言其聲,䗫言其斑也。《爾雅》作蟼蟆。

【集解】

白話文:

時珍說:根據王荊公的《字說》所言,俗語有云:蛤蟆懷念故土,即使把它放在遠處,過了一晚它還是會返回原地。即使距離再遠,它總是懷念著並會回來,所以叫做蛤蟆。也有人寫作蛤䗫,蛤指的是它的叫聲,䗫則是指它的斑紋。《爾雅》把它稱為蟼蟆。

藏器曰:《別錄》,蛤蟆一名蟾蜍,誤矣。蛤蟆、蟾蜍,二物各別。陶氏以蟾蜍注蛤蟆,遂致混然無別,今藥家亦以蟾蜍當蛤蟆矣。蛤蟆在陂澤中,背有黑點,身小能跳接百蟲,解作呷呷聲,舉動極急。蟾蜍在人家濕處,身大,背黑無點,多痱磊,不能跳,不解作聲,行動遲緩。

白話文:

《別錄》中說,蛤蟆又叫蟾蜍,這是錯誤的。蛤蟆和蟾蜍是兩種不同的動物。陶弘景用蟾蜍來註釋蛤蟆,於是兩者混淆不清,現在藥劑師也將蟾蜍當成了蛤蟆。蛤蟆生活在沼澤中,背上有黑點,體型較小,能跳躍並且吃掉各種蟲子,發出呷呷的聲音,動作極快。蟾蜍生活在人家潮濕的地方,體型較大,背部黑色沒有黑點,有很多小凸起,不能跳躍,不會發出聲音,行動遲緩。

又有蛙蛤、螻蟈、長肱、石榜、蠼子之類,或在水田中,或在溝渠側,未見別功。《周禮》:蟈氏掌去蛙黽,焚牡菊以灰灑之則死。牡菊乃無花菊也。

白話文:

此外還有蛙、蛤、螻蛄、長肱蟲、石榜蟲和蠼子等,這些蟲子有些在水田裡,有些在溝渠邊,但它們沒有什麼用處。《周禮》中記載:蟈氏的職責是滅絕青蛙和蟾蜍,用牡菊燒成灰,灑在青蛙和蟾蜍上,它們就會死亡。牡菊就是沒有花朵的菊花。

斆曰:蛤蟆有多般,勿誤用。有黑虎,身小黑,嘴腳小斑。有䖲黃,前腳大,後腿小,斑色,有尾子一條。有黃𧋷,遍身黃色,腹下有臍帶長五、七分,住立處,帶下有自然汁出。有螻蟈,即夜鳴,腰細口大,皮蒼黑色者。有蟾,即黃斑,頭上有肉角。其蛤蟆,皮上腹下有斑點,腳短,即不鳴叫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《斆》說:蛤蟆有多種,不要誤用。有黑虎,體型小而黑色,嘴腳上有小斑點。有䖲黃,前腳大,後腿小,斑色,有一條尾巴。有黃𧋷,全身黃色,腹下有臍帶長五、七分,棲息的地方,臍帶下面自然有汁液流出。有螻蟈,又叫夜鳴,腰細口大,皮色蒼黑色。有蟾蜍,又叫黃斑,頭上有肉角。那些蛤蟆,皮上腹下有斑點,腳短,而且不鳴叫。

時珍曰:蛤蟆亦能化鶉,出《淮南子》。蛤蟆、青蛙畏蛇,而制蜈蚣。三物相值,彼此皆不能動。故關尹子云:蝍蛆食蛇,蛇食蛙,蛙食蝍蛆。或云:《月令》「螻蟈鳴,反舌無聲」,皆謂蛤蟆也。

吳瑞曰:長肱,石雞也,一名錦襖子,六、七月山谷間有之,性味同水雞。

【修治】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蟾蜍也有可能變成鵪鶉,出自《淮南子》。蟾蜍和青蛙害怕蛇,但是卻能剋制蜈蚣。三種動物相遇時,彼此不能動彈。所以關尹子說:蝍蛆吃蛇,蛇吃青蛙,青蛙吃蝍蛆。有人說:《月令》中的「螻蟈鳴叫,反舌鳥沒有聲音」,都是指蟾蜍。

中醫古代文字:

吳瑞曰:長肱,石雞也,一名錦襖子,六、七月山谷間有之,性味同水雞。

吳瑞說:長肱,又叫石雞,別名錦襖子,六、七月間出現在山谷中,性味與水雞相似。

修治:

斆曰:凡使蛤蟆,先去皮並腸及爪子,陰乾。每個用真牛酥一分塗,炙乾。若使黑虎,即連頭、尾、皮、爪並陰乾,酒浸三日,漉出焙用。

【氣味】辛,寒,有毒。

大明曰:冷,無毒。

白話文:

斆說:凡是使用蛤蟆入藥,首先要去掉皮膚、腸子和爪子,然後陰乾。每個蛤蟆塗上一分真牛酥,烤乾。如果使用黑虎,則連頭、尾、皮、爪一起陰乾,浸泡在酒中三天,然後濾出烘乾使用。

氣味:辛辣,寒涼,有毒性。

大明(本草綱目):寒性,無毒。

【主治】邪氣,破症堅血,癰腫陰瘡。服之不患熱病(《本經》)。主闢百邪鬼魅,塗癰腫及熱結腫(《藥性》)。治熱狂,貼惡瘡,解煩熱,治犬咬(《日華》)。

【發明】

頌曰:蛤蟆、蟾蜍,二物雖同一類,而功用小別,亦當分而用之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邪氣、血塊結塊引起的疾病、腫脹的膿瘡和陰道瘡。服用本藥的人不會得熱病(《本經》)。可以避開各種邪惡鬼魅,塗抹在腫脹的膿瘡和熱結腫上(《藥性》)。治療熱狂、貼敷惡瘡、消除煩熱、治療犬咬傷(《日華》)。

頌曰:蛤蟆和蟾蜍,雖然是同一類生物,但功用略有不同,因此應該分別使用。

時珍曰:古方多用蛤蟆,近方多用蟾蜍,蓋古人通稱蟾為蛤蟆耳。今考二物功用亦不甚遠,則古人所用多是蟾蜍,且今人亦只用蟾蜍有效,而蛤蟆不復入藥矣。按張杲《醫說》載《摭青雜說》云:有人患腳瘡,冬月頓然無事,夏月臭爛,痛不可言。遇一道人云:爾因行草上,惹蛇交遺瀝,瘡中有蛇兒,冬伏夏出故也。

以生蛤蟆搗敷之,日三四換。凡三日,一小蛇自瘡中出,以鐵鉗取之。其病遂愈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古代的藥方多使用蛤蟆,近期的藥方多使用蟾蜍,大概古代人通稱為蟾蜍為蛤蟆。現在研究這兩種生物的作用,也差異不大,那麼古代人所使用的多半是蟾蜍,而且現在的人也只使用蟾蜍有效,而蛤蟆則不再用於藥材了。依照張杲的《醫說》記載《摭青雜說》說:有人患有腳瘡,在冬天時突然沒有症狀,到了夏天會開始發臭潰爛,疼痛到無法言語。遇到一位道士說:你因為走在草地上,不小心惹到蛇交配留下的體液,瘡中有蛇兒,冬天潛伏、夏天出現所以才會這樣。

取生蛤蟆搗成藥膏敷上傷口,每日更換三四次。約莫三天,會有一條小蛇從傷口爬出來,用鐵鉗夾取之。病痛便會痊癒。

朱震亨曰:蛤蟆屬土與水,味甘性寒,南人喜食之。本草言服之不患熱病,由是病人亦煮食之。本草之意,或炙、或干、或燒,入藥用之。非若世人煮羹入椒鹽而啜其湯也。此物本濕化,大能發濕,久則濕化熱。此乃土氣厚,自然生火也。

【附方】舊三,新三。

白話文:

朱震亨說:蛤蟆屬於土與水,味道甘甜性質寒涼,南方人喜歡吃它。本草記載服用它不會得熱病,因此生病的人也煮來吃。本草的意思是,蛤蟆可以烤、曬乾、或燒過後,入藥使用。而不是像世人煮成湯羹,加入胡椒鹽,再喝湯。蛤蟆本來就潮濕化濕,時間久了會變成濕熱。這是因為土的氣很濃,自然會生出火來。

【附方】舊的三種、新的三種。

風邪為病:蛤蟆(燒灰)、硃砂等分,為末。每服一錢,水調下,日三四服,甚有神驗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狂言鬼語猝死:用蛤蟆燒末,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白話文:

風邪引起疾病:蛤蟆(燒成灰)、硃砂等分,研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調和,每天服用三四次,效果非常顯著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瘋言瘋語,猝然死亡:用蛤蟆燒成灰末,用酒送服一湯匙,一日三次。(《外臺祕要》)

噎膈吐食:用蛇含蛤蟆,泥包,煅存性,研末。每服一錢,酒下。(《壽域方》)

白話文:

噎食吐出:用蛇吞食蛤蟆,再用泥巴包起來,煅燒後保存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酒送服。(《壽域方》)

瘰癧潰爛:用黑色蛤蟆一枚,去腸焙研,油調敷之。忌鐵器。

頭上軟癤:蛤蟆,剝皮,貼之,收毒即愈。(《活幼全書》)

蝮蛇螫傷:生蛤蟆一枚,搗爛敷之。(《聖惠方》)

肝,

【主治】蛇螫人,牙入肉中,痛不可堪。搗敷之,立出(時珍。出《肘後》)。

膽,

【主治】小兒失音不語,取汁點舌上,立愈(時珍。出《孫氏集效方》)。

腦,

【主治】青盲,明目(《別錄》)。

白話文:

瘰癧潰爛

用一隻黑色的蟾蜍,去除內臟並焙乾研成粉末,用油調和後敷於患處。忌用鐵器。

頭上軟癤

使用蟾蜍,剝皮後貼在患處上,毒氣排出後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活幼全書》)

蝮蛇螫傷

使用一隻活蟾蜍,搗碎後敷在傷口上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
主治:蛇咬傷後,毒牙嵌入手中的,疼痛難忍。搗敷於傷口上,毒素立即可排出。(時珍,出自《肘後》)

主治:小兒失音,將膽汁滴在舌頭上,立即可痊癒。(時珍,出自《孫氏集效方》)

主治:青光眼,明目。(出自《別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