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一卷 (13)
虫部第四十一卷 (13)
1. 蜚蠊
(費廉。《本經》中品)
【釋名】石姜(《唐本》)、盧蜰(音肥)、負盤(《唐本》)、滑蟲(《唐本》)、茶婆蟲(《綱目》)、香娘子。
弘景曰:此有兩三種,以作廉姜氣者為真,南人啖之,故名。
恭曰:此蟲辛臭,漢中人食之,名石姜。亦名盧蜰,一名負盤。南人謂之滑蟲。
時珍曰:蜚蠊、行夜、蛗螽三種,西南夷皆食之,混呼為負盤。俗又訛盤為婆,而諱稱為香娘子也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生晉陽川澤,及人家屋間。形似蠶蛾,腹下赤。二月、八月及立秋採。
弘景曰:形似䗪蟲,而輕小能飛。本生草中,八、九月知寒,多入人家屋裡逃爾。
保升曰:金州、房州等處有之。多在林樹間,百十為聚。山人啖之,謂之石姜。郭璞注《爾雅》所謂「蜰即負盤、臭蟲」也。
藏器曰:狀如蝗,蜀人食之。《左傳》「蜚不為災」者,即此。
時珍曰:今人家壁間、灶下極多,甚者聚至千百。身似蠶蛾,腹背俱赤,兩翅能飛,喜燈火光,其氣甚臭,其屎尤甚。羅願云:此物好以清旦食稻花,日出則散也。水中一種酷似之。
【氣味】咸,寒,有毒。
恭曰:辛辣而臭。
【主治】瘀血症堅寒熱,破積聚、喉咽閉,內寒無子(《本經》)。通利血脈(《別錄》)。食之下氣(蘇恭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徐之才《藥對》云:立夏之日,蜚蠊先生,為人參、茯苓使,主腹中七節,保神守中。則西南夷食之亦有謂也。又《吳普本草》載神農云:主婦人症堅寒熱,尤為有理。此物乃血藥,故宜於婦人。
白話文:
蜚蠊是一種昆蟲,古籍中有多種稱呼,例如石姜、盧蜰、負盤、滑蟲、茶婆蟲、香娘子等。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其叫法不一,有些地方的人甚至食用它。
根據古代醫籍記載,蜚蠊體型類似蠶蛾,腹部呈現紅色,能飛行,喜歡靠近燈火,氣味臭,排泄物更臭。它常出沒於房屋牆壁、灶台底下,數量眾多。有些種類棲息於草叢或樹林中。
古代醫家認為蜚蠊味鹹、性寒,帶有毒性,也有人認為其辛辣而臭。其藥用功能包括治療瘀血、積聚、喉嚨阻塞、女性不孕等症狀,並能促進血液循環。 一些古籍記載,蜚蠊在特定節氣出現,並認為它有益於人體健康,尤其對婦科疾病有療效。 古人認為蜚蠊是一種血藥,對女性疾病尤其有效。
2. 行夜
(《別錄》)
【校正】併入《拾遺》負盤。
【釋名】負盤(《別錄》)、⿸尸氣盤蟲(弘景)、氣蠜。
弘景曰:行夜,今小兒呼⿸尸氣盤蟲,或曰氣蠜,即此也。
藏器曰:氣盤有短翅,飛不遠,好夜中行,人觸之即氣出。雖與蜚蠊同名相似,終非一物,戎人食之,味極辛辣。蘇恭所謂「巴人重負蠜」是也。
時珍曰:負盤有三:行夜、蜚蠊、蛗螽。皆同名而異類。夷人俱食之,故致混稱也。行夜與蜚蠊形狀相類,但以有廉姜氣味者為蜚蠊,觸之氣出者為氣盤,作分別爾。張杲《醫說》載:鮮于叔明好食負盤臭蟲。每散,令人採取三、五升,浮溫水上,泄盡臭氣,用酥及五味熬作餅食,云味甚佳。即此物也。
【氣味】辛,溫,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腹痛寒熱,利血(《別錄》)。
白話文:
行夜
古書記載的行夜,就是現在小孩子稱為「氣盤蟲」或「氣蠜」的昆蟲。
它也叫「負盤」。 這種蟲子有短翅膀,飛不遠,喜歡在晚上活動。人碰到它,它就會放出氣體。雖然它和蜚蠊(蟑螂)名稱相似,但其實是不同的蟲子。戎族人會食用它,據說味道辛辣。蘇恭提到的「巴人重負蠜」,指的就是這種蟲子。
其實,「負盤」包含三種蟲:行夜、蜚蠊和蛗螽,它們名稱相似但種類不同,因為夷族人都吃它們,所以名稱混淆了。行夜和蜚蠊外形相似,區分方法是:有薑香味的是蜚蠊,碰到會放出氣體的是行夜(氣盤)。
古籍記載,鮮于叔明喜歡吃負盤這種臭蟲。他每次吃的時候,會讓人收集大量的蟲子,放在溫水中漂洗,去除臭味,然後用酥油和各種調味料做成餅來吃,據說味道很好。
行夜的味道辛辣溫熱,略帶毒性。可以治療腹痛、寒熱和促進血液循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