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一卷 (4)
虫部第四十一卷 (4)
1. 蘆蠹蟲
(《拾遺》)
【集解】藏器曰:出蘆節中,狀如小蠶。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小兒飲乳後,吐逆不入腹,取蟲二枚煮汁飲之。嘔逆與哯乳不同,乳飽後哯出者,為哯乳也(藏器)。
白話文:
蘆蠹蟲生長在蘆葦莖節中,形狀像小蠶,味甘性寒,無毒。小孩喝奶後吐奶,奶水無法進入肚子,可以用兩隻蘆蠹蟲煮水喝。嘔吐和溢奶不同,喝奶後溢出來的是溢奶。
2. 蒼耳蠹蟲
(《綱目》)
【釋名】麻蟲。
【集解】時珍曰:蒼耳蠹蟲,生蒼耳梗中,狀如小蠶。取之但看梗有大蛀眼者,以刀截去兩頭不蛀梗,多收。線縛掛檐下,其蟲在內經年不死。用時取出,細者以三條當一用之。
【氣味】缺。
【主治】疔腫惡毒,燒存性研末,油調塗之,即效。或以麻油浸死收貯,每用一、二枚搗敷,即時毒散,大有神效(時珍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蒼耳治疔腫腫毒,故蟲亦與之同功。古方不見用,近時方法每用之。
【附方】新三。
一切疔腫及無名腫毒惡瘡:劉松石《經驗方》:用蒼耳草梗中蟲一條,白梅肉三、四分,同搗如泥,貼之立愈。《聖濟總錄》:用麻蟲(即蒼耳草內蟲,炒黃色)、白殭蠶、江茶,各等分為末,蜜調塗之。又用蒼耳節內蟲四十九條捶碎,入人言少許,捶成塊。刺瘡令破,敷之。少頃以手撮出根,即愈。
白話文:
蒼耳蠹蟲是一種生活在蒼耳莖中的蟲子,形狀像小蠶。找到莖上有蛀孔的蒼耳莖,用刀切除兩端沒有蟲蛀的部分,收集蟲子。用線綁好掛在屋簷下,這些蟲子可以在裡面存活好幾年。使用時再取出,如果蟲子很小,可以用三條代替一條使用。它可以用來治療疔腫,將蟲子燒成灰研磨成粉末,用油調和後塗抹,效果很好。也可以用麻油浸死蟲子後保存,每次用一到兩條搗碎敷在患處,就能很快消腫解毒,效果非常顯著。蒼耳可以治療疔腫,所以這種蟲子也有同樣的功效。古代醫方中沒有記載使用這種蟲子,近來才開始使用。也有一些方劑使用這種蟲子治療各種疔腫、無名腫毒和惡瘡。
3. 青蒿蠹蟲
(《綱目》)
【集解】時珍曰:此青蒿節間蟲也。狀如小蠶,久亦成蛾。
【氣味】缺。
【主治】急慢驚風。用蟲搗,和硃砂、汞粉各五分,丸粟粒大。一歲一丸,乳汁服(時珍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古方不見用者。《保嬰集》用治驚風,云十不失一。其詩云:一半硃砂一半雪,其功只在青蒿節。任教死去也還魂,服時須用生人血。
白話文:
青蒿蠹蟲是生長在青蒿莖節上的蟲子,形狀像小蠶,時間久了會變成蛾。 古方中沒有記載其藥用,但《保嬰集》記載其能治療急慢驚風,療效極高,幾乎百試百靈。 使用方法是將蟲子搗碎,與硃砂、水銀粉末等量混合,製成米粒大小的藥丸,一歲的孩子服用一丸,用生乳汁送服。 古方詩句描述其藥效:「一半硃砂一半雪,其功只在青蒿節。任教死去也還魂,服時須用生人血。」
4. 皂莢蠹蟲
(《綱目》)
【集解】
【氣味】辛。
【主治】蠅入人耳害人。研爛,同鱔魚血點之(危氏)。
白話文:
皂莢蠹蟲味辛,可以治療蒼蠅飛入人耳的症狀。方法是將皂莢蠹蟲研磨成泥,與鱔魚血混合後滴入耳中。(出自《本草綱目》危氏的記載)
5. 茶蛀蟲
(《綱目》)
【集解】時珍曰:此裝茶籠內蛀蟲也。取其屎用。
蛀屑
【主治】聤耳出汁。研末,日日繳淨摻之(時珍。出《聖惠》)。
白話文:
茶蛀蟲是茶葉儲藏容器中常見的蟲子。 它的蟲糞可以用來治療耳流膿的情況,將蟲糞研磨成粉末,每天清理乾淨耳朵後,再將藥粉填塞進去。
6. 蚱蟬
(《本經》中品)
【釋名】蜩(音調)。齊女。
時珍曰:按:王充《論衡》云:蠐螬化腹蜟,腹蜟拆背出而為蟬。則是腹蜟者,育於腹也。蟬者,變化相禪也。蚱音窄,蟬聲也。蜩,其音調也。崔豹《古今注》言:齊王后怨王而死,化為蟬,故蟬名齊女。此謬說也。按:詩人美莊姜為齊侯之子,螓首蛾眉。螓亦蟬名,人隱其名,呼為齊女,義蓋取此。其品甚多,詳辨見下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蚱蟬生楊柳上。五月採,蒸乾之,勿令蠹。
弘景曰:蚱蟬,啞蟬,雌蟬也。不能鳴。蟬類甚多,此云柳上,乃《詩》云「鳴蜩嘒嘒者,形大而黑,五月便鳴。」俗云:五月不鳴,嬰兒多災,故其治療亦專主小兒。昔人啖之,故《禮》有雀、鴳、蜩、𧍙,而傴僂丈人掇之也。其四、五月鳴而小紫青色者,蟪蛄也。莊子云「蟪蛄不知春秋」是矣。
《離騷》誤以蟪蛄為寒螿爾。寒螿九月、十月中鳴,聲甚淒急。七、八月鳴而色青者,名蛁蟟。二月中便鳴者,名䗿母,似寒螿而小。
恭曰:蚱蟬,鳴蟬也。諸蟲皆以雄為良,陶云雌蟬非矣。
頌曰:按《玉篇》云:蚱,蟬聲也。《別錄》云五月採,正與《月令》「仲夏蟬始鳴」相合,恭說得之。
《爾雅》云:蝒,馬蜩。乃蟬之最大者,即此也。蟬類雖眾,獨此一種入藥。醫方多用蟬殼,亦此殼也。本生土中,云是蜣螂所轉丸,久而化成此蟲,至夏登木而蛻。
宗奭曰:蚱蟬,夏月身與聲俱大,始終一般聲。乘昏夜,出土中,升高處,拆背殼而出。日出則畏人,且畏日炙乾其殼,不能蛻也。至時寒則墜地,小兒畜之,雖數日亦不飲食。古人言其飲風露,觀其不糞而溺,亦可見矣。
時珍曰:蟬,諸蜩總名也。皆自蠐螬、腹蜟變而為蟬(亦有轉丸化成者),皆三十日而死。俱方首廣額,兩翼六足,以脅而鳴,吸風飲露,溺而不糞。古人食之,夜以火取,謂之耀蟬。《爾雅》、《淮南子》、揚雄《方言》、陸璣《草木疏》、陳藏器《本草》諸書所載,往往混亂不一。今考定於下,庶不誤用也。
夏月始鳴,大而色黑者,蚱蟬也,又曰蝒(音綿),曰馬蜩,《豳詩》「五月鳴蜩」者是也。頭上有花冠,曰螗蜩,曰蝘,曰胡蟬,《蕩詩》「如蜩如螗」者是也。具五色者,曰螂蜩,見《夏小正》。並可入藥用。小而有文者,曰螓,曰麥蚻;小而色青綠者,曰茅蜩,曰茅蠘;秋月鳴而色青紫者,曰蟪蛄,曰蛁蟟,曰蜓蚞,曰螇螰,曰蛥蚗(音舌決)。
小而色青赤者,曰寒蟬,曰寒蜩,曰寒螿,曰蜺;未得秋風,則喑不能鳴,謂之啞蟬,亦曰喑蟬;二、三月鳴,而小於寒螿者,曰䗿母。並不入藥。
蚱蟬
【氣味】咸、甘,寒,無毒。甄權曰:酸。
【主治】小兒驚癇夜啼,癲病寒熱(《本經》)。驚悸,婦人乳難,胞衣不出,能墮胎(《別錄》)。小兒癇絕不能言(蘇恭)。小兒驚哭不止,殺疳蟲,去壯熱,治腸中幽幽作聲(《藥性》)。
【發明】藏器曰:本功外、其腦煮汁服之,主產後胞衣不下,自有正傳。
時珍曰:蟬主產難、下胞衣,亦取其能退蛻之義。《聖惠》治小兒發癇,有蚱蟬湯、蚱蟬散、蚱蟬丸等方。今人只知用蛻,而不知用蟬也。
【附方】新三。
百日發驚:蚱蟬(去翅、足,炙)三分,赤芍藥三分,黃芩二分,水二盞,煎一盞,溫服。(《聖惠方》)。
破傷風病無問表裡,角弓反張:秋蟬一個,地膚子(炒)八分,麝香少許,為末。酒服二錢。(同上)
頭風疼痛:蚱蟬二枚生研,入乳香、硃砂各半分,丸小豆大。每用一丸,隨左右納鼻中,出黃水為效。(《聖濟總錄》)
白話文:
蚱蟬
蚱蟬,古稱蜩、齊女。蟬的種類繁多,名稱也各異,古籍記載多有混淆。據說蟬是由蠐螬、腹蜟變成的,也有說是由蜣螂轉丸而化成的,其生命周期約為三十天。蟬頭大額廣,有兩翼六足,以身體側面發聲,吸食露水,排泄尿液而不排泄糞便。古人有食用蟬的習慣,夜間用火捕捉,稱為「耀蟬」。
蚱蟬主要生長在楊柳樹上,五月採集,蒸乾保存,防止蟲蛀。 雄蟬能鳴叫,雌蟬則不能,古人認為雄蟲藥效較佳。 蚱蟬是入藥的蟬中一種,醫方多用其蛻殼。 夏月鳴叫,體型較大且呈黑色的蟬即為蚱蟬,也稱蝒或馬蜩。其他種類的蟬,如螗蜩、螂蜩、螓、麥蚻、茅蜩等,則體型較小,顏色和紋理也各有不同,且未必都入藥。
蚱蟬味鹹甘,性寒,無毒(也有記載為酸味)。具有治療小兒驚癇夜啼、癲癇、寒熱、驚悸、婦女乳汁不通、胎盤不下等功效,還能幫助墮胎。此外,還能治療小兒抽搐不能言語、小兒哭鬧不止、殺滅疳蟲、去除壯熱、治療腸鳴等症狀。 古人認為蚱蟬能治療產後胎盤不下,與其蛻殼的特性有關。 現代人多使用蟬蛻,卻忽略了蚱蟬本身的藥用價值。