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一卷 (11)

回本書目錄

虫部第四十一卷 (11)

1. 鼠婦

(《本經》下品)

白話文:

(《本經》下品)

【釋名】鼠負(弘景)、負蟠(音煩。《爾雅》)、鼠姑(弘景)、鼠黏(《蜀本》)、蜲𧑓(《別錄》)、蛜蝛(伊威。《本經》)、濕生蟲(《圖經》)、地雞(《綱目》)、地蝨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鼠負(陶弘景)、負蟠(音繁。《爾雅》)、鼠姑(陶弘景)、鼠黏(《蜀本》)、蠐蝆(《別錄》)、蛜蝛(伊威。《本經》)、濕生蟲(《圖經》)、地雞(《綱目》)、地蝨。

弘景曰:鼠婦,《爾雅》作鼠負,言鼠多在坎中,背黏負之,故曰鼠負。今作婦字,殊似乖理。

韓保升曰:多在甕器底及土坎中,常惹著鼠背,故名。俗亦謂之鼠黏,猶枲耳名羊負來也。

白話文:

弘景說:鼠婦,爾雅一書中寫作鼠負,是因為老鼠大多生活在洞穴中,背上都會粘有泥土,所以叫做鼠負。現在寫作鼠婦,則顯得與道理相悖。

韓保升說:鼠尿多出現在甕器底部或土坎上,因為常沾黏在老鼠背上,因此得名。民間也稱之為鼠黏,就像枲耳草名為「羊負來」一樣。

時珍曰:按:陸佃《埤雅》云:鼠負,食之令人善淫,故有婦名。又名鼠姑,猶鼠婦也。鼠黏,猶鼠負也。然則婦、負二義俱通矣。因濕化生,故俗名濕生蟲。曰地雞、地蝨者,象形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根據陸佃的《埤雅》記載:鼠負,吃它可以使人淫蕩,所以有婦女的名字。又稱鼠姑,就像鼠婦一樣。鼠黏,就像鼠負一樣。那麼,婦、負這兩個意思都是通用的。由於濕氣化生,所以俗稱濕生蟲。稱地雞、地蝨的,是象形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鼠婦生魏郡平谷,及人家地上。五月五日採。

頌曰:今處處有之,多在下濕處、甕器底及土坎中。《詩》云:蛜蝛在室。鄭玄言家無人則生故也。

宗奭曰:濕生蟲多足,大者長三四分,其色如蚓,背有橫紋蹙起,用處絕少。

時珍曰:形似衣魚稍大,灰色。

【氣味】酸,溫,無毒。大明曰:有毒。

白話文:

集解:《別錄》記載:鼠婦生長於魏郡平谷一帶,以及人家的地面上。在五月五日採集。

**頌:**現在各地都有鼠婦,多在下濕的地方、甕器底部和土坎中。《詩經》中說:「鼠婦在屋裡」,鄭玄解釋說,是因為家裡沒人,所以它才生長起來。

**宗奭:**濕生蟲類有許多足,大的長三四分,顏色像蚓,背上有很多橫紋隆起,用處很少。

**時珍:**形態像衣魚略大,呈灰色。

**氣味:**酸味、溫性,無毒。不過,《大明》記載有毒。

【主治】氣癃不得小便,婦人月閉血瘕,癇痓寒熱,利水道《本經》。墮胎(《日華》)。治久瘧寒熱,風蟲牙齒疼痛,小兒撮口驚風,鵝口瘡,痘瘡倒靨,解射工毒、蜘蛛毒,蚰蜒入耳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頌曰:張仲景治久瘧,大鱉甲丸中用之,以其主寒熱也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氣滯小便不通,婦女月經閉止及積血塊,小兒癇痓症候羣,熱性病,利尿。《本經》。墮胎(《日華》)。治久瘧疾,風蟲引起牙痛,小兒抽搐、口角歪斜、驚風、鵝口瘡、痘瘡膿皰、解射工中毒、蜘蛛毒、蚰蜒入耳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的讚頌中說:張仲景治療久瘧,在「大鱉甲丸」中使用鱉甲,因為鱉甲主治寒熱。

時珍曰:古方治驚、瘧、血病多用之,蓋厥陰經藥也。《太平御覽》載葛洪治瘧方:用鼠負蟲十四枚,各以糟釀之,丸十四丸,臨發時水吞下七丸便愈。而葛洪《肘後方》治瘧疾寒熱,用鼠婦四枚,糖裹為丸,水下便斷。又用鼠負、豆豉各十四枚,搗丸芡子大,未發前日湯服二丸,將發時再服二丸便止。又蜘蛛毒人成瘡,取此蟲食其絲即愈。詳蜘蛛下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古方治療驚厥、瘧疾、血病多用此藥,因為它是厥陰經的藥物。《太平御覽》記載葛洪治療瘧疾的方法:使用鼠婦十四隻,浸泡於酒糟中,丸成十四丸,在瘧疾發作前,服用七丸即可痊癒。葛洪的《肘後方》中記載治療瘧疾寒熱的方法:使用鼠婦四隻,裹入糖中做成丸,服用即可止住瘧疾。另外,鼠婦還可以治療蜘蛛毒引起的瘡症,取鼠婦吃掉其絲即可痊癒。詳見蜘蛛的條目。

【附方】舊一,新八。

產婦尿秘:鼠婦七枚熬,研末,酒服。(《千金翼》)

撮口臍風:《聖惠》:用鼠婦蟲杵,絞汁少許,灌之。《陳氏》:生杵鼠婦及雀甕汁服之。

鵝口白瘡:地雞研水塗之,即愈。(《壽域方》)

風蟲牙痛:濕生蟲一枚,綿裹咬之。勿令人知。(《聖惠》)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舊的一種,新的八種。

產婦尿祕: 將七隻鼠婦熬煮,研成粉末,用酒送服。(出自《千金翼》)

撮口臍風: 《聖惠》裡記載:用鼠婦蟲搗碎,擠出少許汁液,灌服。 《陳氏》裡記載:將活鼠婦和鳥糞研磨後服用。

鵝口白瘡: 用家禽雞隻研磨出的水塗抹在患處,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壽域方》)

風蟲牙痛: 將潮濕環境中產生的蟲子一顆用棉布包起來,含在口中咬住。不要讓別人知道。(出自《聖惠》)

風牙疼痛:濕生蟲、巴豆仁、胡椒各一枚,研勻,飯丸綠豆大。綿裹一丸咬之,良久涎出吐去,效不可言。(《經效濟世方》)

痘瘡倒黶:濕生蟲為末,酒服一字,即起。(《痘疹論》)

白話文:

風牙疼痛:將濕生的蟲、巴豆仁、胡椒各取一枚,研磨均勻,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包在棉花裡,咬著藥丸長時間地讓口水流出,然後吐掉藥丸,效果非常顯著。(《經效濟世方》)

痘瘡復發,是因為皮膚濕氣滋生蟲子所致,用酒送服「一」字,即可發作。(《痘疹論》)

蚰蜒入耳:濕生蟲,研爛,塗耳邊自出。或攤紙上作捻,安入耳中亦出。(《衛生寶鑑》)

射工溪毒:鼠婦、豆豉各七合、巴豆(去心)三枚,脂和,塗之。(《肘後》)

白話文:

蚰蜒入耳:濕地產生的蟲子,將它磨成糊狀,塗抹在耳朵邊緣,蚰蜒會自動爬出來。或者將紙攤開捲成細長條,放入耳中,蚰蜒也會爬出來。(《衛生寶鑑》)

治療毒瘡:鼠婦、豆豉各等量七合,巴豆(去心)三枚,用油脂調和塗抹患處。(《肘後方》)

【附錄】丹戩,(《別錄》有名未用)曰:味辛,有毒。主心腹積血。生蜀郡。狀如鼠負,青股赤頭。七月七日採。一名飛龍。

白話文:

附錄:丹戩,(《別錄》中記載有此藥名,但未見有人使用)據說:味辛,有毒。主治心腹積血。生長在蜀郡。它的形狀像老鼠背負著東西,青色的腿,紅色的頭。七月七日採摘。又名飛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