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一卷 (13)

回本書目錄

虫部第四十一卷 (13)

1. 蜚蠊

(費廉。《本經》中品)

白話文:

《本經》中品(費廉)

腋臭,白芷散。

好忘,川芎丸。

筋注,防風湯。

目中翳,白芷散。

耳中腫痛,蜜丸。

眉間痛,羌活丸。

頭旋,遠志丸。

頭痛,芎沖散。

頭項強痛,羌活丸。

頭面浮腫,防風湯。

風熱頭疼,羌活丸。

風痹,附子丸。

黃汗,當歸湯。

風疹,羌防風湯。

風毒,羌活丸。

陰癢,升麻丸。

衄血,麥門冬湯。

癲癇,黃丹丸。

耳聾,龍腦丸。

齒痛,黃丹丸。

目赤,麥門冬湯。

心痛,梗米丸。

脾痛,麥門冬湯。

腹痛,乾薑湯。

腹中急痛,芍藥散。

心煩,麥門冬湯。

脬中脹痛,阿仙散。

小腹痛,麥門冬湯。

脅肋痛,乾薑湯。

肝絞,麥門冬湯。

腹滿,香砂湯。

腸鳴,麥門冬湯。

泄瀉,升麻丸。

水氣,苓桂湯。

癥結,阿仙散。

食不化,乾薑湯。

胃中熱,麥門冬湯。

嘔吐,乾薑湯。

霍亂,阿仙散。

反胃,麥門冬湯。

口渴,麥門冬湯。

舌本強,柴胡湯。

面腫,白芷湯。

面黑,黃丹丸。

面赤,麥門冬湯。

面黃,黃丹丸。

筋惕肉掣,防風湯。

止痛,蜀椒散。

癃閉,阿仙散。

淋閉,茯苓湯。

小便不利,麥門冬湯。

小便遺尿,阿仙散。

疝瘕,茯苓湯。

濕痹,苓桂湯。

喘息,茯苓湯。

咳嗽,麥門冬湯。

氣上衝,麥門冬湯。

氣促,麥門冬湯。

肺熱,麥門冬湯。

吐血,麥門冬湯。

吐膿,乾薑湯。

久痢,阿仙散。

泄瀉,升麻丸。

水腫,茯苓湯。

臌脹,阿仙散。

腸鳴,麥門冬湯。

腳氣,茯苓湯。

腳腫,茯苓湯。

腰痛,乾薑湯。

腰折,阿仙散。

陰脫,黃丹丸。

崩漏,乾薑湯。

帶下,阿仙散。

婦人月閉,茯苓湯。

月事不調,麥門冬湯。

乳脹,麥門冬湯。

子宮虛冷,乾薑湯。

陰痿,黃丹丸。

男精冷,黃丹丸。

卒死,阿仙散。

卒暴,阿仙散。

卒中,阿仙散。

暴卒,阿仙散。

風痺,附子丸。

【釋名】石薑(《唐本》)、盧蜰(音肥)、負盤(《唐本》)、滑蟲(《唐本》)、茶婆蟲(《綱目》)、香娘子。

白話文:

【註釋說明】

  1. 石薑:又稱「石薑」,因其形似生薑,故有此稱。

  2. 盧蜰(音肥):是一種昆蟲,外形與蜰相似,故有此稱。

  3. 負盤:因其腹部有一塊黑色的斑塊,形似盤子,故有此稱。

  4. 滑蟲:因其體表光滑,故有此稱。

  5. 茶婆蟲:又稱「茶婆子」,因其常出現在茶樹上,故有此稱。

  6. 香娘子:因其具有獨特的香味,故有此稱。

弘景曰:此有兩三種,以作廉薑氣者為真,南人啖之,故名。

恭曰:此蟲辛臭,漢中人食之,名石薑。亦名盧蜰,一名負盤。南人謂之滑蟲。

白話文:

弘景說:這個有兩三種,以製作廉薑藥材的為真品,南方人食用之,故名。

恭說:此蟲辛辣臭味,漢中人食用之,稱作石薑。也叫盧蜰,別名負盤。南方人稱之為滑蟲。

時珍曰:蜚蠊、行夜、蛗螽三種,西南夷皆食之,混呼為負盤。俗又訛盤為婆,而諱稱為香娘子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蜚蠊、行夜、蛗螽這三種昆蟲,西南地區的人都吃,統稱為「負盤」。民間又錯把「盤」字寫成「婆」,並且忌諱稱它為「香娘子」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生晉陽川澤,及人家屋間。形似蠶蛾,腹下赤。二月、八月及立秋採。

弘景曰:形似䗪蟲,而輕小能飛。本生草中,八、九月知寒,多入人家屋裡逃爾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說:生長在晉陽地區的川澤和人家屋舍中。形狀像蠶蛾,腹下是紅色的。在二月、八月和立秋時採收。

弘景說:外形像蛾子,但體積較小且能飛。原本生長在草叢中,八、九月時感覺到天氣轉冷,便紛紛飛入人家屋中避寒。

保升曰:金州、房州等處有之。多在林樹間,百十為聚。山人啖之,謂之石薑。郭璞注《爾雅》所謂「蜰即負盤、臭蟲」也。

藏器曰:狀如蝗,蜀人食之。《左傳》「蜚不為災」者,即此。

白話文:

保升說:金州、房州等地有這種蟲子。多在樹林中,成羣結隊,有上百隻之多。山裡人吃它,把它叫做「石薑」。郭璞在《爾雅》中註解說:「蜰就是負盤、臭蟲。」

藏器曰:形狀如蝗蟲,蜀地人食用。相傳《左傳》所載「蜚不為災」指的就是它。

時珍曰:今人家壁間、灶下極多,甚者聚至千百。身似蠶蛾,腹背俱赤,兩翅能飛,喜燈火光,其氣甚臭,其屎尤甚。羅願云:此物好以清旦食稻花,日出則散也。水中一種酷似之。

【氣味】咸,寒,有毒。

恭曰:辛辣而臭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現在人家的牆壁間、竈下有很多這種昆蟲,多的甚至聚集成幾百上千隻。它們的形狀像蠶蛾,腹部和背部都鮮紅,長有能飛的翅膀,喜歡燈火的光亮,氣味很臭,大便尤其臭。羅願說:這種昆蟲喜歡在清早吃稻花,太陽出來後就散去了。水中也有一種昆蟲與它很相似。

【氣味】鹹味,寒涼,有毒。

恭曰:辛辣而帶有臭味。

【主治】瘀血症堅寒熱,破積聚、喉咽閉,內寒無子(《本經》)。通利血脈(《別錄》)。食之下氣(蘇恭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瘀血癥結,寒熱交雜,破除積聚,治療喉嚨阻塞,內寒不孕。(《本經》)。使血脈通暢。(《別錄》)。服用後能疏通氣(蘇恭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徐之才《藥對》云:立夏之日,蜚蠊先生,為人參、茯苓使,主腹中七節,保神守中。則西南夷食之亦有謂也。又《吳普本草》載神農云:主婦人症堅寒熱,尤為有理。此物乃血藥,故宜於婦人。

白話文:

【說明】李時珍說:徐之才的《藥對》中說:在立夏的這一天,蜚蠊先生(一種昆蟲)是人參、茯苓的使者,掌管著腹中的七節,保護神靈,鎮守中樞。那麼西南夷的人吃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另外《吳普本草》中記載神農說:蜚蠊主治婦女症堅、寒熱,這很有道理。這種藥物是血藥,所以適合婦女服用。

2. 行夜

(《別錄》)

【校正】併入《拾遺》負盤。

【釋名】負盤(《別錄》)、⿸尸氣盤蟲(弘景)、氣蠜。

弘景曰:行夜,今小兒呼⿸尸氣盤蟲,或曰氣蠜,即此也。

白話文:

**校正:**併入《拾遺》中的「負盤」條目。

釋名:

  • 負盤(《別錄》)
  • ⿸屍氣盤蟲(弘景)
  • 氣蠜

弘景說:行夜這種昆蟲,現在的小孩子稱它為「⿸屍氣盤蟲」,或「氣蠜」,指的都是這個。

註1:一種昆蟲,夜晚活動。

藏器曰:氣盤有短翅,飛不遠,好夜中行,人觸之即氣出。雖與蜚蠊同名相似,終非一物,戎人食之,味極辛辣。蘇恭所謂「巴人重負蠜」是也。

白話文:

藏器說:氣盤有一對短小的翅膀,不能飛很遠,喜歡在夜間活動,人觸摸到它就會放出氣體。雖然它與蟑螂同名相似,但並非同一種生物。戎人會吃氣盤,味道非常辛辣。蘇恭所說的「巴人重負蠜」就是指的氣盤。

時珍曰:負盤有三:行夜、蜚蠊、蛗螽。皆同名而異類。夷人俱食之,故致混稱也。行夜與蜚蠊形狀相類,但以有廉薑氣味者為蜚蠊,觸之氣出者為氣盤,作分別爾。張杲《醫說》載:鮮于叔明好食負盤臭蟲。每散,令人採取三、五升,浮溫水上,泄盡臭氣,用酥及五味熬作餅食,云味甚佳。即此物也。

【氣味】辛,溫,有小毒。

【主治】腹痛寒熱,利血(《別錄》)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負盤有三個種類:行夜、蜚蠊、蛗螽。它們雖然名稱相同,但卻是不同的種類。夷人都吃它們,所以導致混稱。行夜和蜚蠊形狀相似,但只有有廉薑氣味的纔是蜚蠊,被觸摸後散發氣味的則是氣盤,就是用這些來區分它們。張杲在《醫說》中記載:鮮於叔明喜歡吃負盤臭蟲。每次分發,讓人們採集三升到五升,放在溫水上漂浮,讓臭味揮發掉,然後用酥油和五味熬成餅來吃,他說味道非常好。這說的都是這種東西。

【氣味】辛,溫,有小毒。

【主治】腹痛寒熱,通血(《別錄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