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六卷 (14)
草部第十六卷 (14)
1. 麥門冬
【發明】宗奭曰:麥門冬治肺熱之功為多,其味苦,但專泄而不專收,寒多人禁服。治心肺虛熱及虛勞。與地黃、阿膠、麻仁,同為潤經益血、復脈通心之劑;與五味子、枸杞子,同為生脈之劑。
元素曰:麥門冬治肺中伏火、脈氣欲絕者,加五味子、人參二味為生脈散,補肺中元氣不足。
杲曰:六七月間濕熱方旺,人病骨乏無力,身重氣短,頭旋眼黑,甚則痿軟。故孫真人以生脈散補其天元真氣。脈者,人之元氣也。人參之甘寒,瀉熱火而益元氣。麥門冬之苦寒,滋燥金而清水源。五味子之酸溫,瀉丙火而補庚金,兼益五臟之氣也。
時珍曰:按:趙繼宗《儒醫精要》云:麥門冬以地黃為使,服之令人頭不白,補髓,通腎氣,定喘促,令人肌體滑澤,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,蓋有君而有使也。若有君無使,是獨行無功矣。此方惟火盛氣壯之人服之相宜。若氣弱胃寒者,必不可餌也。
【附方】舊三,新九。麥門冬煎,補中益心,悅顏色,安神益氣,令人肥健,其力甚快:取新麥門冬根去心,搗熟絞汁,和白蜜,銀器中重湯煮,攪不停手,候如飴乃成。溫酒日日化服之。(《圖經本草》)消渴飲水:用上元板橋麥門冬(鮮肥者)二大兩。宣州黃連(九節者)二大兩,去兩頭尖三、五節,小刀子調理去皮毛了,吹去塵,更以生布摩拭秤之,搗末。以肥大苦瓠汁浸麥門冬,經宿然後去心,即於臼中搗爛,納黃連末和搗,並手丸如梧子大。
食後飲下五十丸,日再。但服兩日,其渴必定。若重者,即初服一百五十丸,二日服一百二十丸,三日一百丸,四日八十丸,五日五十丸。合藥要天氣晴明之夜,方浸藥。須淨處,禁婦人雞犬見之。如覺可時,每日只服二十五丸。服訖覺虛,即取白羊頭一枚治淨,以水三大斗煮爛,取汁一斗以來,細細飲之。
勿食肉,勿入鹽。不過三劑平復也。(崔元亮《海上集驗方》)
勞氣欲絕:麥門冬一兩,甘草(炙)二兩,粳米半合,棗二枚,竹葉十五片,水二升,煎一升,分三服。(《南陽活人書》)
虛勞客熱:麥門冬煎湯頻飲。(《本草衍義》)吐血衄血,諸方
不效者:麥門冬(去心)一斤,搗取自然汁,入蜜二合,分作二服,即止。(《活人心統》)
衄血不止:麥門冬(去心)、生地黃各五錢。水煎服,立止。(《保命集》)齒縫出血:麥門冬煎湯漱之。(《蘭室寶鑑》)
咽喉生瘡,脾肺虛熱上攻也:麥門冬一兩,黃連半兩,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麥門冬湯下。(《普濟方》)
乳汁不下:麥門冬(去心),焙為末。每用三錢,酒磨犀角約一錢許,溫熱調下,不過二服便下。(《熊氏補遺》)下痢口渴,引飲無度:麥門冬(去心)三兩,烏梅肉二十個,細銼,以水一升,煮取七合,細細呷之。(《必效》)
白話文:
麥門冬
麥門冬主要用於治療肺熱,雖然味苦,但偏於瀉而不偏於補,體質寒涼的人不宜服用。它能治療心肺虛熱和虛勞。與地黃、阿膠、麻仁合用,具有滋陰潤燥、養血活血、通利心脈的功效;與五味子、枸杞子合用,則有滋陰益氣的作用。
麥門冬能治療肺部伏火及氣脈將絕的症狀,與五味子、人參一起使用,製成生脈散,可以補益肺部元氣不足。
六七月份濕熱盛行時,人們容易感到身體乏力、沉重、氣短、頭暈眼花,嚴重者甚至會肢體軟弱無力。因此,孫真人用生脈散來補充人體的元氣,因為脈象代表人體的元氣。人參甘寒,能清熱瀉火,增益元氣;麥門冬苦寒,能滋潤乾燥的肺金,並清潤肺部;五味子酸溫,能瀉除心火,補益肺金,同時也能益五臟之氣。
趙繼宗《儒醫精要》記載,麥門冬以地黃為輔藥,服用後能使頭髮烏黑亮麗,滋補骨髓,通利腎氣,平定喘促,使肌膚潤澤,去除體內各種污濁之氣,這說明藥物配伍的重要性。若單獨使用麥門冬,則療效不佳。此方只適用於火盛氣壯的人,氣虛胃寒者不宜服用。
以下是一些麥門冬的古方:
-
麥門冬煎: 能補益心脾,改善膚色,安神益氣,使人強健,效果迅速。方法是取新鮮麥門冬根,去除中心部分,搗爛絞汁,加入蜂蜜,用銀器隔水加熱熬煮,不斷攪拌,直至成膏狀,溫酒服用。
-
消渴飲水方: 使用上等麥門冬(新鮮肥厚者)和宣州黃連(九節者),製成藥丸服用,能治療消渴症。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項較為詳細,需遵照古方操作。
-
勞氣欲絕方: 使用麥門冬、炙甘草、粳米、大棗、竹葉等藥材煎服,治療勞傷氣虛,瀕臨死亡的症狀。
-
虛勞客熱方: 用麥門冬煎湯頻頻飲用,治療虛勞內熱。
-
其他古方:記載了麥門冬治療吐血、衄血、齒縫出血、咽喉生瘡、乳汁不下、下痢口渴等症的處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