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六卷 (22)
草部第十六卷 (22)
1. 菟葵
(《唐本草》)
【釋名】天葵(《圖經》)、莃(音希)、雷丸草(《外丹本草》)。
【集解】恭曰:菟葵苗如石龍芮,而葉光澤,花白似梅,其莖紫黑,煮啖極滑。所在下澤田間皆有,人多識之。六月、七月採莖葉,曝乾入藥。
禹錫曰:郭璞注《爾雅》云:菟葵似葵而小,葉狀如藜,有毛,汋之可食而滑。
宗奭曰:菟葵,綠葉如黃蜀葵,其花似拒霜,甚雅,其形至小,如初開單葉蜀葵。有檀心,色如牡丹姚黃蕊,則蜀葵也。唐劉夢得所謂菟葵燕麥動搖春風者,是也。
時珍曰:按:鄭樵《通志》云:菟葵,天葵也。狀如葵菜,葉大如錢而厚,面青背微紫,生於崖石。凡丹石之類,得此而後能神。所以《雷公炮炙論》云:如要形堅,豈忘紫背,謂其能堅鉛也。此說得於天台一僧。又按:南宮從《𡵺嶁神書》云:紫背天葵出蜀中,靈草也。生於水際。
取自然汁煮汞則堅,亦能煮八石拒火也。又按:初虞世《古今錄驗》云:五月五前齋戒,看桑下有菟葵者,至五日午時,至桑下咒曰:系黎乎俱當蘇婆訶。咒畢,乃以手摩桑陰一遍,口齧菟葵及五葉草嚼熟,以唾塗手,熟揩令遍。再齋七日,不得洗手。後有蛇蟲蠍蠆咬傷者,以此手摩之,即愈也。
時珍竊謂:古有咒由一科,此亦其類,但不知必用菟葵,取何義也?若謂其相制,則治毒蟲之草亦多矣。
苗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下諸石五淋,止虎蛇毒。諸瘡搗汁飲之。塗瘡能解毒止痛(《唐本》)。
白話文:
[菟葵]
名稱釋義
菟葵又名天葵、莃、雷丸草。
形態描述與產地
菟葵的苗長得像石龍芮,但葉子光滑有光澤,開白色的花,像梅花。莖是紫黑色的,煮熟後吃起來非常滑潤。它生長在低窪的田地裡,很多人都認識它。通常在六、七月採收莖葉,曬乾後入藥。
有人說菟葵像葵菜但比較小,葉子的形狀像藜,有毛,可以煮來吃,口感滑潤。
還有人說菟葵的綠葉像黃蜀葵,花像拒霜花(芙蓉花),非常漂亮,花形很小,像剛開的單瓣蜀葵。花心是檀木色的,顏色像牡丹姚黃的花蕊。唐代詩人劉禹錫所說的「菟葵燕麥動搖春風」指的就是這種植物。
藥用特性
據說菟葵就是天葵,形狀像葵菜,葉子像錢幣一樣大而厚,正面是青色,背面微帶紫色,生長在懸崖峭壁上。據說煉丹的材料,要有了菟葵才能產生神奇的功效。《雷公炮炙論》說,如果要使煉丹的材料堅硬,就要用紫背的菟葵,因為它能使鉛變硬。這個說法是一位天台山的僧人告訴他的。南宮從《𡵺嶁神書》中也提到,紫背天葵產於四川,是一種靈草,生長在水邊。
菟葵的自然汁煮水銀可以使它變硬,也能煮煉八種礦物使其抵抗火燒。另外,據《古今錄驗》記載,在端午節前齋戒,觀察桑樹下是否有菟葵,到端午節中午,在桑樹下念咒:「系黎乎俱當蘇婆訶」。念完後,用手摩擦桑樹的陰影處一遍,然後咬嚼菟葵和五葉草的嫩葉,用口水塗抹手,仔細擦遍。再齋戒七天,不能洗手。之後如果有被蛇、蟲、蠍子等咬傷的人,用這隻手摩擦傷處,就能治癒。
古時候有咒語治病的方法,這也是其中一類,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用菟葵,有什麼含義?如果說它是能克制毒蟲,那能治毒蟲的草藥也很多啊。
莖苗特性
菟葵味道甘甜,性寒,沒有毒性。
功效
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結石引起的淋病,能解虎、蛇的毒。各種瘡腫可以搗爛取汁飲用,外塗可以解毒止痛。
2. 黃蜀葵
(宋《嘉祐》),
【校正】自菜部移入此。
【釋名】時珍曰:黃蜀葵別是一種,宜入草部,而《嘉祐本草》定入菜部,為其與蜀葵同名,而氣味主治亦同故也。今移於此。
【集解】禹錫曰:黃蜀葵花,近道處處有之。春生苗葉,頗似蜀葵,而葉尖狹多刻缺,夏末開花淺黃色,六、七月採,陰乾之。
宗奭曰:黃蜀葵與蜀葵別種,非是蜀葵中黃者也。葉心下有紫檀色,摘下剔散,日乾之。不爾,即浥爛也。
時珍曰:黃葵二月下種,或宿子在土自生,至夏始長。葉大如蓖麻葉,深綠色,開岐丫,有五尖如人爪形,旁有小尖。六月開花,大如碗,鵝黃色,紫心六瓣而側,旦開午收暮落,人亦呼為側金盞花。隨即結角,大如拇指,長二寸許,本大末尖,六稜有毛,老則黑色。其稜自綻,內有六房,如脂麻房。
其子累累在房內,狀如苘麻子,色黑。其莖長者六七尺,剝皮可作繩索。
花
【氣味】甘,寒,滑,無毒。
【主治】小便淋及催生。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,作末敷之即愈,為瘡家要藥(《嘉祐》)。消癰腫。浸油,塗湯火傷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八。
沙石淋痛:黃蜀葵花一兩,炒為末,每米飲服一錢,名獨聖散。(《普濟方》)
難產催生:如聖散:治胎臟乾澀難產,劇者並進三服,良久腹中氣寬,胎滑即下也。用黃葵花焙研末,熟湯調服二錢。無花,用子半合研末,酒淘去滓,服之。(《產寶鑑》)
胎死不下:即上方,用紅花酒下。
癰疽腫毒:黃蜀葵花,用鹽摻,收瓷器中,密封,經年不壞。每用敷之,自平自潰。無花,用根葉亦可。(《直指方》)
小兒口瘡:黃葵花,燒末敷之。(《肘後方》)
小兒木舌:黃蜀葵花(為末)一錢,黃丹五分。敷之。(《直指方》)
湯火灼傷:用瓶盛麻油,以箸就樹夾取黃葵花,收入瓶內,勿犯人手,密封收之。遇有傷者,以油塗之甚妙。(《經驗方》)
小兒禿瘡:黃蜀葵花、大黃、黃芩等分,為末。米泔淨洗,香油調搽。(《普濟方》)
子及根,
【氣味】甘,寒,滑,無毒。
【主治】癰腫,利小便,五淋水腫,產難,通乳汁(時珍)。
【發明】頌曰:冬葵、黃葵、蜀葵,形狀雖各不同,而性俱寒滑,故所主療不甚相遠。
時珍曰:黃葵子古方少用,今為催生及利小便要藥。或單用,或入湯散皆宜,蓋其性滑,與冬葵子同功故也。花、子與根,性功相同,可以互用。無花用子,無子用根。
【附方】舊二,新三。
臨產催生:宗奭曰:臨產時以四十九粒研爛,溫水服之,良久即產。《經驗後方》:用子焙研三錢,井華水服。無子用根,煎汁服。
便癰初起:淮人用黃蜀葵子十七粒,皂角半梃,為末,以石灰同醋調塗之。(《永類鈐方》)
白話文:
[黃蜀葵]
[校正] 這部分是從蔬菜類移到這裡的。
[名稱解釋] 李時珍說:黃蜀葵是另外一種植物,應該歸到草本類,但《嘉祐本草》把它歸在蔬菜類,是因為它和蜀葵同名,而且藥性、主治功效也相同。現在把它移到這裡。
[產地採集] 寇宗奭說:黃蜀葵花,在近郊地區到處都有。春天長出幼苗和葉子,很像蜀葵,但葉子的尖端比較狹長,而且有很多缺刻。夏天末開淺黃色的花,在六、七月採摘,陰乾。
寇宗奭說:黃蜀葵和蜀葵是不同的品種,不是蜀葵裡黃色的那種。葉子中心下方有紫檀色,摘下來後要分散開來,曬乾。不然就會腐爛。
李時珍說:黃葵在二月播種,有時去年留下的種子會在土裡自己發芽,到夏天才開始生長。葉子很大,像蓖麻葉,深綠色,開叉,有五個尖,像人的爪子形狀,旁邊還有小尖。六月開花,花朵像碗一樣大,鵝黃色,花心是紫色的,有六個花瓣而且偏向一側,早上開花,中午花就收起來,傍晚就凋落了,所以人們也叫它側金盞花。隨後就結出果實,果實像拇指一樣大,大約二寸長,根部粗大,末端尖,有六個稜角,上面有毛,老了之後變成黑色。稜角會自己裂開,裡面有六個像芝麻房一樣的隔間。種子密密麻麻在隔間裡,形狀像苘麻的種子,顏色是黑色。莖長的有六七尺,剝下皮可以做繩索。
[花]
[氣味] 味甘,性寒,滑潤,沒有毒。
[主治] 治療小便淋瀝不暢和催生。治療各種惡瘡,膿水久久不癒合的,把花磨成粉敷在傷口上就會好,是治療瘡瘍的重要藥物(《嘉祐本草》)。可以消除癰腫。用花浸泡在油中,塗在燙傷、火傷的地方(李時珍)。
[附加藥方] 共有八個。
- **沙石淋痛:**黃蜀葵花一兩,炒過後磨成粉,每次用米湯服用一錢,這個方子叫做獨聖散。(《普濟方》)
- **難產催生:**如聖散:治療胎兒乾燥難產,嚴重的可以服用三次,過一會兒肚子裡的氣息舒暢,胎兒就會順利產出。用黃葵花焙乾後磨成粉,用熱水調服二錢。如果沒有花,可以用種子半合磨成粉,用酒沖洗後去掉雜質,服用。(《產寶鑑》)
- 胎死不下: 用上面的藥方,用紅花酒送服。
- **癰疽腫毒:**黃蜀葵花,用鹽拌一下,收在瓷器中,密封,放一年也不會壞。每次取用敷在患處,腫就會消散或者潰破。如果沒有花,用根或葉子也可以。(《直指方》)
- **小兒口瘡:**黃葵花,燒成灰,敷在患處。(《肘後方》)
- **小兒木舌:**黃蜀葵花磨成粉一錢,黃丹五分。敷在患處。(《直指方》)
- **湯火灼傷:**用瓶子裝麻油,用筷子從樹上夾取黃葵花,放入瓶中,不要用手觸碰,密封保存。如果有人燙傷,用油塗抹,效果很好。(《經驗方》)
- **小兒禿瘡:**黃蜀葵花、大黃、黃芩等量磨成粉。用米泔水洗淨患處,用香油調和後塗抹。(《普濟方》)
[種子及根]
[氣味] 味甘,性寒,滑潤,沒有毒。
[主治] 治療癰腫,利小便,治療五淋、水腫,產婦難產,通暢乳汁(李時珍)。
[藥理闡述] 陳頌說:冬葵、黃葵、蜀葵,形狀雖然各不相同,但是藥性都寒涼滑潤,所以主治的疾病也差不多。
李時珍說:黃葵子在古代的藥方中很少用,現在是催生和利小便的重要藥物。可以單獨使用,也可以加入湯藥或散劑中,因為它的性質滑潤,和冬葵子的功效相同。花、種子和根,性質和功效都相同,可以互相替代使用。沒有花可以用種子,沒有種子可以用根。
[附加藥方] 原本有兩個,新增三個。
- **臨產催生:**寇宗奭說:臨產時用四十九粒黃葵子磨爛,用溫水服用,過一會兒就會生產。《經驗後方》:用種子焙乾磨成粉三錢,用井華水服用。如果沒有種子,用根煎汁服用。
- **便癰初起:**淮南地區的人用黃蜀葵子十七粒,皂角半段,磨成粉,用石灰和醋調和後塗抹。(《永類鈐方》)
- **癰腫不破:**黃葵子磨成粉,用酒服用,用一粒就好,效果神奇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
- **打撲傷損:**黃葵子磨成粉,用酒服用二錢。(《海上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