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一卷 (16)

回本書目錄

虫部第四十一卷 (16)

1. 蜚虻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釋名】虻蟲(蜚與飛同)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蜚虻生江夏川穀。五月取。腹有血者良。

弘景曰:此即方家所用虻蟲,啖牛馬血者。伺其腹滿,掩取干之。

白話文:

釋名 虻蟲(蜚與飛同音)

集解 《別錄》記載:蜚虻生長在江夏地區的川穀中。五月採集。腹部有血的為上等。

弘景說:這就是中藥方劑中使用的虻蟲,牠們吸食牛馬的血,等到牠們腹部飽滿時,就捕捉牠們並將牠們曬乾。

恭曰:水虻、蜚虻、鹿虻,俱食牛馬血,非獨此也。但得即堪用之,何假血充,應如養鷹,飢即為用。若伺其飽,何能除疾?

白話文:

說:水虻、蜚虻、鹿虻,這些都吃牛馬血,不只是牠們而已。只要牠們飢餓時就可以使用,何必一定要牠們飽食?應該像養鷹一樣,飢餓的時候即可用牠們。如果等到牠們吃飽,又怎能除去疾病呢?

宗奭曰:蜚虻今人多用之。大如蜜蜂,腹凹褊,微黃綠色。雄、霸州、順安軍、沿塘濼界河甚多。以其惟食牛馬等血,故治瘀血血閉也。

白話文:

宗奭說:蜚虻現在很多人都在使用。牠的大小像蜜蜂,腹部凹陷狹窄,微黃綠色。雄霸州、順安軍、沿塘濼界河很多。因為牠只吃牛馬等動物的血,所以可以治療瘀血閉塞。

時珍曰:採用須從陶說。蘇恭以飢鷹為喻,比擬殊乖。

【修治】大明曰:入丸、散,去翅、足,炒熟用。

【氣味】苦,微寒,有毒。

之才曰:惡麻黃

【主治】逐瘀血,破血積,堅痞癥瘕,寒熱,通利血脈及九竅(《本經》)。

女子月水不通,積聚,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,及喉痹結塞(《別錄》)。破癥結,消積膿,墮胎(《日華》)。

白話文:

【中醫古代文字】

內容時珍曰:採用須從陶說。蘇恭以飢鷹為喻,比擬殊乖。

【修治】大明曰:入丸、散,去翅、足,炒熟用。

【氣味】苦,微寒,有毒。

之才曰:惡麻黃

【主治】逐瘀血,破血積,堅痞癥瘕,寒熱,通利血脈及九竅(《本經》)。

女子月水不通,積聚,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,及喉痹結塞(《別錄》)。破癥結,消積膿,墮胎(《日華》)。

李時珍說:採取方法應按照陶弘景的說法。蘇恭用飢餓的鷹做比喻,不很恰當。

【炮製】大明《本草》說:入丸散使用,除去翅膀、腳,炒熟後使用。

【性味】苦,微寒,有毒。

羅之才說:與麻黃相惡。

【主治】活血化瘀,消散血塊,治療結實的痞塊和癥瘕積聚,寒熱病,疏通血脈和九竅(《本經》)。

治療女子月經不調,氣血積聚,清除胸腹五臟內的淤血,以及喉嚨腫痛阻塞(《別錄》)。解除癥結,消散膿腫,墮胎(《日華》)。

【發明】頌曰:《淮南子》云:虻散積血,斫木愈齲。此以類推也。時珍曰:按:劉河間云:虻食血而治血,因其性而為用也。成無己云:苦走血。血結不行者,以苦攻之。故治蓄血用虻蟲,乃肝經血分藥也。古方多用,今人稀使。

白話文:

【發明】頌曰:《淮南子》說:虻蟲可以清除積血,啄木鳥啄木頭可以治癒齲齒。這是以類推的原則。時珍說:按:劉河間說:虻蟲以血為食,因而用它來治血病,是根據它的特性而使用的。成無己說:虻蟲味苦,可以攻行血脈。血凝結不行時,用苦藥攻之。因此用虻蟲來治療瘀血,它是肝經血分藥。古代方劑中多用虻蟲,現在人們用得少了。

【附方】舊二,新一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古方二種,新方一種。

蛇螫血出,九竅皆有者:取虻蟲(初食牛馬血腹滿者)三七枚,燒研湯服。(《肘後》)病篤去胎:虻蟲十枚,炙,搗為末。酒服,胎即下。(《產乳》)

白話文:

  1. 蛇咬出血,九竅都有中毒跡象的:取剛吃飽牛馬血,腹部飽滿的虻蟲 21 至 49 隻,燒成灰後研碎,用湯服用。(《肘後》)

  2. 病情危重,需要去除胎兒:取虻蟲 10 隻,烤熱後搗成粉末,用酒服用,胎兒就會排出。(《產乳》)

撲墜瘀血:虻蟲二十枚,牡丹皮一兩,為末。酒服方寸匕,血化為水也。若久宿血在骨節中者,二味等分。(《備急方》)。

白話文:

治療瘀血:取二十隻虻蟲,一兩牡丹皮,搗成粉末。用酒服下,瘀血會化為水。如果瘀血在骨節中停留了很久,虻蟲和牡丹皮各取一半,研成粉末,以酒服下。

【附錄】扁前,《別錄》有名未用曰:味甘,有毒。主鼠瘻、癃閉,利水道。生山陵中。狀如牛虻,赤翼。五月、八月採之。

白話文:

【附錄】扁前,《別錄》中記載有一種藥材,因有毒性而未被使用。這種藥材味道甘甜,可以治療鼠瘻和癃閉,並且能夠利尿通淋。它生長在山陵之上,外形像牛虻,翅膀是紅色的。在五月和八月採收。

蚊子,

白話文:

蚊:形如蜂,身有黑白花紋,口如針,能刺人血,吸之作聲。善飛,飛時無聲,但微有風。

蚊子:長相像蜜蜂,身上有黑白相間的花紋,嘴像針一樣,可以刺入人體吸食血液,吸食時會發出嗡嗡聲。蚊子善於飛行,飛行時沒有聲音,但會產生微風。

時珍曰:蚊處處有之。冬蟄夏出,晝伏夜飛,細身利喙,咂人膚血,大為人害。一名白鳥,一名暑蚊。或作黍民,謬矣。化生於木葉及爛灰中。產子於水中,為孑孓蟲,仍變為蚊也。龜、鱉畏之,熒火、蝙蝠食之。故煮鱉入數枚,即易爛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蚊子到處都有,牠們在冬天蟄伏,夏天出來,白天隱藏著,夜晚飛舞,牠們身體細、口器尖銳,吸人血,對人造成巨大的傷害。蚊子又叫白鳥或暑蚊,有的人將牠們稱為黍民,這都是錯誤的。蚊子通過木葉和腐爛的灰燼化生出來,牠們在水中產卵,卵孵化成孑孓,孑孓再變回蚊子。龜和鱉都很害怕蚊子,而螢火蟲與蝙蝠會吃蚊子。所以,如果在烹煮鱉的時候加入幾隻蚊子,鱉就會很容易煮爛。

藏器曰:嶺南有蚊子木,葉如冬青,實如枇杷,熟則蚊出。塞北有蚊母草,葉中有血蟲,化而為蚊。江東有蚊母鳥,一名鷏,每吐蚊一、二升也。

白話文:

藏器說:嶺南地區有一種蚊子樹,葉子像冬青,果實像枇杷,果實成熟後就會產生蚊子。塞北地區有一種蚊母草,葉子上有血蟲,血蟲會變成蚊子。江東地區有一種蚊母鳥,也叫鷏,每次能吐出一到兩升的蚊子。

蚋子,

白話文:

蚋子

此蟲生於水際,小如蚊,黑色,生得甚多,黃昏時成羣飛舞,叮咬人畜,甚為可惡。

時珍曰:按:元稹《長慶集》云:蜀中小蚊名蚋子,又小而黑者為蟆子。微不可見與塵相浮上下者為浮塵子,皆巢於巴蛇鱗中,能透衣入人肌膚,齧成瘡毒,人極苦之。惟搗楸葉敷之則瘥。又祝穆《方輿勝覽》云:雲南烏蒙峽中多毒蛇,鱗中有蟲名黃蠅,有毒,齧人成瘡。但勿搔,以冷水沃之,擦鹽少許,即愈。此亦蚋、蟆之類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根據元稹的《長慶集》,四川小蚊子名叫蚋子,還有一種更小而黑的叫蟆子。微小到看不見,和塵土一起上下飄浮的叫浮塵子,都築巢在巴蛇鱗片中,能夠穿透衣服進入人的皮膚,咬成瘡毒,讓人極其痛苦。只有搗碎楸葉敷在上面才能治癒。祝穆的《方輿勝覽》中說,雲南烏蒙峽中有許多毒蛇,鱗片中有蟲子叫黃蠅,有毒,咬人會成瘡。但不要抓撓,用冷水沖洗,擦一點鹽,就會痊癒。這也是蚋、蟆之類的蟲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