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六卷 (27)
草部第十六卷 (27)
1. 酸漿
苗、葉、莖、根,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禹錫曰:有小毒。
恭曰:苦,大寒,無毒。
時珍曰:方士取汁煮丹砂,伏白礬,煮三黃,煉硝、硫。
【主治】酸漿:治熱煩滿,定志益氣,利水道(《本經》)。搗汁服,治黃病,多效(弘景)。燈籠草:治上氣咳嗽風熱,明目,根莖花、實並宜(《唐本》)。苦耽苗子:治傳屍伏連,鬼氣疰忤邪氣,腹內熱結,目黃不下食,大小便澀,骨熱咳嗽,多睡勞乏,嘔逆痰壅,痃癖痞滿,小兒無辜癧子,寒熱大腹,殺蟲落胎,去蠱毒,並煮汁飲,亦生搗汁服。研膏,敷小兒閃癖(《嘉祐》)。
【發明】震亨曰:燈籠草,苦能除濕熱,輕能治上焦,故主熱咳咽痛。此草治熱痰咳嗽,佛耳草治寒痰咳嗽也。與片芩清金丸同用,更效。
時珍曰:酸漿利濕除熱。除熱故清肺治咳;利濕故能化痰治疽。一人病虛乏咳嗽有痰,愚以此加入湯中用之,有效。
【附方】新三。
熱咳咽痛,燈籠草為末,白湯服,名清心丸。仍以醋調敷喉外。(《丹溪纂要》)喉瘡作
痛:燈籠草,炒焦研末,酒調呷之。(《醫學正傳》)
灸瘡不發:酸漿葉貼之。
子
【氣味】酸,平,無毒。《別錄》曰:寒。
【主治】熱煩滿,定志益氣,利水道,產難吞之立產(《本經》)。食之,除熱,治黃病,尤益小兒(蘇頌)。治骨蒸勞熱,屍疰疳瘦,痰癖熱結,與苗莖同功(《嘉祐》)。
【附方】新二。酸漿實丸,治三焦腸胃伏熱,婦人胎熱難產:用酸漿實五兩,莧實三兩,馬藺子(炒)、大鹽榆白皮(炒)二兩,柴胡、黃芩、栝蔞根、䕡茹各一兩,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木香湯下。(《聖濟總錄》)
天泡濕瘡:天泡草鈴兒生搗敷之。亦可為末,油調敷。(《鄧才雜興方》)
白話文:
酸漿
植株的根、莖、葉、果實都可入藥。
味道苦、性寒,無毒。(也有記載說微毒或大寒)古人曾用其汁液煉製丹砂、白礬、三黃、硝石、硫磺等藥物。
酸漿能治療煩熱、胸悶、安定心神、益氣、利尿。《本經》記載,將其搗汁服用,可治療黃疸,療效顯著。燈籠草(酸漿的別名)能治療上呼吸道感染、咳嗽、風熱、目疾,根、莖、花、果實皆可入藥。《唐本》記載。 另一種記載則指出酸漿的果實能治療屍邪、鬼氣、邪氣入侵、腹部熱結、黃疸、食慾不振、大小便不通、骨蒸熱咳嗽、嗜睡疲勞、嘔吐、痰多、腹部脹滿、小兒疾病、寒熱、腹脹、殺蟲、墮胎、解蠱毒,可將其煮汁服用或直接搗汁服用,也可研磨成膏敷於患處,治療小兒閃癖。《嘉祐》記載。
燈籠草味苦,能去除濕熱,性輕,能治療上焦的病症,因此可以治療熱咳、咽喉痛。 它能治療熱痰引起的咳嗽,而佛耳草則能治療寒痰引起的咳嗽。與片芩清金丸同用,療效更佳。酸漿能利濕除熱,因除熱而清肺止咳;因利濕而化痰消腫。
以下是幾個藥方:
治療熱咳咽喉痛:將燈籠草研磨成粉末,用溫水送服,稱為清心丸。也可將其用醋調和後敷在喉嚨外。治療喉嚨瘡痛:將燈籠草炒焦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服。治療灸瘡不發:用酸漿葉貼敷患處。
酸漿果實
味道酸,性平,無毒。(也有記載說性寒)
酸漿果實能治療煩熱、胸悶、安定心神、益氣、利尿、難產。食用酸漿果實能清熱、治療黃疸,尤其對兒童有益。 能治療骨蒸勞熱、屍疰疳瘦、痰癖熱結,其功效與莖葉相同。《嘉祐》記載。
以下是幾個藥方:
治療三焦腸胃伏熱、婦女胎熱難產:用酸漿果實、莧實、炒馬藺子、炒大鹽榆白皮、柴胡、黃芩、栝蔞根、䕡茹等藥材製成藥丸服用。
治療天泡濕瘡:將新鮮的天泡草(酸漿的別名)搗碎敷於患處,也可研磨成粉末,用油調和後敷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