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一卷 (17)
虫部第四十一卷 (17)
1. 竹蝨
(《綱目》)
【釋名】竹佛子(《綱目》)、天厭子。
【集解】
時珍曰:竹蝨生諸竹,及草木上皆有之。初生如粉點,久便能動,百十成簇。形大如蝨,蒼灰色。或云濕熱氣化,或云蟲卵所化。古方未有用者。惟南宮從《岣嶁神書》云:江南、巴邛、吳越、荊楚之間,春秋竹內有蟲似蝨而蒼,取之陰乾,可治中風。即此也。
【氣味】有毒。
【主治】中風,半身不遂,能透經絡,追涎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中風偏痹,半身不遂者:用麻黃以湯熬成糊,攤紙上,貼不病一邊,上下令遍,但除七孔,其病處不糊。以竹蝨(焙為末)三錢(老人加麝香一錢,研勻),熱酒調服,就臥。須臾藥行如風聲,口吐出惡水,身出臭汗如膠。乃急去糊紙,別溫麻黃湯浴之。暖臥將息,淡食十日,手足如故也。(《岣嶁神書》)
白話文:
竹蝨是一種寄生在竹子和其他植物上的蟲子,初期像粉末狀的斑點,久了就會活動,數量很多時會聚集成群。形狀大小像蝨子,顏色是灰蒼色。有人說它是濕熱之氣變化而成的,也有人說是蟲卵變化而成的。古代醫方並沒有使用它入藥的記載。只有南宮氏從《岣嶁神書》中記載:江南、巴蜀、吳越、荊楚地區,春秋季節竹子裡面會有像蝨子一樣的灰色蟲子,收集陰乾後可以治療中風。 它有毒性,可以治療中風、半身不遂,能通達經絡,並能引出唾液。
有一個治療中風偏癱、半身不遂的偏方:用麻黃熬成糊狀,塗在健康的半身,除了七竅以外都要塗滿。然後取焙乾研磨成粉的竹蝨三錢(老年人再加麝香一錢,磨勻),用熱酒調服,立即臥床休息。不久藥物就會像風一樣快速起效,病人會嘔吐出污水,並排出像膠狀的臭汗。這時要趕快把麻黃糊揭掉,再用溫熱的麻黃湯洗浴。然後暖和地躺著休息,吃清淡的食物十天,手腳就能恢復如初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